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3733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docx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docx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

  摘要:

苏轼认为张耒诗文“气韵雄拔、疏通秀朗”,突出体现了苏门文人群体对君子风度的重视。

南宋文人努力将张耒诗作为一种诗歌写作范式,体现了他们对前辈诗学资源的有效接受。

吕本中从指导诗歌写作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张耒诗“自然奇逸”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补救诗坛艰涩瘦硬之弊。

此后的杨万里接续了吕本中的探索,也将张耒诗视为一种可资效法的写作范式。

对张耒诗的评价或接受,不仅对其典范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体现了南宋诗坛的风尚和走向。

  关键词:

宋代诗学;张耒诗;文潜体;范式

  中图分类号:

I206.2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36

  张耒(1054-1114)是北宋中后期重要的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张耒的诗歌,虽不及苏轼诗的众体兼备、汪洋恣肆,也不像黄庭坚的诗那样具有开宗立派的影响力,却能在苏门文人圈中自具面目――自然奇逸、平易圆妥,体制敷腴、疏通秀朗。

正因为张耒诗歌的独特性,南宋文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诗作为一种范式。

吕本中从指导诗歌写作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张耒诗之“自然奇逸”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补救诗坛艰涩瘦硬之弊。

此后的杨万里接续了吕本中的探索,也将张耒诗视为一种可资效法的诗歌写作范式。

这一路径证明了该取法和接受不仅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还影响了南宋诗歌的发展进程。

本文以南宋文人对张耒诗的接受为中心,意在探讨南宋人对诗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时,从哪些方面予以接受,并如何影响了南宋诗歌的进程。

  一

  苏轼曾多次评及张耒文章,比如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正知密州任的苏轼在写给张耒的信中,指出张耒文章酷似苏辙,有“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1]1427的特色、价值。

苏轼之所以有此评价,主要因为张耒已追随苏辙四年之久,耳濡目染,连文风也酷似苏辙。

据《宋史?

张耒传》,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18岁的张耒在陈州游学,深得学官苏辙的赏识。

由苏辙举荐,熙宁八年张耒才拜到苏轼门下。

  张耒成为苏轼门生后,苏轼对其知之甚深,随着苏门核心成员的稳定化,苏轼多次评述以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为核心的文学同盟的道德及文学宗尚。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谪居黄州的苏轼,在《答李昭?

^书》中说道:

“轼蒙庇粗遣,每念处世穷困,所向辄值墙谷,无一遂者。

独于文人胜士,多获所欲,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1]1439苏轼甚至断言,“比年于稠人中,骤得张、秦、黄、晁及方叔、履常辈,意谓天不爱宝,其获盖未艾也。

比来经涉世故,更欲求其似,邈不可得。

以此知人决不徒出,不有益于今,必有觉于后,决不碌碌与草木同腐也”[1]1581。

事实证明,四学士、六君子作为集体性存在,的确对后世的文章、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竭力称道的,正是张耒、秦观等人的君子风度。

在《太息一章送秦少章秀才》中写道:

“张文潜、秦少游此两人者,士之超逸绝尘者也。

非独吾云尔,二三子亦自以为莫及也。

士骇于所未闻,不能无异同,故纷纷之言,常及吾与二子,吾策之审矣。

士如良金美玉,市有定价,岂可以爱憎口舌贵贱之欤?

”[1]1979从苏轼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张、秦“超逸绝尘”品格的欣赏。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引述的苏轼对张耒的评价,对象不止张耒一人,或连类及之,或多人共评。

两宋之交的朱弁,在《曲洧旧闻》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评述:

  东坡尝语子过曰:

秦少游、张文潜才识学问为当世第一,无能优劣二人者。

少游下笔精悍,心所默识而口不能传者,能以笔传之。

然而气韵雄拔、疏通秀朗当推文潜。

二人皆辱与予游,同升而并黜,有自雷州来者,递至少游所惠书诗累幅。

近居蛮夷得此,如在齐闻韶也。

汝可记之,勿忘吾言。

  苏轼向儿子苏过品评秦观、张耒,指出他们二人不分轩轾,文章也各有所长。

在讲述这段话时,苏轼、苏过父子远在儋州;苏轼检点平生交游,秦观与张耒的才识、学问文章,以及与之“同升而并黜”的遭际,愈觉二人之可贵。

因此,对于二人的类似定评式的评价更不能湮没无闻,故命苏过谨记在心,“汝可记之,勿忘吾言”,可看出他对这一评价极其重视,希望它能传世。

在这段文字中,“气韵雄拔、疏通秀朗”是苏轼对张耒文章技法与成就的评价。

何谓“气韵雄拔、疏通秀朗”?

即格调立意高远,行文畅达俊爽。

前者要求气度、修养迥乎时流,也就是超脱时俗,对苏门中人来讲,无论是心胸、眼界都要站在一定高度;后者则是诗歌艺术技巧的纯熟,从字句、篇章到韵律结构,流畅而无隔膜,蕴含着清爽的美。

苏轼此番评价,与其重视君子风度的夙求密不可分。

  张耒虽属苏轼门下“四学士”之一,但他最初结识的却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现存史料中,苏籀所记苏辙生平杂论――《栾城先生遗言》中,有几段文字是评价张耒诗文的:

  张十二之文,波澜有余,而出入整理骨骼不足。

秦七波澜不及张,而出入径健简捷过之。

要知二人,后来文士之冠冕也。

  张十二《病后》诗一卷,颇得陶元亮体。

然余观古人为文,各自用其才耳,若用心专模仿一人,舍己徇人,未必贵也。

  公言张文潜诗云:

“龙惊汉武英雄射,山笑秦皇烂漫游。

”晚节作诗,似稍失其精处。

  苏辙文集中,并未见直接评价张耒诗文的材料。

《栾城先生遗言》虽然是苏籀所记,但可信度较高。

上引《栾城先生遗言》中,苏辙对张耒诗文的评价,有以下值得注意之处:

第一,“波澜有余”,即文章气势壮阔,这一点与苏轼所说的“气韵雄拔”相合;“出入整理骨骼不足”,则是指内在架构不完美,有些地方写得好,有些部分写得弱,并非有机整体。

苏辙所指出这一缺憾,南宋时朱熹说得更清楚更直接,就是“结末差弱”。

第二,对张耒《病后》诗一卷专学陶渊明体,持批评态度,认为专学一家舍己徇人,不如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艺。

根据邵祖寿《张文潜先生年谱》,元?

v五年(公元1092年),三十七岁,卧病城南[4]995,《病后》诗或即是卧病城南时期所作诗歌。

第三,张耒晚年诗失之粗率,不如青壮年时期精致讲究。

从后两点看,苏辙对张耒保持着持续关注,而且毫不隐讳地指出张诗的不足。

  苏门文人集团中的黄庭坚、晁补之也对张耒诗文有所评价。

黄庭坚坚信张耒“文字江河万古流”[5];晁补之《题文潜诗册后》云:

“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花自开。

”[6]卷十八强调的是张耒诗歌自然妥帖的一面。

  12世纪的前十年,以苏轼为核心的元?

v文人,先后辞世。

秦观卒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轼卒于大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陈师道亦卒于本年;黄庭坚卒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晁补之卒于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苏辙卒于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张耒卒于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

“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7],两宋之际不少文人曾直接向张耒请教诗法,叶梦得、周紫芝、翟汝文、张表臣、何大圭、潘戆、杨道孚等,吕本中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二

  张耒年长吕本中(1084-1145)三十岁,当属师长辈;与吕本中有交往的苏门成员中,可考者仅张耒一人。

吕本中与张耒的交往,应在崇宁五年至大观二年间(1106-1108)。

《紫微诗话》:

“张文潜大观中归陈州,至南京,答余书云:

‘到宋冒雨,时见数花凄寒,重裘附火端坐,略不类于春气候也。

’”[8]崇宁元年,张耒因党论复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

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归淮阴。

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居陈州(今河南淮阳)。

在此期间,吕本中随侍祖父吕希哲居宿州(今安徽宿州)――汴河水运的要冲。

张耒自淮阴沿水路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必经宿州,在此与吕希哲、吕本中祖孙相会。

苏门中人与吕氏家族有交游,秦观写给吕公著的投卷,就收藏在吕本中那里。

张、吕会晤期间,张耒曾为亡友秦观的投卷题跋:

  余见少游投卷多矣,《黄楼赋》、《哀?

D钟文》,卷卷有之,岂其得意之文欤?

少游平生为文不多,而一一精好可传,在岭外亦时为文。

此卷是投正献公者,今藏居仁处。

居仁好其文,出予览之,令人怆恨。

大观丁亥仲春,张耒书。

[4]825

  《紫微诗话》所载略同,“好其文”下,为“出以示余,览之令人怆恨。

时大观改元二月也。

”今人王兆鹏据此推断吕、张会晤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二月[9],较为可信。

张耒离开宿州后,吕本中写诗赠别,《送文潜归因成一绝奉寄》诗云:

“水天空阔片帆开,野岸萧条送骑回。

重到张公泊船处,小亭春在锁青苔。

”[10]卷一送别张耒后,吕本中怅惘不已,重访张耒经行之处,愈觉意犹未尽。

宿州分别后,吕本中又有《奉怀张公文潜舍人二首》,其一:

“颜子置身陋巷,屈原放迹江湖。

何似我公归去,马羸不厌长途。

”其二:

“胸中有万斛力,胸次乃千顷陂。

字画颜行杨草,文章韩笔杜诗。

”[10]卷二

  吕本中向张耒请教诗法的具体细节,今天已无从得知。

不过,在吕本中的诗学批评和诗歌创作中,却保留了他对张耒诗歌深刻体悟的印迹。

  南宋文人中,吕本中较早地总结了张耒诗风的特点是“自然奇逸”。

《吕氏童蒙训》有这样一段评述:

“文潜诗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

如‘秋明树外天’、‘客灯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浅山寒带水,旱日白吹风’、‘川鸣半夜雨,卧冷五更秋’之类,迥出时流,虽是天资,亦学可及。

学者若能常玩味此等语,自然有变化处。

”[11]吕本中以诗例的形式,说明张耒诗具有“自然奇逸”的特点。

从所举的诗句来看,多为自然意象,营造了无挂碍的澄明之境。

张耒确实讲究诗句、诗律的琢磨,他擅长的五言近体诗,精于创造极具动态化的意象组合,给人以新颖、明快之感。

吕本中所举到的这些诗例,有这样的特点:

第二或三个字多用形容词或动词,将前后的名词性意象勾连起来,既有奇特的语言、音律效果,又使原本静态的意象有了个性、活力。

他有时还将本身已具动态的意象再度活动起来,如“语莺知果熟,忙燕聚新泥”[4]292、“日动乌栖叶、云开雁去风”[4]325等,同一诗句中动词的连续使用,同样造成新颖律动的效果,但读来却无刻意雕琢之感。

吕本中所说的自然奇逸,指的应是张耒诗的上述特质。

  据王兆鹏先生的《吕本中年谱》考证,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春,吕本中自真州(江苏仪征)至扬州,作有《广陵》诗:

“往来六十里,各是一江郊。

柳色团涡岸,春风扬子桥。

好山当断案,野鸟度空巢。

一任雷塘路,暮天风雨号。

”[10]卷三据《元丰九域志》卷五载,扬州至真州三十里。

吕本中到了扬州(即广陵)后,再返回真州,故诗中说“往来六十里”。

这是一首纪行诗,记述了诗人在真州至扬州途中所见风物、节候等,纯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深合“自然奇逸”的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广陵》诗题下有吕本中的原注:

“借韵戏用文潜体。

”吕本中借用的是张耒哪一首的韵呢?

那便是张耒《岁暮书事十二首》的第一首,诗云:

“岁晏北风疾,山空万谷号。

木枯随意折,鸿断不成高。

深屋支蓬户,温炉暖?

Z袍。

老夫原不寐,鸣竹鼓萧骚。

”[4]295无论用韵还是风格,《广陵》诗都在学张耒。

只是张耒所写乃年终岁末景致,且诗中有“老夫原不寐”这种主观性意象;吕本中《广陵》去除了所有主观性的诗材,全力营造自然之境,从此也可看出吕本中对“自然奇逸”的理解。

  除了总结张耒诗“自然奇逸”的特点外,吕本中还提出了“文潜体”的说法。

翻检《全宋诗》可以发现,南宋文人次韵、追和张耒诗的并不少,足见张耒对南宋诗坛的潜在影响。

如翟汝文《次韵张文潜龙图鸣鸡赋》(《忠惠集》卷五);陈长方《读张文潜黄鲁直中兴颂有作》(《唯室集》卷四);王之道《九江解舟顺风追和张文潜》(《相山集》卷二)、《晓解糁潭追和张文潜白沙阻风》(《相山集》卷五)、《梅花十绝追和张文潜韵》(《相山集》卷十四);张?

浴墩盼那弊骰匆鹾钍?

,有‘平生萧相真知己,何事还同女子谋’句,因为萧相代答一首》:

“当日追亡如不及,岂于今日故相图。

身如累卵君知否?

方买民田欲自?

@。

”(《紫微集》卷九)王洋写有《和张文潜输麦行寄滁守魏彦成》(《东牟集》卷二),女词人李清照也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借咏唐事来讽喻北宋末年朝政。

上述诸人中,翟汝文景慕张耒的道德文章,《宋史?

张耒传》载翟汝文知陈州时,欲为张耒买公田,张辞谢;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与苏门文人交往密切,张耒曾为李格非撰写墓志铭[12]123,李、张或属通家之旧。

李清照酬和张耒的诗,也就很好理解了。

  上述诸人虽然都有和作,但都没有使用“文潜体”这一说法。

遍查两宋之际的诗论资料,亦无“文潜体”说法的其他佐证。

诗歌史上对那些艺术手法独特、影响深远的诗人,其诗歌往往用“××体”指称。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举到的宋代诗体有“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王荆公体”、“邵康节体”、“陈简斋体”、“杨诚斋体”,并没有提到“文潜体”。

吕本中所谓“文潜体”,究竟是吕本中归纳提炼的新概念,还是当时已被认可的苏、黄之外另一种诗歌体式?

下面我们从吕本中与张耒的关系入手,对吕本中提出“文潜体”的动机、诗学目的予以分析。

  上文已指出,吕本中的近体五律《广陵》,在精心模仿张耒诗。

除了模仿张耒的五律,吕本中还“喜张文潜《七夕歌》,令人诵。

”[13]《七夕歌》属古乐府(《张耒集》卷三)。

不仅如此,他还追和过张耒的古体歌行《于湖曲》,其诗前序云:

“晋大宁四年,王敦自武昌下,屯于湖。

明年六月,敦将举兵内向,明帝微行至于湖,阴察其营垒而去。

唐温庭筠作《湖阴曲》,盖为此也。

后汉王霸之孙改封芜湖,吴时此地称于湖或称芜湖,察其营垒,则姑熟之西初无湖,阴又且于湖乃芜湖也,张文潜有《于湖曲》,广其意追和焉”。

  吕本中《于湖曲》和诗:

“琅琊初渡秦淮水,外托奸雄抗胡垒。

白头?

H发问鼎新,十万锐师同日起。

旌旗蔽江衔舳舻,卸帆钩堑屯于湖。

云昏雾惨恣诛杀,电激风奔传指呼。

谋狂虑逆天夺魄,昼梦环营日五色。

巴滇骏马去如飞,始遣轻兵索行客。

黄须英特神所怜,舍旁老妪留宝鞭。

宝鞭玩贼伫俄顷,野陌尘断生青烟。

石城战士争愤泣,君王试敌曾深入。

累累金印取封侯,忍瞰上流借余力。

际山暴骨真可哀,向来胜负安在哉。

至今秋晚渔樵地,雨洗渍血空苍苔。

”[14]卷二

  张耒诗歌中最有特色的近体律诗和乐府,吕本中都有意地潜心追拟,一方面可见他学习“文潜体”的自觉,同时也说明张耒诗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苏、黄之外另一个可以宗法和取径的对象。

  三

  吕本中之所以追慕“文潜体”,与其诗学宗尚有密切关系。

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确立了以黄庭坚为宗主、重学问典实、讲究炼字炼意的诗派,不过在后来的诗歌实践中,吕本中注意江西诗派末流艰涩瘦硬之弊。

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吕本中就已经意识到只学黄诗的流弊,认为应当以苏济黄,云:

“自古以来,语文章之妙,广备众体,出奇无穷者,唯东坡一人。

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包括众作,本以新意者,唯豫章一人。

此二者,当永以为法。

”[15]对于学诗者来讲,那就是要以苏、黄诗作为范式,陈与义亦有相似的主张:

“诗至老杜极矣。

东坡苏公、山谷黄公奋乎数世之下,复出力振之,而诗之正统不坠。

然东坡赋才大,故解纵绳墨之外,而用之不穷。

山谷措意也深,故游泳玩味之余,而索之益远。

大抵同出老杜,而自成一家……近世诗家知尊杜矣,至学苏者乃指黄为强,而附黄者亦谓苏为肆。

要必识苏、黄之所不为,然后可以涉老杜之涯?

濉!

?

[16]卷首陈与义主张将杜诗作为终极目标,要涉其之涯?

澹?

则必须研习苏、黄诗歌,知其“为”和“不为”。

与此旨趣相合,吕本中在《童蒙诗训》中将陈与义的观点细化到对前人句法、体式的研读上,“前人文章各自一种句法。

如老杜‘今君起?

?

春江流,予亦江边具小舟’、‘同心不减骨肉亲,每语见许文章伯’,如此之类,老杜句法也。

东坡‘秋水今几竿’之类,自是东坡句法。

鲁直‘夏扇日在?

e,行乐亦云聊’,此鲁直句法也。

学者若能遍考前作,自然度越流辈”[17]586;“学诗须熟看老杜、苏、黄,亦先见其体式,然后遍考他诗,自然工夫度越过人。

”[17]603吕本中提出了宋诗发展的卓见――苏、黄并重,为宋诗的良性发展指明了道路。

既然有苏、黄诗歌作范式,为什么他还要研习张耒的“文潜体”呢?

这与吕本中“不主一门,不私一人,善则从之”[18]的文化态度有关,更与张耒诗的独特性有关――兼具苏轼、黄庭坚诗的特点。

  南宋刘克庄总结了北宋后期受苏轼、黄庭坚影响而形成的两种诗风:

“元?

v以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情性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

”[12]26张耒的诗,既有近似于苏体的“波澜富”,又具黄体的“锻炼精”。

关于前者,苏辙曾评其文“波澜有余”,苏轼曾说“张(耒)得吾易”[19];叶梦得对张耒诗文有过这番评论:

“雍容而不迫,纡裕而有馀,初若不甚经意,至于触物遇变,起伏敛纵,姿度百出,意有推之不得不前,鼓之不得不作者。

而卒澹然而平,盎然而和,终不得窥其际也。

”[20]石林叶氏集序后世文人注意到张耒诗平易自然、词浅意深的特色,认为这一特点与苏轼风格接近;进而认为张耒与黄庭坚属于截然相反的诗风,事实上并非如此。

  张耒推崇黄庭坚的诗,“有学者问文潜模范,曰:

‘看《退听稿》。

’”[21]334还曾说:

“以声律作诗,其末流也,而唐至今诗人谨守之。

独鲁直一扫古今,直出胸臆,破弃声律,作五七言,如金石未作,钟磬声和,浑然天成,有言外意。

近来作诗者颇有此体,然自吾鲁直始也。

”[21]319张耒竭力推崇的,正是黄庭坚继承老杜拗体之风,打破声律束缚,在五七言诗歌方面的贡献。

若依据王直方的记述来分析,张耒似乎是反对声律的;但这只是表象而已。

在诗学实践中,张耒非常注重格律句法,与黄庭坚实有相通之处,这一点学界很少有人提及。

“作诗先严格律,然后及句法”[22]卷首,这是张耒传授给周紫芝(1082―1155)的诗法,周紫芝又将其转授于陈天麟,这种递相传授的文潜诗法,暗合了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答洪驹父书》)的山谷诗法。

张耒诗在格律、句法方面确实有“法”可依。

对于吕本中来讲,张耒诗兼具苏轼式的自然流畅和黄庭坚式的句法韵律,要想不偏不倚,就要以苏济黄进而融合苏、黄,张耒诗恐怕是最就近、最切实的取径对象,他着意追模“文潜体”的动机,正在于此。

吕本中注意到张耒诗“自然奇逸”特点――不刻意锻炼、新颖自然,这一特点为南宋诗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

  吕本中具备诗论家的素养,他突出的概括抽绎能力及诗学悟性,使他提出的概念赢得后世的认同。

他提出的江西宗派的概念,影响深远,从杨万里到方回,他们都不断地阐扬江西诗派理论。

同样,吕本中精准地指出张耒诗“自然奇逸”,杨万里也予以回应,作《读张文潜诗》(其一)云:

“?

?

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雕镌。

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玄只听天。

”(其二)云:

“山谷前头敢说诗?

绝称?

?

井扫花词。

后来全集教渠见,别有天珍渠得知。

”[23]2111杨万里对自然的热爱,拓展了诗歌的写作空间,其诗艺渐入佳境,照他自己的话来讲,即“万象毕来,献予诗材。

盖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

”[23]3260真正达到了“好诗排闼来寻我,一字何曾?

影仔搿?

[23]1922的轻松自如境地。

可以说,对张耒诗的“自然”,杨万里沾溉甚深,受益良多。

宋末方回在吕本中、杨万里的基础上,进而指出张耒诗“自然有唐风”,并再次标举“文潜体”的范式意义。

  就张耒诗而言,从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开始,便抓住“自然奇逸”不放,并将其运用到诗歌写作中。

他充分认识到张耒诗的“自然奇逸”之气韵,乃暗合了苏轼的自然明快之风和黄庭坚句法精而情性远之韵,即张耒诗融合苏、黄之长。

吕本中要补救江西诗派生硬之弊,必须将苏、黄二家的优长结合起来,在此情况下,张耒诗恐怕是最行之有效的一种范式。

吕本中提出“文潜体”的说法,其用意便在于此。

此后,中兴诗人杨万里祖述吕本中的“自然奇逸”之说,吸其精华,进而形成师法自然的观念,写出诸多灵动活泼的“诚斋体”杰构。

  总之,张耒诗歌在后世的接受过程,展现了复杂而生动的文学生成图景。

在北宋,苏轼、苏辙等人已有了对张耒诗的初步评价,但这些评价还只是师友间的赏誉,并没有经过理论上的抽绎和提升。

而吕本中、杨万里、方回等人,不断从诗歌特点或成就方面对张耒诗歌予以解读、评述,并形成某些具有断语性质的定评,反映出对张耒诗认识、接受的动态历程。

这些评价或接受,不仅对张耒诗的典范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有选择性的接受,更体现了南宋诗坛的风尚和走向。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2]朱弁.曲洧旧闻[M].北京:

中华书局,2002:

155.

  [3]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3330.

  [4]张耒.张耒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90.

  [5]任渊.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03:

521.

  [6]晁补之.鸡肋集[M]∥四部丛刊续编本.上海:

上海书店,1985.

  [7]脱脱.宋史[M].北京:

中华书局,1985:

13114.

  [8]吕本中.紫微诗话[M]∥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

中华书局,1981:

371.

  [9]王兆鹏.吕本中年谱[M].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4:

321.

  [10]吕本中.东莱先生诗集[M]∥四部丛刊续编本.上海:

上海书店,1985.

  [11]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74.

  [12]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13]曾季?

.艇斋诗话[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

中华书局,1983:

288.

  [14]吕本中.东莱先生诗外集[M]∥宋集珍本丛刊:

第38册.北京:

线装书局,2004.

  [15]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4.

  [16]陈与义.简斋诗外集[M]∥宋集珍本丛刊:

第39册.北京:

线装书局,2004.

  [17]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北京:

中华书局,1980.

  [18]吕本中.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

中华书局,1985.

  [19]王应麟.困学纪闻[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865.

  [20]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1885.

  [2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2]周紫芝.太仓秭米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

商务印书馆,1986.

  [23]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M].北京:

中华书局,2007.

  (责任编辑文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