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炮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8679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场炮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职场炮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职场炮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职场炮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职场炮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场炮灰.docx

《职场炮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场炮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场炮灰.docx

职场炮灰

    炮灰即Cannon Fodder,比喻为被强迫参加非正义战争去送命的士兵。

在职场意为在现实激烈竞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或者组织,或者在利益分配过程中被无视的个体或者组织的无畏牺牲者。

炮灰有许多同意词:

“做分母的”、“穿小鞋的”、“替罪羊”、“冤大头”、“垫背的”、“出局的”,而且越往后其程度越重。

    从这个定义可以知道,炮灰之广无处不在。

公务员考试2009年的成功率是1.29%,可知“出灰率”是相当高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刚进企业,不把“老江湖”当盘菜,结果频频被穿小鞋;与作为裁判的顶头上司混得太水乳交融,最后不知觉做了替罪羊;在职场爱抢上司风头终变冤大头;当局者最后一搏时殃及池鱼而制造一批垫背的;前任领导的宠臣,到了下任领导,被冰封出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博弈,在博弈的过程中,有人是主角,有人就永远跑龙套;还有的在博弈过程中败阵而出局。

总之,有博弈的地方就会有炮弹与炮灰。

    一起看看炮灰的诞生与自救之策。

    Ⅰ型炮灰:

主动把自己炼成牺牲者

    说起来很难相信,有些人一进职场就寻死觅活地想要做炮灰,仿佛这就是指派的任务。

这些人时时刻刻都以“炮灰”自居,他们总是给人一副“谁都在欺负我”的样子。

我就有这样一个朋友,他在一所学校工作,每次见到我都会诉说自己的不公平遭遇:

“领导就是故意把课给我安排在了那一天,就嫌我那天有兼职”、“我打听了,给我发的奖金是最低的”、“我就是不让他们好过,我就把这些课占着”、“我受够了,感觉他们都在欺负老实人”、“你看如果我辞职会怎么样”……

    面对朋友的炮灰自居,我都无言以对,只感觉“他怎么这么不幸!

”其实,真如人们所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之后就是“可恨之人定会有可怜之果”。

想想看,如果这样一个总是抱怨连天的人在你的周围,你会怎么对待他。

周围的人慢慢就习惯于把他当炮灰了——“反正把他当炮灰还是不当炮灰成本都是一样的”。

于是,炮灰型人才活生生地给自己制造了一圈把其定位成专职炮灰的人。

    在职场,相信这种炮灰型人才并不在少数。

他们以“绝不做炮灰”为信条,义无反顾地走向炮灰之路。

反思一下自己,想想看自己有没有对同事有感激之情;自己从同事那里都收获了什么样的支持与帮助;你如果离开目前的岗位,同事与领导会如何看。

通过这些反思,你可能就会知道,其实别人的存在不是用来坑害你的,更多时候是在帮助你成长的。

当有了这样的积极心态,以一种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时,积极的东西也会多起来。

    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假如你相信我是一个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而且相信我掌握一种预测人未来成就状态的理论与方法。

那么,我如果告诉你“你将来没什么大出息”,你听后可能会很沮丧——然后就缺乏了进取的勇气与激情——然后就失去许多成长的机会——于是就真的碌碌无为——于是,你就真的相信我是活神仙了。

当然,反过来积极的预言也会得到应验。

所以,当你在职场以一种更积极的预期去过职场生涯时,你会获得更多积极的价值实现。

    Ⅱ型炮灰:

原来我是想当炮弹的

    职场炮灰的第二种类型是以炮弹为使命,却最终成为炮灰。

这脱胎于一个职场规则:

职场混迹的过程中一定要发现谁是炮灰,否则你就是。

真的就像这个世界有时候的样子:

我每次去广州、深圳出差,总有“智者”谆谆告诫:

“在广州、深圳需要有看谁都像是贼的准备,才可以不被偷。

”于是,这种防害心态练就一副炮弹架势。

    具体的表现就是,许多能干的职场人以攻为守,时时处处都以发现炮灰为终极追求。

    小林与小王是一年前一起进单位的大学生。

小林做事低调,而且很喜欢做自己的工作,因此工作做得很出色,只是他不善于表功,所以经常更多从工作中得到的只是“自身的锻炼”。

而小王就大不同,他在与小林一起合作时,总是能“发现”更轻松的工作内容,但是,面对领导时小王总是能把两人的工作表达成像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功劳。

而且小王总是在领导在场的时候,表现得积极主动,仿佛单位的工作都是他一个人干的:

经常会扛着水桶经过领导开着门的办公室,经常会在领导经过的时候大声说“这个事情虽然很麻烦,但我一定做好”,经常充当领导的“眼线”溜进领导办公室密谈,经常对同事说“有什么事情就找我”却从来在需要他帮忙的时候“非常忙”……

    小王的这种行为,不仅小林,单位与小王接触过的人都心知肚明,只有小王自己还以为自己拥有职场金刚钻。

只是小王渐渐发现,没有人再愿意与他合作了,只要大家有一起合作完成的工作,宁愿一个人完成也不愿与小王合作。

也没有人再把他放在自己的人际圈里了,大家聚会都借故不带小王。

自然,领导奇怪地发现,他从小王那儿得到的关于下属的信息都是负面的,好像都没有一个好人似的。

于是,领导认为这个眼线已经没有价值了,于是暗示小王“以后还是工作期间来汇报工作好点啊”。

    小王以做炮弹的架势却成为炮灰的结果,这是一种必然。

炮弹毕竟不像“飞去来器”打了人还能原样收回,真的炮弹打过一次就成炮灰,职场炮弹打的地方和次数太多了,也只能沦为炮灰。

    当然有时做炮弹可能并非斯人主动,有时真的有想攻击之物。

比如新来的HRD是董事长朋友的女儿,每天上班的工作是八卦世界奇闻,还对人颐指气使,更可气的是,大家都还来巴结她。

于是每天辛苦工作的你既得不到同事应有的尊重,又要受关系户显赫地位的刺激,顿觉天下不公。

类似的不公平还有:

每次出外勤都是你去穷乡僻壤,而老板的亲信们总是去繁华大城市;公司平均加薪8%,你只加了5%;被提升的那个人明明还没有你能干……于是,“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你开始与不公平的事物为敌,以为自己不会是“一个人在战斗”,一定会有盟友来支援。

结果,在你的带领下,大家都义愤填膺准备跟着你大干一场。

只是当你真的冲上阵的时候,发现大家都隐身而去,然后你独独成了靶子被射得千疮百孔,俨然一副炮灰样儿。

    关于这种Ⅱ型炮灰,如果是主动做炮弹类型的,基本没什么解药。

因为当事人并没有自觉性,而且估计在做炮弹的时候得到的甜头还不少,自然缺少改变的动机了。

而当其一旦沦为炮灰,基本上也就没什么翻身的机会了。

只有一点可以反省一下:

在职场你是否把别人(尤其是与自己资历相同的同事)都当傻瓜?

如果有,而且如果你的IQ没有达到160以上,那么还是需要有所改变,职场钻营的动机需要收敛一些,并且最好改钻营为协同合作的努力。

    职场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源就是同盟军。

岳飞同志在职场对谁都攻击,说别人怕死、腐败、无能,最后被下狱时,竟然没有当权的同僚为他求情。

所以,在职场混还是要学习张居正,无论何时都有人为他说话,而且为他说话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而对于Ⅱ型里的被动攻击型,需要更清醒地看世界,要知道世界就是不公平的,“speak up for your own right(站出来捍卫权利”这样的壮举需要有丰富的群众基础以及领导者基础才可以。

    Ⅲ型炮灰:

就是因为知道得太多

    成为职场炮灰的第三种类型就是“你知道得太多了”。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后面会接上什么。

在职场,信息就是权力和权利。

因此许多人职场混迹的原则就是高度敏锐地捕抓“内幕”。

比如,管理者往往会培养几个“线人”来了解下面员工或下一级管理者的心思与动向,下层员工则总是关注着从领导办公室出来的人。

但因为这种信息渠道的不正规,往往使得这个渠道里的信息变得“小道化”。

而信息小道化之后,往往会被不由自主地演绎,因为每个信息传递都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与权利,为信息附加了新内容。

    于是掌握这些小道消息太多的人,往往会被当成“搅屎棍儿”遭人厌弃。

因此,面对小道而来的“秘密”,需要“不参与,不评论,不作为判断标准”,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知道太多”不得不“被炮灰”的结局。

另外,还有些领导故意想表现得很亲民,而把自己的私生活、自己的一些小缺点暴露给了一些下属,其实这对于领导与下属都是非常危险的。

领导可能是一时冲动说了些极端的话,之后可能会很后悔,而下属则因为“真的知道太多”而成为领导眼中特别的人——特别被当成会随时出卖自己的人。

面对这种领导的私密信息,还是学学这位职场高手的方法吧。

姑且把这位高手称为老H。

老大给老H说了一个秘密,并特别叮咛他要保密,结果老H的反应是:

“哎呀,现在年纪大了耳朵不好记性也不好,您刚才说的是什么来着?

    如果你正在或已经“被炮灰”

    其实炮灰的类型还有很多,比如那种“被炮类”型,即太怕“被炮灰”反而逃避职场纷争,结果要么广泛地“被炮灰”,要么连炮灰的资格都没有了;比如那种喜欢职场斗争却不自量力而败阵出局的类型;比如幻想职场清平的,就像傻根儿喊出“谁是小偷,出来让我看看”一样地喊出“有本事向我开火”;还有一种就是,为了工作起早贪黑,为了博得领导青睐宁愿主动加班,光鲜的身份和外表是用牺牲个人时间和健康换来的,结果只不过成就了自己进入“白领炮灰团”变成一个十足的职场“焦郁碌”(焦虑、郁闷、忙碌且碌碌无为)。

    对于上面几种正在变成炮灰的人,如果有自觉性,能够去反思改变,就还有改变的机会。

    其一,想想自己工作是为什么。

其实许多时候人们把工具当成目标,把在职场上位、博得领导赏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作为目标。

其实这些只是过程,目标就是这些都达到的时候你想做的事情。

    其二,给自己做好定位。

最好先好好地以别人期待的方式出现,然后慢慢改变,否则人们会吃不消,以为你想如何如何呢。

比如新来乍到的,还是好好观老人眼色行事为妙。

做好自己新兵的角色,慢慢争取群众基础。

    但如果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炮灰,也许只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了。

做法就是主动改变自己混迹的江湖,换换地域或者换换领域。

另外想特别补充说明的是,职场其实更多时候是阳光的,大家都是善良且助人的。

如果每个职场人都能如此心态,其实职场何愁不成一片净土。

只是这个需要大家的共同成长与建设。

    最后说明一下,前面提到的老H就是和珅,他的老板就是乾隆。

面对和珅说自己“没听清楚”,乾隆会心一笑。

估计他心里在想:

这个老狐狸,很可爱,可信任。

   江湖是什么?

    在“老江湖”白展堂眼里,江湖就是打打杀杀、血雨腥风、提心吊胆、弱肉强食。

他厌极了那样的生活,没有一丝留恋。

他一心渴望安定下来,过几天平常人的平常日子。

不仅如此,对那些无限向往江湖生活的年轻人,他好像总喜欢现身说法,告诉他们:

那地方,没劲,别去。

    然而,江湖在那些尚未涉足其中的年轻人眼里,却是另一番样子——

    在初出茅庐的芙蓉女侠看来,江湖就是行侠仗义,就是劫富济贫,就是实现理想的广阔舞台。

只要身手好、胆识过人,凭着一股侠义之气,必定能名垂史册。

    在衡山派掌门莫小贝看来,江湖是个很好玩的地方,在这里,她可以不用写作业,可以想骑马就骑马,想打架就打架,糖葫芦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随时有人伺候着,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在从小吃香喝辣的富二代佟石头看来,闯荡江湖是个摆脱家庭、证明自己的机会,是件非常酷的事情。

他时刻盼望着,寻找一切可能的方式,到这个从未去过的地方体验一下。

    这些,也是为什么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如此急切地希望投入职场的原因吧。

    于是,他们就真的来了,带着些许茫然无措,些许无知者无畏的闯劲儿,些许激情和灵感,还有些许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冲动。

他们不知深浅,没有任何条条框框,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想错就错,错了也不怕。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年轻没有失败。

    因为新鲜,职场新人们全身上下充满着激情,再琐碎再无聊的事情,第一次做的时候,也是充满了好奇。

然后呢?

当工龄从一年两年变成五年八年,再变成十年二十年的时候,我知道,每个人的内心都发生了变化。

    你我都是一样的吧:

每天早上出门上班,挤公交挤地铁,在固定的路边摊买早点,进公司刷卡、泡茶、开电脑,浏览固定的网站,按照早已经熟悉了的方式处理工作——甚至熟悉到不需要过脑子。

接下来,和固定的同事共进午餐,下午继续,直到下班回家。

    至于工作本身,我相信谁都可以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大堆的经验出来。

经验诞生于第一次到第N次的过程中,说白了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的捷径,尽量做到事半功倍——不管什么事情,第一次做,恨不得拿出一百二十分的劲头;但一回生二回熟,做得多了,就能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偷个懒,什么地方可以忽略不计,什么地方必须聚精会神来不得半点马虎。

    随着经验值的提高,你会越来越发现,同样一件事,投入的精力却可以不断减少——而这,丝毫没有妨碍这件事取得与之前相同的效果。

于是,我们干任何事情,总想找到一些规律,之后就不用去思考去尝试去冒险,只要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做下来就行了——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区。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个故事。

在某电影节发布会上,导演简短叙述了新片的情节后,等待着台下的记者提问。

一位跑电影行业十多年的文艺记者说:

“我真的没什么要问的。

因为不管问什么,我都猜得到他会怎么回答。

”凭着这位记者的经验,依靠手中的资料,稍微在网上搜索一下,再打几个电话,就能写出一篇很不错的新闻报道。

    工作一旦变成了简单重复,即便它在别人看来再怎么有趣,对你来说,也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物件,只要记住动作要领,按部就班做下来就行了。

    数码相机里通常有个AUTO挡,即自动模式。

设置在这个挡位上,相机会根据程序设定,针对拍摄对象的位置、光线等等情况自动选择合适的曝光程序,避免了初学者因为不会调节快门、光圈而带来的拍摄失误。

    自动程序完全根据理论化的数据设定,而理论,则来源于之前无数人的经验。

    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比较安全,至少不会出现曝光不足或者过曝的情况,但同时,这种标准化的拍照模式体现不出任何个性,也必然不可能产生佳作。

    ——只要你能瞄准、右手食指能做出轻微按压的动作,就能基本掌握拍摄照片这门手艺——这也是为什么只有自动功能的相机被称为“傻瓜相机”的原因。

    有人说,这种因经验丰富而导致的疲态,是时间带来的默契;或者更直白一点,是麻木、想当然、迟钝、毫无想象力、死气沉沉。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想着有所突破呢?

    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无比艰难。

以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收益,这从来都是人的本性。

既然可以花50%的力气稳稳当当地拿到个80分,为什么还要投入100%的精力去争取90分——况且还有更坏的可能,那就是费了半天劲,最终还落了个不及格的分数。

    或者这么说,你能想象老白遇到强敌,放着可以一招制胜的“葵花点穴手”不用,拼着命去演习一套刚刚学会的新套路吗?

    日复一日,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正在一个极为窘迫的地方原地打转。

更崩溃的是,“老江湖”们不仅用这个框框圈住了自己,还把它包装成规范或者企业文化之类的东西,告诉年轻人:

职场没有那些空泛的理想,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按照前辈教的路数执行,至于经验值之外的地方,又没劲又危险。

    可能都对,但听上去总不那么让人信服。

    “这是人干的活吗?

”“每天只睡六个小时。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去国图上自习。

”“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

    打开你的MSN,签名档总是五花八门,有显示当下状态的,有表决心的,有抱怨的,有诉苦的,通过浏览MSN,你能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朋友的状态。

    一句简短的MSN签名,浓缩了很多东西,展现了自己的情绪,进而演变成一种“签名文化”,调侃、创意、反映社会,这几个词语基本概括出了MSN签名作用。

所以,身在职场,MSN签名档的作用不可小觑。

    劲爆签名惹来升职麻烦

    小T现在一家公司担任人力资源主管,6年前刚到上海参加工作的时候,她同大部分“菜鸟”一样,工作前喜欢打开电脑,浏览一下好友的MSN签名档变化,而她个人也喜欢频繁更换MSN签名档,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自己的心情用简短的语言写出来。

她的签名,有时是信手涂鸦,有时是精雕细琢,有时是破口大骂,有时是无奈感叹。

说起自己的签名,小T是感慨万分。

    那时小T正处于对职场世界不甚了解的“懵懂期”。

即使工作前做过千般万般心理建设,还是无法平心静气地面对所谓的“低薪”、“复杂人际关系”、“上司大材小用”以及全新的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在工作的同时,她发现周围充斥着各种抱怨:

来自她的同学,甚至她的同事,这一切让她感觉浮躁。

也许是希望找到一个心情发泄的渠道,也许是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小T开始频繁更换自己的MSN签名档。

    小T脾气耿直,带有“80后”的典型特征——个性。

小T的工作是招聘助理,MSN的签名档就像她心情的晴雨表,显示了她每天的喜怒哀乐。

工作一段时间后,朋友发现小T的签名档越来越“劲爆”:

“这是人干的活吗?

”“每天只睡六个小时,困死了!

”“烦!

”还有很多针对公司制度不合理的语句也频频现身,负面情绪的签名占据了大部分空间。

    一年后,部门主管决定从小T与一同进入公司的小Z中选择一位作为HR专员培养。

两人基本条件相当,最终小T败给了小Z。

主管给出的理由是小Z“抗压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积极、乐观”,这个理由让小T纳闷不已,想想自己,从不迟到早退,同事关系比较融洽,工作绩效良好,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主管的言外之意就是自己“抗压能力差,心理素质不够好,不够积极也不够乐观”,到底是什么地方给主管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虚拟空间里的处世哲学

    郁闷的小T认为自己遭遇了职场中的不公正待遇,MSN签名档也改成了“千里马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天上线之后,小T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她的签名,就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朋友让小T观察一下同事们,特别是她的竞争对手小Z的签名档。

观察的结果是,部分同事的签名档是空白,部分同事的签名档是平淡无奇的信息,而小Z的签名档都是自我激励的语言。

小T这才顿悟,原来是MSN签名档惹的祸。

    从此,小T也改变了策略,尽管她还有很多烦恼,还有很大压力,但是她已经不会把负面情绪添加在工作用MSN的签名档中了,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激励的话语。

如果心情不佳,干脆将签名档空在那里。

一年后,小T升职了,这次主管的评价是“成熟、沉稳、具备专业素质”。

    现在,虽然小T换了两份工作,但是每到一个新公司,她都恪守着MSN签名档的处世哲学。

她申请了新的MSN,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新的MSN签名档展现的是一位成熟、专业的白领女性形象。

作为部门主管,她的MSN签名档现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鼓舞团队,激励下属,用MSN的签名档作为保护自己职业城池的有效武器。

    哪些签名是职场高压线

    让我们来看看小T的职场遭遇,为什么一个MSN签名档有那么大的作用?

    根据内容,签名档分成以下几类:

第一,信息发布类。

    MSN的状态:

有空、忙碌、离开、脱机,很多人认为这个信息不够完全,因此,很多时候将自己的工作状态添加在MSN签名档内,比如“9点至10点开会”。

同时,职场人士很好地利用了MSN签名档的辐射作用,将自己的工作需要写在MSN签名档里求助。

MSN的联系人里有同行,有朋友,当浏览签名档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你的信息会被关注。

但是这样的签名要注意一点,就是在你把工作内容公开的时候,要防止竞争对手了解到你的工作内容,这也就涉及了一个“高压线”的问题。

现代职场,已经是无隐私时代的战场,信息就是生产力。

由于一个签名,导致了自己的工作内容受到影响,这样的损失是无法承受的。

    第二,“垃圾桶”类。

    这些签名档不是为了吸引别人眼球,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展示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或者自己的价值观,通常情绪都是负面的。

的确,职场中人在自己感受压力时,能够迅速找到一个值得信任并能向其倾诉的人非常不容易。

此时的签名档就像是心情的垃圾桶,不满、灰暗、愤怒、郁闷……情绪的垃圾从你的脑海中流向了外界,流向了你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流向了你的上司、同事、竞争对手。

事实上,火爆的语言、抱怨的情绪并不能减压,这只能令你周围的环境更加紧张。

通过MSN签名档来表达,是你寻找外界关注、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直接影响是让别人对你的职场形象产生怀疑,认为你的自控能力较差,情绪管理能力弱,心态不稳甚至缺乏勇气。

    第三,自我激励类。

    写到这里,可能很多职场朋友要抗议了,那情绪要发泄怎么办啊?

我的建议是,如果一定要在MSN签名写些什么,不妨转化一下思路。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要放弃那些我们不希望得到的东西,聚焦那些给你的身心带来激情与能量的事件,从而改变工作与生活状态。

通过在签名档内添加励志名言、温情絮语,会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在工作中调节心态,把私人情绪和工作分开,将心灵不断修炼和提升。

因此,MSN签名档体现的是人性,是价值观。

这样的签名不是为了给上司看,不是为了给同事和竞争对手看,而是给自己看。

要记住的是,没有人愿意将愁云笼罩、晦暗不明的人作为同事,没有人愿意要一个消极沮丧、郁闷苦闷的下属,没有人愿意要一个暴跳如雷、情绪极端的上司。

    消极心态是一种心理污染

    消极心态是一种心理污染,能够保持纯粹真我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

工作称不上一件轻松的事情,困难总会遇到。

用纯粹的热爱投入工作,自然能够保持高效而愉快的工作状态。

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简单的发脾气、泄愤。

通过自省,审视自己的自负、固执,我们就有机会体察与接纳他人。

    狂怒、憋闷是把自己看得太重。

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瞿小松说:

真正善于建树的人,厚道、宽博,将精力用于立而不耗于破、用于爱而不耗于嗔、用于述而不耗于驳。

在职场中,学会平衡的观念,用灵活、开放、整体的方式来看待职场环境和你所处的世界。

当我们羡慕别人的洒脱与智慧的时候,其实我们忽略了当下的力量。

    苏格拉底的名言:

认识你自己。

人类对于心灵深处的探究,永不止步,虽表现形式不同,本质却相同──追求幸福。

    奶粉罐上写着: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请尽量母乳喂养。

你会因此不买这个牌子的奶粉吗?

不,相反,你会对它印象更好。

    一个口碑还不错的直销产品,说它以一当十,环保健康,别的同类产品都是垃圾。

你会因此就掏腰包吗?

不,你可能本来想出手,越往下听,越想捂紧口袋。

    没错,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反应的结果,常常与预期目标完全相反,这就是“飞去来器效应”。

飞去来器是澳洲土著使用的一种抛出去又重新回来的武器,把它往一个方向掷,结果它却飞向了相反的方向。

抛出去的劲儿大了,飞回来时,杀伤力也不小。

    认识一个女孩,家境优越,事业有成,爱上的男人,无论各方面都输她不止一个档次。

可是最后,还是男人把她甩了。

据说,为了怕男孩有外心,她总是强调自己的强势,甚至拿各种方式压低对方。

好像她是太后,别人就是一弄臣──罩着你已经很不错了,还不乖乖顺从!

这样的境遇,相信只要还是个男人,都会落荒而逃。

    还认识一位男士,拼的是事业。

天津安家、北京工作的他,为了一份并不重要的报告,能从下午5点下班熬到半夜12点,办公室里只剩他一个人。

平时更是钻研政策,研究理论,把自己搞得一开口就像专家,刹不住嘴。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别人都在自己的路子上怡然自得,并走纵深路线了,只有他,走得最辛苦,却还停留在原点。

    很多时候,用劲过大过猛,不仅不能迅速达到目标,反而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强的干扰作用。

你盯住了目标,却忽视了手段,手段和目标不配套,通常会欲速则不达。

    一位法国作家曾写过这样一则寓言:

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鼓足了劲儿,寒风呼啸,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北风累得气喘吁吁,还是没能把行人的大衣吹掉。

接着南风开始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到处暖洋洋的,行人纷纷解开钮扣,脱掉大衣。

    目标一样,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当一种论调被反复宣传,近乎强迫地想要听众接受时,听众反而会越来越反感;当考试前,你拼命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时,反而昏昏欲睡什么也记不住;当你觉得一个东西好,并拼命介绍给别人时,别人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