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docx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本框题地位
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
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
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学生分析
“矛盾”一词对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
陌生的是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
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设计思想
教育理念:
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
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原则:
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积累,将对矛盾的理解从生活常识的层次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通过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
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导入
新课
矛
盾
的
同
性
和
斗
争
性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
哲学故事:
哲学家和船夫(探究一)
1、出示材料:
(探究二)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曾一语道出了“人才高消费”的真谛,那就是:
“大材小用,基本无用;小材大用,基本有用。
”
这段话讲的是“大与小”、“有与无”之间的关系。
像“大与小、有与无”这种关系你还能举出多少?
2、以上列举有哪些共同点?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4、出示材料:
(探究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上述两诗句包含哪几对矛盾?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统一)
2、出示材料:
课文漫画“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问:
他敢烧吗?
(探究三)
3、教师点评:
烧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
得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4、出示材料:
(略)讨论:
盲人为什么会领路?
上述材料体现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简单分析,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
6、根据矛盾的“对立性”含义填空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对立斗争着的矛盾双方?
探究四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着的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趋势——斗争性(对立)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学
生活动
讨论
1、学生列举:
右
与左、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
前与后、音与声、
战争与和平,,
2、学生回答:
矛
盾就是对立统一
3、学生划书
4、学生回答:
噪与静、鸣与幽、
悲与欢、离与合、
阴与晴、圆与缺。
学生回答
(导学案)
矛
盾
的
含
义矛盾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并用事例分析突破重点。
列举人才消费“大与小”有“与无”关系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矛盾的基本属
性
矛
盾
的
同
性
矛
盾
的
斗
争性哲学角度分析:
二教学过程仍然采人的上与下是互相用了具体到抽对立的,双方在一象,再由抽象到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具体的方法,并统一体。
双方相互用大量的事例加“相互依存”依存,不可分割地深对联系在一起,互为的理解。
存在的前提。
因此,
结论是“不敢烧”。
运用这个事例主要目的是通过案矛盾着的双方,依
据一定的条件,各例分析使学生对向自己相反的方向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有一定的感转化。
悟。
学生抢答
此部分主要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矛
盾
的
同
性
和
斗
争性矛盾同
性
与
斗
争
的
关
系7、材料:
鳗鱼效应
哲学角度分析:
事物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
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同一性以对立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
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1、利用前面列举的事例,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等领域都存在矛盾。
2、出示材料:
同学们都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
(探究五)
3、哲学角度分析: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
4、如何对待矛盾?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列举:
讳疾忌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哲学角度分析:
回避矛盾,不仅使矛盾不能得以解决,反而会使矛盾激化。
1、出示材料: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
就某一家庭来说,有父母之间的矛盾,有子女之间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等。
在家庭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家庭矛盾时,注意区分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同一个矛盾中的不同方面。
(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探究六)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得出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并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
3、课件展示矛盾特殊性表现的案例、成语、《童梦奇缘》、消防灭火等材料
1、出示材料:
“阿凡提染布”的故事。
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2、哲学角度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小组讨论、发言
从具体案例分析鳗鱼正是在与狗鱼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生存斗争中才激发了生命的潜能,赢得了生的源泉和动力存。
这说明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这说明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学生回答
(导学案)
学生讨论,分析,
并回答
学生回答
1、讨论、分析并回答:
矛盾的特殊性;类似成语: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等反例:
张冠李戴、生搬硬套、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刀切、一风吹、依葫芦画瓢、抱薪救火、火上浇油、生吞活剥、粗枝大叶、大而化
之、不问青红皂白、各
打五十大板
矛
盾
的
普
遍
性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正确对待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充分运用课本资源,并且该资源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易于理解掌
握。
感悟矛盾特殊性的表现这是本课的难点。
运用典型事例分析哲理,可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矛
盾
的
普遍性和
性矛
盾
性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
学生分析并回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导学案)
矛
盾
性
的
亠
辩
证
关
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案例:
水果、苹果)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3、展示:
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理。
4、最后结论: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运用事例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习哲学的重要目标。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在设计本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赋予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以新时代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
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教学中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突破难点和重点。
。
三、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把握。
运用多媒体手段,但又不拘泥多媒体,有板书、讨论等;对待教材也能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附板书设计: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3、矛盾斗争性的含义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