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测5 必修三整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443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检测5 必修三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质量检测5 必修三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质量检测5 必修三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质量检测5 必修三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质量检测5 必修三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检测5 必修三整合.docx

《质量检测5 必修三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检测5 必修三整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检测5 必修三整合.docx

质量检测5必修三整合

质量检测(五)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3·沈阳六校联考)读“我国6个省区天然草地面积与理论载畜量散点图”,回答1~2题。

1.由图可知(  )

A.内蒙古和四川的天然草地面积最广阔

B.西藏和黑龙江的理论载畜量较大

C.单位面积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最大的是黑龙江

D.天然草地面积大的省区理论载畜量大

解析:

本题考查天然草地面积与理论载畜量之间的关系等,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的天然草地面积约为500万公顷,而理论载畜量则近2000万羊单位/年;计算可知,与其他5个省区相比,黑龙江的单位面积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是最大的。

答案:

C

2.若对某省区天然草地面积进行监测,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B.GPS

C.GPRSD.GIS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天然草地面积进行监测可利用RS。

答案:

A

(2013·安徽省高三开年第一考)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皖江城市带已成为与长江三角洲联系最为密切、承接产业转移较多的区域之一。

结合下表,完成3~4题。

表 安徽省2008年至2011年

三大产业比重和总产值(单位:

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总产值

2008年

10.0%

46.6%

37.4%

8874.2

2009年

14.9%

48.8%

36.3%

10052.9

2010年

14.1%

52.1%

33.8%

12263.4

2011年

13.4%

54.4%

32.2%

15110.3

3.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三角洲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因其具有(  )

①产业基础好 ②要素成本低 

③配套能力强 ④耕地面积广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皖江城市带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廉价、地价低;该地区依托黄金水道、濒临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比中西部其他地区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

耕地面积大小与其承接产业转移无关,④错误。

故A为正确选项。

答案:

A

4.2009~2011年间安徽省(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产值出现负增长

B.第二产业比重增速不断加快,年产值超万亿元

C.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与承接转移的产业结构有关

D.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解析:

阅读分析表格数据可知,2009~2011年,安徽省第三产业产值上升(2009年为3649亿元,2010年为4145亿元,2011年为4866亿元),但比重下降,这是因为安徽省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快速增长主要与承接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有关。

C项正确。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产值三年依次为1498亿元、1729亿元、2025亿元,并非负增长,A项错误。

2011年第二产业产值为8220亿元,未超过万亿元,B项错误。

安徽第三产业水平低,城市化水平偏低,D项错误。

答案:

C

(2013·福建南平质检)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人口、面积和经济水平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西部地区面积广阔,环境承载力最高

C.中部地区人口、面积适中,经济发展条件最优

D.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最高,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

解析:

结合图例、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图示可知,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机械增长率较高,A项错误。

西部地区面积广阔,但是,干旱、高寒地区广,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B项错误。

就经济发展综合条件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开放程度高,最能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科技人才丰富,产业基础好,经贸活动活跃,经济发展条件最优,C项错误,D为正确选项。

答案:

D

6.关于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

B.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

C.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D.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解析:

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其中部分为污染严重的工业,不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A项错误。

在东部产业西移而产业转型尚未完成之际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西部接纳移入的产业后,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工业规模和水平的提高,使经济要素加快向城市集聚,从而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故B、C、D三项正确,A为符合题意的选项。

答案:

A

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较为肥美的草原。

近年来,该地斑点状荒漠化不断发展,呼伦湖水位不断下降,面积不断缩减,湖水变咸。

图示为呼伦贝尔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甲处日平均气温≥10℃积温1500℃等值线向南弯曲的原因是(  )

A.位于大兴安岭东侧,降水多,多阴雨天气

B.纬度位置高,距冬季风源地近

C.位于大兴安岭山地,地势高,气温低

D.该地为盆地,冬季冷空气在此聚积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为河流的分水岭,即大兴安岭,地势高,故气温低于两侧同纬度地区。

答案:

C

8.图中沙地形成的人为原因包括(  )

①过度放牧 ②过度农垦 

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④过度樵采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图中沙地为呼伦贝尔沙地。

近年来,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导致该地区荒漠化加剧;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是沙地形成的自然原因;过度樵采主要发生在西北干旱的绿洲地区。

答案:

A

9.呼伦贝尔地区的发展方向是(  )

A.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退耕还草,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和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保护天然林,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

D.建设自然保护区,变畜牧业为旅游业

解析:

呼伦贝尔地区位于东北地区西部,为草原牧区,该地区应该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答案:

B

(2013·北京西城期末)武清区1991年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受产业转移的影响,武清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据图回答10~11题。

10.武清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有(  )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优势明显 

③矿产、能源资源丰富 ④政策支持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武清区地处北京和天津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同时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答案:

D

11.产业转移对武清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增加

C.改善了本地区的环境质量

D.增大了本地区的就业压力

解析:

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主要为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机会,但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

答案:

A

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338平方千米,流域面积36500平方千米,流域有大小城市38座,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下图为太湖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随着太湖流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太湖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太湖水质恶化的原因是(  )

①太湖环境治理没有跟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②太湖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排污量大增 

③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产生酸雨 

④大量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太湖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这些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湖是造成太湖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也与该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排放酸性气体产生酸雨是大气污染,不属于水污染,故排除③。

答案:

D

13.太湖流域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  )

A.能源和资源缺乏B.劳动力素质不高

C.资金严重短缺D.对外交通不便

解析:

太湖流域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科技发达,对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但本区能源和资源缺乏。

答案:

A

(2012·新课标全国卷)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15.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解析:

通过图中经纬度位置、城市、河流、铁路等相关信息可以确定图示的区域位置。

根据图示的纬度可判断甲、乙城市均位于我国大陆,且纬度大致相同,故甲、乙两城市气温的差异主要在于地形。

图中给出的纬线为33°N,应联想到我国重要的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的经纬度(32°N~34°N、100°E~112°E),结合图中的经度可以判断甲城市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1月南下的寒冷气流受到秦岭阻挡,使得汉水谷地气温高于同纬度黄淮平原;夏季两地温差相差不大,从图示信息中无法判断两者7月气温高低状况。

答案:

14.A 15.C

二、综合题(40分)

16.(20分)2013年7月1日,宁杭高铁正式通车运营,这进一步优化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网;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仪式在上海举行,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读“长江三角洲附近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宁杭高铁建设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

A.气候B.地形

C.社会经济D.人口密度

(2)图中所示区域过去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但近些年来,该商品粮基地在全国的地位明显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3)分析上海在商业贸易发展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

(4)图示区域是我国矿产资源和能源严重不足的地区,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该地区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

解析:

(1)问,高铁的建设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2)问,原因主要包括耕地面积的减小、农业结构的调整等。

第(3)问,应主要考虑商品的生产能力、经济腹地以及交通条件等。

第(4)问,解决资源、能源不足的措施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

答案:

(1)C

(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结构调整,大部分耕地用来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从而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小。

(3)工业发达,工业技术水平高,商品生产能力强;有发达的海陆空运输体系,交通便利;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广。

(4)开源:

积极开发核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调入能源或从国外进口资源、能源。

节流:

调整产业结构,压缩高耗能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居民节约资源、能源的意识。

17.(20分)(2013·浙江第一次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综合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五大类分项指数组成。

其中经济发展类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三项二级指标。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与人均GDP排名相关图。

材料三 下图示意N省区1992~2008年经济数据。

(1)根据材料二,描述图中省区总体上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与人均GDP排名的关系,说明N省区两指数排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判断该省区2003年以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并结合材料一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