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9789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docx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docx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

1.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2.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河中石兽》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 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3.   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6.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______ )

(2)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______ 曳:

______ )

(3)湮于沙上(湮:

______ )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______ )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______ )

7.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8.   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__是______人。

9.   填空。

(1)本文作者纪昀,______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体小说集______。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______

(2)阅十余岁______

(3)曳铁钯______

(4)湮于沙上______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______

(6)如是再啮______

(7)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

11.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

“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

”遂依而截之。

(《执竿入城》)

【注释】 ①鲁:

鲁国,在现在的山东。

②计:

计谋,策略。

③俄:

不久,一会儿。

④老父(fǔ):

老人。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⑤圣人:

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

⑥中截:

从中间截断。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2)遂反溯流逆上矣(       )

(3)执竿入城(      )

(4)亦不可入(      )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①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______

②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______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______

句子:

______。

14.   阅读《河中石兽》全文,回答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寺临河干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

④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②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5.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①永:

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

民,百姓。

③寻常:

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

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

有钱有势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______

②中济,船破,皆游______

③有顷,益怠______

④又摇其首。

遂溺死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译文:

______

②何不去之?

译文:

______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译文:

______

(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6.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

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

民,百姓。

 ③寻常:

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

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

有钱有势的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

咸:

______

②中济,船破,皆游

济:

______

③有顷,益怠

怠:

______

④又摇其首。

遂溺死

遂:

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

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基础训练(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7.   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棹小舟______

曳铁钯______

湮______

啮______

溯流______

臆断______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

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

______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______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______。

19.   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

②众服为确论______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

 

《河中石兽》课文阅读练习题

【答案】

1.  D       2.  D       3.  B       4.  D       

5.  

(1)句中的重点词有:

阅:

经过;岁:

年;募:

募集;竟:

最终.句子翻译为:

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句中的重点词有:

尔辈:

你们;究:

推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句子翻译为: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3)句中的重点词有:

于:

在;啮:

咬,在文中指“冲刷”.句子翻译为: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4)句中的重点词有:

如:

按照;果:

果然;句子翻译为:

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答案:

(1)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3)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4)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6.  经历;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埋没;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只       

7.  答案:

寺僧判断其在河水的下游,依据是顺流而下;

讲学家判断其在埋没在河沙下,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河的上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重点字:

溯).       

8.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9.  清;《阅微草堂笔记》;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  倒塌;年;拖着;埋没;讲学,教书;侵蚀,冲刷;同“癫”,疯狂;依照       

11.  

(1)河岸

(2)逆流

(3)握、持、拿

(4)进入

       

12.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3)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4)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3.  指讲学家所说的话;代石兽;C;B;C;D;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4.  水边,河岸;终于,到底;指洪水;于是       

15.  都;渡,渡河;疲惫;于是,就;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16.  都;渡,渡河;疲惫;于是,就       

17.  zhào;yè;yān;niè;sù;yì       

18.  ①句中重点词有:

物理:

古今异义词,事物的道理;为:

被.句意为: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②句中重点词有:

于:

在;啮:

冲击.句意为:

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③句中重点词有:

然则:

既然这样;其一:

表示其中一方;其二:

另一方面.句意为:

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答案:

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②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③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19.  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20.  被;认为;成为       

【解析】

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体会写法,揣摩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分析概括。

D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D项应是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故选D。

2.  

文章中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

即“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故选:

D。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对文言文的内容、写作特色等把握清楚。

3.  

A.正确;

B.“众服为确论”译为:

众人信服其说法是确切的结论;

C.正确;

D.正确.

故选:

B.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做本题时还要注意倒装和省略现象.

4.  

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

D。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做本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词义。

5.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以此来帮助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特定语气要译出来,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6.  

(1)句意为:

经历十多年.阅:

经历.

(2)句意为: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棹:

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曳:

拖着.

(3)句意为:

石兽埋没于沙上.湮:

埋没.

(4)句意为:

像这样又冲激.啮:

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

(5)句意为: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但:

只.

答案:

(1)经历.

(2)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3)埋没.(4)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5)只.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但: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仅仅)

但当涉猎(只,只是)

7.  

此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要求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在复习和应试时应注意

1、要整体背诵,不要孤立记诵名句.                     

2、古代诗歌、散文名篇里的名句都要同等重视.

3、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

4、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5、平时背诵既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               

6、要把握字的准确读音,要克服粗心的毛病、要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8.  

答案: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9.  

答案:

(1)清 《阅微草堂笔记》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0.  

(1)句意为:

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圮:

倒塌. 

(2)句意为:

经历十多年;岁:

年. 

(3)句意为:

拉着铁耙;曳:

拖着. 

(4)句意为:

石兽埋没于沙上;湮:

埋没.. 

(5)句意为: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设帐:

讲学,教书. 

(6)句意为:

像这样又冲激;啮:

咬,这里意为侵蚀,冲刷. 

(7)句意为: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颠:

通假字,同“癫”,疯狂. 

(8)句意为: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如:

依照.

答案:

(1)倒塌;

(2)年;(3)拖着;(4)埋没;(5)讲学,教书;(6)侵蚀,冲刷;(7)同“癫”,疯狂;(8)依照.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如:

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依照)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注意本题中“溯流、执”的解释。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12.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字字落实。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此题注意“岂”“啮”“如”“然则”“欤”的正确翻译。

13.  

(1)本题考查理解代词指代的内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①句意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之”指讲学家所说的话。

②句意为: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之”代石兽。

(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第一问: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故选C。

第二问: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是:

石必倒掷坎穴中;故选D

(3)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句意:

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

解释正确。

B.句意:

划着几只小船。

解释正确。

C.句意:

不是疯了吗;颠:

通假字,同“癫”,疯狂。

解释不正确。

D.句意:

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解释正确。

故选:

C(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分析正确;

B.分析正确;

C.分析正确;

D.分析有误,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

即“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分析不正确。

故选:

D(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第一问:

在分析文章所阐释的道理的时候,从文中最后一句议论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再结合文章中所出现的三种观点得出什么事情不能只凭一知半解就做出主观判断。

第二问:

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文中的主旨句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

(1)①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②代石兽。

(2)CB

(3)C

(4)D

(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