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755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苏州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苏州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苏州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苏州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docx

《苏州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docx

苏州中考语文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20XX年苏州中考语文专题练习文言文阅读

(1)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几段文字,完成6—10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C.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E.遂逐齐师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7.下列四句中哪一句省略部分补充是错误的?

A.肉食者谋之,(你——指曹刿)又何间焉?

B.忠之属也。

可以(之——指“小大之狱”)一战。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指“衣食所安”)分人。

D.一鼓作气,再(鼓——指“击鼓”)而衰,三(鼓)而竭。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中“肉食者”指什么人?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10.本文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体现了取信于民的思想,下面两句话也关注到了民意。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

6.CE

7.B.

8.略

9.位高禄厚的人(吃肉的大官们);写出了曹刿请见的原因,与曹刿的远谋形成对比,是全文的中心句。

10.本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体现了取信于民的思想,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的奖赏令也体现了取信于民的思想,广开言路,取信于民,就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强盛;陈涉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反秦,顺从了人民的意愿,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意思对即可。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是哪两组?

(▲)(▲)

俟其欣悦无从致书以观

以俟大观人风者得焉(《捕蛇着说》)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手指不可屈伸或遇其叱咄

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故余虽愚

小人之狱,虽不能察(《曹列论战》)

7.用现代汉语翻译“同舍生皆被绮绣,载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8.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说明。

10.本文以记叙为主,有些地方适当加以渲染和描绘,寥寥数语,情态毕现,请你结合划线句进行具体分析.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6—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为宫室之美(《鱼我所与也》)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乃记之而去

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答]▲和▲

7.下列说法哪一项不正确?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也会沉醉。

[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9.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

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

[答]▲

10.假如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在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请你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40字以内)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6—10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以衾拥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同舍生皆被绮绣

与之论辨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E、足肤皲裂而不知

言和而色夷

答:

▲和▲

7、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8、选段主要写了作者求学的勤且艰两方面,其中“求学的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为什么?

10、宋濂因为勤奋走向了科举成功,季羡林老先生也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请回忆所学课文《成功》或自己的课外积累,写出两个描绘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典故或名句。

6、B、D

7、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8、借书抄录之苦、求师叩问之难、求师行路之苦、衣食粗拙、生活简朴。

(四点中写出三点即可得3分)

9、我的看法:

(1)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0.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等。

 

阅读《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中的文字,完成6—10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乌相呜,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目。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

(▲)(▲)

窥谷忘反屋舍俨然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便舍船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奇山异水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鸡犬相闻

7.关于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B.甲文第二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C.《桃花源记》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D.《桃花源记》中,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8.用现代汉语翻译“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9.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他的《饮酒》诗(之五)中哪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10.选文甲、乙都描写了优美的自然风光,难道吴均仅仅只是向朱元思介绍富春江的这种美景,陶渊明只是想把渔人在桃源中见闻记录下来吗?

请你试做分析。

6.AC

7.B

8.略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不是的。

吴均抒发了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而陶渊明是表现桃源人安宁、闲适的生活,是作者理想社会的反映。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7—11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