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全组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8483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全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全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全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全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全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全组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全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全组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全组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全组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全组教案

10、《杨氏之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师生对话,要求学生相对应地用一句话回应老师

师:

a.同学们好;b.同学们真可爱;c.同学们真精神。

通过对话让学生初步领会语言的精妙。

接话: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课件出示以上两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二、揭题,初识文言文。

1.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2.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习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师:

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课件出示课题)

三、初读读通顺。

1.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打开书,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读一遍,说说什么感觉。

2.请一位同学读,正音,正确朗读。

注意指导“为”、“应”的读音,注意断句。

3.去掉标点读。

四、再读读明白。

1.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也很正确,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

下面就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

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等我们来交流。

2.生读书自学。

交流。

3.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

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很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

于是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家人给孔君平摆上水果招待他,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

这是你们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反驳说:

我怎么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呢?

4.同桌对讲,说说文章的意思。

五、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1.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

你知道是哪两句么?

2.生充分阐述两句话的精妙。

3.孔君平和杨氏之子都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从中体会到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创设情景朗读,加深体会:

(把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孔君平,一部分为杨氏子。

情景一:

孔君平来到杨家,一看孩子摆上了水果,于是就一本正经地说——(齐读)

杨氏子一听,淡淡的反驳——(齐读)

情景二:

孔君平来到杨家,看到了杨梅,心想,都说着孩子聪明,我考考他——(齐读)

杨氏子一听,我好心好意给你端来水果,你却这样讽刺我,于是生气的回答——(齐读)

情景三:

孔君平看到杨梅,心想,趁他的父亲不在家,我讽刺一下这个孩子——(齐读)

杨氏子一听,大声反驳——(齐读)

六、拓展延伸。

1.新型标语。

“严禁践踏草坪”“别踩我,我怕疼。

2.世说新语中一则小故事。

七、作业:

综合性学习。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诵

背诵一首古诗,带领学生走进古文

二、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古代聪明的儿童?

(引导学生走进聪明机智的儿童)。

今天我们来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再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杨修)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同学介绍《世说新语》,教师全面介绍,引导学生课下借阅

2、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4、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

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

有什么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

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应该怎么解释?

谁为谁设果?

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

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练习2回答。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

你会怎么回答?

(三)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四、总结拓展

1、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

(教师举例)

五、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4.能复述课文内容。

5.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

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能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检查读书情况。

3.读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并做上记号。

4.交流不理解的词句意思。

5.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6.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自由读文,质疑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3.晏子怎样反驳?

四、解决第一个问题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自己读文解决。

(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

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五、作业

看关于晏子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

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

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

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2.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

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先肯定两点:

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

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

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

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

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

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

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

水土不同,结果不同。

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

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3.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5.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

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6.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7.小结:

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8.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9.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四、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五、作业

1.复述故事。

晏子使楚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通过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引导学生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

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四、教学准备:

电教媒体、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⑴使:

出使。

  ⑵简介晏子。

(见“背景知识3”)

  ⑶简介“春秋”:

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二、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

”“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⑵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

取乐。

  ⑶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⑵区别“大(da)夫”与“大(dai)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⑶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四、学习1、2、3、自然段。

  ⑴读课文,思考:

 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

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只好”)

  ③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

咐开城门?

  ⑵讨论后教师作板书:

  ⑶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⑷扣“只好”,明关系。

(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

然不会承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⑸小结:

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五、做作业本上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学生自己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写出“结论”。

  ⑸教师点拨:

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

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二、学习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指导学生提些“结论”。

(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个强盗国。

  ⑷教师点拨:

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三、课堂小结:

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

(让学生自由发言。

  四、作业本上3、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6自然段。

  ⑴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⑵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

”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二、深刻认识“晏子”。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

为什么?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

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楚国的晏子。

(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

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经

过)

  第三段(第6自然段):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结果)

 四、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三第5、6题。

《晏子使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晏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2、介绍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

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老师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

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

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

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

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

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

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

水土不服

A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

(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

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

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12、半截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

光盘、图片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12半截蜡烛

2.读课题,学生质疑: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

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

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2):

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

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

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

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

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

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

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

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

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

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

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3.其它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二、第三场戏的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

这一常戏的中心人物是谁?

怎样来演?

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学生交流体会。

3.理解“娇声”:

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

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

《半截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