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82045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政治经济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政治经济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政治经济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政治经济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提纲.docx

《政治经济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提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提纲.docx

政治经济学提纲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名词解释

1、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

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力:

是人们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因素: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简答题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1)生产与交换:

ⅰ生产对交换具有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如果是商品生产,则社会再生产中“交换”环节进行的就是商品交换;若是非商品生产,则这里的交换就是非商品交换。

②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生产越发展,分工越细化,交换也就越发展。

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

ⅱ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2)生产与分配:

ⅰ生产决定分配:

①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这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②在分配的方式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才中的地位。

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生产,也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分配。

ⅱ分配也决定着生产:

①社会成员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决定着生产,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对效率具有刺激作用。

收入分配的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与消费:

生产与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ⅰ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

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

②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消费对象不断拓宽、丰富,消费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ⅱ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①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会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这是因为:

首先,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生产力是在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当稳定。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人类社会要进步

和发展,就必须满足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补充

(1)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和建筑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2)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3)生产力的要素包括: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制度安排。

(4)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名词解释

1、商品:

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2、商品经济:

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生产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具有自主性、平等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法治性的特点。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

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3、市场经济:

是以生产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开放经济、竞争经济、效率经济、法治经济。

4、使用价值:

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5、价值:

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商品的二因素。

6、具体劳动:

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即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7、抽象劳动:

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后者说,抽象劳动是本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8、简单劳动:

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9、复杂劳动:

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指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劳动生产率: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剩余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的具体形式有关,是具体劳动的效率。

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12、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包含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

◆简答题

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是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即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后者说,抽象劳动是本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2)二者具有独立统一的关系:

从统一性来看,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从对立性来看,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的范畴;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的脑力和体力耗费才形成价值。

(3理论意义: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整个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它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

2、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含义:

第一种----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二种----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2)说明:

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的,涉及

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不同

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不同商品上的分配,作用

的是不同商品的剩余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3)相互关系: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

第一种含义是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就是价值的实现。

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

度上又各有区别:

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是从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

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个

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则决定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的是劳动消耗,第

二种含义则涉及的是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3、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1)价值规律包含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交换。

其作用表现在:

ⅰ: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

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当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上升时,生产者就会追加资本;当商品

生产者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跌时,生产者就会抽出资本,并将资本转向其他部门。

可见,价

值规律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是社会

生产各部门保持大体协调的比例关系。

ⅱ:

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的价

值量又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而变化。

价值规律的刺激作用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既是获取利

润的巨大动力,又是避免被淘汰的巨大压力,这不仅对技术进步起到了巨大的刺激作用,而

且在客观上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ⅲ:

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高

的商品生产者,就会获利多、发展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且越来越富裕;反之

,则会获利少,甚至亏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越来越贫穷。

(2)形式: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现实的市场上出现价格偏离价

值的现象,其可能性在于两个方面:

①一方面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受到货币价值变化的影响。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是相对价值。

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商品价值没有变化,而货币价

值发生变化,就可能出现商品价值不变而商品价格发生变化。

如果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都

变化,只有发生同方向、等比例的变化时,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才是一致的;否则任

何一方的价值变动都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

②另一方面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

市场价格决定供求,但供求反过来又会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供

过于求,价格就会下跌。

值得指出的是,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这

种现象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名词解释

1、货币:

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

2、价格:

即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由价值决定,与货币价值变化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动有关。

3、价值尺度:

是指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货币执行此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4、流通手段: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充当此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5、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货币充当此职能时,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货币贮藏能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6、支付手段:

是指货币用来偿还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支付手段是伴随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7、世界货币:

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货币执行此职能时,必须是足值的金或银。

此时,货币可以充当支付手段、购买手段、社会财富。

8、汇率:

是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时的比例。

实际上,汇率是一种价格,汇率由供求关系决定。

9、货币流通:

是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

10、通货膨胀:

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

象,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

11、通货紧缩:

是指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货币现象,是一种鱼通货膨胀相反的

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简答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本质和职能时什么?

(1)产生: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