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9650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docx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

(总分:

145.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55,分数:

55.00)

1.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

∙A.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它是商品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通过交换用于满足他人的需要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区分“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两个概念。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于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让渡其使用价值而实现商品的价值。

因此,本题应选择D项。

2.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必须多交一定地租,它属于()。

∙A.级差地租Ⅰ

∙B.级差地租Ⅱ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不同地理位置的同级土地相比,会产生级差地租Ⅰ。

3.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A.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原理

∙B.商品二因素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商品二因素原理分析的是商品所具有的两种属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原理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区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为了说明价值周转方式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劳动二重性原理才真正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性。

4.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B.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方式。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工人的劳动报酬

∙B.工人的劳动价格

∙C.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形式

∙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6.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最终来源是()。

∙A.存款利息低于贷款利息的差额

∙B.存款利息高于贷款利息的差额

∙C.银行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一切利润的最终来源都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7.剩余价值()。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内产生商品的时候产生的,但必须在流通领域内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

8.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A.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B.可以是想像或观念上的货币

∙C.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D.不能用纸币代替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货币,但不一定非得是足值的货币。

9.商品经济条件下调节和配置社会资源主要依靠()。

∙A.价值规律

∙B.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价值规律三大作用之一就是可以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与经济活动。

10.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价格等于价值

∙B.价格高于价值

∙C.价格低于价值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资本家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12.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买到商品

∙B.能否买到生活资料

∙C.能否买到生产资料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充当的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

13.通货膨胀是由于()。

∙A.货币供应量大大少于货币需要量

∙B.货币供应量显著多于货币需要量

∙C.货币供应量刚好等于货币需要量

∙D.按货币需要量决定货币发行数量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概念。

在当代社会,纸币(现金)、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统称为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显著多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叫做通货膨胀。

14.价值是商品的()。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物质属性

∙D.一般属性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商品价值概念的理解。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社会劳动,当然,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了,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其劳动的关系;使用价值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15.商品资本的职能是()。

∙A.生产剩余价值

∙B.实现剩余价值

∙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为剩余价值实现准备条件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产业资本在正常运动过程中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着三种不同的职能: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C项;生产资本的职能是A项;商品资本的职能是B项。

16.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A.用榨取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B.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C.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竞争能力

∙D.推动社会进步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其本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17.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是()。

∙A.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C.资本积累

∙D.产业后备军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略。

18.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A.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

∙B.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C.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D.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商品的效用、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在量上难以比较,比如1度电与1尺布在效用上很难比较。

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19.资本周转时间是()。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的总和

∙B.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的总和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D.生产资料储备时间、劳动时间、停工时间的总和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资本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

A项为购买时间,B项为流通时间,D项为牛产时间。

20.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范畴的是()。

∙A.资本家为备不时之需而持有的现金

∙B.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生产设备

∙C.资本家用来支付工人工资的那部分货币

∙D.资本家出售给学生的钢笔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持有的现金没有进行运动,当然也不会带来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生产设备没有用于剥削工人;在学生手中的钢笔当然也不会自行增值。

C项属于可变资本,故选C。

21.商业利润的来源是()。

∙A.来自流通领域中商品流通买卖的差额

∙B.来自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所创造的价值

∙C.来自流通中发生的价值增值

∙D.来自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从表面来看,商业利润来源于商品的买卖活动,但这只表明了商业资本家取得利润的途径,并不说明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商品的二因素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它们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创造商品的价值。

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加深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具有时缓时急的特点。

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矛盾十分尖锐时,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危机爆发后,又会强制地使种种矛盾暂时趋于缓和。

但各种矛盾随后进一步深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又会引起下一次危机的爆发。

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呈现出周期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选B。

24.作为商品的移动电话,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A.移动电话本身的各种功能

∙B.移动电话对消费者的效用或有用性

∙C.为购买移动电话消费者所付出的货币

∙D.用来支持移动电话的软件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移动电话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即使用功能)就是其对消费者的效用或有用性,而不是其本身的功能,它必须发挥出对消费者的效用,故排除A项;C项中货币只是支付手段;D项则明显可以排除。

故选B项。

25.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商品价值一定条件下,商品价格()。

∙A.与货币价值变化成正比

∙B.与货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C.与货币价值变化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D.与货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纸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商品价值和商品自身的价值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A.剩余价值的递增

∙B.固定资本的更新

∙C.生产社会化

∙D.生产资料私有制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27.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属于()。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8.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具体劳动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它是自然物与具体劳动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29.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前提是()。

∙A.可变资本的增加

∙B.单个资本的增大

∙C.资本周转的加快

∙D.平均利润率的提高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30.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是()。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一个不断问断、不断更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再生产的过程。

而社会再生产首先就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为任何生产都是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

A项是从生产规模方面对社会再生产进行的划分;B项是商品生产过程的两重性;C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31.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32.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条件是指()。

∙A.平均的劳动强度

∙B.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C.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D.社会正常的销售条件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具有的生产条件,这是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条件。

33.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直接原因是()。

∙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B.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C.资本集中

∙D.资本积累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资本家为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提高竞争力,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即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所占的比例减小,从而产生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造成大量失业的现象。

3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纸币是按照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基础,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纸币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35.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土地优劣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

36.土地价格等于()。

∙A.地租与利息率的比率

∙B.地租与土地资本的比率

∙C.地租与借贷资本的比率

∙D.地租与平均利润率的比率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即为了获取这样一笔收入(地租)所需要投入的资本量。

37.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B。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C.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家之所以能实现扩大再生产,是因为实行了资本积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重新资本化,用作追加资本,使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重新进行。

所以,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38.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A.抽象劳动

∙B.具体劳动

∙C.脑力劳动

∙D.体力劳动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正是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因为抽象劳动的同一性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可以相互比较、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相互交换,从而实现其使用价值。

39.产业资本的循环是()。

∙A.购买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B.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C.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购买过程的统一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资本循环的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40.通货紧缩是由于()。

∙A.货币供应量大大少于货币需要量

∙B.货币供应量刚好等于货币需要量

∙C.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货币需要量

∙D.按货币需要量决定货币发行数量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在当代社会,纸币(现金)、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统称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叫做通货紧缩。

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41.劳动生产率是指()。

∙A.具体劳动的生产率

∙B.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D.具体劳动或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劳动生产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它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因而指的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

4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种“正常生产条件”是指()。

∙A.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

∙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D.某一生产部门内部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某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问是指生产该产品的部门(而不是全国各部门、全社会大多数部门)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也不是先进或落后的技术装备水平)。

43.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序经过()。

∙A.简单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

∙C.一般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

∙D.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4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生产价格

∙B.成本价格

∙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D.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价格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平均利润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市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就变为市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45.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A.垄断资本的存在

∙B.具有特别优越自然条件的土地的稀少性

∙C.土地的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程度的差别

∙D.农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垄断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从具有独特自然条件的土地上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地租,垄断地租不是任何土地都能产生的,它只产生于具有某种独特自然条件的土地。

故选项B正确。

46.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

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的要求表现为()。

∙A.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一致

∙B.交换双方的使用价值量相一致

∙C.交换的数量和比例相一致

∙D.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货币出现以后,价值以价格的形式出现,这样,等价交换的要求就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的一致。

A项:

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但不是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的表现形式;B项:

不同的使用价值无法进行比较;C项说法太笼统,在货币出现以前也遵循这个规律。

47.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

∙A.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B.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C.在使用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周转速度的不同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根据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作用的不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会通过工人的劳动发生量的变化,这个价值增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48.下列有关剩余价值的几个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剩余价值不是从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B.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产生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分数:

1.00)

 A.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