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2891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子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子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电子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电子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

《电子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

电子仿真实验报告doc

电子仿真实验报告

篇一:

电路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电路仿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几个电路分析中常用定理和两个典型的电路模块,对Multisim的主窗口、菜单栏、工具栏、元器件栏、仪器仪表和一些基本操作进行学习。

  二、实验内容

  1.叠加定理:

在任何由线性元件、线性受控源及独立源组成的线性电路中,每一支路的响应都可以看成是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中产生响应的代数和;

  2.戴维南定理:

一个含独立源、线性受控源、线性电阻的二端电路N,对其两个端子来说都可以等效为一个理想电压源串联内阻的模型。

其理想电压源的数值为有源二端电路N的两个端子间的开路电压uoc,串联的内阻为N内部所有独立源等于零,受控源保留时两端子间的等效电阻Req,常记为R0;

  3.互易定理:

对一个仅含线性电阻的二端口,其中,一个端口夹激励源,一个端口做响应端口。

在只有一个激励源的情况下,当激励与响应互换位置时,同一激励所产生的响应相同;

  4.暂态响应:

在正弦电路中,电量的频率、幅值、相位都处于稳定的数值,电路的这种状态称为稳定状态。

电路从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转换的过程称为过渡过程,由于过渡过程一般都很短暂,因此也称为暂态过程,简称暂态;

  5.串联谐振:

该电路是一个由电阻、电容和电感串联组成,当激励源的频率达到谐振频率时,输出信号的幅值达到最大。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1.叠加定理:

  ①两个独立源共同作用时:

  ②电压源单独作用时:

  ③电流源单独作用时:

  2.戴维南定理:

  所以,根据戴维南定理可知,该电路的戴维南等效电阻

  Req=10.033/(781.609*10-6)=12.8kΩ

  3.互易定理:

  当激励源与响应互换位置之后,

  该激励源所产生的响应不变。

  4.暂态响应:

  ①当电容C=4.7uF时,

  ②当电容C=1uF时,

  对比①、②所对应的输出响应的波形图可以得知:

电容容量减小之后,暂态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变短了,波形上升沿河下降沿变陡了。

  5.串联谐振:

  串联谐振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

  相频特性曲线

  四、问题与总结

  通过本次仿真实验,对电路课本上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互易定理以及暂态响应和串联谐振电路进行了相应的论证,同时对这几个简单的定理进行了相应的回顾与复习。

另外对Multisim的主窗口、菜单栏、工具栏、元器件栏、仪器仪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Multisim这个仿真软件有了初步的认识。

篇二:

电子通原仿真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仿真实验报告

  电子124XX孙世林

  实验二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仿真实验

  一、实验题目

  本实验主要研究的是通信系统中基带系统的传输特性,通过眼图,展示噪声和信道特性不理想对基带信号传输造成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是把数字基带信号直接送往信道,不经调制直接传输的系统,数字基带系统的基本结构可以由图1的模型表示:

  1)信号发生器

  信号发生器产生固定码速率的二进制单、双极性不归零信号

  2)发送/接收滤波器

  发送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都是升余弦平方根特性1由于发送滤波器的输入信号是不归零信号而不是冲激信号,因此在滤波器的输入端采取了均衡措施,使其输出的波形为标准的升余弦脉冲1另外由于升余弦滤波器是非因果滤波器,

  滤波器当前的输出依赖于未来时刻的输入,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滤波器中人为地增加了时间延迟,延迟的时间是码速率的整数倍

  3)传输信道

  信道引入加性高斯白噪声,理论上,高斯白噪声的功率谱是无限宽的,但是在系统中只要噪声带宽远大于系统的最高带宽就可以满足要求,因此在信道中引入的是限带高斯白噪声噪声源用相关时间比系统最短时间常数小得多的高斯分布随机序列发生器来模拟。

  三、程序源代码

  function[f,sf]=T2F(t,st)

  dt=t

(2)-t

(1);

  T=t(end);

  df=1/T;

  N=length(st);

  f=-N/2*df:

df:

N/2*df-df;

  sf=fft(st);

  sf=T/N*fftshift(sf);

  end

  %在把序列d插入到序列M中,得到一个新序列

  function[out]=sigexpand(d,M)

  N=length(d);

  out=zeros(M,N);

  out(1,:

)=d;

  out=reshape(out,

1,M*N);

  %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clearall;

  closeall;

  Ts=1;%每个码元的长度

  N_sample=8;%每个码元的抽样点数

  dt=Ts/N_sample;%抽样时间间隔

  N=1000;%码元数

  t=0:

dt:

(N*N_sample-1)*dt;%1x8000

  T=t(end);

  gt1=ones(1,N_sample);%1x8

  gt2=ones(1,N_sample/2);%1x4?

1x8?

  gt2=[gt2zeros(1,N_sample/2)];%1x8

  mt3=sinc((t-5)/Ts);%1x8000sin(pi*t/Ts)/(pi*t/Ts)波形

  gt3=mt3(1:

10*N_sample);%截段取10个码元

  d=(sign(randn(1,N))+1)/2;%1x1000d=?

?

  data=sigexpand(d,N_sample);%插入N_sample-1个0

  gt4=ones(1,N_sample);

  gt5=ones(1,N_sample/2);

  gt5=[gt5zeros(1,N_sample/2)];

  st1=conv(data,gt1);%调用Matlab的卷积函数conv

  st2=conv(data,gt2);

  d=2*d-1;%变成双极性序列

  data=sigexpand(d,N_sample);

  st3=conv(data,gt3);

  st4=conv(data,gt4);

  st5=conv(data,gt5);

  [f,st1f]=T2F(t,[st1(1:

length(t))]);

  [f,st2f]=T2F(t,[st2(1:

length(t))]);

  [f,st3f]=T2F(t,[st3(1:

length(t))]);

  [f,st4f]=T2F(t,[st4(1:

length(t))]);

  [f,st5f]=T2F(t,[st5(1:

length(t))]);

  %------------------产生单极性RZ波形与频谱------------------

  figure

(1)

  subplot(321)

  plot(t,[st1(1:

length(t))]);

  axis([020-1.51.5]);

  xlabel('单极性NRZ波形');grid

  subplot(322);

  plot(f,10*log10(abs(st1f).^2/T));grid

  axis([-55-4010]);

  xlabel('单极性NRZ功率谱密度(dB/Hz)');

  subplot(323)

  plot(t,[st2(1:

length(t))]);grid

  axis([020-1.51.5]);

  xlabel('单极性RZ波形');

  subplot(324);

  plot(f,10*log10(abs(st2f).^2/T));grid

  axis([-55-4010]);

  xlabel('单极性RZ功率谱密度(dB/Hz)');

  subplot(325)

  plot(t-5,[st3(1:

length(t))]);grid

  axis([020-22]);

  ylabel('双极性sinc波形');xlabel('t/Ts');

  subplot(326);

  plot(f,10*log10(abs(st3f).^2/T));grid

  axis([-55-4010]);

  ylabel('sinc波形功率谱密度(dB/Hz)');xlabel('f*Ts');

  %------------------双极性NRZ波形与频谱---------------------

  figure

(2)

  subplot(221)

  plot(t,[st4(1:

length(t))]);

  axis([020-1.51.5]);

  xlabel('双极性NRZ波形');grid

  subplot(222);

  plot(f,10*log10(abs(st4f).^2/T));grid

  axis([-55-4010]);

  xlabel('双极性NRZ功率谱密度(dB/Hz)');

  subplot(223)

  plot(t,[st5(1:

length(t))]);grid

  axis([020-1.51.5]);

  xlabel('双极性NRZ波形');

  subplot(224);

  plot(f,10*log10(abs(st5f).^2/T));grid

  axis([-55-4010]);

  xlabel('双极性NRZ功率谱密度(dB/Hz)');

  %------------------升余弦滚降系统仿真代码---------------------Ts=1;

  N_sample=17;

  dt=Ts/N_sample;

  df=1.0/(20.0*Ts);

  t=-10*Ts:

dt:

10*Ts;

  f=-2/Ts:

df:

2/Ts;

  alpha=[0,0.75,1];

  forn=1:

length(alpha)

  fork=1:

length(f)

  ifabs(f(k))>0.5*(1+alpha(n))/Ts

  Xf(n,k)=0;

  elseifabs(f(k))  Xf(n,k)=Ts;

  else

  Xf(n,k)=0.5*Ts*(1+cos(pi*Ts/(alpha(n)+eps)*(abs(f(k))-0.5*(1-alpha(n))/Ts)));end

  end

  xt(n,:

)=sinc(t/Ts).*(cos(alpha(n)*pi*t/Ts))./(1-4*alpha(n)^2*t.^2/Ts^2+eps);

  end

  figure

(1)

  plot(f,Xf);

  axis([-1101.2]);

  xlabel('f/Ts');

  ylabel('升余弦滚降频谱');

  figure

(2)

  plot(t,xt);

  axis([-1010-0.51.1]);

  xlabel('t');

  ylabel('升余弦滚降波形');

  Ts=1;

  N_sample=17;

  dt=Ts/N_sample;

  df=1.0/(20.0*Ts);

  t=-10*Ts:

dt:

10*Ts;

  f=-2/Ts:

df:

2/Ts;

  alpha=[0,0.5,1];

  forn=1:

length(alpha)

  fork=1:

length(f)

  ifabs(f(k))>0.5*(1+alpha(n))/Ts

  Xf(n,k)=0;

  elseifabs(f(k))  Xf(n,k)=Ts;

  else

  Xf(n,k)=0.5*Ts*(1+cos(pi*Ts/(alpha(n)+eps)*(abs(f(k))-0.5*(1-alpha(n))/Ts)));end

  end

  xt(n,:

)=sinc(t/Ts).*(cos(alpha(n)*pi*t/Ts))./(1-4*alpha(n)^2*t.^2/Ts^2+eps);

  end

篇三:

电子仿真线路实验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电子系统仿真实验学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XX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设计一个负反馈放大电路,输入信号为1kHZ的振幅为

  10mV的正弦波,其

  放大倍数为20

  倍左右,同频带为4MHZ

  左右。

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1.改善了放大器的频率特性,使放大器的上限频率提高,下限频率降低,从而展

  开了带宽,但带宽展开的同时降低了放大倍数;

  2.

  串联负反馈提高了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并联负反馈降低了放大器的输入电阻;电流负反馈使放大器的输出电阻增大,电压负反馈使放大器的输出电阻减小;

  3.负反馈减小了本级放大器内部的非线性失真,抑制了环内噪声和干扰。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1)引入负反馈降低了电压放大系数

  式中,是反馈系数,,是放大器不引入级

  间反馈时的电压放大倍数(即

  ,但要考虑反馈网络阻抗的影响)

  从式

  时的电压放大倍数低愈多。

  中可知,引入负反馈后,电压放大倍数降低了(

  )倍,并且

  比没有负反馈愈大,放大倍数降

  

(2)负反馈可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该式表明:

引入负反馈后,放大器闭环放大倍数

  的相对变化量

  比开环放

  大倍数的相对变化量倍。

  减少了(1AF)倍,即闭环增益的稳定性提高了(1AF)

  -1-

  (3)负反馈可扩展放大器的通频带

  引入负反馈后,放大器闭环时的上、下截止频率分别为:

  串联

  反馈

  可见,引入负反馈后,向高端扩展了倍,从而加宽了通频带。

(4)负反馈对输入阻抗、输出阻抗的影响

  负反馈对输入阻抗、输出阻抗的影响比较复杂。

不同的反馈形式,对阻抗的影响不一样。

一般而言,串联负反馈可以增加输入阻抗,并联负反馈可以减小输入阻抗;电压负反馈将减小输出阻抗,电流负反馈可以增加输出阻抗。

图1-1电路引入的是电压串联负反馈,对整个放大器电路而言,输入阻抗增加了,输出阻抗降低了。

它们的增加和降低程度与反馈深度(1AF)有关,在反馈环内满足

  (5)负反馈能减小反馈环内的非线性失真

  综上所述,在放大器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后,不仅可以提高放大器放大倍数的稳定性,还可以扩展放大器的通频带,提高输入电阻和降低输出电阻,减小非线性失真。

  三、主要仪器设备

  电子计算机联想Y480主频:

2.5GHZ

  电路分析软件Multisim12.0提供多种电路分析方法及虚拟仪器设备

  -2-

  电路中使用的仪器及器件名称

  -3-

  四、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及数据记录和处理

  

(1)使用

  multisim仿真出以下电路。

本电路中引入了电压串联负反馈。

  4-1电压串联负反馈

  

(2)观察负反馈对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

  测量电路如图4-2-1所示,当s1断开时,电路处于开环状态,即未引入负反馈;当s1闭合时,电路处于闭环状态,即引入了电压串联负反馈。

测量结果如图4-2-2、4-2-3所示。

  u04.018V

  开环电压放大倍数A1===401.8

  ui0.01V

  u0229.734mV

  闭环电压放大倍数A2===22.97

  ui10mV

  显然,通过以上计算可得,闭环电压放大倍数比开环时降低了很多。

所以,负反馈对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得到了验证。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