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整理.docx
《土地经济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经济学整理
第一章导论
1、土地:
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
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
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
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
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
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
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
发5、土地保护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
容:
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
意义:
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
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
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
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
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7、复利系数:
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
8、土地利用规划:
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
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9、土地开发:
一般来讲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
容:
1、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分析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动态变化
分析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5、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意义:
明确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
定规划目标和选择规划目标的途径、措施提供依据。
(网上搜)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
1、土地集约利用:
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性。
2、土地利用集约度: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3、土地肥力:
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4、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P55涵义:
产量增加与投增增加的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止。
土地报酬:
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实质:
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P57
合理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1、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
入能力为依据。
2、以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条件为依据。
3、结合具体的经
营目标。
合理确定非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要从反映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三个指标入手,即人口
密度、投资强度、容积率。
此外,城市土地利用还应向下发展,实行立体利用。
第四章土地利用分区
1、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
农业区位论一杜能
工业区位论--韦伯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市场区位论--廖什
(一)农业区位论一杜能的〈〈孤立国》中心容是: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好似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2、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在这里,区位级差地租可以解释为土地的区位价格,它与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
3、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
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
位。
2、工业区位的选择涉及三个因素:
运输费用、劳动成本和集聚因素。
。
1运费:
a运输
距离b原材料性质:
地方性原材料(纯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
原材
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原材料系数<1:
工厂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原材料系数>1:
工厂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原材料系数=1:
工厂设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
区之间任一点。
。
2劳动成本:
至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
劳动系数=劳动
成本/地域重量劳动系数大,厂址应选择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
C3集
聚形成的经济效益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一个工厂如果因集聚纯节省的费
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4、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
商业用地:
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
工业用地:
1、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
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
3、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
带。
居住用地:
交通方便、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围地带。
5、简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1、地域分异性2、区位利用原则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4、系统综合原则。
6、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
特性:
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总的特殊重要性。
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3、面积对城市土
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
巨大代价。
意义:
1、城市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
2、城市是工业、商业、科教文化事
业等的中心。
3、城市土地是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
4、城市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
7、简述五种城市部功能区布局设想:
1、圈层布局设想2、三维布局设想3、扇形布局设想
4、多核心布局设想5、多中心布局设想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1、规模报酬:
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2、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
1)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报酬。
2)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土地规模报酬。
3)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土地规模报酬。
3、土地规模经济:
是伴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
不断降低的一种生产关系。
来源:
1、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
4、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经济动因:
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2、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
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规模经营3、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
器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条件:
1、非农产业发达,劳动力转移,这些劳动力收入稳定。
2、农机化水平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
4、农业经营者素质提高。
5、我国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
1)家庭经营型:
①种植业专业户。
2家庭农场O3
农产联合经营。
2)集体经营型:
O1村办集体农场。
2厂办农业车间。
3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3)企业经营型:
反租倒包。
4)规模服务型:
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
6、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
P110(土地使用权流转)
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地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
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
注:
农业土地具有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
7、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
如何看待。
我国存在着城市规模效益,但并不是城市越大,规模效益越高。
土地规模效益开始时随着城
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到达一定城市规模后,效用反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下降。
因而为
了获取最大的城市规模效益,须努力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
P118
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
1、土地计划利用:
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其必要性:
1)土地的特性要行土地计划利用:
a、土地面积的优先性和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
性。
b、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密切。
2)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行土地计划利用:
a、社会
经济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又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以避免重复建
设和不合理竞争。
b、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c、减少或避免因土地用途
改变造成的损失。
3)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系及特点
体系:
是在土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由长期
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期(5年)土地利用计划以及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构成的。
特点:
(1)土地利用计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2)土地利用计
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
(3)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分级管理。
(4)
土地利用计划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3、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土地利用计划具体P137
4、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强化与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
1)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基础,(即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微观管理基础)。
2)完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即建立和不断完善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中期计划
和年度计划构成的、以年度计划为主体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
3)促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决策制度的完善,(建立以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为基础、既有效集中又适当分散的多层次决
策体制)。
4)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理论研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
用计划管理的理论体系)。
5)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手段,(建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
和法律等各种手段的调节制度,并协调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
控的宏观调控为主的方向转变)。
6)提高土地利用就计划管理手段的科学水平,(采用遥
感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实现土地利
用计划管理的现代化)。
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1、土地人口承载力:
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2、土地可持续利用:
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或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有利于人类今后的长远发展。
容:
1)数量配置与稀缺性高度一致。
2)质量组合与资源禀赋相适应。
3)时间安排与时序
性完全相当。
4)资源配置应考虑区域差异战略重点:
保护耕地
3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所包括的容有哪些:
目标:
在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上。
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
2)改善生态环境。
3)解决脱贫问题。
4)从总体上环节土地短缺压力
容:
1)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求平衡为目标。
2)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3)要有长远性。
4)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
5)重点是追求质量的平衡。
4、结合我国人口现状,论述我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由于目前我国人口仍处于增长期,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不断增加粮食总
产量。
研究表明,粮食单产的提高潜力非常有限,尤其是高产耕地,但我国的耕地总量又很
难有大幅度的增加。
因此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对策是有放在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
质量上。
改造中低产田目的:
1)直接提高粮食单2)改善生态环境3)解决脱贫问题4)
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1、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
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2、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容、任务和手段:
基本容:
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具体任务:
1)保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2)调整土地关系3)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
必要的限制4保证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使用项目上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5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正确课征土地税收,保证土地收益合理分配。
土地国家管理的手段:
1)立法手段2)经济手段3)行政手段4)政策手段5)计划规划手段6)司法手段7)技术手段8)教育手段。
基本目的:
维护已经确定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土地的需求,
并保证全国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和充分有效的利用,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3、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围自由使用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
1、土地所有权的完全性2、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3、土地所有权的恒久性4、土地所有权的归一性5、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
职能:
P165
4、土地使用权:
指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5、土地抵押权:
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
6、土地租赁权:
承担人有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的权能。
性质:
优先清偿性、附属性、不可分性。
7、土地发展权:
是发展土地的权利,是一种可与土地所有权分离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
8、土地产权:
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9、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基本要点:
1)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土地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3)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具体
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称为国家所有土地,简称国有土地,其所有权
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具体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4)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具体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被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简称
集体土地。
5)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6)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有的属于
国家所有,有的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除法律规定属于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7)
建制镇既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城市畴,也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畴。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1、土地征收的补偿费用:
1)土地补偿费2)安置补助费3)地上附着物补偿费4)青苗补偿费
2、完善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应重点解决好那些问题?
1、城乡土地权属具体化。
2、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明确化。
3、土地所有制关系实在化。
4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相对完整化。
5、解决好新建制市带来的土地所有权转换问题。
第十章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1、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点:
1)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
用权。
2)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尚不十分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2、试分析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特点与改革的必要性
特点:
1)行政划拨。
2)无偿无限期使用。
3)禁止土地使用权转让。
必要性:
1)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与合理配置。
2)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公平的市
场竞争环境的建立。
3)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容及其完善:
容:
1)土地使用权出让2)土地使用权转让3)土地使用权出租4)土地使用权抵押5)土地使用权终止
完善:
1)在新的城市土地使用制中,行政划拨方式是否还需要保留。
2)对土地使用权各
种出让方式的适用围应作出明确的限定。
3)土地租赁市场如何进一步发育。
4)原划拨用
地如何逐步纳入到新的土地使用制中来。
4、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方式有哪些?
1)出让2)租赁3)作价入股4)授权经营5)保留行政划拨
5、保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的意义:
1)清晰界定和保护农村土地产权,有利于提高
农民土地收益,保持农村稳定。
2)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增强土地承包的稳定性,是今后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3)承包期限越长,土地投资越大,期限越短,投资
强度下降越快。
或(一是确保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长期稳定。
二是依法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
极性。
三是奠定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三是奠定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网上搜))
6、在征地过程中,农民收益得不到合理补偿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政府实行低成本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大规模征地。
同时,为了提高本地区竞争力,降低农地补偿标准,也导致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
二是地方政府凭借征地的垄断权,通过低价征用农地、高价出让市地,从中获利。
7、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发商和政府为什么都要进行土地储备?
私人土地储备:
由于土地投资者或开发商要获得土地很困难,所以他们为了保持连续开发,
必须克服不完全市场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土地储备。
当土地储备的收益等于土地储备
的成本时,此时的土地储备量为投资者或开发商的最佳土地储备量。
公共土地储备:
使城市
紧凑、政府宏观调控需要
第十四章土地市场概论
1、土地市场:
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特点:
1地域性2竞争不充分性3供给滞后性4供给弹性较小5低效率性6政府管制较严。
功能: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
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
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运行条件:
1、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2、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3、明晰的土地产权4、发达的土地金融5、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
2、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
1、中国土地市场上政府驱动型市场。
2、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3、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
4、
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
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年限:
出让形式:
协议、招标、拍卖、挂牌。
出让年限:
(1)居住用地70年;
(2)工业用地50年;(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体育用地50年;(4)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5)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4、试述中国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和手段。
原则:
1)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以市场调解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
2)在与其他
市场的关系上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3)在土地市场管理手段上坚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原
则。
手段:
1)法律手段2)经济手段3)行政手段
5、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
各种城市土地市场的主客体是什么?
土地使用权出让:
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
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主体:
市、县人民政府,客体:
国
有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转让:
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在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主体:
拥有中国境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人,客体:
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的土地使用
权。
土地使用权出租:
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
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抵押:
指土地使用权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人提供
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主体:
土地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客体:
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和以租赁方式取得承租土地使用权。
6、土地供给:
在某一特定时间,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数量。
7、土地需求:
在某一特定时间,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被购买或租出的数量。
第十五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1、土地供给:
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
2、土地的自然供给:
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
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途径。
影响因素: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需求4、产品价格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
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
4、政府应怎样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
1)在地价上涨时,要分析地价上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地价上涨原因:
a确因生
产和生活需要而导致的地价上涨。
b纯因土地炒买、炒卖导致的地价上升)。
2)在地价下降时,则必须减少土地供给量。
3)政府应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合理确定土地出让计划。
4)政府每次出让的土地面积不宜过大。
5)对旧城改造项目实行优惠政策即以较低价格出
卖旧城改造项目中的土地。
第十六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1、地租:
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分为: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或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
级差地租:
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绝对地
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绝对地租:
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也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垄断地租:
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2、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来源、形成条件和原因:
形成条件:
自然力,既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
原因:
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
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no
3、马克思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原因:
条件: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来源:
农业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垄断。
4、级差地租I和n的形成条件和地租量的计算:
I的形成条件:
1)土地肥力的差异,2)土地位置的差异。
□的形成条件:
集约化经营,追加投资(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
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其实体为:
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
地租量的计算P329
5、级差地租I和II的关系:
1)表现形式不同,但在实质上一致,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
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要以级差地租I为前提和
基础。
2)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I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no3)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I也是级差地租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