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925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详细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天体的类型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见右图)

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5、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示意图(见右图)

(1)距离太阳由近及远: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

(3)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公转方向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

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存在生命。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

(1)太阳光照稳定;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内部条件:

(1)适宜的温度(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

地球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

(3)有液态水(原因:

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成降水,最终形成原始的海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太阳辐射。

3、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H→1He+能量。

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旺盛的中年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

5、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即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P10图1.10)

6、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是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才显得暗一些)、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7、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是11年。

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大气中的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短暂的中断;

(2)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3)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4)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主要知识点:

1、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见右图)

2、地球自转周期:

真正周期是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为24小时。

3、地球自转速度(P14图1.16)

(1)角速度约为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零,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零。

4、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P14图1.17)

5、地球公转周期

真正周期是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6、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太阳运动到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初,运动到远日点的时间是7月初。

7、地球公转速度:

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8、赤道平面指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黄道平面指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

(P15图1.18,注意图中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的位置以及黄赤交角的度数)

9、二分二至产生的原因

地轴的空间指向

一定时间不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二分二至

黄赤交角的大小

10、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

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

二分二至如何判断?

 

(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左倾左冬;

(2)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春→夏→秋→冬。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产生地方时;

(3)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

12、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13、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1)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的自转运动。

14、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它把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

(P16图1.19)

15、昼夜交替的周期:

太阳日,为24小时。

16、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

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

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时间要早。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17、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180°经线为“国际日界线”。

(P17图1.20)

18、区时的计算

(1)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例如:

东八区为8点,东九区为9点,东二区为2点。

(2)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例如:

东八区为20点,西五区为7点。

19、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

黄赤交角

20、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产生四季更替和五带。

昼夜长短变化(反映日照时间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反映太阳辐射强弱)

时间上:

产生四季

空间上:

产生五带

 

21、春秋分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图1.23c)

春秋分日:

(1)全球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2、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图1.23a)

夏至日:

(1)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3、冬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9图1.23b)

冬至日:

(1)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4、天文上的四季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

25、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

3、4、5月;夏季:

6、7、8月;秋季:

9、10、11月;冬季:

12、1、2月。

26、五带的划分(P20图1.24)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试说明要求: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主要知识点:

1、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地震波有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体传播)和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之分。

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P21图1.25,P22图1.26)

(注意横、纵波速度变化特点,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内核、外核)、软流层、岩石圈的位置)

2、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3、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在上地幔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其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5、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6、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P22图1.27)

7、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9、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主要知识点:

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

3、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受热,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7、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8、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空气垂直(上升或下沉)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水平运动(即风)

9、热力环流实例

①山谷风;②海陆风;③城市风。

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11、

(1)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理想风”(P31图2.5)

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2)二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高空风(P31图2.6)

此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时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右,南半球时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左)。

(3)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地面风(P32图2.7)

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2、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大。

(P32图2.8)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大气环流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

a地球不自转;b阳光直射赤道;c地表均匀):

(见右图)

3、三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

a阳光直射赤道;b地表均匀。

):

(P34图2.10。

注意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以及风向)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P35图2.11)

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

(P37图2.13、图2.14)

6、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P38图2.15)

成因

风向

性质

东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