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学年高中语文.docx
《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学年高中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学年高中语文.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2020·北京海淀区·清华附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
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
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
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
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
“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
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
”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
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
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
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
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
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
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
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甲)(放/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
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
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
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滴落)在院子里。
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
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
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
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
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
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
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
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
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⑪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奇砖,四合院重新改造。
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
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
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⑫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丙)(摇动/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放滴落摇动B.码溅落摇曳
C.放溅落摇动D.码滴落摇曳
2.下列选项中与“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A.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
B.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
C.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
D.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日,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灰色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磅礴。
B.鱼鳞瓦下四合院里普通人的生活简单质朴,快乐自足。
C.鱼鳞瓦见证了作者看礼花、够小降落伞的孩童时光。
D.去年秋天,作者看到草厂胡同四合院房顶的灰色瓦浪倍感亲切。
4.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选出其中的两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加以赏析。
【答案】
1.B
2.A
3.D
4.故宫琉璃瓦的色彩鲜明、皇家气度与四合院瓦的灰、朴素对比,过去的北京四合院的瓦浪与现在拆建之后的一小片对比,伤感、无奈。
【分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码”比“放”多了整齐之意,甲处语境是“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摆放,故选“码”。
“滴落”多形容水滴落下的状态,“溅落”指自高处落下,此处语境“枣纷纷如红雨落下”描写的对象是“枣”,故选“溅落”。
“摇曳”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也指优游自得的样子。
“摇曳”比“摇动”更轻,多了一种姿态感,语境描写的是“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在风中的姿态,故选“摇曳”。
故选B。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题干中“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A项,“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运用了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了灰色鱼鳞瓦的低调、沉静、朴素的美。
B项,“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运用了比喻修辞,把“鱼鳞瓦层层相连”的形象比作“手与手相握”,凸显了层瓦的紧密而有力。
C项,“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运用了比喻修辞,把“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比作“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形象的写出离开房顶的鱼鳞瓦失去了生气的特点。
D项,“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运用了比喻修辞,把“狗尾巴草”比作“苍龙的胡须”,突出狗尾巴草枯稀疏、零落、枯黄的特点。
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作者看到草厂胡同四合院房顶的灰色瓦浪倍感亲切”错,由原文“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奇砖,四合院重新改造”“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可知,作者是看到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倍感亲切,而不是“草厂胡同”。
故选D。
4.本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赏析的是“对比”手法,作答时首先从文中找到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描写的是老北京四合院房顶铺设的鱼鳞瓦的颜色、状态,突出四合院灰瓦的朴素之美;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城中辉煌的金色”描写的是故宫琉璃瓦颜色的富贵之气,二者有色彩鲜明的对比。
文中多次描写老北京四合院的鱼鳞瓦“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
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体现鱼鳞瓦连片成海的气势磅礴;而“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是被拆下来的鱼鳞瓦,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四合院重新改造。
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
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描写的是拆建后的北京城的景象,作者记忆中的瓦浪已经消失不见,通过这种对比,体现了作者对代表了北京城朴素的风格的东西的逝去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二、(2020·衡水市第十三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海
黄庭凯
我邀海宝去北海玩。
不去。
他说,我看到的大海就是大海,你看到的大海却是母亲。
海宝是街边小炒店的老板,我是文化局的干部。
从北海回来,我第一件事就是到小炒店,想告诉海宝银滩真的很好玩,我都被晒脱一层皮了,可是玩的疯劲到现在还没有过。
大海真的就是大海,大海里我没有看到老妈的身影。
可是他正在忙着炒豆芽炒肉片。
我喝着茶,看着他在浓浓油烟中忙碌的身影,然后我就走了。
我和海宝是高中同学,我们都考上了大学。
我去大学的那天,他进了一家餐馆打下手,他家里拿不出学费。
我读了四年的中文系,毕业后进了文化局。
海宝则是已经当了两年的小炒店老板。
开始的时候,我经常和本地的几个文友到小炒店小酌。
店面当阳,经常是食客爆满。
海宝每次都问我,太嘈杂了,要不你们到我的房间去喝?
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摇头,我们就喜欢这样的环境。
食客中有穿皮鞋的,也有穿解放鞋的,甚至有打赤脚的。
我们在他们的注视下,小口喝酒大谈论,谈论小说、散文、诗歌,谈论一切和文学有关的东西。
食客走了一拨又一拨,我们还在面红耳赤地高谈阔论。
闲时,海宝就坐在灶头前,抽着烟,静静地看着我们。
有一次,一个诗人对我说,他听得懂吗?
我说,我的这个哥们在高中可是个高才生,比我还要高的高才生。
只是时运不济罢了。
诗人说,所以这辈子就只能在油烟味中谋生?
他肆无忌惮她大笑起来。
不知道海宝是否听见了我们对他的议论,那个诗人大笑的时候,海宝眨了几下眼,嘴角微微一翘,露出似有似无的笑,然后站起来开始炒菜。
我看着腾腾油烟中的海宝,心中突然想,海宝看油烟是油烟吗?
散场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文友们。
担当、生存、艰辛、血泪……他们的嘴里纷纷吐出和油烟无关的词。
那个诗人说,在这种人眼里,油烟除了是油烟,还能是什么?
我们以后该换去西餐厅了。
他使劲地嗅着自己的衣袖,说我从里到外都是油烟了。
可是,我们去得起西餐厅吗?
还有,在西餐厅,我们能收获那些羡慕或者崇拜的目光吗?
从那以后,我们去海宝小炒店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一年后就再也不登此门了。
我和海宝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只是在几次的同学婚礼上打过照面。
他在忙着制造油烟,我在忙着杜撰油烟不是油烟的文字。
十二年后,我出版了平生的第一本小说集。
没有稿费,出版社只送了两百本样书。
我心里琢磨着应该赠送给谁谁“雅正”的时候,想到了海宝。
我骑着单车来到当初我们对文学挥斥方道的那个地方,却找不到海宝小炒店了,我才真正地意识到我和海宝彼此失联真的很多年了,我现在甚至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一个同学在电话里告诉我,海宝现在是海宝大酒店的老板。
我知道海宝大酒店,开张已经有两年了,每天上下班路过那个酒店的时候,我心里都想到海宝。
都是海宝,人家是大酒店,你为什么却只有小炒店的命?
想到海宝小炒店,我就想到自己的房贷。
唉,都艰辛。
我走进海宝大酒店宽敞的大堂,心里一阵恍惚,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此时,与其说我来给海宝送书,不如说我来是因为好奇心。
走到总台,我诚惶诚恐地对大堂经理说,我找你们的老板。
大堂经理向我微微颔首,微笑着说,先生,我不知道我们的老板现在在哪里,如果您有急事我他,可以和他电话联系。
我很窘迫,说我没有他的电话。
先生,对不起,我们也不知道老板的电话。
我一急就掏出那本小说集,递给她,说我是海宝的同学,我……我想送给他一本我写的书。
大堂经理拿起书端详一番,对我说,原来先生您就是老板经常提起的那位作家,他说您是这么多同学中真正的文化人,您稍等。
她走到一边拨打了一个电话,轻声细语地说了几句,然后转身回来对我说,您稍等,老板下来接您。
坐在海宝办公室的沙发上,我不断地喝茶以掩盖心中的尴尬和慌乱。
海宝就坐在我身边,在我不断地喝茶的时候,他快速地翻阅着我写的那些文字。
半个小时后,他把书放到茶几上,手提拳,轻轻地擂了我一下,笑着说,不愧是大才子啊,不愧是我的偶像!
偶……像……我被茶呛了,猛烈地咳嗽。
左眼突然一辣,是一滴汗滑进去了。
我读了函投本料。
三年前取得了汉语言专业的毕业证,嘿嘿,我还晚上学你们码字,发表了五个短篇一个中篇……这都是因为有你这个老同学在激励着我啊。
我傻笑着。
使劲点头,又使劲摇头。
想说什么却开不了口,心里直说自己吃错药了。
你和那帮朋友还经常聚会小酌吧?
你召集他们,今天晚上我安排。
就在这里,怎么样?
……
走出海宝大酒店,我推着单车走在大街上,很无力。
莫名其妙,脑海里涌现出大海的画面。
大海就是大海,不是别的。
大海不是大海,可以是别的。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宝认为店里嘈杂,劝我们到房间里去喝,是把我们当朋友对待,而我们不愿去。
是因为不愿意领海宝这份朋友之情。
B.“我”对海宝有几分同情,也认为海宝是有文学才华的,但“我”的文友对腾腾油烟中的海宝的文学才华是表示怀疑的。
C.“我”和那几个文友去小炒店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不去了,一是因为我们忙,二是因为不愿与忙着制造油烟的海宝为伍。
D.“我”坐在海宝的办公室里,感到尴尬和慌乱,是因为以前“我”和文友轻视海宝,不知海宝现在会如何对待“我”。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海宝的小炒店“食客爆满”,这是从侧面描写海宝厨艺好,经营好,为下面写他开一座海宝大酒店埋下了伏笔。
B.一个诗人毫不顾忌海宝是否听见,对“我”预见海宝的命运,然后肆无忌惮地大笑,这细节描写刻画出他轻视别人的心理。
C.小说描写了“我”路过那个酒店时候的心理活动,“我”进行了换位思考,后悔以前不理解海宝的艰辛,并对命运不公进行了谴责。
D.海宝把“我”当成他的偶像,这是出自内心的,与“我”和那几个文友对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性格的纯朴。
7.小说采用“我”和“海宝”两条线索行文,两条线索是如何发展交汇的?
请简要分析。
8.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写“大海”,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
5.A
6.C
7.“我”和海宝是高中同学,这是两条线索的开端。
然后,这两条线索平行发展。
“我”和海宝命运不同。
“我”常去海宝的小炒店,两条线索交汇。
多年后,“我”和海宝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两条线索继续发展。
“我”给海宝送书,两条线索又交汇在一起,形成故事情节的高潮。
最后,以“我”脑海里涌现出大海的画面,将两条线索融为一体。
8.在结构上,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大海,使小说结构严谨、完整。
在内容上,开头写大海,借海宝对大海的想象,以及“我”看大海时的感受,表明海宝是有文学细胞的;结尾写大海,借大海赞叹海宝如不可斗量的大海,并揭示主题:
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
【分析】
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A项,“因为不愿意领海宝这份朋友之情”理解错误,结合“我们在他们的注视下,小口喝酒大谈论,谈论小说、散文、诗歌,谈论一切和文学有关的东西。
食客走了一拨又一拨,我们还在面红耳赤地高谈阔论”分析,应是因为我们想在大众面前炫耀自己。
故选A。
6.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后悔以前不理解海宝的艰辛,并对命运不公进行了谴责”鉴赏不正确。
只是理解了海宝的艰辛,并没有对命运不公进行了谴责,只是提出诘问,“谴责”用词过重。
故选C。
7.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线索的能力。
“我”一直是明线发展;“海宝”是一明一暗发展,高中毕业到小炒店是明线,函授本科毕业,发表了五个短篇一个中篇,并开了海宝大酒店是暗线发展。
“我”和“海宝”两条线索可根据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逐步分析。
“我和海宝是高中同学,我们都考上了大学。
我去大学的那天,他进了一家餐馆打下手,他家里拿不出学费”,“我”和海宝一开始线索交汇,是高中同学;后来“我”读了四年的中文系,毕业后进了文化局。
海宝则是已经当了两年的小炒店老板,命运轨道开始分化,但“开始的时候,我经常和本地的几个文友到小炒店小酌”,我们仍有交汇;“从那以后,我们去海宝小炒店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一年后就再也不登此门了。
我和海宝的联系也越来越少”,“我”和海宝渐行渐远,“我”“心里琢磨着应该赠送给谁谁‘雅正’的时候,想到了海宝”得知海宝已经不再是小炒店店主,而是海宝大酒店的老板,和海宝一番长谈后,“我”“莫名其妙,脑海里涌现出大海的画面”,两人的命运再次交汇,并融为一体。
8.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结构及文章开头结尾段落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写“我邀海宝去北海玩。
不去。
他说,我看到的大海就是大海,你看到的大海却是母亲”,结尾则写“走出海宝大酒店,我推着单车走在大街上,很无力。
莫名其妙,脑海里涌现出大海的画面。
大海就是大海,不是别的。
大海不是大海,可以是别的”,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开头海宝说的话“我看到的大海就是大海,你看到的大海却是母亲”,已经暗示他很具有文学天赋,说话颇有诗意;而“我”看大海时,“没有看到老妈的身影”,说明“我”并没有懂得海宝的意思,反衬海宝是有文学细胞的。
而结尾“我”见过海宝后,脑海里浮现出大海的画面,因为海宝不但挣脱了混迹于小炒店油烟的命运,还发表了文章,“我”感受到海宝如大海一般博大的特点,深受感悟。
“我”先前认为海宝是不过只能呆在小炒店的命运,然而海宝却能够奋斗到做大酒店的老板,“我”的感受是很复杂的,曾以为一辈子只会与油烟打交道的海宝最终功成名就,可见,不能因为人一时的遭遇就认定他们没有未来,只要有大海一样的胸襟和奋斗精神,就能够就不可限量的未来。
三、(2020·安徽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花与诗
王往
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当地千亩桃园美景去的。
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
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
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
上午开完会后,下午就是歌咏会:
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
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
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
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
因为眼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
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
小男孩说:
“妈妈,我看不见。
”她说:
“妈妈抱你。
”说着,就去抱孩子。
孩子往后一退说:
“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
”她笑笑:
“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
”孩子笑着跑开了。
她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
不过,脸色有些憔悴。
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
她看得很投入。
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
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
“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
你这身体能出来吗?
走,跟我回去,孩子呢?
”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
“在那儿呢!
妈,你回去,我看一会儿再走。
”老妇说:
“你怎么不听话呢?
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
”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儿风没有,哪会受凉?
”
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
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
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
“唉,好话也不听。
”
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
“那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
”
我说:
“哦?
”
老妇说:
“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
”
我很吃惊。
“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
老妇又说:
“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25岁,就在去年。
”
我一阵难过,问老妇:
“治了多长时间?
”
老妇说:
“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儿中药,拖着。
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
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
主持人煽情地说:
“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
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天的聚会鼓掌!
”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
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
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
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
他一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
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
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
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
走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
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
小男孩说:
“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
”
小媳妇纠正儿子说:
“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
”
小男孩说:
“嗯,懂了,是鲜花。
”
小媳妇接过花说:
“好看!
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
”
小男孩说:
“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
小媳妇笑了:
“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
”
小男孩说:
“好!
”
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
“宝贝,走,回家去。
”
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
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作协和石湖镇联办笔会,诗人们热热闹闹地登台表演,在这种背景下,主人公小媳妇出场了。
B.小男孩看不到舞台,小媳妇要抱他,他却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侧面说明了小媳妇身体不好。
C.“老妇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