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20280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docx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docx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七下第24课】

【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

习题说明:

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

夯实基础类题型:

【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

能力提升类题型:

【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课下注释】

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3、【河干】河岸。

4、【山门】佛寺的外门。

5、【圮】倒塌。

6、【阅】经过,经历。

7、【求】寻找。

8、【竟】终了,最后。

9、【掉(zhao)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10、【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11、【设帐】设馆教书。

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3、【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4、【湮】埋没。

15、【颠】颠倒,错乱。

16、【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7、【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8、【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9、【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20、【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1、【坎穴】坑洞。

22、【不已】不停止。

23、【遂】于是。

24、【溯流】逆流。

25、【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背景】

纪昀晚年,也即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嘉庆三年(1798)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

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

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

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石头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寻找沉没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

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精品习题及答案】

A卷:

夯实基础

一、重点注释默写:

1、【河干】

2、【山门】

3、【圮】

4、【阅】

5、【求】

6、【竟】

7、【棹数小舟】

【棹】

8、【曳铁钯】

【曳】

9、【设帐】

10、【尔辈不能究物理】

【尔辈】

【究】

【物理】

11、【是非木柿】

【是】【木柿】

12、【湮】

13、【颠】

14、【众服为确论】

15、【河兵】

16、【失石】

17、【反激之力】

18、【啮】

19、【坎穴】

20、【不已】

21、【遂】

22、【溯流】

23、【据理臆断】

【臆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

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4、写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并概括主题。

B卷:

能力提升

四、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不亦颠乎:

②棹数小舟: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④渐沉渐深耳:

⑤尔辈不能究物理:

⑥二石兽并沉焉:

⑦阅十余岁:

⑧是非木柿:

⑨盖石性坚重:

⑩但知其一:

⑪求石兽于水中:

⑫转转不已:

⑬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一词多义:

之:

①闻之笑曰: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其反激之力:

为: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众服为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④以为顺流下矣: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棹数小舟。

②一讲学家设(于)帐寺中。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④……求二石兽于水中。

⑤是非木杮。

⑥当求之于上流:

⑦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⑧求之(于)地中:

五、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2、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寺临河干B.棹数小舟

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棹数小舟棹:

划船B.不亦颠乎颠:

通“癫”,疯狂

C.渐激渐深激:

猛烈D.转转不已已:

停止

5、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闻之笑曰B.沿河求之

C.当求之于上流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B.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至石之半怅恨久之D.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8、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

大言

赵有方士好大言,艾子戏问之曰:

“先生寿几何?

”方士曰:

“余亦忘之矣。

忆童稚时与群儿看伏羲①画八卦,见其蛇身人首,归得惊痫,赖伏羲以草头药治,余得不死。

女娲之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余时居中央平稳之处,两不能害。

蚩尤犯吾以五兵②,因举一指伤其额,流血被面而遁。

舜为父母所虐,号泣于天,余手为拭泪。

禹治水,经余门,劳而觞③之,力辞不饮而去。

姜家小儿钓得小鱼,时时相遗,余以饲山中黄鹤。

”艾子唯唯而退。

俄而赵王堕马伤胁,医云:

“需千年血方可治之。

”下令求千年血,不可得。

艾子言于王曰:

“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

”王大喜,密使人执方士,将杀之。

方士拜且泣曰:

“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意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艾先生最善说谎,王其勿听。

”赵王乃叱而赦之。

(取材于明代陆灼《艾子后语》)

【注释】①伏羲:

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蛇身人首。

②五兵:

五种兵器,泛指队伍。

③觞:

请人喝酒。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血被面而遁被:

披散,散落

B.时时相遗遗:

遗忘,忘记

C.俄而赵王堕马伤胁俄而:

不久

D.赵王乃叱而赦之叱:

呵斥,叱责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赖伏羲以草头药治

A.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以刀劈狼首(《狼》)

D.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下列句子中,与“蚩尤犯吾以五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B.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合全文内容推测可知,题目所说“大言”是“吹牛、说大话”的意思。

B.赵国的方士说,女娲补天时,自己住在平稳的地方,和女娲互不加害,和平相处。

C.姜尚钓鱼时,传说已是八十老翁,而赵国方士却称之为“姜家小儿”,真是大言不惭。

D.赵王需要千年血治病,艾子认为赵国方士不止数千岁,便向赵王建议杀掉此人以治病。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为父母所虐,号泣于天,余手为拭泪。

(2)医云:

“需千年血方可治之。

部编本七下《河中石兽》检测题答案

A卷:

夯实基础

一、重点注释默写:

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

经过十多年,僧侣募款重新修整(佛寺的外门)。

在河水中寻找两尊石兽,最后没有找着。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规律。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到下游去呢?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

大概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

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课内简答题: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

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4、写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并概括主题。

主旨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主题: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主观判断。

B卷:

能力提升

四、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不亦颠乎:

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②棹数小舟: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渐沉渐深耳:

古今异义,古义:

罢了。

今义:

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⑤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今异义,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

一种学科。

⑥二石兽并沉焉:

古今异义,古义:

一起。

今义:

并列。

⑦阅十余岁:

古今异义,古义:

经过,过了。

今义:

阅读。

⑧是非木柿:

古今异义,代词,这。

今义:

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⑨盖石性坚重:

古今异义,古义:

发语词,因为。

今义:

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⑩但知其一:

古今异义,古义:

只。

今义:

表转折,但是。

⑪求石兽于水中:

古今异义,古义:

寻找。

今义:

请求、要求。

⑫转转不已:

古今异义,古义:

停止。

今义:

已经。

⑬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今异义,古义:

水边,河岸。

今义:

跟“湿”相对。

2、一词多义:

之:

①闻之笑曰:

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④其反激之力:

助词,相当于“的”。

为: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②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④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棹数小舟。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②一讲学家设(于)帐寺中。

省略句(省略介词)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动句,“为”表被动。

④……求二石兽于水中。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⑤是非木杮。

判断句

⑥当求之于上流: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⑦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省略句,省略宾语。

⑧求之(于)地中:

省略句,省略介词。

五、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D)

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解析】A古今异义,只。

B古今异义,这。

C古今异义,离开。

D古今同义,设立,布置。

2、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A.一寺临河干B.棹数小舟

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解析】C不亦颠乎:

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A经过;检阅。

B被;被。

C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在。

D的;主谓之间。

4、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棹数小舟棹:

划船B.不亦颠乎颠:

通“癫”,疯狂

C.渐激渐深激:

猛烈D.转转不已已:

停止

【解析】C冲刷。

5、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D)

A.闻之笑曰B.沿河求之

C.当求之于上流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A代词,这件事。

B代词,指石兽。

C代词,指石兽。

D助词,的。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解析】C河的岸边。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B.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至石之半怅恨久之D.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解析】A在;在。

B原来是;竟然。

C的;补足音节。

D代词,他;语气词,表反问。

8、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D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解析】D最后没有找到。

竟:

终了,最后。

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解析】尔辈:

你们这些人;去:

离开。

翻译时注意这些关键字。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解析】D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

1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解析】D“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

大言

赵有方士好大言,艾子戏问之曰:

“先生寿几何?

”方士曰:

“余亦忘之矣。

忆童稚时与群儿看伏羲①画八卦,见其蛇身人首,归得惊痫,赖伏羲以草头药治,余得不死。

女娲之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余时居中央平稳之处,两不能害。

蚩尤犯吾以五兵②,因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