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816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广西南宁市4 N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广西南宁市4N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广西南宁市“4+N”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汉书》记载: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陆,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贵族B.实现民族交融C.增加税收D.削弱王国势力

2.《明史·职官志》称: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潘服大臣、府州县宫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亊立断。

”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A.监察权力的不完整B.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C.凡事须向皇帝奏报D.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3.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

“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这体现的是

A.扩大统治基础B.限制贵族权力C.维护平民利益D.保护私有财产

4.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

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

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C.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D.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

5.下图漫画题为《盟军终于征服了这条龙》。

该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

A.迫使清政府割让大片领土

B.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激发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6.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这表明他主张

A.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B.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

C.推翻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D.建立各阶级政治协商制度

7.台湾自蔡英文当局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造成两岸关系严重倒退。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其核心是

A.一国两制B.和平统一C.一个中国D.统一市场

8.“同心同德,制度不同无妨碍;不亢不卑,全民一心争主权。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B.文革结束C.改革开放D.香港回归

9.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

这一政策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10.在某同学所写的论文中有“三八线”“柏林墙”“北约”“华约”“古巴导弹危机”等历史名词,由此可推断他研究的是

A.经济一体化B.美苏两极对峙C.两极格局瓦解D.政治多极化

11.近年来,在国际关系中,与欧洲内部矛盾相比,美欧分化的趋势更引人注目。

从奥巴马“亚太优先”到特朗普“美国优先”;2015年英国不顾美国政府的阻挠,率先并带动许多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美欧关系渐行渐远。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单边主义的盛行欧洲B.两极格局的瓦解,主要共同敌人的消失

C.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D.欧美各国对中国等新兴大国的重视

12.美国史学家阿基拉·艾里依在《20世纪史》中写到:

如果说,20世纪为下一个世纪留下某些遗产的话,国际主义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判断“国际主义”是

A.美国凭借实力控制世界B.多极格局下的大国竞争

C.国际间的合作日趋密切D.冷战后世界的紧张动荡

13.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的灵渠;东汉政府治理黄河水害上有显著的成效;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关;明太祖时,兴修塘堰近五万处。

这反映

A.从秦以后,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B.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

C.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D.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

14.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男耕女织B.刀耕火种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

15.有史料记载,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

”此现象说明,当时

A.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需迫切实行盐铁官营

C.实行阶段性惠商政策D.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

16.唐朝商业有较大发展,出现了:

水市、山市、村市、草市、早市、晚市、夜市、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鬼市等。

这表明唐代

A.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取消B.农村商品市场明显增多

C.政府对市场有严格管理D.专业化市场的发展

17.南宋继承了北宋发行纸币的制度,以杭州为中心流通的“会子”是南宋主要的纸币,“会子”可以兑换铜铁钱。

真正发行纸币并流通全国始于元代,名曰“交钞”。

这表明宋元时期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纸币流通制度完善

C.经济中心的南移D.商人地位的提高

18.《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C.旧土地制度的瓦解D.土地兼并严重

19.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井田制C.屯田制D.摊丁入亩

20.16世纪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的里斯本等城市。

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A.传统的东西方商路遭到断绝B.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C.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新航路开辟使商业中心发生转移

21.英国作家笛福曾在评论17世纪欧洲某一国家时,称它是“世界的运货人、贸易的中间人和欧洲的经纪人”。

该国

A.工业经济最发达B.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C.海外殖民地广阔D.冲击了英国的商业霸权

22.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之后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下列关于世界市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它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它对亚非拉国家有害无利D.它使世界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

23.第二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结构方面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轻工业的生产逐步下降B.重工业的地位逐渐上升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24.1895年前,上海已建立了少数近代企业,但总体规模不大。

1895年之后,上海就出现了制造企业纷纷开张的局面,工业发展变得生机勃勃。

这主要是由于

A.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B.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

C.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5.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

该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

A.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B.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

C.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D.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

26.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年的情况()

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

27.据相关记载,1986年,随着棉花产业的兴起,某地区扩大了棉花及与棉花接茬连作的作物面积,减少水稻种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棉花市场疲软,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其他经济作物相应的得到增加。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B.市场经济下,农民疲于应付

C.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D.农业种植须加强市场指导

28.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

“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这一评论反映出

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

29.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

“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这句话说明(   )。

 

A.经济危机来势凶猛     B.经济危机破坏性强 

C.危机蔓延到全世界     D.危机持续时间长

30.胡佛认为“经济不景气的问题决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

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加强立法监控C.坚持自由放任  D.限制市场调节

31.下列表格是某国经济发展的数据,它反映了

工业生产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00

13.8

75.5

108.1

A.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B.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

32.一战期间,美国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局、军需品采购委员会、物价管理委员会、食品管理局、战时贸易局、战争保险局、战时金融公司等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这些措施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B.借鉴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败D.为后来的新政提供了实践经验

33.某国际经济组织纲领称,该组织旨在“通过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成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资源的开发”。

该组织是

A.世界银行B.关贸总协定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欧洲联盟

34.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结束了英国与欧盟43年的“婚姻”关系,这表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停止B.欧洲一体化进程复杂曲折

C.欧洲只能实现经济一体化D.欧洲缺乏应有的协调机制

35.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提出了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应以西欧的历史来认识和剪裁的理论。

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明确提出历史学家应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西方史观的变化表明

A.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B.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C.冷战影响了史学研究D.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1分)

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

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

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