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师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8802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教师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互联网+教师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互联网+教师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互联网+教师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互联网+教师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教师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

《互联网+教师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教师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教师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ocx

互联网+教师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互联网+”教师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徐刘杰

摘要: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之一。

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教师智力流动,促进教师资源共享受到广泛关注。

教师参与智力流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构建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理论模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索了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作用路径。

结果发现,教师对技术的感知易用性影响教师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工作绩效和感知行为控制直接影响教师的行为意向;教师的行为意向直接影响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行为。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教师智力资源;教师智力流动;技术接受模型;教师均衡配置

引言

我国教师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低的农村学校存在严重的优质教师资源短缺问题[1][2]。

为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我国加大教育投入,开展教师交流轮岗,通过促进优质教师流动,向农村学校输送教师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目前,教师在物理空间中流动参与度低,流动意愿弱。

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为农村学校提供教学服务,改变教师实体流动,实现教师在线流动,将教师智力资源输送到农村地区的学校,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教师资源,成为信息化时代变革教师资源配置的一种创新方式。

教师智力流动是指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通过精准诊断学生学习状态,支持教师开展在线教学、实时问题解答和一对一学习辅导等活动,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精准服务的一种教师流动形式[3]。

这种形式改变传统教师实体流动到其他学校的状况,将教师的智力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为农村学校提供智力服务,推动农村地区低教育质量学校中的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

尽管教师智力流动能够解决传统教师流动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行为意向如何,教师对利用技术实施智力流动的接受程度如何,哪些因素影响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等,这些问题对我们研究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行为意向、对政府制定教师流动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拟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索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并提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完善教师在线流动机制,有效推动教师智力流动。

一、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一)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简称TAM)由费莱德.D.戴维斯(FredD.Davis)提出并经过多次修订,最后形成一个包含外部变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行为意向和实际使用行为等要素的模型[4]。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认为,用户的行为意向受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共同影响。

有学者在综合考虑了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外因素基础上,提出了采纳和使用整合模型(UnifiedTheoryofAcceptanceandUseofTechnology,简称UTAUT)[5]。

UTAUT包括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四个核心变量,以及性别、年龄、使用经验和自愿使用四个调节变量。

本研究中,教师使用在线学习系统实施在线教学和一对一学习辅导,将个人的智力流动到网络环境中,则教师对学习系统的感知易用性、对智力流动的感知有用性会影响教师的行为意向。

教师在实施智力流动过程中所感知到的绩效以及实际获得的绩效可能影响教师的行为意向。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

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教师使用在线学习系统实施智力流动的感知有用性。

假设H2:

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教师使用在线学习系统实施智力流动的行为意向。

假设H3:

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教师使用在线学习系统实施智力流动的行为意向。

假设H4:

工作绩效正向影响教师使用在线学习系统实施智力流动的行为意向。

(二)计划行为理论

基于多属性态度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伊塞克.阿杰恩(IcekAjzen)等人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简称TPB)。

TPB包含行为、行为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五个要素。

TPB认为主观规范是影响个体行为意向的直接因素,如果个体的主观规范高,则其实施某事件的行为意向就高。

伊塞克.阿杰恩将感知行为控制定义为控制力和自我效能两部分[6]。

本研究中,感知行为控制是指教师本人对实施智力资源在线流转这一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完全控制的自我认知程度,即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执行智力资源在线流转这一行为的判断,包括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

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个体对其自身实施智力资源在线流转行为效果的肯定,控制力指教师对其实施智力流转行为是否能有效判断[7]。

如果个体具备充分的实施行为条件,则个体的行为意向直接决定了实际行为的实施[8]。

个体行为意向与其感知行为控制、态度和主观规范正相关,行为主体的感知行为控制越强,态度越积极,获得他人的支持越大,其行为意向就越强。

综上,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H5:

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教师使用在线学习系统实施智力流动的行为意向。

假设H6:

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教师使用在线学习系统实施智力流动的行为意向。

假设H7:

教师使用在线学习系统实施智力流动的行为意向正向影响教师的实际流动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构建了“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见图1所示。

图1“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参与“互联网+”环境下智力流动的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实施现状和行为意愿,探索影响教师智力流动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在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对参与智力流动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索教师参与“互联网+”环境下智力流动的行为意向和实际流动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索各因素的作用路径。

并从教师主体视角提出促进教师智力流动的政策建议,完善教师智力流动政策,提高信息技术支持教师流动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法,面向北京市13个区参与智力流动的中学教师逐一发放问卷,采用线上发放问卷形式,通过社交软件或者邮箱,直接将问卷发送给老师本人。

共回收到有效问卷213份,表1是参与本次调查的213位中学教师的基本信息及其分布。

表1调查对象的特征分布

(三)研究工具

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测量项目主要借鉴教师对于信息通信技术[9]、在线教学(如MOOC、Moodle)等技术工具的接受模型[10],从教师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工作绩效、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在线流转行为实施等方面设计了问卷。

该问卷主要包含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师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教师性别、年龄、学校、职称等信息。

第二部分为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关系模型测量问卷,主要涉及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工作绩效、行为意向、实际流动行为、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维度,共22个题项。

每个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量表进行设计,1~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基本不同意、一般、基本同意和非常同意。

在实际流动行为题项中则给出选择的区间值。

(四)数据分析

1.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信度主要测量问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常用Cronbach’sα值进行检验,当α值在0.35至0.7之间时,认为问卷的信度达到中等,当α值大于0.7时,问卷的信度比较高。

本研究对每一个维度的题项进行了信度检验,各概念的α值均大于0.7,表明量表的信度可接受。

在效度分析上,本问卷主要根据专家学者已发表的量表编制而成,量表的题项能够涵盖所要研究的问题,理论上具有相当高的内容效度。

但是,为了了解问卷在衡量教师参与智力流动影响因素中各个潜在变量的程度,应通过建构效度来检测,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两个指标通常被用来对问卷的效度进行验证。

收敛效度可以使用以下标准来判断:

(1)个别项目信度大于0.5;

(2)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CR)大于0.8;(3)潜在变量的平均抽取变异量(AVE)大于0.5。

由表2可知,本研究所设计的问卷各概念项均在标准值以上,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表2教师对智力流动接受模型的信效度检验结果

判别区分效度主要有以下两个指标:

一个是各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否小于0.85,第二个是各潜在变量的平均抽取变异量的平方根是否大于各个潜在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由表3可知,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和平均抽取变异量的平方根值均符合标准,因此潜在变量之间具有区分效度。

表3测量模型的区分效度检验

2.研究假设验证

本研究以SmartPLS软件进行偏最小平方法(PartialLeastSquares,PLS)分析,利用213份有效样本进行拔靴法反复抽样来获得抽样分配的标准误。

以偏最小平方法来验证研究模型架构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是检测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如前面所述,皆达到研究者给出的建议值以上。

其次是检测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在检测结构模型时,路径系数和t值被用以判断教师智力流转因素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达到显著性。

当t大于1.96时,表示达到显著水平。

在检测模型的各概念的解释能力时,以R2表示外部变量解释潜在变量的能力,R2大于0.33时表示模型具有中度解释能力,R2大于0.67时表示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11]。

Q2大于0表示模型具有预测相关性,小于0表示模型不具有预测相关性。

本研究中,R2均大于0.33,Q2均大于0,表明该模型的效度比较好。

表4教师实际流动行为的结构模型显著性分析结果

注:

***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由上面分析结果可知,感知有用性受到感知易用性(β=0.778)的直接影响,且达到显著水平。

感知有用性的R2为0.605,可解释感知有用性60.5%的结果,因此假设H1成立。

在行为意向方面,受到感知有用性(β=0.438)、工作绩效(β=0.318)、感知行为控制(β=0.148)的影响,而且行为意向的R2为0.72,可解释行为意向72%的结果。

因此,假设H3、H4和H6成立,而假设H2和H5不成立。

在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实际行为方面,受到行为意向(β=0.42)的影响,并达到显著水平。

而且,研究模型中实际流动行为的R2值为0.407,可解释在线流动行为中40.7%的结果。

因此假设H7成立。

根据研究结果修订教师在线流动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教师参与智力流动模型的路径分析图

注:

***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在教师智力流动过程中,教师的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感知易用性是指教师对使用在线学习系统和直播教学工具实施在线一对一辅导和在线直播教学的难易程度的感知。

感知有用性是指教师对参与智力流动能够提升教师的价值方面的感知,即教师认为参与智力流动对其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工作和学习质量等方面有利。

感知易用性影响了教师的感知有用性,教师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开展智力流动,与学生建立流畅的、实时的在线交互。

在不受技术制约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辅导活动顺利开展,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能够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技术的易用性将教师和学生从技术中解放出来,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应用上,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辅导学生上。

第二,工作绩效、感知有用性、感知行为控制对教师实施智力流动的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首先,具有较强的感知有用性的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行为意向。

其次,教师对于自己能否完成规定的智力资源流动任务、完成任务是否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是否能够接受这些付出等感知上具有积极乐观的认识。

教师的这种积极乐观的认识影响了教师对参与智力流动的行为意向。

最后,教师比较认可通过智力流动所获得的绩效,并对其获得的绩效感到满意。

即教师参与智力流动所实施的奖励机制在促进教师参与在线流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在当前的奖励机制下,教师能够参与智力流动。

另一方面,教师参与智力流动所付出的成本也在教师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与其获得的绩效相比,能够使教师感到物有所值。

第三,行为意向对实际流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行为意向对教师实施实际流动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行为意向是个体为获得需求满足而寻找、评估、使用和处理一项产品或者服务时所表现的行为意愿。

教师参与智力流动具有多元化的行为意向,这些行为意向能够促使教师实际参与智力流动,并通过在线流动获得绩效奖励。

同时,积极参与在线流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工作和学习绩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而这一结果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行为意向,实现对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循环式的积极影响。

教师对工作绩效的追求影响到教师的行为意向,从而促使教师在线流动的行为发生。

因此,提高教师的行为意向,对于促进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就需要设计良好的绩效激励机制,针对教师开展技术和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

(二)政策建议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师智力流动的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教师技术素养发展,提高教师对技术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

加强教师技术素养培训,通过技术培训专家的实训和应用指导,将技术、教学内容、学科内容知识、学校和地区文化等有效地融合于具体的教师智力在线流转实践中,实现技术、人员、资源的泛在融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12]。

第二,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感知行为控制能力。

在促进教师参与智力流动时,一方面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对在线流动行为的自我效能感,使教师对完成在线流动任务具有坚定的信心,让教师感知到其有能力按质按量完成在线流动任务。

第三,建立健全教师智力流动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

为促进教师参与智力流动,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予参加智力流动的教师相应的报酬、荣誉、职称评比加分等各种奖励,通过激发教师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来提高教师的行为意向。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师智力流动的激励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计算方法和实施制度,明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的主要职责,加强绩效工资相关配套措施的制订;二是加强外部动机的激励作用;三是设置多元化的激励措施,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加强教师的内部动机,并促进外部动机的转化。

第四,激发教师参与在线流转的内生动力,提升教师的价值。

引导教师充分认识教师智力流动的重要意义,认识教师在线流动对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育教师师德,加强教师的教育公平观念,从物质、精神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奖励,提高教师参与智力流动的内在动机和个人价值,赋予教师更高的人生意义,不断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