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元素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精品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7680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3 元素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课题3 元素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课题3 元素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课题3 元素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课题3 元素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精品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3 元素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精品导学案.docx

《课题3 元素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精品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3 元素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精品导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3 元素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精品导学案.docx

课题3元素省优获奖教案精品导学案精品导学案

课题3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元素(重点、难点)

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物质、元素与微粒间的关系

2.元素符号(重点)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

3.元素周期表(重点)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了解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

用于治疗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

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如H2O与N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

“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

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探究点二元素符号

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

(2)元素符号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③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三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

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

(2)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

(4)每一格: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归纳总结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1.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

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写法:

第一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

2.含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有规律地将元素排列(横行为一周期,纵行为一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和生活实例做成课件,减轻学习知识的压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使理性知识变的浅显易懂。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不足之处

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全记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质量守恒定律(重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质量守恒的实质

会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3.化学方程式(重点)

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掌握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讲述故事】一天,福尔摩斯和华生在书房里研究一桩血案,福尔摩斯往大烟斗中装烟丝,并将烟斗送入嘴里,点燃烟丝后开始大口大口的吸烟,烟斗上冒出缕缕青烟,华生问:

“聪明的福尔摩斯先生,你知道青烟的质量是多少吗?

”聪明的福尔摩斯不假思索的回答:

“这容易,青烟的质量等于点燃烟丝前烟斗和烟丝的总质量减去烟丝烧完后留在烟斗中灰烬和烟斗的总质量。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里,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猜想与假设

1.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2.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3.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探究实验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上面放一块的红磷磷,用带有导管橡胶塞盖紧,在导管上系一气球,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1;然后,取下锥形瓶,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再将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2。

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小气球鼓起,冷却后,小气球变得更瘪

反应前总质量

m1

反应后总质量

m2

实验结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m1=m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探究实验二铁钉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在锥形瓶中倒入适量的CuSO4溶液,塞好橡皮塞,几根铁钉(用砂纸打打磨光亮),将其放入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1;将铁丝伸入CuSO4溶液中,过一会,观察现象?

再将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2。

实验现象

铁钉表面上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反应前总质量

m1

反应后总质量

m2

实验结论

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m1=m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归纳总结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实例(S+O2

SO2)

①质的方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反应条件是点燃

②量的方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各物质间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

S+O2

SO2

32:

16×2:

32+16×2

32:

32:

64

即1:

1:

2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即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S+O2

SO2

1:

1:

1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实例(S+O2

SO2)

①质的方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反应条件是点燃

②量的方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各物质间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

S+O2

SO2

32:

16×2:

32+16×2

32:

32:

64

即1:

1:

2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即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S+O2

SO2

1:

1:

1

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①“化学反应”:

规定了研究范围,质量守恒定律不能用来解释物理变化。

②“参加”:

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和反应后剩余的物质不能算入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内。

③“各物质”:

不能遗漏任何一种反应物和生成物,特别是气体和沉淀。

④“反应生成”:

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算。

⑤“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只是研究化学反应的质量问题,热量、体积变化都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3.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反应前后的“变与不变”,巧记为“六二二”:

课堂讨论

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后质量为什么减轻了?

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呢?

2.镁条燃烧后的质量为什么增加了?

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呢?

知识拓展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必须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否则反应前后天平会不平衡。

探究点二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C+O2

CO2

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板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

1.定义:

2.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比;

3.读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主要以实验贯穿教学。

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和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讨论,使学生在动中学、学中思,将学习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识的获取均以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获得,体现集体的智慧;同时,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了解不足,托盘天平操作慢,影响教学进程。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质量守恒定律(重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质量守恒的实质

会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3.化学方程式(重点)

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掌握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讲述故事】一天,福尔摩斯和华生在书房里研究一桩血案,福尔摩斯往大烟斗中装烟丝,并将烟斗送入嘴里,点燃烟丝后开始大口大口的吸烟,烟斗上冒出缕缕青烟,华生问:

“聪明的福尔摩斯先生,你知道青烟的质量是多少吗?

”聪明的福尔摩斯不假思索的回答:

“这容易,青烟的质量等于点燃烟丝前烟斗和烟丝的总质量减去烟丝烧完后留在烟斗中灰烬和烟斗的总质量。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里,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猜想与假设

1.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2.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3.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探究实验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上面放一块的红磷磷,用带有导管橡胶塞盖紧,在导管上系一气球,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1;然后,取下锥形瓶,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再将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2。

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小气球鼓起,冷却后,小气球变得更瘪

反应前总质量

m1

反应后总质量

m2

实验结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m1=m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探究实验二铁钉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在锥形瓶中倒入适量的CuSO4溶液,塞好橡皮塞,几根铁钉(用砂纸打打磨光亮),将其放入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1;将铁丝伸入CuSO4溶液中,过一会,观察现象?

再将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2。

实验现象

铁钉表面上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反应前总质量

m1

反应后总质量

m2

实验结论

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m1=m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归纳总结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实例(S+O2

SO2)

①质的方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反应条件是点燃

②量的方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各物质间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

S+O2

SO2

32:

16×2:

32+16×2

32:

32:

64

即1:

1:

2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即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S+O2

SO2

1:

1:

1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实例(S+O2

SO2)

①质的方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反应条件是点燃

②量的方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各物质间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

S+O2

SO2

32:

16×2:

32+16×2

32:

32:

64

即1:

1:

2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即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S+O2

SO2

1:

1:

1

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①“化学反应”:

规定了研究范围,质量守恒定律不能用来解释物理变化。

②“参加”:

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和反应后剩余的物质不能算入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内。

③“各物质”:

不能遗漏任何一种反应物和生成物,特别是气体和沉淀。

④“反应生成”:

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算。

⑤“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只是研究化学反应的质量问题,热量、体积变化都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3.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反应前后的“变与不变”,巧记为“六二二”:

课堂讨论

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后质量为什么减轻了?

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呢?

2.镁条燃烧后的质量为什么增加了?

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呢?

知识拓展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必须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否则反应前后天平会不平衡。

探究点二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C+O2

CO2

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板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

1.定义:

2.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比;

3.读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主要以实验贯穿教学。

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和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讨论,使学生在动中学、学中思,将学习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识的获取均以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获得,体现集体的智慧;同时,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了解不足,托盘天平操作慢,影响教学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