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
《K12学习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12学习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
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苏教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米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能比划、说明1米的大概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作单位估计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学会用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测量等数学活动,体会认识“米”的必要性,形成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在估计长度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估计意识。
使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等活动,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人体上有一些可以使用的“尺”,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及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彩纸学生尺,学生准备米尺、直尺、彩带、标签等。
教学过程
一、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1米=100厘米”。
看一看。
启发:
刚才我们剪了一根1米长的彩带,你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交流:
谁来说说看?
结合交流演示:
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仔细看:
绸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100刻度线,所以这根长绸带长100厘米。
数一数
引导:
我们再来在米尺上仔细数一数,1米有多少个1厘米。
从0到1是1厘米,大家一起共同数:
1、2、3、4......9、10,10、20......90、100,到这里是100厘米。
所以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是——1米。
小结:
我们通过看、数、算,知道了1米等于100厘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数学”试一试“。
估一估。
引导: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1米有多长了,那黑板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米呢?
可以用手臂“米尺”先来估一估,谁愿意估?
指名学生先比划出大约1米给大家看看,然后1米1米地比划黑板的长,学生齐声数数,说出结果大约几米。
量一量。
引导:
到底估得准不准呢?
请两位同学用米尺来量一量。
现在小朋友开始测量黑板的长了,大家看好怎样测量的,边看边想测量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黑板长大约是几米。
谁来说说用米尺怎样测量?
测量:
现在哪位同学来量一量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
先估再量。
现在请小朋友估计一下我们教师的长和宽大约几米,填在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的表格里。
估计得怎样呢?
我们请小朋友来测量一下。
指名学生测量并集体说出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追问:
我们教室长几米、宽几米?
请小朋友看教室的长和宽,想想是几米,看看有多长。
看一看。
观察:
同学们,长度单位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看,篮球架上球筐的高度大约是几米。
追问:
3米里面有几个1米?
说明:
我们知道了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和宽、篮筐高度大约各是几米。
像这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物体长度的例子还很多,只要你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在请你举例说一说: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
四、做一做、说一说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说明先量出1米,接着再量还有多少厘米。
让同桌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每人记住自己身高各是1米还多几厘米。
引导:
比比你的身高和长,你觉得有什么巧合吗?
说说你的发现。
指出:
一个人的长,大约等于他的身高。
你看人的身体上,有许多有趣的奥秘呢!
如果你留心注意的话,以后还会发现许多人体的秘密。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算式和结果。
做“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口答谁走的路近,说一说自己怎样想的。
追问:
从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最短的路程能比85米少吗?
指出:
沿着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间的线段走,路程是最短的;也就是这两点间的路线,线段最短。
五、全课总结
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
总结:
学到这儿,小朋友们想要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找到答案了。
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
在实际测量中,学会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特别是今天这节课,还知道了我们身上藏着许多身体“尺”,还能用米作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
小朋友的收获真多!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厘米和米练习
课时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含义,及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能判断测量长短不同物体所用的单位;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使学生进一步强化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提高应用长度单位的能力;经历动手做的过程,初步感受长方形的相关特征,培养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初步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
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能与同伴合作交流;获得应用知识和发现规律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准备1厘米的1米长的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橡皮、粉笔等;师生准备“动手做”的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回顾内容。
谈话:
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什么内容呀?
在这一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道和本领呢?
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厘米和米的练习。
小朋友要积极参加练习活动,能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知识,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掌握好测量长度的方法,还要能积极探索一些图形的规律。
有信心吗?
二、知识再现
再现长度单位。
引导:
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
请小朋友相互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交流:
谁来比划厘米和米各有多长?
比划给大家看一看。
举例:
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厘米的例子吗?
大约长1米的呢?
回忆进率。
提问:
还记得米和厘米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是从哪里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的?
单位应用。
提问:
厘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
一般怎样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测量?
用米呢?
铅笔大约多长?
教室的长和宽呢?
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多少吗?
试着举出你知道的例子。
测量
引导:
你能估计一下自己的食指有多长吗?
用直尺量一量,大约几厘米?
估计一下,我们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大约多少米?
用米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是不是差不多。
三、练习提高
做练习十第1题和第2题。
学生在课本上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第1题和第2题。
学生在课本上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第1题结果,让学生结合说说怎样想的。
说明:
一般米用量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量比较短的物体。
填写单位时,要根据物体实际有多长,联系1厘米、1米的长度,想想量出的是几厘米呢,还是几米。
交流第2题结果,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做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估计哪一条线长一些,交流自己的估计、判断。
请小朋友量一量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看看你的估计对不对。
提问:
你觉得什么原因让你估计错了呢?
说明:
表示端点的不同方法,骗过了我们的眼睛。
通过测量,知道这两条线段是相等的。
讨论练习十第5题。
让学生先思考两个问题的结果,再交流。
结合交流让学生说说求明明的身高是怎样想的。
做练习十第6题。
让学生看题,交流已经知道什么条件,要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完成填空。
交流填写的高度,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提问:
如果要摆成9厘米高,有哪些摆法?
摆成14厘米高呢?
估计、测量
请小朋友拿出你的橡皮、粉笔盒数学书,估一估它们各长几厘米,填在里。
能自己完成吗?
测量:
估计得是不是接近呢?
现在来量一量,把实际长度填在后面括号里。
比较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你哪些估计准了,哪些估计得比较接近,哪些估计得不准确?
自己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
你哪些估计准了,是几厘米,是怎样估的?
哪些比较接近,各是几厘米,怎样估计得?
说明:
估计时,一般以1厘米为标准,看看大约几个1厘米,估计大约几厘米。
我们经常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就会有估计的经验,也会估计得越来越接近实际长度。
比划
小朋友,你能用手指比划出大约3厘米有多长吗?
比划一下。
大约5厘米呢?
大约10厘米呢?
说明:
如果你能知道大约几厘米有多长,也可以用它估计一个物体有几个这么长,大约有多少厘米。
四、学生“动手做”
量一量
请小朋友拿出长方形的纸,横摆在课桌上,量一量每条边多长,把它记录在那条边上。
交流:
你的长方形上面边多长,下面边多长?
左面的边和右面的边呢?
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比较:
请你比较量的边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吗?
其他小朋友也有这样的发现吗?
自己再比一比是不是这样的。
请小朋友量一量书上的长方形,并在里填写量得的结果。
大家比一比量得结果,和你的发现一样吗?
指出:
长方形上下两边长度是相等的,左右两边长度也是相等的,也就是长方形里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折一折
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每次量出折痕长度,填在里。
观察:
请小朋友指一指,你折的最长的是哪一条?
最短的呢?
启发:
根据刚才折的三条折痕先想一想,怎样折得到的折痕最长,再折出这条折痕并且量一量。
提问:
长方形里怎样折出的折痕最长?
你折给大家看一看。
指出:
这样斜着由一个角上这一点折到对面角上的这一点,这条折痕是长方形里最长的线段。
没有折出来的小朋友,这样折一折、看一看,好吗?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回忆一下,通过练习,你对厘米和米的哪些知识更清楚了?
又有了哪些新收获?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我们身体上的“尺”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使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使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长度。
教学准备
每两人1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活经验。
谈话:
小朋友,如果不让你用尺量,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量出数学书长大约几厘米?
说明:
我们知道自己手掌的宽,一拃的长等这些身体上的长度,就可以用手掌、一拃等方法来量一量,估计出大约几厘米。
导入课题。
谈话:
最近,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学会用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可是我们不能随身带着尺,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身体上的“尺”。
今天,我们就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我们身体上的“尺”,并用身体上的“尺”量一量。
二、活动一:
认识“身体尺”
提出问题。
引导:
如果知道身体上一些长度,就能测量一些物体大约多长。
你想知道自己身体上的一拃、一步、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吗?
现在我们就来量一量自己身体上这些长度,记录下来。
讨论测量方法。
提问:
小朋友先想一想,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说明:
自己的一拃可以用尺这样测量,其余的需要同桌合作。
测量步长时,要按照正常的步伐走一走,随机停下来再测量两脚脚尖之间的距离;测量脚长时,可以先站直,像图上那样画出两条线后再测量。
实际测量。
让学生两人一小组,互相测量,然后在书上填一填。
说明:
在一个时间段内,一个人的一拃、一步、一脚的长度往往是比较固定的。
一拃、一步、一脚的长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交流:
你知道了身体上的哪些尺?
它们各有多长?
初步运用。
引导:
根据小朋友的测量,身体上的尺除了一尺的长度超过了1米,其余都没有超过1米。
那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走几部,大约有几脚长吗?
说明:
其实,要知道用身体上的这些尺多少是1米,可以对着米尺,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
你会这样做吗?
测量活动:
现在两人一小组,按这样的方法合作完成。
每个小朋友测量时,一定要记住:
你大约几拃是1米,大约几步是1米,大约几个脚长是1米。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把自己表示1米的“身体尺”说一说。
小结:
通过大家努力,虽然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根据绝大多数小朋友的结果,知道了像我们二年级小朋友,大约7拃长是1米,大约走2步是1米,大约5个脚长也是1米。
三、活动二:
用“身体尺”量
合理选择。
引导:
认识了四种“身体尺”,你还知道1米大约可以用几拃、几步、几脚来量,我们就可以选用“身体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那测量要选用哪种“身体尺”呢,比如:
量课桌的长,你准备选择哪种“身体尺”?
量黑板、教室的长呢?
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
课桌比较短,可以拃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小结: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要根据被测量物体的特点,灵活选择恰当“身体尺”来测量。
实际测量。
要求:
下面,我们就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
现在先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你们选择在教室还是校园测量,准备测量教室或校园里的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
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帮助适当调整。
让学生按小组合作测量,要求先分工明确再活动,并提示如果自己小组测量结束了,而别人还没有量好,自己可以再选择一种物品量一量。
学生分小组活动,测量、记录结果。
交流汇报。
交流:
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测量了什么,用的哪种“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得出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小组长汇报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种情况:
我测量的是.......长度是........步。
结合汇报,根据实际情况提问测得的结果转化成用米或厘米作单位是多少,并适当指导,让学生体会可以结合“身体尺”的长度和1米的关系,推算结果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不同的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不同。
结合交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
通过学生解释、交流,感受不同的人“身体尺”的长度可能不相同,所以测量结果也不一定相同。
因此,用“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未必准确。
指出:
人的身高不同,“身体尺”的长度也会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测量同一个长度,结果一般会不一样。
可见,“身体尺”一般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不需要准确结果的时候用来测量,结果只能知道大约有多长,不像用尺来量出的是一个准确的结果。
四、回顾反思。
回顾反思。
提问:
现在知道在没有尺或不需要测量得很准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
你对自己身体上的“尺”有哪些了解?
请小朋友回顾找“身体尺”和用“身体尺”测量的过程,想想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组织交流,明确:
用“身体尺”测量很方便,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能帮我们记住长度单位等等,只不过不太准确,如果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得用尺量。
活动小结。
指出: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自己身体上的“尺”,知道了用这些“尺”怎样量出大约1米的长度。
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身体尺”来测量物体的大概长度,很方便。
但是要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得借助于尺,这需要我们自己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