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之城 广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9765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进之城 广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行进之城 广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行进之城 广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行进之城 广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行进之城 广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进之城 广州.docx

《行进之城 广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进之城 广州.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进之城 广州.docx

行进之城广州

行进之城,广州

行进之城,广州

AdvancingCity,Guangzhou

主持:

赵红红文字整理:

黄冬英彭健明联系:

黄翔彭健明

时间:

2008年元月8号

地点: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

本系列话题由:

长沙市建设委员会主办,《中外建筑》杂志全程策划、承办。

嘉宾:

赵红红:

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系系主任

杨煜:

马达斯班总监

倪阳:

(由罗建河,林琳代表发言介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及高级工程师

林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罗建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设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汤朝晖: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梁隽:

广州市设计院第五设计室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许滢: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八设计所主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黄捷:

珠江外资设计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建筑师

陈雄: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王国光:

(由朱雪梅代表发言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温州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顾问、专家评委

朱雪梅: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副院长,高级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

庞伟: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延边州经济社会发展顾问

伍晓红:

WY国际设计顾问公司总经理,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协会会员

盛宇宏:

汉森国际设计顾问、总裁、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高级室内建筑师

罗文:

广州科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

谢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景观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在职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规划师

魏立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职博士

缘起

赵红红:

今天的论坛是关于深圳双年展的系列活动,叫做“城市串门”活动,这个活动除了在深圳开展之外,在北京,香港,上海,西安等地也都有开展,各地的高校,专家,学者都有参加这些论坛。

这次活动也是我们华南理工大学受双年展主委会和《中外建筑》委托来办的,我们主要邀请了广州地区的一些建筑师,还有规划师,景观师等。

今天的主题是“城市建筑进行时”。

为什么说是进行时呢,因为广州目前为了迎接2010年的亚运会正在进行一批标志性的建筑。

那么今天围绕着珠江新城这几大标志性建筑,我们邀请了主要参与的建筑师,还有其他景观师,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做个介绍。

听完介绍之后大家再以座谈这个互动的形式,给出些我们的评论。

希望今天是一个大家思想碰撞的会议,是结合我们广州发展进行评论的会议。

广州在八、九十年代一路是辉煌的,排在全国的前列,现在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仍是全国第一,但是我们的影响力在下降,和北京上海比,我们有点失落。

国家的重点发展地区,也转到京津塘的滨海新区。

我们现在比较焦虑、担忧,或是在不断思考的是广州城市的发展。

那么广州的建筑呢,好还是不好?

北方来的朋友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

广州究竟是怎样的城市?

我们建了那么多的大型建筑,它究竟能不能改变我们广州的城市面貌。

通过这个论坛,对我们的城市、建筑进行新的思考,希望借此对2010年的亚运会产生一个推动作用,使我们广州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走在前列,这也是我们今天这个活动的目的。

地标建筑进行时

城市中具标识性、气势磅礴的建筑是广州的城市名片。

开放的中国姿态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汤朝晖: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国家馆由华南理工大学来做,地方馆由清华大学来做。

两部分建筑联合成一体,两批建筑师人马在一起设计,设备专业是以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为主。

这个工程复杂的地方可能不是在技术上,是在各方关系的处理上。

原来投标介绍的指标,国家馆3万m2,地方馆2万m2。

这片地用地比较复杂,下面有上海地铁上个月新开的8号线。

中国馆的四个支撑点原来比较细的,我们改大了尺寸,看上去更加稳重。

世博会园区有个世博轴,是世博会期间人流组织的一个主线。

因此两部分由互相咬合变成上下重叠的概念了,这样两部分就不可能分开做,而且和地铁也有部分上下重合,就是把地铁公司也牵涉其中了。

整个地铁的通风管在我们的一个角上,我们中国馆每个角上大概占了1/3到1/4的面积。

其实整个方案不复杂,复杂就复杂在各方各面的关系协调上。

大家可以看看里面平面的布局。

但是里面展览的流线也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方案是利用四个核心筒的电梯把游客直接送到最顶层,在顶层形成一个大平层的展厅,然后再通过扶梯向下送人。

城市之轴,建立城市空间序列

——珠江新城中轴线

赵红红:

1999年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提交的国内咨询方案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原规划这个长12km、宽80m,笔直的中轴线改为弧形的、变化的中央公园,成为城市的绿核。

当时的规划思想是建一个平民化、生态化、立体化的核心区。

在深化过程中取消了岛上的世纪门,加入博物馆和歌剧院等项目,在江对面增加了观光塔。

由于当时天河区办公楼的出租率只有30%,因此对办公建筑量进行调整。

以后规划了一个海心沙广场,广州的庆典广场将设在这里。

目前珠江新城总面积6.6km2,402个地块,99个公建地块,1300万m2规划建筑面积,这就是珠江新城大体上的情况。

中轴线核心区1.1km2,1600m长,其内的建筑都要进行国际招标。

通过招标,带来国内外建筑师多个大型公共建筑的合作项目。

其中西塔、歌剧院、博物馆、观光塔等这些项目在2010年大部分都能建成,广州新的CBD很快就要实现。

我们期待成功,但是我们还要思考,在城市新一轮发展中,我们广州应该怎么做,作为规划师,建筑师,广州的建筑应该怎么去做,希望大家思想上有些共鸣。

广州地标,世界第一高塔

——广州新电视塔

梁隽:

广州新电视塔位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的交汇处。

她用简单和多元化的理论及富有诗意和实用的手法,把其周边环境打造成广州城市发展方向所渴望的“大山大水”格局。

广州传统的“云山珠水”格局由广州生命之源的珠江和白云山支撑,新电视塔的景观也将呼应这一自然规律,为广州要发展成为生态平衡的国际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一曲变奏。

广州新电视塔拥有独特的“扭腰”造型,从塔基向塔端层层扭转,塔顶平台正好面对着珠江河。

一登高塔便可尽揽三百六十度羊城风光及周边珠三角景致,感受“君临天下”的豪气。

广州新电视塔总高度610m。

由454m高塔楼和156m桅杆构成。

塔楼有37个使用功能层(层高均为5.200m),划分为5个功能区间和4段镂空部分,主要使用功能包括观光、餐饮、内部办公、会议室、4D影院、高科技娱乐厅、展览、广播电视发射机房、微波机房、地下车库、设备房、五级人防等。

桅杆主要是安装广播电视发射天线。

地下室、塔体核心筒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塔体(除核心筒外)和桅杆采用钢结构。

整体工程预定于2010年前全部完成,以配合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使用。

广州地标:

亚洲第二高楼

——广州西塔

罗建河:

广州珠江新城中轴线的两座超高层办公楼,东塔和西塔。

目前在建的是西塔,方案是通过国际招标选中英国设计公司的方案,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施工图设计。

西塔总共建筑层数是103层,总建筑面积是45万m2,总高度432m,是到檐口的高度。

4~66层是写字楼区域,67层以上是酒店客房层,顶部有一个中空透光的中庭,悬挑出一个平台,比较独特。

英国原设计方案的创意是设计一个玻璃水晶体。

结构是斜交网格柱,表面是透明的玻璃覆盖。

为了达到透明的效果,特别是夜景灯光通体透亮的景观,玻璃必须是浅色透明玻璃,不能用反光玻璃,也不能挂窗帘,这就给设计带来难题。

酒店的客房层每一层都有不少的柱子,从客房向外望,斜柱堵在窗口,给室内装修带来困难。

通过这栋建筑设计我感到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是绿色节能问题。

完全通透的玻璃外墙如何做到环保和节能?

二是造型与使用的矛盾。

这个建筑立面是逐渐收缩的,平面是弧形的,室内布置不好用。

三是我们需要建超高层的建筑吗?

在土地、资金、技术方面,人类总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陷入一个自虐的怪圈。

创意理念进行时

广州具有特色的城市性格在于“创造”、“灵敏”、“触觉”、“包容”。

创意总在城市每个角落以震撼的方式体现。

广州大门

——新白云机场

陈雄:

如果说珠江新城是广州市的客厅话,新白云机场就是广州市的门户。

此建筑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通功能。

对旅客,它是个方便使用,易于识别,舒适的场所;对机场当局,应该是个安全、运营高效的交通设施;对于城市,它应该以现代化的门户,展示面向未来的姿态。

同时它又承载了富有当地色彩的元素。

白云机场的流线设计面向高速公路,即一条道路通过去可以看到机场的正面,强调主楼的标志性和正立面,但感觉有点过了,为了一个正面的效果,在处理上有许多的不妥。

机场A、B区的处理方式使一些旅客感到困惑,在登机的时候会使旅客出现判断上的问题,但是好处就是两边都可以进入登机区,不会拥堵车道。

因此在新的航道楼设计时分成两个区:

一个是国内的,一个是国外的。

这样流线更加的清晰,同时又保证了空间的质量。

做二期的时候,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合作节能的设计研究。

除了遮阳之外,玻璃的选材等尽量减少能耗外,保留了原设计的采光带,同时把柱网加大,由12m做到18m柱网。

两根柱子之间的宽度由24m做到35m。

“宝盒”渊源

——广东省新博物馆

许滢:

宝盒概念:

一个宝盒放在一个龙头盖上。

宝盒把历史的、文化的宝藏都收纳其中。

在整个宝盒的形体组合设计当中吸收广东象牙球雕的意念,通过对内外墙体的开窗,达到镂空和层层相扣的效果。

深灰色的金属外壳,镶嵌了红色的内壁。

宝盒的空间组合,交通流线是比较单纯的,围绕中庭展开流线,中庭和走廊空间共享。

红色的是观众流线,蓝色的是人工流线,外围这一圈是展览空间,中间这一圈是受力的主结构跟设备的空间。

中间是共享的中庭和走廊。

蓝色部分是公共空间,黄色部分是展厅,这是室内外交接的灰色空间。

这个项目有世界第一——国际上悬挑最大的,跨度最大的悬挂钢桁架结构。

看外立面效果可能会说是石材,实际上我们用的是金属材料铝板。

另外加上玻璃红色部分是一种纤维。

大厅里面有几个盒状的空间通过吊杆伸出来。

整个投资打下来8.8个亿,钢结构花了2个亿。

由于是限额设计,土建和室内受到了一定的压缩。

这个建筑是66000m2,单价做下来不到2000元钱。

应该说它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建筑。

从艺术效果来讲,如果自始至终贯穿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的话呢,应该能做到艺术和技术高度结合的效果。

“疯狂的石头”

——歌剧院

黄捷:

广州歌剧院是英国扎哈·哈迪德公司目前在中国实施的唯一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的外型似两个大石头,最初的构思理念是“圆润双壁”——珠江河水冲出来的两块石头。

现在的实施方案相对以前的方案来说已经没那么圆润了,更加像水晶体的感觉。

现在看到的是技术处理,从地下空间主要的交通进入建筑内部,通过一个媒体过道即地下空间的人行过道,走入主要的地下平台。

方案的主要交通就是通过一个大平台把大石头和小石头联系起来。

大石头是1800座的歌剧院,小石头是400座的多功能厅,而休息厅是通过三角形的网壳组成的形体。

建筑的室内也讲求一种自然的感觉,天花、墙面和地面都是自然的过渡,很少有明显的界限,设计师想把室内做出山洞的感觉,强调界面的自然过渡。

建筑的表面实际是两层结构。

主要观众人流是通过休息厅,外面是钢结构,里面是混凝土做法。

大剧院的休息厅是5m标高。

线性垂直的形式很少,都是通过电脑先计算、建模,所以很少出现正交的情况。

主要的贵宾区人流从西边进来,有专门的通道到贵宾席。

观众厅的处理目前国际上还没先例,非对称的形式,整个室内装修讲究的是空间流动,强调的是行云流水感,室内形成一体化。

室内的墙面和天花的安装都是靠电脑建模完成的。

观众厅是大师马歇尔设计的,他把观众厅做成环抱式,一层楼做成两层楼座,两层面光,一道追光。

整个设计符合国内的规范,舞台设计与国内外大型设计类似。

通过过道走入空中餐厅是设计的亮点。

小石头的地面颜色与大石头相反,外面是白色,里面是黑色,墙面是白色,做成对比的感觉。

里面各种变化通过机械来完成。

整个建筑与自然的界面互融。

结构方面的设计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尤其是钢结构的节点,通过电脑建模来实现,整个装修的母题都是用三角形形式完场。

外墙面的色彩方面,大石头用深灰色,小石头用浅灰色。

幕墙的处理都是用小三角形的石块拼接成大石块。

里面做防水层,外面是石头,整个外墙面都是开放式的。

防水层有两种形式,一般的是金属防水,另一种通过柔性卷材防水。

刚柔并济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朱雪梅: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是集审判业务和办公于一体的特殊公共建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一横路东侧,用地东西长约140m,南北宽约120m,东西高差2.8m。

西面临城市主干道——华南大道,东、南、北三面均为城市规划路(15m宽),基地四面临街。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总建筑面积49660m2,总层数22层,地下一层。

大小审判法庭33个,500m2多功能厅一处。

创作心得:

其一,各种流线应互不干扰、严格分开。

其二,作为法院建筑核心部分的法庭如何安排,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功能布局。

其三,高容积率情况下的建筑和广场空间如何布局,如何解决主立面朝西的问题。

其四,如何将传统文化理念与外观造型相结合等。

正立面朝西以实墙为主,利用屋顶电梯机房及高位水箱,运用变形、象征的手法.处理成“山”形,隐喻“执法如山”,强调法院建筑庄严“刚”的一面,南北面尽量多开窗,用弧形面来强调办公建筑“柔”,表达了“人民的法院”亲切的一面,所谓形式之存在,有其真正意义。

会展魅力,洋溢江畔

——会展一期

林琳:

座落在广州琶洲岛的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是目前亚洲面积最大最气派的展馆,她的金属与玻璃外壳日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成为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它的成功之处有五个方面:

(1)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2)高效运行的交通体系

(3)灵活多样的展览空间

(4)富有生命力的交流空间

(5)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建筑造型

会展中心采用不锈钢屋面、幕墙等现代材料,在规整的平面上创造了自由的空间造型,犹如一颗夺目的明珠,展现在珠江边。

其整体设计着重表现从母亲河吹来的“和煦之风”这一主题,她轻轻地“飘”在珠江边,轻轻地“飘”在南粤的大地上,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珠江水边景观,将珠江自身的“光和风”,“水和绿”融为一体。

她是广州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为广州城市景观增添了亮点。

思维发散进行时

城市建筑的发展方向没有定性思维,设计师们向着不同的方向去寻求城市建筑的可识别性。

城市的多样性和建筑的不断发展,造就了城市建筑百花齐放的盛况。

景观建筑融为一体

——几个景观设计方案

庞伟:

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项目,该项目中用红色等色彩来表现特殊的色彩体会,一种怀疑主义。

试图在今天找到一些当代的语言,来完成整个设计。

建筑的局限在打开,建筑、景观等正在模糊区域。

白云国际会议景观设计这个项目景观设计有个很大的突破是重要的建筑没有用很重要的手法去做,而是把建筑外墙的石条作为一种景观设计语言轻松地扔在了草地上,在景观方面的设计思路是正确的,很多很重要的事情用轻松的减法更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光大的房地产景观项目,力求把广东丰富的水和水岸的特点运用到其中。

用榕树的抽象造型形成丰富的步道,以满足楼上的景观观赏需求。

欧式建筑在广州

——锦绣云湾

伍晓红:

锦绣云湾这个项目,所有的高层被放在沿江一侧,在临江地带体现广州的城市特点,观赏范围和展示面很大,不但要考虑自己怎么借用自然景观,同时要考虑怎么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由于是城市高层建筑,一般的高层处理都是形成一个连续的不透气的面空间,锦绣云湾在处理建筑体量的时候强调化整为零,形成丰富错落的建筑群体,观景廊等。

在体形的处理上,建筑的高大,除了形体上的错落变化外,尽可能地在造型上减轻其重量,做法很空灵,突出“轻”的感觉。

颜色方面整体处理得很淡,目的也是要减轻其建筑的体量感。

细节的出来也很考究,与临近楼盘形成对话呼应的关系,是地中海风情的延续。

快速地抓住人眼球是给人的第一印象。

远看和近看的感觉各不一样,考究细节的处理。

中式民居建筑

——云山诗意

盛宇宏:

云山诗意处在白云会展中心附近,最初甲方提供的设计主题是东方人居智慧。

入口的会所造型是由中式的马头墙和玻璃盒子穿插处理的。

垂花门如意门运用到高层住宅中,把建筑的主楼变成门楼。

建筑把古典和现代相互融合。

设计中引入一些符号,在建筑中体现中国人居的真正精神,会所是整个小区精神的象征,里面的室内设计通过丰富的空间处理来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把中国传统的古典元素运用到小区里面,整个建筑空间很小,但设计通过一些空间处理手法来做到小中见大、曲径通幽。

在空间处理上做了很多的灰空间,做到建筑和园林的统一。

建筑设计中的景观处理主要是简化传统马头墙,运用钢构架和铝构架等现代的材料。

10m以下的空间精雕细琢,像玻璃的处理,石膏的处理,大宅门的概念。

每个建筑每栋楼有自己的领域感,大花园和小门厅之前形成一定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把架空层的绿化进行交融。

通过私密——半公开——公开的空间序列来体现中国传统人居交往的特点,每栋楼都有一个设计的主题。

百家点评进行时

思维的碰撞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岭南犬儒化?

庞伟:

岭南这件事已经没有了,已经被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吞噬了;只有感官和经济,导致岭南全面犬儒化,全面地消解了思想解放和敢为天下先的那个岭南,那个木棉花(英雄树)的岭南。

今天,本以天高皇帝远自居的岭南,这里的设计师在把握主旋律这类事上,却功夫了得。

设计师都忙碌着,忙碌于把广州建成一个充斥宏伟大轴线,充斥世界第几高塔、高楼,这类“威水事”的上面!

感谢汪洋书记兴“思想解放”之话题,有些秩序、有些困惑,是否可以突破?

城市与创意的关系在其他文明城市是明晰的。

但在我们这儿,设计师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以揣摩甲方趣味为能事。

却不争、却苟且、却习以为常,这是需要改变的局面!

设计师应当是设计文化的承担者、传承者、宣扬者。

而设计文化和设计学科将来应当我们文明中的显文化、显学!

设计师要学会承担并以此服务文明、服务社会。

法国人蒙田的书房里悬着罗马人的一段语录,以言其志,曰:

“我是人,我认为人类的一切,都与我血肉相关”。

设计师应当是人文主义者、生态主义者,应当是为人们今天和明天的文明做出创建性贡献的智者团队。

(关于野草之美)生态主义是重要的,生态危机将是地球人类和中华民族未来的主要危机。

孤立的、没有生态伦理基础的美将遭到唾弃!

从生态伦理视角设计、审视房地产和我们的城市,从而得到时代的话语,而不是相反。

之所以我对今天我们设计界的许多工作出语不逊,正是从这个判断出发。

我看不出这个大的良心和觉悟,大家都短线操作,很少有离开和突围出来的。

植物被阶级化,被“势力”划分。

这是生态的悲哀,也是我们所谓审美的悲哀。

广大的乡土植物被普遍重视,野草、野花被普遍青睐之时,正是我们的现代化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时候。

现在是尴尬的现代,在有些方面,甚至是伪现代。

人文关怀是城市再生永恒的动力

盛宇宏:

一、“城市新陈代谢"论

城市不会消亡,但它的形态一定会改变,它必会像生命体一样不断新陈代谢,将坏死的局部剥落并再生……周而复始……即使城市已变化如未来世界,我依然坚信建筑师还是会站在时代前列,为完美的空间而奋斗……

二、人文关怀是城市再生永恒的动力,城市的物质形态不是最重要的;城市精神——人文的关怀更重要。

主要体现在:

宜人的空间尺度·多维的文化和交往的场所·历史文脉的尊重·分散多中心结构-方便工作、生活、服务·合理的汽车交通和绿化步行系统

三、发挥设计产业在城市再生中的作用

作为城市的规划师、建筑师应积极主动从城市战略角度思考城市再生的问题,汲取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教训,不重复错误,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结合中国国情及城市特点,从实际出发,思考城市结构,从社会、经济、生态、人文、文脉构成几个方面思考,促进“城市新陈”。

“城市的创新和未来”

罗文:

现在广州的珠江新城正建设CBD商业中心,这一个有限的空间尺度里,标新立异和充满个性的建筑群正拔地而起,每一座都是城市的地标,但问题是彼此的距离相近和密集,是否建成后会相互影响?

笔者在最近的迪拜城市景观展中看到,迪拜未来的城市建设里也有一批大胆前卫、别出心裁的高技术建筑,但也集中在同一个区域,让人感到拥挤、不和谐。

广州珠江新城的未来也会是这样吗?

在双年展的另一个举办地香港,把展览放置在中环的旧警署里,世界各地知名的建筑公司通过装置摄影等手法展现对城市建设的不同理念。

在旧的建筑中演绎未来新建筑的构想和对城市环境的反思,是非常令人深省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比在国内很多时候举行的建筑展,个人行为和思想充斥整个展览,感觉象行为艺术展。

这也是大家需要观察和深思的。

“城市串门”——广州的两张名片

谢纯:

既然是串门,就要拿出自己的名片,我认为广州有两张名片,让大家看看。

第一张名片是广州的旧城名片,在珠江的上半段,代表了广州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城市。

有贸易的十三行、外国人租界的沙面、五羊的越秀山等等。

这张名片是用木雕的、砖雕的,古雅的精雕细作的,一看就有历史沉积的名片。

而存在于旧城中的新建筑,也是与旧建筑合拍协调的,如南粤王博物馆、中国大酒店、岭南画派纪念馆等等。

所有的骑楼都慎重地保护,民居与竹筒屋、骑楼与商业都在,老居民基本还在生活,旧城基本还保持着一贯的生活和街道政府、老居民运作。

这与一些城市大拆大建的风格是背道而驰的。

这张名片广州递出去的(宣传)比较少,因此了解的人不多。

第二张名片是广州的新城名片,在珠江的下半段,代表了广州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

有中信大厦、市长大厦、琶洲会展、广州西塔、广州歌剧院、广州博物馆、白云会展、白云机场等等。

这张名片是用玻璃、钢材等简洁的材料做成的,是高科技的,透明的和轻巧的,充满活力的。

许滢:

有人说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对城市的感觉都有自己的版本。

就像有的文学家笔下的城市是“让人把直的路拐弯”,而漫画家却希望将曲面的城市拉上一条便捷的轨道。

熟悉的城市街景,熟悉的步行轨迹,为什么我们说这是我们生活的圈子这是我们所生活的城市?

因为他赋予了城市感性的一面,人文的一面,小到街角的杂货店,大到地铁穿越的城市的东面和西面。

如果说城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其生命得以延续的动力,那么是否可以说为其生生不息的生态变化提供基础的根基就是城市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性格特征?

在现今国际化模式遍地生长的时候,我们是否曾经在某个城市迷失了自己?

到达的城市越多(当然是指国内的城市),是否越有瞬间不知自己身处何方的感觉——相似的街景,相似的步行街道,相似的城市中心,相似的高楼大厦……太多的相似和非似,混杂在一起,交错,颠倒,令你瞬间迷失在车海人海中。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提本土化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本土化”这几个字说出来很简单,仔细想想却很悬,再往里说却是很实际的东西。

此次深圳双年展广州论坛上交流了许多项目,其中不乏精彩之作,也熬煞了设计师多少的心血,国外的也好,国内的也罢,都是呕心沥血慢慢雕琢出来的精品。

但我也一直在思考,夹杂着我过去的许多反思:

我们的城市,大多数人有幸生活的城市,比如广州,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

我们每天生活所呼吸到的、锅碗瓢盆所触及到的,却是这股散发着浓浓历史文化味道的城市气息。

它是什么?

它是陶陶居热气腾腾的早茶点心,是顺记冰室香滑的芒果雪糕,是西关街巷每日清早踢踢踏踏的木屐声,是石室教堂宏厚的钟声,是沿江路上迎着夜风欣赏七彩江波的人群,是陈家祠的木雕彩瓷,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