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627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资料.docx

《教育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资料.docx

教育学资料

教育学第1章:

1、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广义:

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

对象多层次;组织形式多样化(既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学校教育,又有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自学何家庭教育)

狭义:

专指学校教育。

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于什么?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产生的基本观点。

所以,从教育本质上讲是依附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需要的。

4、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学史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5、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各阶段有哪些主要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代表作:

《学记》《演说术原理》(昆体良)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以后

代表作:

《大教学论》(1632年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普通教育学》(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之父)的近代最早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后)

代表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美国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学》(1939年前苏联凯洛夫)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了解)代表作: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1956年布鲁姆)《教育过程》(1963年布鲁纳)

《教学与发展》(1975年赞科夫)《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

6、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补充:

1、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2、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学科。

3、教育与大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教育具有性对独立性。

第2章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2.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4.生产力制约着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4教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

1、影响文化的传递2、影响文化的选择3、影响文化的融合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第3章

1、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2、个体发展的两个学派的观点(了解)

一、内发论:

(1)强调人的发展及其顺序是由人的某些方面的内在因素推动和决定的。

(2)对个体发展动因的解释确实有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几乎不可更改的决定性影响,忽视外部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弱点。

二、外铄论

(1)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或要求,他人的影响或学校教育等。

(2)强调外部力量的意义,故一般都看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在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环境所要求的能力、品质以及知识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主要有遗传、环境、主观能动性和教育四个方面

一、内在因素: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a、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b、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个体发展过程及阶段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二、外在因素:

(3)环境(“近墨者黑,近赤者红”之说;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4)教育(学校教育)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主导因素

原因: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b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c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

3、教育必须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

2、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因材施教。

3、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有针对性

4、为什么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了解)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能够依据科学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补充: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或特点)P42

第四章

1、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方针的核心是什么?

教育目的

3、什么是教育目的?

(了解)

教育目的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向和目标,即教育工作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格。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么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4、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1)定向功能:

(2)调空功能: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

5、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依据

2、人的依据

6、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

1、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2、监理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3、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4、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

5、提高校长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6、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补充:

1、教育目的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它可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2、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能否实现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7、素质教育的本质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一种教师主体间的合作性教育

第5章教师

1、教师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简答)

一、地位:

1、专业地位:

2、经济地位:

3、政治地位:

4、职业地位:

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者。

2、教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塑造者。

3、教师是美的感受者、体现者和创造者。

4、教师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3、教师劳动有什么特点?

1、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的差异性、内容、过程与教育情景的复杂等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与创造性(如:

因材施教等)。

2、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对象及其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

3、教师劳动在时间上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对象成长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空间的非限定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广延性。

4、教师劳动个体性与劳动成果集体性:

教师劳动形式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群体性与个体性。

4、教师的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不断提高素质,创造一流教育事业

2、教师的文化素养

(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3)掌握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1)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3)教师的教学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机智(6)社交能力(7)教育科研能力

4、教师的心理品质

(1)、良好的注意持久力和分配力

(2)、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力

(3)、良好的记忆力(4)、敏捷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思维能力

(5)、创造性的想象力(6)、广泛的兴趣(7)、坚定的意志力(8)、丰富而又恰当的情绪、情感

5、(重点)什么是教育机智:

视角是善于观察、熟悉情况、敏捷果断和富于经验的产物,是教师高度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结晶。

6、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配合密切

2、民主平等,联系稳固。

3、教学相长,关系透明。

4、双向反馈,互补互助。

7、教师职业性质的定位?

(准专业地位)(了解)

(1)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法国)

(2)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有两种:

※校本培训

※教师发展学校培训)

8、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2)提高自我修养

(3)善于与学生沟通

补充:

1、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

2、教师的素质要求:

P82-87(高尚的师德(课本上没有的)、文化知识,能力,心理品质)

第6章教育内容(德育原理)

1、什么叫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

2、德育一般包括哪几方面?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

3、德育有什么意义?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4、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德育的原则?

(案例分析){肯定有考}是案例分析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重点)

这一原则要求的预计要进行集体教育,又要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教育每个成员;既进行个别教育,又通过个别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1、努力组织和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2、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