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docx
《自贡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贡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贡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
自贡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
工程规划
第一章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第一节农村供水基本情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概况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界于东经104°03'-105°16';北纬28°56'-29°38',东邻隆昌、沪县,南接南溪、江安、宜宾县境,西界犍为、井研县,北与仁寿、威远、内江县境相连,全市幅员面积为4372.63平方公里。
自贡市大部份地处荣威穹隆背斜南面,低山、丘陵、平坝皆备,地势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
丘陵多为馒头状、方山状。
丘陵区海拔高程在300-400米之间,海拔最高点在荣县同心乡铁厂坳,海拔高程为901米,最低点在富顺县长滩乡,海拔高程为241米。
自贡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030毫米,多雨年可达1430毫米,少雨年仅730毫米。
雨量悬殊近一倍。
从历年降雨量分析,呈逐年减少趋势。
21年中只有6年高于平均值,2年接近平均值,8年降雨量小于900毫米。
四季中雨量变化,在时空上差别很大,常年夏季雨量平均可达580毫米,占年雨量的56%,秋季雨量平均为240毫米,占年雨量的23%,春季雨量平均为170毫米,占年雨量的16%,冬季雨量平均为48毫米,占年雨量的5%,由于各季降雨量的悬殊,造成市境内一些地方的人口饮水困难。
本市境内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热量丰富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8℃,最高年均18.6℃,最低年均为17.1℃,年季变差1.5℃。
季节分布是,春季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年平均为17.2℃,极端气温最高达38.5℃,最低气温1.6℃。
夏季热量丰富,光热水同季,多年平均气温25.5℃,极端气温最高达40℃,最低气温14.8℃。
秋季气温下降迅速,多绵雨,多年平均气温16.1℃,极端气温最高达36℃,最低气温3℃,冬季多年平均气温8.2℃,极端气温最低2.8℃。
全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220-1280小时,日照最多年达1540小时,最少年仅860小时,7、8两月日照在170-220小时,太阳幅射能在7676千瓦/m2以上,全年太阳总幅射能62209千瓦/M2。
全市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在1100-1210毫米之间。
4-6各月蒸发量均在120毫米以上,7、8各月蒸发量均在150毫米左右。
冬季各月蒸发量一般在50毫米左右。
四季中夏秋半年降雨量一般大于蒸发量,而冬春半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由于受气温的影响,地表水蒸发量大,常出现连续性的干旱之灾。
本市辖两县四区(一个城市区),总人口315.30万人,辖96个乡镇,县区城乡人口293.98万人,农业人口246.12万人,乡村实有劳动力138.13万个,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718人。
全市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已达1568公里,电网覆盖通电村社达100%,农户用电普及率98%,全市耕地面积214.09万亩,其中田134.55万亩,土79.54万亩,二00二年粮食总产量达136.4万吨,经济作物12.13万吨,蔬菜产量71.46万吨,茶叶产量1855吨,各类水果产量6.21万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为150.11亿元,五个农业县区生产总值为106.8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31.95亿元,工业总产值37.9亿元,建筑总产值5.69亿元,交通运输通讯产值4.05亿元,商业服务收入9.58亿元,其它产值10.61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010元,但大多数农户仍是入不敷出。
本市境内分岷江、沱江两大水系,9个流域,河长5公里以上有152条,其中10公里以上73条,沱江贯穿富顺县境内,流长达127公里。
所属流域有釜溪河、中溪河、威远河、长滩河、旭水河等六条主要河流。
岷江水系所属流域在荣县境内有越溪河、茫溪河、沙溪河等三条主要河流。
而越溪河在荣县境内流长达115公里,在邓头溪流入岷江。
本市多年平均年降雨总量为44.4亿m3,但产生的地表径流仅18.42亿m3,占41.49%,占全省平均指标的20%左右,属水资源贫乏区,按耕地亩平均为860m3,人均占有量586m3。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总量为18.24亿m3,地下水2.11亿m3,人均占有量只占全省平均量的20%,属水资源贫乏区。
且有三条主要河流沱江、釜溪河、长滩河,由于河水流经外地行政区域,污水排放问题尚未解决,河水污染十分严重,不能作饮水使用。
截至二00二年,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2900处,其中中型2座,小
(一)型75座,小
(二)型292座,山平塘30837口,石河堰1341道,江河提灌站353处,蓄、引、提水总量达5.28亿m3,有效水量3.57亿m3。
二00二年各类水利工程供水量为4.44亿m3,其中农业用量1·57亿m3,工业用水量1.46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0.53亿m3,其它用水量0.88亿m3。
地下水资源埋藏较深,一般在30米以上,浅层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红层沙页岩风化带,裂隙水分布较广,出水量少,但在降雨期产生的地表径流,给基岩裂隙渗入补给一定水量,地表水经渗透后水质都好,可作为农村住户分散开发饮用。
截至一九九九年全市已有各类水井工程30.5万口,每年可开发利用地下水源约1.1亿m3,解决和改善了大部份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二、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普及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
根据水利部、卫生部《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统计出我市2004年底农村饮水安全人数普及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
调查结果显示,全市246.12万农村人口中,饮水安全人口为163.5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6.43%;饮用自来水的农村人口总数为21.44万人,自来水普及率为8.71%。
饮水不安全人口为82.6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3.57%。
三、农村供水设施情况及供水能力
(1)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24处,现状日供水量为18401m3/d,现状供水人口29.27万人。
按水源类型分:
采用地表水作为水源的工程110处,现状供水人口27.07万人;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工程14处,现状供水人口2.20万人。
按供水规模分:
设计供水规模大于1000m3/d的工程2处,现状供水人口2.06万人;设计供水规模在1000~200m3/d的工程28处,现状供水人口15.17万人;设计规模在200m3/d以下的工程94处,现状供水人口12.04万人。
按供水方式分:
提水工程112处,现状供水人口25.96万人,自流取水工程12处,现状供水人口3.31万人。
按有无净化设施分:
全市有净化设施的62处,占工程总数的50%,现状供水人口12.78万人;无净化设施的62处,占工程总数的50%,现状供水人口16.49万人。
我市集中供水工程中,取用地表水,使用管网统一送到用水户的人口21.13万人,占集中供水人口数的98.55%;通过集中供水点饮水的人口0.31万人,占1.45%。
集中供水工程的取水水源有水库、江河水、石堰(溪河)、地下水、泉水。
取水库水的供水工程110处。
全市范围内部分管理较好的集中供水工程,其水源都不允许私人承包养鱼,专门用作取水水源,使得原水水质得到一定的保证。
管理不善的集中供水工程,如:
富顺县瓦市水厂的源水水质和供水水质极差,严重不符合卫生标准。
饮水群众多次联名到县、市政府上访,要求解决饮水问题。
取地下水的供水工程,水源有保证,水质稍好些。
全市124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一部分接受水利部门业务指导。
供水规模在500m3/d以上的水厂管理人员一般6—8人,具有一定管理水平和水质检测能力。
出厂水质情况:
仅有部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除感官性指标,部分细菌学指标超标,余氯低于国家标准外,其余水厂,特别是无净水设施的水厂水质最差。
水费的收取方式:
按用户每月实际用量收取,取消了原实行的每户每月不足3m3的保底收费方式,水价一般在1.30—2.50元/m3之间。
(2)分散式供水基本情况
全市到2004年底,利用手压井、机提井、大口井、引泉、集雨等供水设施供水的人口224.68万人。
其中:
井水187.42万人、引泉供水4.08万人、集雨供水4.68万人。
从调查情况看,引泉的水质60%直观感觉较好,水清澈透明,好的水质有“回甜味”。
手压井、大口井、集雨工程的水质较差。
通过本次农村饮水现状调查,2004年底,全市还有28.49万人直接取用江河水、溪沟水、田角水、山泉水。
这些水源的水质因受外界影响大,无任何保护措施,饮水水质难以符合要求。
直观调查发现水中悬浮物较多,水质浑浊,口感苦咸,水质较差。
而且一遇干旱,用水量无法满足需求。
第二节“十五”以来农村饮水工作成就
一、“十五”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规划实施情况
我市从2001年开始,到2003年国家农村人饮解困第一期、第二期共四批次,在我市四区两县,42个乡镇,建集中供水工程41处,解决42个乡镇96个村,18682户,7.50万人的饮水困难。
工程完成总投资2377.05万元,占计划的99.92%,其中:
国债1380万元,占100%,地方配套、群众自筹和投劳折资997.051万元,占计划的99.8%。
二、2004~200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情况
2004~2005年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仅有沿滩区邓关镇牌坊村集中供水工程1处,该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其总投资66万元,国家补助40万元,地方配套和自筹26万元,计划解决0.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第三节基本经验
一、水源保护
为确保饮水水源符合卫生标准,水源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四川省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防止污染破坏,保证水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并按《四川省饮用水水源管理条例》和《自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实施办法》一级保护区规定的要求,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水源。
A、根据实际情况划定水源保护区。
江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指从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M的陆域,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指从取水点为中心,半径500M范围内的水域、陆域。
取水单位应按分级划定原则,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书面申请,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级别,明确保护区具体范围和地理界线。
饮用水厂必须在保护区边界设置标志牌或标志桩,当地政府负责保护好所设的标志牌、桩。
B、在保护区,禁止下列行为:
(1)破坏水源涵养林、护岸林和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
(2)倾倒和堆放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
(3)装载有害有毒物质、油类、粪便而无防渗、防溢、防漏设施的船舶和车辆通过。
(4)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5)使用炸药和毒药捕杀水生动物。
C、在一级保护区内,还禁止以下行为:
(1)向水域排放污水。
(2)新、改、扩建对水源有污染危害的建设项目。
已建的项目,要修建污水管道,否则应搬迁或撤除。
(3)放养禽畜和从事肥水养鱼、网箱养鱼。
用于饮用水源的水体,一律不准承包给单位或个人进行养殖和旅游开发等污染水源的经营,对已承包的,由当地政府做好协调工作,责令其限期解除承包合同。
对违反以上禁止事项的,按照《自贡市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D、加强监督和管理。
水源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工作统筹规则、组织协调,监督有关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搞好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水利、卫生、建设、计划、农业、畜牧、林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搞好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工作。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依法行使环境监督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权限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协同配合,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妨碍检查。
二、前期工作
实施乡镇供水工程,对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人饮工程前期工作,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作为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谋福利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列入了党政工作的重要议程。
⑴、建立机构,明确责任,加强领导
为扎实抓好农村人饮解困项目前期工作,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计划、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分管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配合抓;任务所在县、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水利、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落实自筹资金及劳力投入,解决工程占地等问题。
市政府与县政府签订了“农村人饮解困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农村人饮解困工作纳入了政府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各区县水利局作为业主单位,将人饮解困工程的有关事宜,委托任务所在乡镇政府,代表业主具体组织实施。
县水利工程管理站和设计队负责人饮解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
从而使我市人饮解困工作,形成了各级领导有责任,层层有人抓,部门密切配合,群众积极支持的工作格局。
⑵、突出重点,合理规划,规范设计
2001年,我市以《自贡市农村人口饮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本着重点优先,因地制宜,便于管理和发挥规模效益的原则,按照国家人饮解困标准,结合我市乡镇集镇人口稠密,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人畜饮水矛盾比较突出的特点,规划分三批先后实施人畜饮水最困难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编制了《自贡市农村人口饮水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四川省水利厅和省计委审批。
按照省计委下达我市三批解决农村人口饮水项目投资计划,我市积极组织具备资质的水利水电建筑勘测设计队进行规范设计,编制设计文件,按规定程序报批,为施工做好了充分准备。
项目单位按批准解决饮水人数,落实到村、组、户,造册建卡,实行名册管理,保证了项目实施与规划一致。
为杜绝“三边”工程,根据国家和省制定的《农村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我市各区县还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人饮解困工程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水利工程招标实施意见(办法)》、《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操作依据,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
三、项目管理
⑴多方筹资,严格管理,确保投入
为尽快启动工程施工,在资金筹措上,地方自筹部分由项目乡镇统一筹措,用现金或转帐统一缴入县会计中心人饮解困工程项目专户,实施统一管理。
全市三批人饮解困工程国家补助1080万元和地方配套资金798.721万元全部到位,从而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
为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存储,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管理制度。
按照财政部颁发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使用统一的基本建设会计报表,单独建立帐目,独立核算,实行县级“报帐制”,由项目业主单位负责人一支笔审批,计划、财政、审计部门负责财务审计、监督,做到了会计管理规范,保证了专项资金使用安全。
⑵抓好典型,加强监督,确保质量
为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本着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我市抓好典型、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以荣县新桥镇、富顺县宝庆乡、沿滩区九洪乡等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为示范点,严格按水利建设程序,科学设计,规范施工,强化质量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确保我市第一期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我市在实施此项工作中,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施工单位工程质量领导人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理责任制等监管机制,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重点把好设计、施工队伍选择和施工质量关。
首先,根据批准的项目内容,组织勘测设计队精心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择其最佳方案。
方案的优化组合,保证了设计方案布局合理,费省效宏,设计规范。
其次,有任务的乡镇,严格按水利工程招标、投标办法,公开、公平、公正选择具有相应建设资质的施工队,规范施工。
第三,按照川农水(2002)农水管69号文件通知推荐的供水材料和设备,进行材料采购,要求实施乡镇必须使用具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卫生许可证”的合格产品,保证供水工程水质不受污染。
第四,加强施工质量监理,严格照图施工。
各区、县水利局人饮解困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抓好施工技术指导,认真检查施工单位执行工程设计方案的情况,严格检查监督施工过程各个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市政府和水利局主要领导多次实地检查施工质量和进度,及时处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迅速排除影响工程进度的障碍。
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按设计图纸施工,工程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结构尺寸符合要求,外形美观,环境卫生,供水水量充足,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四、建后管理
加强工程运营管理,促进工程良性循环。
在人饮解困工程建设中,坚持了“规划建卡,按卡施工,验收销号”制度,对42个乡镇的41处供水工程,逐个建档和逐户建卡,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软件资料,进行了较为规范的整理和归档,为工程建后管理提供了依据。
乡镇供水工程竣工后,由各区、县水利(水务)局统一管理,实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
经营上由区、县水利局委托乡镇水利工程管理站直接经营管理,行政上受当地政府领导,业务和技术上受县水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和指导。
供水工程设立管理机构,落实专人管理。
供水管理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采取承包、租赁等经营方式,按企业化管理,走水利产业化道路。
实行有偿供水,合理确定水价,按成本加合理利润收取水费,足额提取工程折旧基金,专款专用,以水养水。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使管理制度化、工作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努力塑造供水企业良好形象,形成投入--产出--回收--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四节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饮水水水质超标问题
我市在调查摸底阶段共抽检水样52个。
从水样的抽检情况来看,我市饮用水水质存在的问题有砷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Ⅳ类及超Ⅳ类地表水、细菌学指标超标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其他引水水质问题。
1饮用高砷水人数、危害、分布及其成因
根据调查全市饮用高砷水人数约为1.40万人,其主要分布在我市境内的沱江下游的富世镇等沿江乡镇,涉及富顺县、大安区、沿滩区。
其中富顺县饮用高砷水人数为0.86万人。
沱江水因沿江两岸大量有机物、无机物污染、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砷、耗氧量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总硬度、色度、浑浊度等卫生指标严重超标。
慢性饮水型砷中毒对人体多系统功能均可造成危害,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皮肤色素代谢异常及皮肤角化,影响劳动和生活能力,并最终发展为皮肤癌,可伴膀胱、肾、肝等多种内脏癌的高发。
从慢性砷暴露开始约20至30年,癌症开始发病。
患者往往眼看着自己的皮肤病变一步步恶化,却又无能为力,最终发生癌变。
最新研究还表明胎儿比成人对砷的毒性更敏感。
2饮用苦咸水人数、危害、分布及成因
饮用苦咸水人数为1.72万人。
主要分布在荣县、大安区、沿滩区,荣县饮用苦咸水人数达到1.36万人。
苦咸水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类,以钙、镁、硫酸盐或氯化物为主要成分的含盐量过高可使饮水产生苦咸味,大量的氯化物使水发咸,易溶盐中硫酸盐的比例较大则水发涩,阳离子中镁的大量存在则水发苦。
苦咸水其总硬度和溶解性固体都严重超标,饮用时难以入口,饮用后也会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
问题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种是河流下游的底凹地带,地下水位较高,而受河水补给量较大,灌溉入渗的混合作用以及径流过程的蒸发作用,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一种是受当地工矿企业的影响,这些地区属井盐产区,矿井多,其地表水容易受盐卤水污染。
③饮用未经处理的IV类及超IV类地表水人数、危害、分布及成因
我市饮用未经处理的IV类及超IV类地表水人数为24.97万人。
该类问题广泛分布于我市四区两县。
由于存在部分乡镇由于地域附近无供水水源的水利工程,直接取用城镇附近溪河、沟塘用水。
但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农业种养业的规模化,使用农药化肥量的增加,导致溪河、沟塘水水质已达Ⅳ类或超Ⅳ类水质,直接饮用已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产生,给村民精神、经济造成一定的负担。
④饮用细菌学超标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人数、危害、分布及成因
饮用细菌学超标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人数为4.37万人。
其主要分布在大安区境内,大安区饮用细菌学超标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人数为2.86万人。
化肥养鱼、稻田中的农药、化肥、人畜粪便等使得作为饮用水源的溪河、塘、堰、库、田角水严重污染,细菌学指标严重超标,异色异味严重,而直接取用被污染未经处理的溪河、塘、堰、库、田角水是造成饮水不安全的原因。
肝炎,肠炎等疾病危害着群众身体健康。
⑤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其他饮水水质问题人数、危害、分布及成因
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的人数为0.33万人,其他饮水水质问题人数为8.67万人。
这两类不安全饮水问题,是由于农村自建的分散人工井建设标准低,在选址问题上对周边环境没有足够的重视,人工井距粪池、猪圈较近,或院子里阴阳沟排水不畅等致使粪水、污水渗透到井内,污染井水,细菌学指标超标,色、嗅、味等感官性指标超标。
同时,一些边远地区农户在天边地角挖的浅井,蓄积的是山坡浸水、田沟污水,既无来源保障,又无水源防护措施,枯枝烂叶、杂物泥块随意混入水井,造成水体污染,难以达到卫生标准。
二、水源保证率、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方面的问题
①水源保证率低的人数、影响、分布及其成因
用水保证率评定标准为:
供水水源保证率低于90%为基本安全,90%~95%为基本安全,高于95%为安全(含95%)。
根据本次调查,全市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人数为5.11万人,主要分布在富顺县、沿滩区。
其中富顺县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人数有1.46万人,沿滩区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人数有1.07万人。
造成水源保证率低的主要原因:
1、由于气候、地质变化影响及农村大量减少冬大囤水田,取用地下水的机压井、人工井、老水井及一些山泉水量逐年呈递减趋势,加上全市境内丘陵地区地形复杂情况存在,降雨在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很大,干旱也十分频繁;2、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日用水量增加;3、水污染加剧,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水资源人为地减少;4、干旱频繁,加之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十分严重,大大降低了供水保证率;5、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只求解决“有水吃”,因此,工程建设标准低,水源保证率低。
有些地方骨干水利工程少,新改建集中供水工程时水源的选择余地小,且现有水利工程蓄水能力小,加之淤积逐年增加,另外部分工程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建在丘陵区,多数为多年调节的蓄水工程,集雨面积小,拦蓄径流少,一旦遇到干旱年景,就出现供水紧张的情况,水源保证率无法得到保证;6、灌溉和饮水的矛盾问题也十分突出。
②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影响及其分布
通过调查统计,全市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为28.45万人,主要分布在富顺县、荣县、沿滩区、大安区。
其中富顺县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为14.63万人,荣县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为3.11万人,沿滩区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为5.5万人,大安区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为4.24万人。
由于部分地区经济基础差,自然条件限制,自建的供水工程无规划、设计,技术指标要求起点很低,建设规模小,建设质量要求低,集中连片程度不够,供水能力偏小,供水量不足。
再加上骨干工程少且分布不均,现有的水利工程规模较小,蓄水量不大,调节能力有限,继续新修水库工程较困难,虽有沱江,岷江过境,但由于经济条件差,难以利用。
只要稍遇天旱,农村人口饮水就十分困难。
③用水方便程度低的人数、影响及其分布
用水方便程度评定标准为供水到户或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安全;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大体相当于水平距离800m或垂直高差80m的情况)为基本安全。
通过调查统计,全市用水方便程度低的人数为7.61万人,主要分布在富顺县、荣县。
其中富顺县用水方便程度低的人数为5.15万人,荣县用水方便程度低的人数为1.39万人。
我市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