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7400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docx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docx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导语:

艾青写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诗蕴涵了浓浓的深情。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三)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全诗共13段,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

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分析:

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第二部分(4~8段),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段),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段),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这四部分中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

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

请学生举例说明。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

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

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她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爱。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

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2、13段便是明证。

第13段,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

诗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语言噜苏,就难以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

  

(二)诗人除了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进行抒情之外,还采用什么方法?

  分析:

直抒胸臆。

  借塑造形象抒情或直抒胸臆,都是为了塑造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诗言志。

”缺少抒情主人公就称不上抒情诗。

抒情主人公一般是诗人自己,但又不限于诗人自己,往往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

在学习本诗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

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

  分析:

如第4段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段中六个排比句,都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

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她特有的深情。

第3段,首尾句反复写道: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

第4、6、7、8、9、11段,都采用开头和结尾诗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四)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分析:

为了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

可以先让学生寻找这类句子,体会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点拨,着重体会第4、6段的对比。

这两节,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描写,虽然没有发什么议论,但诗人的感情倾向不言自明。

此外,如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和死后的凄苦悲凉,这些都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以及对主题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水调歌头·游泳》。

  2.提问:

《水调歌头·游泳》和《沁园春·长沙》这两首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这两首词相比,不同点在哪点?

  明确:

借景抒情。

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生。

这种抒情方法,可以称为间接抒情法。

《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样是抒情诗,但是抒情的方法与《词二首》大不一样。

它们的不同处:

  

(1)《词二首》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大堰河——我的保姆》除了运用间接抒情外,也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

如诗歌的最后两段,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炽热的感情。

  

(2)《词二首》主要是借景抒情,《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主要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边叙事写人,边抒发感情。

  (3)《词二首》通过想象、联想以及借助神话传说等抒情,增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大堰河——我的保姆》用排比、对比、反复等手法抒发感情,强调了对大堰河深深热爱和对旧世界愤恨的感情。

  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要牢记这些特点。

  

(二)按诗节依次讲解分析。

  第1段。

提问:

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大堰河的身份、地位以及作者“我”的关系。

  第2段。

提问:

这里的“我”是两个人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一个是大堰河的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含意有什么区别?

(前者“地主的儿子”,这是在血统意义上说的;后者“大堰河的儿子”,这是在抚养意义上说的,进而具有感情的、阶级的意义。

  第3段。

提问:

为什么看到雪使作者想起了大堰河?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有关文字。

作者幼时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

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亲人的身边。

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看到飞雪在铁窗外飞舞,作者自然想到了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母爱的大堰河。

  第4段。

齐声朗读,体会诗中的深情。

这一段集中写了大堰河的勤劳朴实的形象。

诗中运用了“在……之后”这一状语格式,而且反复使用,多次强调。

在每个状语中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同学们一一找出。

  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劳动情景,给我们一个什么印象或感觉呢?

一是大堰河什么活儿都得干,从吃到穿,里里外外处处操劳;二是大堰河十分繁忙,从早到晚,一时也不停闲。

(由她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可以推知夫儿们已脱下衬衣入睡,她还在忙碌。

  提问:

诗中为什么不这样写:

“在你吃饱了饭之后,在你睡了一觉之后……”(这样写就不能表现大堰河的艰辛,也就不能体现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爱护之情。

  同学们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双手?

干了那么多活儿的手能是细嫩的么?

不是,那是十分粗糙的手,厚大的手。

可是本节的最后一句,却有一个表示细微动作的词——抚摸!

正是这个词,浸透了大堰河对“我”的疼爱,干了那么多粗活的手,此时居然能轻轻地“抚摸”,不是伟大母爱的生动体现吗?

  第5段。

简单交待“我”的阶级出身——“地主的儿子”,但与大堰河结下了深厚的母子之情。

提问:

哪个词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

(“被”“领回”)

  第6段。

提问:

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自己出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越?

(“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纽扣”“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作者“我”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忸忸不安”一词不仅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表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因此本节的头尾两句重复了相同的一句话,“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正表明了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

  第7段。

提问:

本节开头“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与此诗第2段中哪一句相照应?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的项目有哪些?

(洗衣、洗菜、切萝卜、掏猪食、扇炉子、背团箕、晒粮食)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的神情又怎样?

(始终是“含着笑”)

  讲解:

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4段里那样给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即“我”的家)干活,从而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

劳动是极繁重的。

多样的,更是艰苦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

对常人来说。

那些劳动没有一样能够使人笑。

到结了冰的池塘去洗菜,把结着冰屑的萝卜切开,在那冰冷刺骨之时能够笑吗?

面对着猪吃的麦糟,嗅着那刺鼻的馊味儿,扇着呛人的炉烟,常人在这时能够笑吗?

然而诗中却始终写大堰河“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

不仅如此,如果联系第5段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这一节中反复写她“笑”,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表明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

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是真正的母爱!

  第8段。

通过为乳儿切冬米糖和梦中吃乳儿的结婚喜酒这样两个细节,表现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第9段。

写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同时表现作者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而内疚悲痛的心情。

  第10段。

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敛之薄。

提问;这节运用了不少定语做修饰,找出来,说说这些修饰语的作用。

(“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菲薄。

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了的悼念与歉疚。

  第11段。

提问:

在这一节里写“我”与大堰河的后代的感情上的联系,你能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吗?

试作分析。

(“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一句,表明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世界的憎恶;“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一句,表明诗人与被压迫遭痛苦的阶级兄弟心连心。

  讲解:

当“我”飘泊回到故土时,及大堰河的儿子们碰见了,诗中把这说成是“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

而在第6段中写“我”回到自己家中,却说成“做了新客”;且看着“不熟识的妹妹”,一切都感到“忸怩不安”。

两相对比,诗人的亲疏爱憎何等鲜明。

  第12段。

提问:

诗人赞美的仅仅是大堰河吗?

(不是。

诗人把对大堰河的爱升华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本节诗中深情地写道: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现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

  第13段。

此节是全诗之总括,照应了全诗。

  (三)写作方法简析。

  1.找出诗中运用了对比的地方。

  讲解:

这些对比不仅写出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热爱追念之情,而且表现了诗人在实现了阶级立场转变后产生的强烈的爱憎,这是诗人以此诗宣告与地主阶级决裂而投向劳动人民怀抱的思想基础。

  2.找出诗中运用排比和反复修辞方法的地方,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参考“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大堰河——我的保姆

结构

大堰河形象

诗人感情

主要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

  一、大堰河与我(1~3段)

  悲苦低微的身世

  怀念与痛悼

反复

  间接抒情

  二、大堰河勤劳、悲苦、

  善良的一生(4~8段)

勤劳

善良

  眷恋感激

反复

排比

  通过记事来

  抒情

  三、大堰河身后的悲凉和一家的不幸(9~11段)

命运悲惨

  同情与控诉

反复

排比

  边叙事

  边抒情

  四、对大堰河的怀念和礼

  赞(12~13段)

  千千万万劳动

  妇女的化身

  讴歌与赞美

呼告

排比

  直接抒情

  

(二)关于“紫色的灵魂”的理解。

  有一种说法:

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

这不符合诗意的。

我认为,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

请看以下例证:

  在古代,帝王称为“紫微星”,宫墙的颜色用紫红色,“紫气”用指帝王之气,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如杜甫《咏怀古迹》诗有“一去紫台连朔漠”句,其中“紫台”就是皇宫;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诗句中的“紫陌”也指京城(道路)。

不仅如此,古代服饰的颜色也以紫色为贵。

《辞海》“紫衣”词条注:

“紫衣,紫色的袍,古代公服。

杜预注:

‘紫衣,君服。

’唐制,亲王及三品服用紫。

”《现代汉语词典》对“青紫”一词这样注释:

“指古代高官印绥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

”古诗里说:

“朱紫尽公侯”,这里的“朱紫”指的是王公贵人的服色。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一、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二、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情感目标:

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

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

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

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

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

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

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x疆石河子垦区。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 1979年彻底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1985年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三、文章疏导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

追溯诗人的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

据说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

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

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

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

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

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

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四、整体把握

  1.这首诗一共13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1、2节为第一部分,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

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第3~10节为第二部分。

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第3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大堰河已经故去,诗人描述了她的坟墓和家园的凄凉景象。

  第4节,诗人饱含深情地回忆起“我”与大堰河一起度过的贫苦、然而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之后”,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

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

  第5节仅4行,叙述了“我”离开大堰河时的情况。

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第6节,将“我”回到自己家中的情形与在大堰河家里的情形进行对比。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并与第4节一样,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

  第7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连续使用六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

每一句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第8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淳朴情感。

她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自己的乳儿,在他身上寄予了希望。

  第9、10节,写大堰河临终的情况,“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带着遗憾,“含泪”离开了这个凄凉的世界。

  第11~13节为第三部分。

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2.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在狱中写的成名作。

诗中的人物形象可说是实有其人和实有其事。

它与《我的父亲》是姊妹篇,都是研究艾青早年生活及其家庭的重要诗篇。

  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名字。

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

大叶荷这个村子很小。

这个女孩子从小嫁到畈田蒋做童养媳,度过了劳碌悲苦的一生,死时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木,一手把纸钱的灰,用几把稻草盖一盖棺材,旁边也围点稻草,就算是一个坟墓。

  大堰河的确是一个勤劳朴素的农妇,我的姑母早年丧夫失子,住在畈田蒋,时常赞叹大堰河,说她很勤快,可惜死得太早了。

旧社会的童养媳都是悲苦的,连一个自己的名字都没有。

我们村子里就有许多童养媳,都像大堰河一样,用出生的村庄的名字代替她们的名字。

  有人问,大堰河在劳动时还含着笑,是不是实写?

我说,看看鲁迅写祥林嫂到鲁四家开始做工的那一段,写到“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就可懂得“笑”里所包含的深刻悲剧意味。

大堰河的“含着笑”,一方面说明大堰河的要求多么卑微,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旧时代穷苦人要谋生,哪能哭丧着脸去惹东家或旁人的不愉快呢?

  五、问题探究

  1.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

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

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2.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

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

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3.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政治解读,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这首诗的主题解读,就变成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对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所以是与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有着割不断的情缘的农民的儿子。

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把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

在新的时代里,阶级分析方法渐渐过时,至少已经不是惟一的文学分析方法,而是众多方法之一种。

但是,是否可以因为它只是众多方法之一种就否定它呢?

回答是不能。

首先,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年代,也正是那种阶级意识非常鲜明的时代,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了革命理想,抛弃自己富有的家庭,告别自己良好的出身,投身革命运动,站到被压迫者一边,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这是普遍的现象。

艾青也属此例。

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也是非常真诚的,不是空喊口号,所以,这一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其次,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六、创作回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我1933年1月写于狱中的一首抒情诗。

  我在1932年4、5月间从法国回到上海。

不久,我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与江丰、力扬等一些美术青年,组织了“春地美术研究所”(即春地画会)。

1932年7月12日,我们12人就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押在第二特区法院看守所。

后来,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主义”“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第六条、第十条,刑法第九条、第四十二条”为罪名,判处我有期徒刑六年。

一天早晨,我从看守所的窗口看到外面下雪,想起了我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