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1772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0~2014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2014重庆文综,10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

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

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

(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4分)

解析:

(2)问,先根据材料中的“殖民地”等信息说明印度参战的原因,之后再说明参战导致了经济困难,最后说明参战所带来的客观的有利影响。

答案:

(2)原因:

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

后果:

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

有利影响: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

2.(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15分)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

(1)问从二者在赔款上的程度不同及各自的不同目的分析,第

(2)问从微观(德国)和宏观(欧洲)等角度分析。

答案:

(1)不同:

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2)原因:

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第二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

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

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

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

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

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信息“驻缅英军节节败退”“中国远征军入缅”“1942年”“1943年”等及所学知识概括。

(2)问,从阻止了日军的进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

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

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14天津文综,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

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

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特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

……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

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

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

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

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

为何出现这一思潮?

(4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4分)

解析:

(1)问,行动通过“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向奥地利进军”可以得出;变化通过“作为一种试探”“不理会”可以分析得出;影响可从打破凡尔赛体系的角度回答。

(2)问,思潮通过“和平主义”可以得出;原因从材料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人类灾难”中可以得出。

第(3)问,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绥靖政策”;原因通过材料信息“和平主义”“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以及祸水东引回答;最终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4)问可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

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

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2)和平主义思潮。

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3)绥靖政策。

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

3.(2014山东文综,10分)图1、2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1945年的德国  图21948年的德国

(1)分别说明图1、2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6分)

(2)概括指出图2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地图判断德国领土的变化,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1)问,图1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其目的是为了惩治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图2中德国领土的变化与这一时期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有关。

(2)问,由图2可以看出德国的分裂,也说明了“冷战”的加剧。

答案:

(1)图1:

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图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

(2)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

4.(2013山东文综,10分)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曾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8分)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全面爆发前夕的世界形势、大国对外政策及其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问,应根据当时苏联、美国、英国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其对外政策来说明国民政府做出前三个预测的依据;根据国联的特点、实质及对外政策说明国民政府做出第四个预测的依据。

(2)问,应重点分析苏、英、美的政策对远东地区大国关系尤其是日本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①的依据:

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②的依据:

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的依据:

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

④的依据:

从“国际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

5.(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15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

(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战争与和平,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根据材料从处罚的对象来分析。

(2)问,从国际法的发展、处理战争问题、人权与和平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以国家为惩处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处。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6.(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15分)

(1)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界线的确定。

解析:

(1)问观察图中①②,结合地理知识判断①②两条界线的位置,回忆二战前、二战期间两条界线形成的相关史实,分别归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问从二战胜利、战胜国对欧洲边界的确立等方面评述波兰东、西部边界确定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

(1)界线①:

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

界线②:

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7.(2011山东文综,10分)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

“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2: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

”“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

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

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主要分析能力和史料鉴别能力。

(1)问从这种“中立”的后果来思考,注意要结合相关史实论述。

(2)问涉及到史学的研究方法问题,要明确史料不同于历史实物,具有主观性,不可盲信,所以要结合史实,去伪存真辩证客观看待。

也可多借助其他的史料多方加以佐证。

答案:

(1)不是“好心肠”:

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不是“安全的”办法:

“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8.(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15分)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

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

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

但是有人指出:

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

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

于是庭长又提议:

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

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

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

中国法官表示:

“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

”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

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解析:

本题以二战后远东军事法庭上围绕座次的斗争为主题展开考查。

(1)问远东军事法庭成立的背景是抗战胜利后,反法西斯国家对二战战犯进行审判,法庭庭长座次安排的理由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第

(2)问中国法官的抗争可以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回答,其抗争维护了中华民族的荣誉和尊严。

答案:

(1)背景:

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

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原因:

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

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9.(2010山东文综,10分)下图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

(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

B

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1)主要事件:

朝鲜战争。

原因:

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

(2)A阶段:

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

B阶段:

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

(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

1.(2014天津文综,4分)下列四幅图所反映的国际局势,与联合国大会决议相关的是:

(  )

解析:

A项是由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有关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导致的;B、C两项是二战的产物;D项是“冷战”的产物。

故选A项。

答案:

A 

2.(2014浙江文综,4分)纳赛尔被誉为“中东雄狮”。

如果要给他写传记,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解析:

“戴维营协议”是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在美国戴维营举行最高级会议时签署的。

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故选A。

答案:

A 

3.(2013福建文综,4分)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

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

解析: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抗美援朝,中国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D项正确。

A项称呼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B、C两项称呼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

故选D项。

答案:

D 

4.(2013浙江文综,4分)“戴维营协议”是阿、以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以土地换和平”的成功范例。

下列各项中,属于“戴维营协议”重要文件的是(  )

A.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B.埃叙共同防御协定

C.《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

D.《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

解析:

本题考查中东和平进程,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关键信息“阿、以关系”“以土地换和平”。

1978年美国、埃及、以色列三方在美国戴维营举行最高级会议,埃以双方签署了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这就是著名的“戴维营协议”,故C项正确。

答案:

C 

5.(2013浙江文综,4分)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

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的历史,意在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整体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帝国主义战争”“大发展”“殖民体系瓦解”等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争议。

相比较而言,C项中的说法争议最少。

答案:

C 

6.(2013重庆文综,4分)硝烟散尽,反思长存。

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这次大会(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的反战运动,意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

1950年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故C项正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于1955年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7.(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15分)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

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

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

条约规定:

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10分)

解析:

(1)问,由材料信息可知,联合国大会一开始并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因此对非核国家没有约束力,但是随着有核国家的增多,条约的签订变得迫切起来。

(2)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核武器本身的巨大危害,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国家的妥协以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联合国的推动等;作用,一方面应该肯定其在维护世界和平、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其有利于维护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地位的消极作用。

答案:

(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2)原因:

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

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8.(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15分)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

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

“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解析:

本题意在通过对两次战争的对比,考查不同时期战争的特点及影响,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判断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据材料一可知美国从越南战争中吸取了经验教训。

再由所学知识可知,越战是美国对越南的战争,而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联合打击;越战由美国发动,而海湾战争经联合国授权;越战属常规战争,海湾战争则属于高科技战争。

(2)问,应结合两次战争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各自的空间范围来回答。

如越战需结合两极和多极趋势,海湾战争需结合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及其对整个世界和中东地区的影响来回答。

答案:

(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