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3513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9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区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区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区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区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模板.docx

《区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模板.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模板.docx

区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模板

 

XX市XX区“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规划

 

第一章“十二五”回顾1

一、投资完成情况1

(一)投资规模持续扩张,重大项目拉动显著1

(二)投资结构逐步优化,重大项目重点突出1

(三)民间投资持续扩张,国有投资占比趋缓3

(四)项目投资带动转型,重点板块快速发展3

二、存在问题4

第二章“十三五”投资环境7

一、“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投资新契机7

二、国家经济新常态提出投资新要求7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投资新动力8

四、融入苏州大市区带来投资新机遇8

第三章指导思想、投资目标与总体思路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9

(一)统筹协调原则9

(二)质效提升原则9

(三)创新优先原则9

(四)集聚发展原则10

三、投资目标10

(一)投资总量10

(二)投资结构10

(三)投资效率10

四、投资总体思路11

(一)转变投资理念,提升投资效益11

(二)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突出投资重点11

(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助推经济转型发展12

(四)吸引多渠道资金,增强资金来源12

第四章投资重点领域及主要方向13

一、加快生态文明XX区建设,突出生态建设投资13

(一)继续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加强水环境保护工程建设13

(二)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构建防洪排涝保障体系13

(三)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营造生态宜居城市环境13

(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14

二、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产业创新发展投资14

(一)加大农业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14

(二)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速转型升级16

(三)加大先导性服务业投入,建设苏州服务建设高地19

三、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22

(一)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率先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23

(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24

四、突出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强化政府投资力度25

(一)持续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5

(二)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26

(三)完善薄弱环节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7

(四)加快公共文化和体育建设,构建现代服务体系28

第五章重大项目布局29

一、重大项目总体布局29

二、生态文明重大项目空间布局29

三、产业重大项目布局31

四、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空间布局32

五、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空间布局35

(一)教育项目36

(二)医疗卫生项目37

(三)社会保障项目37

(四)文化体育项目37

第六章保障措施38

一、要素保障38

二、组织保障38

三、政策保障39

四、项目保障39

五、体制保障40

第一章“十二五”回顾

一、投资完成情况

(一)投资规模持续扩张,重大项目拉动显著

“十二五”以来,全区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总量再创历史新高,为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影响下,吴江“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增速回落,但总量仍然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投资规模从2011年的521.6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720.57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41%;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351.01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16倍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

与此同时,重大项目投资规模也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态势,全区重大项目投资额从2011年的302.36亿元,上升到了2015年的470.2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1.67%;“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累计投资2109.0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94%,重大项目已经成为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动力。

图1-12010-2015XX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二)投资结构逐步优化,重大项目重点突出

“十二五”以来,吴江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分配比例不断优化。

全区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11年的0.17:

51.17:

48.11调整为2015年的0.02:

41.68:

58.30,工业投资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则呈现上升趋势;从“十二五”期间整体情况来看,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分布比例为0.19:

48.21:

51.59,与“十一五”期间的0.40:

53.13:

46.47相比,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例有所改善,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上升了5.12个百分点,全区转型升级效果显著。

此外,全区重大项目投资重点突出,“十二五”期间,全区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和环保生态项目投资比重分别达到67.27%,20.63%,9.36%和2.74%,产业项目注重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基础设施项目注重市政建设、电力建设和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建设,社会事业项目注重教育设施投资,环保生态项目注重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的投资,相比“十一五”期间,全区在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类项目的投入明显增加,其中服务业项目投资比重提高了8.93个百分点,为全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XX区转型融合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图1-22011-2015年XX区固定资产投资三产比例

图1-3“十二五”与“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三产比例比较

(三)民间投资持续扩张,国有投资占比趋缓

“十二五”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全区私营个体投资规模和比重显著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6.92%。

2015年,全区私营个体投资实现452亿元,在较高水平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2.78%,相比2011年提高了16.41个百分点。

在民间资本投资的快速扩张下,国有集体投资在“十二五”期间总量虽持续增长,但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降低,2015年比2011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但相比“十一五”期间,国有投资整体比重仍提高了7.01个百分点,上升为24.32%,这说明全区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类领域的投资保障较为关注。

表1-1“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分类别增加值及比重(亿元、%)

类型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增加值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私营个体

241.91

46.37

308.71

49.05

370.49

51.36

514.63

67.96

452

62.78

国有集体

127.5

24.44

161.63

25.68

190.84

26.46

164.1

21.67

168

23.33

外商及港澳台

88.1

16.89

106.91

16.99

101.77

14.11

78.56

10.37

100

13.89

其他

64.17

12.30

52.14

8.28

58.25

8.08

 

0.00

 

0.00

合计:

521.68

100.00

629.39

100.00

721.35

100.00

757.29

100.00

720

100.00

(四)项目投资带动转型,重点板块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建设等各类重大项目的投资,促进了全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从2010年的2.7:

60.3:

37.0转变为2015年的2.7:

52.2:

45.1,新兴产业发展提速,现代服务业快速推进,产业竞争力提升效果明显。

在重大项目的拉动下,XX区深入推进“一核四片”空间战略,重点板块实现了快速发展,仅太湖新城重大项目个数和投资规模占全区比重就分别达到了24.3%和26.67%,是工业经济相对薄弱的平望、七都和桃源三镇总和的1.9倍和2.2倍。

太湖新城基础设施、服务业载体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为吴江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空间优势,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高新区、震泽镇和盛泽镇四大板块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类项目的大力投入下,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民营经济提档升级。

图1-4“十二五”期间各地区重大项目投资个数和规模对比

二、存在问题

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重大项目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在“十二五”期间除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外,现代农业类项目几乎为零,这不利于吴江农业科技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二是对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仍然缺乏,虽然近年来重大项目对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项目的投资规模逐年增加,但仍以传统为主,且多为厂房建设等扩产能项目,高端产业、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投资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社会事业和环保生态类项目投资仍然较少,在太湖新城的开发和四大重要经济板块的带动下,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持续增长,但社会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洁净空气等生态产品的需求和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仍然较大。

投资效益有待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区工业经济增长速度逐年降低,受产业结构因素影响,短期内,工业增速将长期保持在较低位,特别是丝绸纺织业在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下,人员工资等要素价格提高成为常态,节能、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刚性政策措施将越来越严,丝绸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或东南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其次,商业零售业等服务业也出现供应高峰,吴江新增人均商业面积已经接近1平方米,在消费需求没有明显提振的情况下,商业综合体的增量过度,将很难再获得足够的购买力支撑。

此外,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大,不直接产生效益或产生的效益见效慢。

因此,虽然XX区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和数量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但投资效果逐年降低。

在“十二五”期间的投资建设中,XX区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较低,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仅为0.17,相比“十一五”期间反而降低了0.23,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XX区投资效果远未达到理想状态,经济增长的外延扩张模式依然明显,全区宏观投资管理和投资主体内部的投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表1-2“十二五”期间XX区固定资产投资系数和投资效果系数

类别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平均

总投资(亿元)

521.69

630.07

721.36

757.29

720.57

670.20

GDP(亿元)

1192.28

1321.49

1415.47

1486.51

1540.09

1391.17

投资系数

0.44

0.48

0.51

0.51

0.47

0.48

投资效果系数

0.36

0.21

0.13

0.09

0.07

0.17

投资领域有待扩大。

一是重大项目对外资利用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成长为世界第二大投资外资流入国和第二大投资流出国,对内投资优化、对外投资加速的格局,但目前吴江外商投资在经历“十一五”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增长明显放缓,因而在国家不断放宽外资准入领域的背景下,吴江应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引导外资向社会事业和高端产业的投入,提升外资利用的整体水平。

二是民间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有待加强,“十二五”以来,全区民间投资规模虽然持续扩张,但由于社会资本不愿投资期限太长的项目和对项目回报要求较高等问题,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本上仍由政府承担,这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资源要素制约越发严重。

一是土地资源制约。

在“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前期,吴江依靠土地规模供给,实现了快速扩张,但也直接导致了吴江开发强度达28%,接近30%的世界警戒线。

随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逐年减少,同时受国家和省严控、削减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政策影响,土地规模供给已经不具备条件,将严重影响项目前期推进和落地。

二是资金供给制约。

2013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增速的放缓,受部分行业、部分企业产能过剩、风险多发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收贷力度有所加大,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预计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政府财政和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也将进一步制约项目的投资进度。

三是生态环境制约。

吴江地处太湖流域,受制于《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全区环境容量趋于饱和,从而将严重影响项目的建设力度。

第二章“十三五”投资环境

一、“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投资新契机

“一带一路”是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提出的跨区域合作的创新模式,将推进区域之间的各种互联互通,有利于推进区域合作水平,有利于构筑以开放促中国西部大开发、促中国东部再改革的新的倒逼格局。

江苏省位处“一带一路”交汇点,“十三五”期间,全省将深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推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道路、贸易等联通,实现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的交流合作,逐步形成江苏陆海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充分释放省内经济发展潜能,放大沿海开发的综合效应。

因此,吴江应依托江苏省“一带一路”交汇点这一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定位,加大在交通和外贸等领域的投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大通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提升吴江经济开放程度,进而提升外资投资规模和水平。

二、国家经济新常态提出投资新要求

习总书记指出: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减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新常态推进经济社会步入全方位转变时期,而“十二五”以来吴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也进一步说明了全区经济已经开始向新常态转化。

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全区应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投资工作的新要求,加大科研机构和创新载体的投资建设力度,加强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电缆等传统主导产业的技术改造投资,从而优化投资结构,努力在新常态下有更大作为。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投资新动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颁布实施,将很大程度上释放出城市发展活力,带来新一轮投资机遇。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使城市逐步走向集群化、现代化、生态化,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环境友好、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路子。

在“十二五”期间,XX区紧紧抓住苏州被列为全省、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加大了对城乡配套改革发展试点乡镇在城乡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而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提出,将为吴江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城乡一体化建设范围提供巨大的动力。

四、融入苏州大市区带来投资新机遇

“十三五”是XX区撤市建区后步入的第一个规划年,而作为苏州城市的重要板块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吴江将迎来新的投资机遇。

吴江背靠苏州主XX区,必将加快与苏州主XX区在交通、产业、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加快相关领域的投资力度。

同时,随着苏州太湖新城建设的加快推进,也将为全区充分争取苏州在资源、政策等方面的投资支持提供有力的支撑,以此带动区内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此外,吴江与浙江、上海相邻,可充分接受来自周边省市制度创新红利的辐射,加大在资金上对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

第三章指导思想、投资目标与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投资重点,合理调整投资方向,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重大工程建设,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切实提高投资效率,发挥重大项目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优化投资布局,以新状态、新思维,增创新优势,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原则

为推动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合理确定投资方向和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与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坚持将推进投资工作与经济转型、生态优化、民生改善、设施完善相结合,重大项目安排有所倾斜,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规模和适度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二)质效提升原则

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的合力效应,通过有效投入,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解决薄弱环节,注重投资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重大项目的安排,更应注重投资的有效性和长期效应,注重提高生产性投资的产出效益和公益性投资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

(三)创新优先原则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大创新投入力度,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引导经济主体实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

(四)集聚发展原则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龙头引领作用,通过合理布局,实施一批带动辐射作用的重大项目,加大各类特色园区建设力度,集中和引导社会各类优势资源向园区集中,推进工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和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强化资源共享和集约利用,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三、投资目标

(一)投资总量

“十三五”期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放缓,到2020年底,投资总量累计达4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约3.5%,其中重大项目投资约273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68%以上。

(二)投资结构

进一步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加大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和主导产业改造提升项目的比重,提高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比重,服务业比重将会明显增大,工业和农业投资比重相对会进一步降低,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合理化。

“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投资总量比重为0.3:

37.8:

61.9;产业投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文明重大项目的比重达到81.3:

11.8:

4.5:

2.4。

(三)投资效率

合理确定全区投资规模,加强项目全过程的管理,缩短项目周期,提高科技水平,努力提高投资效率。

“十三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在“十二五”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争取达到0.35以上。

四、投资总体思路

“十三五”期间,针对“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国内大环境,充分发挥优势,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瓶颈和薄弱环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的规模和速度、提升投资效益,以维持经济增长活力。

(一)转变投资理念,提升投资效益

紧跟经济常态化发展理念,转变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重点,适当的注重投资的集聚效应,合理把握投资总体规模与项目个体规模,既重视重大项目,又关注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中小项目的规划,整理现有闲置土地和调整效益低下企业用地,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利用地区资源,以生态的理念突破吴江转型发展的瓶颈,保证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投资从追求规模和速度的量向效益的质方面开始转变。

(二)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突出投资重点

顺应“新常态”的新变化,以经济增长和注重民生为目标,注重引进技术,通过规划控制、产业政策引导等方法,全面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促进资金投入工业技术更新改造,强调科技创新,减少对资源消耗型及污染偏大的产品投入,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打造吴江工业经济升级版。

合理控制第三产业中如房地产等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围绕健康养生、金融、商贸、旅游文化等先导性服务业,加大三产投入,积极推进相关基础建设的产业化运营,增加文化教育产业、医疗卫生养老院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基础性服务业的投资。

适度增加农业投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速城镇化进程。

明确基础建设的方向和数量,紧抓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太湖新城产城融合契机,加强区域内外联动,推动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常态下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而R&D经费投入是实现科技创新及进步的前提,加大R&D经费投入是驱动经济增长向集约型、高质量转型的重要手段。

着重增加对基础研究领域及缺乏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

同时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以企业为主体,加大财政投入,并引导金融部门的支撑作用,逐渐形成社会、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科技创新投入的新格局。

(四)吸引多渠道资金,增强资金来源

XX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自筹资金是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来源,新常态下,更要增加自筹资金特别是民间资金渠道,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活力,对推动经济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法律、体制、资金和监管等多方面加强建设,为民间投资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

多渠道、多途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拓展社会投资规模,在注重私营个体、股份制经济及其他经济的发展、合理分工的同时,促使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在投资作用下协同健康常态化发展。

发挥优势,抢抓机遇,扩大对外交流,通过吸引外商投资文化、体育和科教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应对新常态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四章投资重点领域及主要方向

一、加快生态文明XX区建设,突出生态建设投资

“十三五”期间,XX区在巩固国家环保模范XX区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果基础上,继续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扎实推进生态文明XX区建设,全面提高XX区生态文明程度。

(一)继续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加强水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发展思路。

加强东太湖湖体内源污染治理和重点入湖河流、湖泊综合整治,以洪道疏浚、生态清淤、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为抓手,确保饮用水安全,提高河湖水环境承载能力。

重大项目导向。

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续建工程,整固东太湖大堤、新建改建闸站,实施入湖河网水系整治;实施八荡河、太浦河、莺脰湖、大龙荡、长荡、草荡等重点河湖综合整治工程,进行底泥清淤、岸线整治、湿地恢复;实施畅流活水工程,拆除阻水坝头、打通断头河浜、新建桥涵闸站,加强河、湖水系联通。

(二)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构建防洪排涝保障体系

发展思路。

围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等目标,进一步构建防洪排涝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重大项目导向。

建设防洪墙、泵站、闸门、加固加高堤防,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建设避风港,确保水上安全生产。

(三)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营造生态宜居城市环境

发展思路。

以美化、亮化、净化城市环境为目标,以道路绿化、公园绿化、生态湿地建设为契机,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增强水体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消纳能力,增加居民公共活动空间。

重大项目导向。

合理规划建设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营造良好的交通通行环境;结合河湖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公园建设,在重点河湖沿线沿岸逐步恢复湿地,完善景观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

(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

发展思路。

围绕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完善村庄布局,努力使居民真正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重大项目导向。

积极实施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