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22279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docx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docx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浅析

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浅析

一、本校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超过1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通过统计,我校281名同学中有136名留守儿童,他们来自各个年级,年龄主要分布在6到12岁的学龄期。

其中,女生82名,男生54名,父母主要在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务工,最短一周、最长一年回来探望一次。

除少数几个托付给邻居或者亲戚照看的儿童以外,多数的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看。

由于较长时间和父母的疏离,这些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依恋类型也不相同,总体上体现出,年龄较小的儿童依恋程度较高,年龄较大的儿童依恋程度较低甚至有一些由于依恋缺失产生了较轻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较重,在最初的接触中,对陌生人警惕性较高,通过一段时间共同生活学习,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以后,他们对老师的依恋程度较高,希望从我们这得到关爱的需求度明显提高。

除了由亲戚或者邻居照看的高年级儿童住在学校里,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住在家里,且离学校的距离都不太远。

处于学龄期的儿童,通过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获得勤奋感,从而形成自信心。

纪子炫与纪梦怡分别为5岁和8岁的姐弟俩,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们每天早上7点半由奶奶送到学校,中午在学校和大家一起吃饭,晚上5点半左右到家,然后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写作业。

由于纪子炫年龄比较小,独立吃饭都成问题,每天都是他的姐姐和他一起吃。

他们的父母一般一个星期会打一次电话回来问家里情况,在电话中教导子女学习和生活的事情。

类似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意识,独立自主能力强,但学习成绩差,注意力集中水平较低,学习自主性和自我监督能力不强。

在生活方面,他们缺乏父母的教导与关爱,自理能力强,但情感需求强烈,容易出现冷漠、烦躁、情绪反应略微迟钝等问题。

二、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1.学习问题

我们学校留守儿童总体上成绩较差。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监督,使许多孩子自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况,久而久之,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二是和留守老人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还要帮助老人做一些家务劳动。

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则需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三是父母和老人从心理上对孩子有亏欠感,因此对于孩子习惯的形成,没有严格要求,一味的放任自流。

因此,许多孩子回到家就看电视和玩游戏,学习兴趣不浓。

2.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产生种种心理烦恼,较突出地表现为焦虑、抑郁、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绪不稳定等,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而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代养人往往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与留守儿童存在心理上的代沟,对儿童的照顾往往只局限在生活上,而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不知如何去理解他们。

这样,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郁积,得不到缓解,极易引起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甚至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

3.安全问题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至关重要。

对留守在家的儿童来说,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存在管理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相当一部分抚养人又缺乏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事件屡有发生。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4.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中表现出某方面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

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一些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

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三、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的课堂教育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关爱,社会支持网络也不健全,在加上其正处于个体人格和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因此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社会的支持。

作为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我最近进行了三次专题小组工作,其主题分别是“父母之爱”、“友爱”与“安全”。

三次工作的效果较为理想,许多留守同学在活动后心态更加平稳,该校教师也表示在活动中收获很多。

笔者认为三次活动的课堂设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将我们的过程展示出来,希望得到学界的交流与指正。

1.“父母之爱”心理疏导课堂设计:

第一阶段:

激发。

课堂开始时,所有学生将课桌拉开,空出中央空地,辅导员站在讲台上,以较低音频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留守儿童每人分发一张纸,辅导员请大家在纸上画出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全家福。

在留守儿童画图的过程中,辅导员带领孩子们进行回忆,包括“还记不记得妈妈做早餐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还记不记得生病的时候爸爸是什么表情”,通过画图的方法,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第二阶段:

疏导。

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是因为对父母的思念长期郁积而成,因此在本次活动中,需要诱导孩子们将这种情绪释放出来。

在画图完毕后,辅导员要求孩子们按顺序一个一个站在空地中间,说说自己对爸爸妈妈最想说的话(在活动中,许多儿童只说出一两句话之后便嚎啕大哭,辅导员此时需要及时向该孩童表示表扬与赞美,如“你都说出来了,真了不起”,然后对孩子进行安抚,让该孩童回到座位上舒缓情绪)。

活动的预期要求是,所有留守儿童长期郁积的心情能够得到发泄,哭是他们发泄情绪的方法,大哭之后,心态将变得略微稳定。

第三阶段:

矫正。

疏导的目的是发泄孩子们心中的情绪,在疏导之后,需要对孩子们的心态进行矫正。

有许多儿童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对父母甚至社会产生了冷漠、不满甚至怨恨。

辅导员鼓励孩子们思考,为什么爸爸妈妈会不在身边,并鼓励孩子们发言,逐步引导孩子们考虑父母的难处。

最后,请事先邀请的一位留守孩童的家长(在深圳打工,请假一天来到现场,由学校报销部分费用)登台发言,向孩子们讲述外地打工路上的艰辛,以及自己对孩子的思念。

辅导员首先请这位家长的孩子上台,与家长拥抱,接下来,辅导员号召孩子们都去与该家长拥抱,就像她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告诉她自己最想和父母说的话(这个环节中,留守儿童都很踊跃,部分儿童甚至拥抱了辅导员)。

最后阶段,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孩子们朗诵了我们团队创作的诗歌《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心理的疏导与发泄,因此对于辅导员的要求较高,需要几个人配合完成,对场面控制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2.“友爱”心理教育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特别设计“友爱”为主题的心理教育,原因在于,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下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缺乏可行的措施,不存在足够多的外部关爱的输入,唯一的办法是形成留守儿童内部的互相关爱、互帮互助的习惯,在长辈与外界之爱缺乏时,用友情友爱作为补充。

本次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摸索。

事先为课堂上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不透光的眼罩,准备一间完全空阔的教室,并尽量用报纸挡住光线,造成昏暗(但不能完全漆黑)的教室环境(在实际操作中,农村学校很难提供足够的教室,因此本次活动是在学校旁一个空仓库中进行。

教师中事先有一名辅导员在内,负责保护学生安全与维持秩序。

学生们戴上眼罩后,要求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教室。

当学生们都进入教室后,辅导员指导学生们互相摸索,握住能够遇到的人的手,最终要求所有学生互相手拉着手,形成一个大圈子。

此时,灯光打开,但学生们的眼罩不出去,辅导员引导学生们思索,“刚进来时,什么都看不到,怕不怕”、“现在和同学们手牵着手,怕不怕”、“有没有觉得比刚才更有安全感”等,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就算再黑暗,团结起来就不怕”。

第二阶段:

倾诉。

学生们站在原地,放开手,除去眼罩。

要求每个学生分别和自己左边和右边的同学拥抱,并对他们说“谢谢你让我不害怕”。

辅导员播放轻音乐,向学生们提问,有没有曾经受到过同学的帮助的,如果有,请向他/她大声表示感谢。

感谢完成后,被助者与助人者要一起拥抱。

辅导员将在黑板上记录助人者与被助者的编号,如果最终有人没有被人帮助过,请他走到圆圈的中央,请所有的孩子们向他表示慰问,引导孩子们思考应该如何帮助这名学生,引导学生们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团队精神。

最后,请没有被帮助的学生与其他学生拥抱。

最后,学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一起手拉着手唱歌。

第三阶段:

友谊。

学生们转移阵地,进入正常的教室中并坐下,辅导员走上讲台,向学生们提问,请大家说说刚才游戏之后的感受,引导大家爱自己身边的人,关心自己身边的人,最重要是在学习上与自己身边的人共同监督。

最后,请大家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一封十年后的信,信件由各班班主任收起,交给学校我保管,学生互相拉钩钩,表示十年后会一起回来看信。

本次活动的成功点在于身体接触与活动形式。

儿童天性有获得他人抚摸的需要,因此引导学生互相拥抱,儿童对仪式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因此请他们写下十年后的信,这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本次活动的效果会维持下去。

3.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主要是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安全知识的讲座。

在活动中没有太多新颖的成分,主要是进行案例分析与多媒体应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在幻灯片上用漫画的形式模拟了火灾、溺水、骗子拐卖等许多场景,请学生们参与互动。

多媒体的制作中,我们采用了“多选择—多结果”的方法,每到一个案例拿出,就会像学生提供三至四个应该采取的选项,而每一个选项后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例如在遇到有人溺水后,会给出三个选项:

A,找人求救;B,下水救人;C,找道具救人。

A选项,溺水者获救;B选项,两人一同溺亡(出现两个鬼魂的样子);C选项,则进一步要求孩子们在道具中进行选择,如A,竹棍;B,茅草;C,自己的手与脚等。

针对女童的生理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在安全教育后单独增加了一场针对女童的生理卫生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的成功点在于讲授方式的新颖性,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的优越性是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

总结而言,笔者以及所在团队通过三次教育,分别针对性地改善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之爱”活动)、安全问题(安全知识教育)以及学习和关爱问题(“友爱”心理教育)。

三次活动的过程非常顺利,反馈良好,笔者认为这是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四、留守儿童教育活动的心得体验

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记录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1.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水平非常重要

在三次教学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比较具有挑战性,需要能够引导孩子们的思路,也需要控制场上气氛,尤其是第一次活动中,当孩子们开始一齐痛哭失声时,要有效地控制环节,但又不能随意打乱孩子们心情的发泄,这需要辅导员很强的个人能力。

在这些能力中,我认为尤其重要而且常常受到忽视的重点是辅导员的语音能力,辅导员说话应该感情饱满,同时富有亲和力。

从我们三次活动的经验中发现,女性辅导员比男性辅导员要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女性辅导员主持的活动更加成功。

2.儿童教育工作应该前期深入了解

开展小组工作以前,首先要深入了解活动对象的情况,包括父母的基本情况、务工地点、家庭关系、成长经历等。

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留守儿童和其父母的关系比较微妙,内心情绪脆弱,如果没有了解情况特殊的情况而表示出不当的反应,可能会伤害到孩子脆弱的内心。

比如,当我们讨论到对父母的爱时,可能会有孩子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

同时尤其是要注意单亲家庭的子女或离异家庭的子女,对这些孩子,需要专门单独地进行心理疏导。

其次,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同的特点和喜好,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通过分组,我们把不同喜好和不同理解能力的孩子分开,以便于更好地和他们交流。

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活泼的形式,因此,我们在进行安全知识小组活动时,对其采用动画片播映的形式,既控制了喧闹的场面,有能拉近和孩子的内心。

而高年级的孩子对他人的认同感需求更强,因此,我们提前记住了他们各自的名字,并且在游戏的过程设立提问回答的环节,给他们一定的鼓励,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3.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农村儿童比城市儿童要更活泼好动,生活环境的危险系数也更高,因此,在开展小组工作时,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活动的环节。

和城市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独立生活的机会更多,得到的照顾相对较少,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多。

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设计了“安全知识”小组工作的计划,采取游戏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既给孩子们普及了用电、野外生存、游泳等安全知识,也促进其形成了相互帮助的良好关系。

由于农村的女孩子危险系数更高,因此,我们把留守儿童的女孩子单独抽取出来,设立了“女生小讲堂”学习型小组,提高留守女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小结

农村的留守儿童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从协助其处理家庭关系,促进其自我完善等方面进行介入。

而对于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的普遍特点,我们应该积极帮助他们链接社会资源,寻求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

父母远在他乡打工的他们,童年缺乏父辈的关爱,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自我意识与环境的引导。

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未来有模糊的认识,觉得自己以后也要去大城市工作生活,和城里人一样享受更好的环境与待遇。

然而,这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世界,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现实。

留守儿童们应该享受到同等的关爱与平等的机遇选择。

通过对小学留守儿童的多次介入,我们已经和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关系。

我们会通过今后不断的努力,继续关注于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和外部世界的认识。

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教育中,一直缺乏学生压力处理技巧、社交技巧、领袖训练等情绪管理专门技能培训内容,对于备受关注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及留守儿童的情绪慰导、心理安抚,都需要由学校社工通过发展性小组等活动提供帮助。

但这些又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这这样的青少年心理状态,监护人、社工、学校、乡镇政府、各级组织应共同努力,从各方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与自信心,防止他们出现情感偏差,走上不良道路。

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在起步和发展上滞后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但是其建立和发展已逐步受到政府与社工组织的重视。

各地帮扶留守儿童、献爱心的活动屡有开展。

可以预见的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在政府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期。

点点星光,能照亮一片苍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