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典型题例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78838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典型题例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说典型题例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说典型题例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说典型题例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说典型题例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说典型题例整理.docx

《小说典型题例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典型题例整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典型题例整理.docx

小说典型题例整理

小说典型题例整理

“环境”要素

一、环境描写的手法:

《溜索》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5分)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

“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童年随之而去》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16.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5分)

【答案】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皆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第九车厢》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4.赏析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案:

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早餐》

那是凌晨时分,东边的山峦仍是一片令人生厌的蓝黑色。

但山背后却已晨曦微露,一抹淡红渲染着山峦的边缘。

当这缕红光婀娜升空时,色泽越变越冷、越淡、越暗。

当她接近无边天际时,就逐渐和漆黑夜空水乳交融了。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独特的山区晨景,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4分)

11.(4分)从低到高(或由近及远),从视觉、内心感受等角度描写,运用比拟、比喻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评分建议:

每点1分。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晚秋》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

16.请指出小说第三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4分)                

答案:

(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

(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解析】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⑥照应标题。

 

《洗碑》(《三维设计》)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哪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评分答案】

特点:

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

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安娜之死》

“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

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

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

“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

”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

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

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

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

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分)

特点:

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

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这是你的战争》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6分)

题目分析:

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象征人物性格三方面考虑。

答案分成深刻寓意和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两方面来答。

答题思路:

找到所有有关自然景物的描写(见背景为黄色的字体)。

开头交代下雪,明显是在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之后提到的腊梅林,是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第二问问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显然象征品格这一点要展开来答。

注意腊梅林的变化:

雪白——雪消了大半——人梅相映。

每一个变化都是一个得分点:

雪白:

暗喻孟弗之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雪消了大半:

暗示澹台玮和萧子蔚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人梅相映:

表现澹台玮隐喻坚贞人格。

标准答案:

深刻寓意:

1、雪:

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2、腊梅林:

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表现人物:

1、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2、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3、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陶虎臣》

阴城是—片古战场。

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陶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

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

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

草里有蛤蟆、野兔子。

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

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12.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12.叙写“阴城”的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2分)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

(2分)

 

《活着》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解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衬托形象、推动情节、升华主旨等,本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从以上几个角度和结构角度进行思考。

 

《朋友》

“码头上停泊着几条船,这些船运来了登陆艇、坦克和部队,此刻,这些船在码头上装运废钢烂铁,还有从北非战场上运来的损坏的军事装备,这些东西将送到高炉中熔炼,制造更多的坦克和登陆艇。

斯莱戈和他的朋友坐在一堆木条箱上,看着这些船。

这时,从高地上下来了一支分遣队,他们押着100名要装上船运到纽约去的意大利俘虏。

一些俘虏衣衫褴褛,有的衣服太破,而且破的不是地方。

他们穿着美式卡其军服。

所有俘虏看上去没有人对去美国而愁眉苦脸。

他们来到跳板跟前站住了,等候着上船的命令。

【甲】”

小题2:

文中【甲】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作用?

(4分)

6.交代小说的战争背景;为下文斯莱戈开小差的情节作铺垫。

 

《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小说中多次出现“寒风”,有什么作用?

.①设置人物活动的情境:

天气寒冷,人心冷漠。

②营造悲凉氛围,奠定全文悲凉的情感基调。

  ③表现了老人悲凉的心境,烘托了他求自尊、公平而不得的悲苦形象。

④与饭店内的温暖形成对比,突出人情冷暖与人生的不平等。

(6分,每点2分)

 

三、环境描写的特点

《东坛井的陈皮匠》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

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15.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

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5分)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

(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还乡》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

庄稼和青草的绿叶上,闪耀着

亮晶晶的露珠。

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不起一点黄尘。

12.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画线部分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及其寓意。

(4分)

12.(4分)①特点:

斑斓,鲜亮,干净。

(3分)②寓意:

预示新的一天开始,生活总要向前。

 (1分)

 

“形象”要素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18.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

请简要分析。

(6分)

18.

(1)“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票。

(2)“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3)“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4)“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

‘是这个意思。

’”运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铁良抻面手艺高超。

《枪口下的人格》

小题2:

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

请简要分析。

 

(1)对比。

(2)①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②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③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眼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

《捡烂纸的老头》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

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

“跟他们寻口汤去。

”喝了两口面汤:

“回见!

””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4分)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物象作用:

《鞋》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筒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鞋为纽带可以传递主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

②鞋就是主人公玉明感情的载体,聚集着她对那个人几近全部的爱。

以“鞋”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

③鞋是主人公守明心中爱情的替代品,是她爱的见证物。

以“鞋”为中心有利于表达人物情感。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的好处,因此回答时既要扣紧“好处”作答,又不能忽视必须限制在“叙事写人”这两方面。

《峡谷》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

请简要分析。

(6分)

① “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一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河上柳》

15.小说中“杨柳”这个意象反复出现,请联系全文探究这意象包含哪些意蕴?

(6分)

15、(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每点各2分,答对三点即可)

茅棚边上的柳树,安静而美好,象征着老爹平静、自足的生活。

(2分)

柳树是驼子妈妈手植的,挂着灯笼的柳树、清明案上的柳枝,这些都记录了他们老两口日常的生活,柳树见证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2分);

深深扎根于泥土中的柳树,让老爹度过洪水一劫;被砍倒的柳树又让老爹暂时摆脱了生活的窘境;柳树是老爹生活的物质依靠与精神寄托。

(2分)

轰然倒下的柳树,柳树也象征着作者对温暖古朴的生活世界的留恋。

 

《猫婆》

13.文中两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

(6分)

13.①猫婆的仁慈善良;②小黄猫念旧感恩;③和有些人的冷酷形成对比,批判人性冷漠。

(6分,每点2分)

 

《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

12.“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6分)

12.(6分)

(1)结构上:

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②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1分)

(2)内容上:

①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了老太太和儿子的形象特点;(2分)②揭示小说主题,表明作者的深刻思考。

(2分)(共6分)

 

次要人物的作用: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

(4分)

3.①“我”是全文的线索;②全文通过“我”的观察、心理活动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服务员对待“我”与老头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其势利的性格特点。

(①②两点各1分,③点2分)

 

14.请结合全文探究“朋友”这一角色的作用。

(6分)

14.以朋友的空想衬托斯莱戈的敢想敢做,以朋友的迟钝衬托斯莱戈的机智;通过朋友和斯莱戈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以朋友的沮丧深化小说厌战的主旨。

(6分,每点2分)

 

15.“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15.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的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探究题

题型一   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

18.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7分)

【答案】

(1)评价:

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

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失偏颇。

(2)探讨:

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峡谷》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

【思维轨迹】探究题。

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深刻意蕴:

①角度一:

整体把握。

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

领队和汉子们。

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

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

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角度四:

“我”和领队。

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

情感取向:

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参考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

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

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

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

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

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

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

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

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双琴祭》

15、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6分)

【答案】要点:

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枪口下的人格》

小题5:

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

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

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1)贝尔蒂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他善待俘虏既是对国际公约的遵守,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2)贝尔蒂应该救迈尔。

在贝尔蒂看来,让迈尔替自己去死有辱自己人格,因此他用生命捍卫了人格的尊严。

 

《第九车厢》

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5、示例:

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的问题。

②判断问题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

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未婚妻》

18.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要点提示〗

(1)“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情;

(2)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3)“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

 

《安娜之死》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4.“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14.试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其实,只是上一碗米饭的时间”有哪些内涵。

(6分)

14.①只不过服务小姐给“我”上一碗饭的很短时间,老人飘然而逝,不再等待,写了老人的悲凉、无奈、绝望。

②上一碗饭的时间本该很短,可老人却等了很久,写了服务员的势利冷漠。

③在等一碗饭的时间里,老人承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我”也阅尽人情冷漠。

④上一碗饭的时间虽短,却集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公平和生活现实的冷漠,呼唤爱、尊严、公平、人性的回归。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早餐》

14.小说中的“我”认为这件事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请探究文中“美”的内涵。

(6分)

14.(6分)①环境美:

天气虽然寒冷,但山区晨曦却给人美感。

②人情美:

母子之间的融合,父子之间的默契,陌生者之间的关切。

③哲理美:

劳动创造美;新生展现美;底层闪耀质朴纯真美。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答“生活美”“劳动美”等,酌情赋分。

《猫婆》

14.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6分)

14.①对猫被困在瓦内至死遭际的痛心;②对原来猫胡同内的猫寒冬雪天无处御寒的忧虑;③对人们为了自家利益而罔顾其他生命的自私行为的失望;④对猫婆收养受难猫儿的崇敬和追思。

(6分,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满分)

 

题型二  标题意蕴类探究

《走眼》

1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

(5分)

14.答案:

①“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

③“走眼”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

 

《活着》

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6分)

【答案】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审丑》

4.“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4、

(1)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2)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

(3)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

(4)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还乡》

15.请探究标题“还乡”的丰富意蕴。

(6分)

15.(6分)①重新回到家乡;②重回农民的生存、生活状态;③归复良知和淳朴的情感;④找回做人的本质。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琴声缉凶》

15.探究小说题目“琴声缉凶”的妙处。

(6分)

15.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高度概括了小说情节;赞扬了警官的机智;肯定人文执法的价值。

(6分,毎点2分,答出任3点即可)

 

《朋友》

小题4:

小说以“朋友”为题,试探究其深刻意蕴。

①亚当长期贫苦、孤独、寂寞,不被人关心,也没有朋友,反映了社会的人情冷漠;②在雷给予亚当关心帮助后,亚当敞开心扉对雷倾诉,表达了对朋友的渴望、友情的呼唤;③亚当没有能从正常人那里得到温暖和帮助,却从被正常人认为有“精神病”的雷那里获得朋友般的关怀,在反讽中揭露了人性的扭曲。

 

题型三  情节类探究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洒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畜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

给满8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鞋》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4)观点一:

“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

①既然题为“后记”,当然不能算作小说的一部分;②小说写的男主角是“那个人”,而“后记”则是写作者自己,二者不是同一人;③小说中并没写“那个人”和守明后来的情况,不能断定他们后来就一定会如“后记”中“我”的遭遇。

观点二:

“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小说的情节和“后记”有相似之处;②小说中的“那个人”和“后记”中的“我”情况也很相似;③小说中的不少地方暗示女主人公守明的遭遇和“后记”中“那个姑娘”的情况很相像;④小说流露出的感情和“后记”中我的感情一致。

【解析】回答此题,可从小说和“后记”在情节、主题、人物和感情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自己所持的观点,选择论据,作出答复。

考点定位:

此题考点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喂影子吃饭的人》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解题思路:

就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展开探究,实际上也属于小说情节和手法方面的问题,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对对比艺术的分析是重中之重。

文学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材料虽然是外国小说,但答题思路与阅读本土小说是一致的。

先考虑结构——前后两部分各有侧重,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作者的意图是要通过两部分的对比映衬,反映一个重大的现实主题。

再考虑手法——对比,巴尔莱塔运用的是对比手法,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描写,很给人以阅读冲击力。

富丽堂皇的酒馆里,寻欢取乐的人与这个卖艺者的对比。

卖艺者自身也在对比,人前强颜欢笑,谦恭而矜持的神色,惨淡的微笑,人后独自悲叹辛酸的艰涩,反映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状,表现了底层贫苦者的悲惨境遇的主题(手、作、情、中)。

最后看内容,你会发现作者通过开头的悬念设置,特别是结尾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标准答案:

1.小说以马里诺夫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

2.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

3.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

4.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家里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

5.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

6.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