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602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98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文阅读.docx

《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文阅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文阅读.docx

美文阅读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相忘于互联网

有次出差把手机丢了,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报警,而是心里一惊——完了,接下来怎么过日子呢?

传媒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人的延伸”,可是在我的生活里,智能化设备似乎已经成为生活本身。

丢了手机里的通讯录,一时半会儿联系不上人倒是其次,没有电子地图,我感觉自己立刻就要迷失在陌生的城市里;没了推荐类软件,我连“下一顿饭吃什么”这个人类“终极”问题都无从解答;找不到日程表,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甚至连睡眠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是的,每天晚上伴我入眠的音乐,跟着失窃的手机不知道流落何方。

那一刻我突然惊醒,我以为我一直在把生活琐事和任务分给数字化设备承担,它们是我的助手,但到头来它们却主宰着我的意识,它们成了我的主人。

居然有这样的外物严重影响着我的生活,而此前我竟浑然不知。

更让人心惊的是,它的主宰能力或许会随着时间变得更强。

网络巨头亚马逊公司申请了一项专利,可以利用亚马逊账户中先前的订单和搜索记录等,为用户实现“提前送货”的服务——也就是说,当你自己还在犹豫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网络已经替你列出了清单;当你正要点击“购买”键的时候,你的货物可能已经送抵你的家门口了。

在言必称大数据的现在,互联网将会比想象中更聪明,它会学着了解你,甚至最终可能比你还懂你的心。

它会算出你最喜欢的电视剧剧情,知道在什么时间点弹出广告框会让你忍不住点击购买,它知道该选择怎样的时机让你接受最讨你欢心的游戏,它甚至还可以分析你的社交网络人际关系,为你列出朋友间的亲疏远近。

后来我采访了一个不使用智能手机的哲学教授,老先生对这些看上去又酷又神奇的未来景象狠狠皱起了眉头。

他说,技术的发展本该为我们带来自由,可是它却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自由,甚至还教唆着我们逃避自由。

在他看来,我们沉溺在游戏中,放弃了对时间的掌控;我们忙碌于一场又一场无主旨的网络对话,逃避了更深刻的人生探讨;当我们想到严肃生命命题的时候,我们觉得疲惫,觉得无力负荷,于是我们放下尚未解答的问题,拿起了手机,盯着闪烁的屏幕,逃避面对真正需要直视的问题。

同老先生想法一样的人并非少数,所以网络上出现了一群人,他们试图从数字化的生活中退出,从互联网上消失,重新面对自己。

他们甚至组建了一个网站,就叫作“Web2.0网络自杀机”。

可是要从这个联通全球的世界中抽身而出,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最大的敌人就是互联网本身。

后来因为这个网站太过专注于帮助用户删除Facebook账号,还遭到了屏蔽。

不过,我总觉得想解决问题,并不一定非要跟过去的自己一刀两断,删除自己的网络账户,抹掉自己的存在痕迹。

毕竟,技术进步还是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就是在巴掌大的小小智能手机的帮助下,我可以大胆地跑到世界各地旅行,安心穿梭在异国街头,尽管我分不清南北,听不懂意大利语。

在罗马旅行的时候,我遇到一家卖古董邮票的小小店面。

在随处都能蹭个Wi-Fi使用网络支付的地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安静地坐在书桌后面,戴着老花镜,拿着剪刀和信封,一份份整理着古老的信笺。

因为没带现金,我问她可不可以刷卡,她眯着眼睛,眼角尽是褶皱,她用简单的英语冲我笑着说:

“Notechnology(不懂技术)。

那一天我把手机导航关了,也没有再去搜索距离最近的ATM机。

互联网的确是一张宏大而绵密的网,可以回答你几乎所有的问题,帮你迅速地解决问题,而在它之外,不联网的日子虽然显得缓慢,却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后来我花了大半个下午,坐在破旧的小小房间里,跟老奶奶一起吃饼干。

橱窗外路过一个捧着iPad边查路线边前进的背包客,他似乎正在按照推荐寻找名胜古迹,他对照手里的照片和眼前的景色,标记着他抵达的旅行地点。

所以,在同一条古老大街上,既可以高效地快速继续奔赴下一个地标,也可以停下来坐坐,想一想。

这两种旅行方式,让它们和平共存。

七把钥匙掌控全球网络

来自世界各地的七个人每年会面四次,将各自所持的“钥匙”合为一体,启动一个左右着网络世界平衡的“圣物”。

听起来像宗教传说或科幻电影中的场景?

不,这是真的:

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安全,都由这七把钥匙和一个神秘仪式操控。

“钥匙管理委员会”成员的挑选标准还包括“没有任何交集”:

他们为不同的互联网机构工作,且来自不同的国家。

“仪式“的举办者来自“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这个组织掌握着全球互联网的安全核心:

域名解析系统(DNS),负责给全世界所有的网站和电脑分配数字网络地址,并将它们转化成便于记忆的英文网址—比如=把“119.75.218.45”翻译成“www.”。

毫不夸张地说,谁控制了DNS,谁就能控制互联网。

他可以向人们发送虚假的银行网址,或者干脆让互联网世界陷入彻底的混乱之中。

七把钥匙正是为了防范这些“人祸”或“天灾”而生。

它们是真正的金属钥匙,可以分别打开藏在世界各地的七个保险箱,箱子里面藏有智能钥匙卡,七张智能钥匙卡合并生成一把“关键钥匙”(实际上是一组计算机代码)时,才能得到进入DNS核心的权限。

“钥匙管理委员会”则由一群精心挑选出来的网络安全专家组成。

挑选的标准并不仅仅是“经验丰富”,还包括“没有任何交集”:

他们为不同的互联网机构工作,且来自不同的国家。

16男4女共20人中,除了来自俄罗斯、瑞典、葡萄牙、美国、乌拉圭等国的七名“钥匙保管员”,还有六名见证人和七名“替补保管员”—他们拥有的智能卡只含有一些密码残片,用于建立一台替换用的钥匙生成机器。

14位钥匙持有者需要定期向ICANN发送自己的钥匙与一张当天报纸的合影,以确保一切顺利。

自2010年起,“委员会”便开始了一年四度的会面,两次在美国东海岸,两次在美国西海岸。

这个神秘的“钥匙仪式”一度是ICANN最大的秘密。

不过今年,英国《卫报》记者詹姆斯·波尔获得了参观邀请,谜底首次被揭开。

聚会地点位于洛杉矶西南郊一处平凡无奇的工业园区,一个没有窗户的餐厅内,所有人不得携带任何电子设备进入仪式现场。

与会者们需要通过一道有着个人身份号码、智能卡和手部识别三重保障的大门,才能到达一个被称为“捕人陷阱”的隔间。

在这个完全屏蔽了电子信号的房间内,钥匙管理员们将各自的钥匙卡会合,激活一台机器,验证DNS系统在此前的每一次接入是否真实,并创造出一把新的“关键钥匙”。

做完这些后,所有人便可以陆续退场,投入一场集体派对—离开的时候依然要通过一道同样有着三重保障的大门,但心情会轻松得多,因为他们和整个世界都安全了。

微博与微信

微博有它的好处,它让信息不再容易被封锁,让言论更加自由,在一些非常时刻总是只剩它能用。

但同时,它让我们置身虚妄,如果哪天说句什么话或者摘录了个段子被转发了几万次,你会觉得满大街都在传诵你的名句。

赶上个什么事件,人们总是情不自禁投身其中,而且会以为沙漠里的仙人掌都在讨论这事。

如果沉迷其中,除了一点点启发和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的资讯,你收获的全是情绪;如果你想保持客观冷静,又会在甄别各种消息里花费太多时间。

你刷了半天,觉得知道了不少大道小道的消息,结果第二天全忘了,反倒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儿的一次外出,更能触动你。

微博的生态和中国社会其实差不多,千分之一的人本来就有点身份和话语权,千分之四的人在用心经营自己,剩下的千分之九百九十都是草民,风吹草动一地沙子,乐观的草会以为自己是风,悲观的草会觉得自己是沙。

至于那还有千分之五去哪儿了……他们正在冒充那千分之一。

现在打开微信的概率的确比微博高。

朋友圈里也越来越热闹,反正我身边不少属于那千分之九百九十的人都在朋友圈里找到了些存在感。

好歹能被该看见的人看见,不至于像在微博上那样一直零转发零评论被忽略被遗漏。

在微博上,你要是一介草民,也无心让自己更有名,你说对一万句话往往是没人看见你的,但你要不小心说错一句,很可能被拎出来游街。

届时你晒的生活反而变成你的各种困扰。

至少在朋友圈里你是随心所欲的。

在微博上,你常常要出演一个更好的,更符合他人需要的自己。

但随着王朔、白岩松、马云、杜月笙,甚至本人的各类句子在朋友圈里出现得越来越多,我也觉得有些厌烦。

有时候看见一个挺了解自己的朋友突然对着一句挂着我的名字但明显不会是我说的话动情地点了一个“赞”的时候,还挺百感交集的。

常能发现一个人以两种面貌出现在微博和微信中,比如今天还看见他在朋友圈“赞”晚上吃的狗肉火锅,明天就看见他在微博上对吃狗肉的口诛笔伐。

虽然我的微博也有“千万”粉丝,但一笑而过就行了。

我怀疑他们中的活跃用户还没我小区的人多。

如果微博能经久不衰,我很期待第一个粉丝数目超过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并直奔地球总人口数而去的巨V的出现。

没有互联网的世界一隅

日子的好坏取决于你吃到的粮食、遇到的朋友和投身的实事。

在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的山区,有一群不联网的人。

在那儿想打电话,只能去村头那个种土豆和养骆驼地点的交汇处,那是大山里唯一一个手机信号能够到达的地方。

当然,也得等老天爷心情好的时候,要是赶上阴天下个雨,你就对着骆驼嗷嗷吧。

当互联网肆意张开触角抵达世界许多角落,这里却顽强地抵抗着它的到来。

在这座山顶有一所山区学校,从老师到学生,都过着让他们引以为豪的“不插电生活”:

通信基本靠吼,联络基本靠走,时间要看手表,刷屏完全没有。

这里主要为美国精英私立学校的高二学生提供一个“远离Facebook”的独立学期。

校长埃尔登·史密斯说:

“这里并不是让学生远离科技,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在使用科技时更加审慎。

我们希望带给学生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日子的好坏取决于你吃到的粮食、遇到的朋友和投身的实事。

主动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正是爱玩的高中生。

他们自愿跟学校达成契约,入学的时候交出手机,在占地300英亩的校园里,他们想要跟外面的世界通话,必须要排队等在宿舍楼外的电话间里,用老式电话卡拨打号码。

但是,十几岁的高中生不打游戏不上网,玩什么呢?

选项还挺多——喂马,劈柴,朗读诗歌,饿了可以去田里挖土豆,闷了可以结伴去乡下徒步旅行,在晴朗的夜晚,还可以聚在一起看星星。

他们给校友讨论设定了一个主题:

“科技时代,谁说了算?

毫无疑问,答案当然是你,就像是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写过的年度人物评语那样,“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是You,而不是YouTube”。

他们总结发布的“校友大会实录”里这么写道:

“我们都听说过一种流行病,它的症状是‘不跟朋友视频聊天儿就活不下去’,或者‘没有网络就无法工作和生活’,新科技像是让人上瘾的毒药,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许多甩也甩不掉的习惯。

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像是被科技绑架了,没有它似乎就没有了生活的方向。

在这些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看来,现代人陷入了一种数码时代的“忙与盲”。

这些曾经迷恋跟朋友在线玩游戏的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在没有完全学会如何掌控带给自己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时,就早已被它控制。

在来到不插电的山区学校之前,他们忙着在Facebook上传照片,忙着更新个人状态,忙着观看最新上线的视频,他们甚至都还没有精力从不下线的网上抽出身来,跟自己的室友说一声“嗨”。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跟科技和平共处,运用科技优化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受到它的控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校友们冒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提议——“我和我的未婚妻决定,以后的家里要规划出一片‘科技禁区’,手机和电脑不得入内”;“每当我开始一项作业,我手里只拿着钢笔和白纸,如果没有完成任务,我绝不碰其他东西”……

听完他们热烈的讨论,我也非常期待加入这种“不插电生活”。

可是,他们都是些隐居在大山里的人,不用手机也没有网络,怎么才能联络到他们呢?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看到的一切都来自他们偶尔登录的网络。

在山区学校的官方网站上,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实时更新在网站上,穿着T恤的男生抱着木头走在树林里,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弯着腰为地面上的菜苗松土,还有一头棕色的骆驼竖着耳朵冲着镜头咧嘴。

在这个“选择不联网”的世界角落里,他们还没有放弃跟外面世界的联络,这份友好全都写在了网页上:

“嗨,欢迎发邮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