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I 卷.docx
《北师大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I 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I 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议论文阅读II卷
北师大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
专题12议论文阅读(I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99分)
1.(20分)(2017九上·日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
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
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
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
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
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
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
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
所以,美国这种高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
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
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
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
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淘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14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
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理性、质量效益更高。
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
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
低碳发展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
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
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
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国。
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
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
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
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
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
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迈向生态文明。
(1)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
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
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
(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语言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B.本文思路清晰,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合国外、国内的现实进行具体分析论述,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C.第②段例举了两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耗的事实,并结合我国进行了比较论述,从而证明中国不能模仿美国的高耗能发展模式。
D.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我国将逐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
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利用,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
(3)下列对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统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B.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三匹马代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生动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的重要作用。
C.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D.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用三匹马代指,新颖别致,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15分)(2019·辽阳)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
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
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
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
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
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
“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
“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
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
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
“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
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
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
温家宝说:
“读书可以改变人。
”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
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⑥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④段论据的一项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B.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
C.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
——雨果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5)结合选文谈谈,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你现在该如何努力。
3.(15分)(2019八下·德惠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
曾是一勺著名的电影台词。
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
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
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
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
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
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
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
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人脸识別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竽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
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
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
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
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刷脸支付就妤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
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
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详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
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
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
(1)文中举汤姆克鲁斯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赵爷爷记性差,常常忘记银行卡密码,银行建议他办理刷脸取款业务。
他担心别人会拿着他的照片去刷脸取款,自己皱纹增多难以识别,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帮助他消除顾虑。
(3)文章题目“‘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隐含着哪些意思?
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4.(19分)(2019九上·遵义月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翻开书页,世界就在这里
①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不少人可能会有“被困住”的感觉。
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渴望刷爆朋友圈,“世界读书日”的来临,给人一个静穆却庄重的回答:
翻开书页,世界就在这里。
确实,读书会打开你的视野,带给你一个全新的世界。
②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失去可能性的过程。
确实,分岔的林中小路,踏上了一条,另一条就注定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
而读书,正是在对抗“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的命题。
通过阅读,你能跨越空间之界、穿梭时间之维,与最伟大的心灵对话、能与最壮阔的历史同行。
博尔赫斯曾描绘过一座无限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包罗万象、无始无终。
如果能畅游书海,我们的人生也会变成他笔下那座神秘的花园,“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将来”。
当你拥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世界,越走越窄也就成了伪命题。
③不仅仅是宽阔,更是明净。
禅宗历史上,曾与六祖慧能论辩的神秀做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相对“本来无一物”的主张,这样的渐悟,其实是更适合普通人的“法门”。
在现实中,要让心灵时时澄澈,最好的方法也莫若读书。
书籍的载体是文字,读书本身就是一种诉诸于抽象思维、理解能力的活动。
读书就仿佛是打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中,才能冶出锋利的好刀。
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也正是书籍对于心灵的滋养。
④在当前时代,读书更有精神修炼的意味。
曾几何时,注意力已经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多少人不到十分钟就会五六次掏出手机,查看那些可能并非那么重要的信息。
从拖延症到焦虑症,许多“现代病”都是源于这样的精神分散乃至涣散。
“开卷有益”因而有了现代意义:
与其抱怨手机依赖,不如把它丢在一旁,沉浸于一灯一卷的世界,忘却凡尘俗务,让因为枝蔓过多而芜杂的心灵重新健壮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专注力会影响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多线程”会让你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影响到幸福感。
精神的修行,带来的也是“尘世中的幸福”。
⑤说实话,在具体的阅读中,我们可能很难感受到这样的提升。
但一幅漫画,可以给我们回答:
脚下空空者,看到的是花团锦簇的宣传画;以书垫脚者,看到的是阴霾密布的天空;而那些站在更多书籍之上者,看到的则是云层之上壮丽的日出。
读书本身就是一个“日记不足,月计有余”的积累过程,“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有一天,当你发现自己能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感受人生、能以一种不同的视野想象世界时,请不要忘记了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那些书籍。
⑥而在更大的层面上看,对于无数个人组成的共同体而言,阅读也决定着这条大河能否有更宽阔更深厚的河床。
历史学家陈寅恪分析唐代崛兴的原因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这与其说是血统论,不如说是文化论:
唯有打开视野、开放心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不断壮大。
作为历史的沉淀、智慧的结晶,书籍传递的是文化的基因。
形塑社会风尚、充实时代心灵,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读书无疑有着超过一时一地的魅力,也有着超越一人一物的价值。
⑦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翻开书页,以永恒的阳光照亮我们的时代、照亮我们的人生。
(有改动)
(1)下列最适合作为文章第⑤段论据的一项是()
A.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D.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2)试分析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⑤⑥段能否调换顺序?
为什么?
5.(13分)阅读《山水画的意境》片段节选,回答问题。
①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③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④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
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
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
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
四川人说:
“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
青城天下幽。
”这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1)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文段论述的思路。
(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个观点的?
这个观点正确吗?
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说明。
(3)理解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4)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6.(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历史中学什么
①历史是一株古树,斑驳中隐含着清晰的年轮;历史是一部旧书,久远中弥漫着醉人的馨香;历史是一位长者,沧桑中印记着丰富的过往。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②学会一种思维——历史思维。
人类历史长河漫漫,气象万千,如果不懂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之中。
因此,学习历史,首先要会运用历史思维,掌握历史的辩证法。
历史思维主要包括三点:
一是长时段的视域。
观察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作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
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
二是整体的视域。
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
三是发展的眼光。
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善于从纷繁变幻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把握变化本质。
掌握了历史思维,做事就会着眼长远,不斤斤计较于一时得失;就会善谋全局、总揽八方,不因枝节失大体;就会因时应变,善于引领潮流,“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掌握一种本领——鉴古知今。
人们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绝非仅为发思古之幽情。
司马迁说写史是“述往事,思来者”。
他的《史记》令古今迷惘者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可了解治乱盛衰之源,通晓兴衰成败之道。
以史为鉴,服务当前,以史经世。
德国总统勃兰特在二战之后向犹太死难者的惊世一跪,不仅没有辱没他以及德意志民族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相反,日本国家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祭拜二战要犯,即便他们翻扣了历史这面镜子,但勃朗特这面镜子却折射出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事实上,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我们都要从演变的历史中,从前人处理、应对的成败得失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我们必须回望历史,审慎判定所处的时代方位。
④养成一种品格——砥砺气节。
人类历史之河波澜壮阔、奔腾浩瀚,个人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的人,不会过分在意一己荣辱得失,而更关心这条长河的未来走向。
如古人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抚今追昔,会感受到一股贯通古今、回荡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开阔胸怀,善于从历史因革损益中、从前人成败利钝中砥砺气节。
中国历史具有教化功能,主张通过真实的记载弘扬道德、培育正气、警醒后人。
我们应从前人立身行事、所言所行、身世沉浮中,定是非、辨善恶、明得失。
⑤历史是一把严苛的标尺,度量分毫误差;历史又是一眼灵动的清泉,滋养贫瘠的心田。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根据对本文第④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说说你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对自己的影响。
7.(9分)(2018九上·平潭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宽容是美德
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
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
周总理和蔼地说:
“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
”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
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
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
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
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徵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徵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③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
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
“我杀老佛爷的马。
”就勃然大怒而起:
“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
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
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④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
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⑤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及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
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绝不心慈手软。
⑥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
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用周总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下列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
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
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
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
“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经是我的学生。
”
B.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
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
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
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
C.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到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
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
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
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
彭总让他匆匆赶路。
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
彭总立即让他回去。
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
D.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
妈妈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