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展心理学.docx
《3发展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发展心理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第一单元个体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定义: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狭义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3、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方向性和顺序性
(二)不平衡性
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的。
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
青春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
(三)普遍性和差异性
(四)增长和衰退的辨证统一
(五)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遗传因素作用的可控性与可变性
1、遗传因素不良倾向通过环境防止和纠正;
2、利用环境促进良好遗传的发展方向。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
2、皮亚杰心理发展建构说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4、心理发展阶段说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前运算阶段:
2—6、7岁
具体运算阶段:
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
11、12—14、15岁
(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协调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活动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2)前运算阶段:
(2—6、7岁)
这个时期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
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思维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11、12—14、15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归纳、归纳推理解决抽象的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5、道德判断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前)--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他律道德阶段(4、5岁-7、8岁)
•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二)弗洛伊德按其情欲说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前生殖器期(3-6岁):
4、潜伏期(6-青春期):
5、生殖期(青春期):
艾里克森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
1、他既承认生物因素也承认文化和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把个体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
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3、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
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获得积极的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1岁半-3岁),
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6-12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握技能。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岁),
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
•第六阶段为成年早期(18—25岁),
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
•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25—50岁),
获得生殖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
•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到死亡),
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
(四)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1、三元交互决定论:
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
(五)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教育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对儿童的教育教学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第三节不同年龄个体心理发展
1、主导活动(动作游戏、学习、生心变化与发展)
2、认知(感知、记忆、言语、思维、注意)
3、社会化(情感、气质、依恋、角色、自我意识、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
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的的意义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的规律性
1、整体—分化
2、不随意动作随意动作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头→颈→躯干→下肢
(2)近远原则:
从中轴向外围的发展顺序。
(3)大小原则:
从躯干开始向四肢再向手和脚,最后达到手指和脚趾的小肌肉运动。
三、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母亲有偏爱
3、特殊情绪联结阶段:
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
(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
(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岁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一)精力过剩论:
主要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
(二)精神分析论:
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三)练习论: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四)重演论:
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是套用进化论的思想。
(五)娱乐论:
通过游戏获得愉快,以接触紧张、恢复健康。
(六)认知论:
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
(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4)具有想像的特点,如骑竹竿,竹竿似“马”的性质寓于“骑”中,从而有骑马的想像。
(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
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规则性游戏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1、独自游戏;2、平等游戏;3、联合游戏;4、合作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四)培养健全的人格;
(五)增强体质。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五、第一反抗期这就是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7-12岁
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1、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1、
2、记忆监控
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1、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发展,其基本特征在于:
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
2、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经过童年期就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
这一转变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的变化
3、10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
(1)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2)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2、新的思维结构的形式。
(1)掌握守恒;
(2)思维具有可逆性
指在头脑中进行的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
(3)补偿关系认知----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
二、亲子关系的发展
进入小学以后,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变化,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种阶段模式为
1、父母控制2、共同控制3、儿童控制
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11、12岁-15、16岁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三、第二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
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要求人格的独立
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35岁
二、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二元论阶段。
第二阶段:
相对性阶段。
•第三阶段:
约定性阶段: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35或40岁-60岁或65岁
•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
•人格的变化
(1)内省日趋明显
(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4)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60岁以后
•一、传统观点不断认为,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
•二、毕生发展观-----德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等人提出
一、单选题:
50、儿童对友谊的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
B
(A)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短期游戏伙伴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B)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C)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双向帮助关系、单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D)短期游戏伙伴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
51、晶体智力的发展模式表现为()。
A
(A)在成人阶段呈缓慢上升趋势(B)在成人阶段呈缓慢下降趋势
(C)在成人阶段既不上升也不下降(D)倒U型曲线
52、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B
(A)幼儿期(B)青春期
(C)青年期(D)更年期
53、老年期退行性变化最明显的心理过程是()。
A
(A)感知觉(B)注意
(C)记忆(D)思维
54、流体智力()。
A
(A)随神经系统的成就而提高(B)通过掌握社会文化
(C)更能反是映人的聪明程度(D)核心是空间想象力
55、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有()。
A
(A)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B)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
(C)获得了守恒概念
(D)思维具有可逆性
56、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主要概念有()。
A
(A)语言获得装置、普遍语法、个别语法
(B)操作性条件反射、正强化、负强化
(C)同化、顺应
(D)观察学习、选择性模仿
57、童年期自我描述的变化模式是()。
A
(A)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
(B)从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逐步转向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
(C)从比较具体的内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外部心理特征
(D)从比较抽象的外部心理特征逐步转向比较具体的内部特征
58、青春期思维发展水平属于()。
D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9、老年期一般是指()以后。
B
(A)50岁(B)60岁
(C)70岁(D)80岁
60、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
B
(A)对偶故事法(B)道德两难故事法
(C)临床法(D)心理测验法
61、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
B
(A)3个月(B)6个月
(C)1岁(D)2岁
42、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C
(A)饮食(B)睡眠
(C)游戏(D)学习
43、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B
(A)幼儿期(B)青春期
(C)青年期(D)更年期
44、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是()。
C
(A)未掌握守恒(B)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C)理解补偿关系(D)相对性
45、中年期记忆的变化表现()。
B
(A)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下降,而对表现细节的记忆并没有下降
(B)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
(C)大幅度下降
(D)和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46、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繁衍”一词()。
C
(A)仅指生育后代
(B)仅指事业的发展
(C)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
(D)更多的是指生育后代
47、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
B
(A)客体永久性
(B)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C)物质的总能量是不变的
(D)物质的形态不会改变
48、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0-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
(A)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B)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C)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49、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
D
(A)斯金纳(B)班杜拉
(C)皮亚杰(D)乔姆斯基
50、()的说法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
B
(A)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不有确定的发展阶段
(B)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C)不一定是人类的生物本能
(D)是人格结构的核心
38、小学阶段亲子关系的变化表现为()。
C
(A)儿童与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增加
(B)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有所增加
(C)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D)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39、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B
(A)幼儿期(B)青春期
(C)青年期(D)更年期
40、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表现在()。
D
(A)成长者能够对自己的发展有正确认识,但父母却不能
(B)父母能够对孩子的发展有正确认识,但孩子自己却不能
(C)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滞后,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超前
(D)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
41、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0-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
(A)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B)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C)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42、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
B
(A)2种水平和4个阶段(B)3种水平和6个阶段
(C)4种水平和8个阶段(D)4种水平和6个阶段
43、一般认为,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在()左右。
B
(A)8岁(B)10岁(C)12岁(D)14岁
38、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D
(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
(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
(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D)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39、婴儿偏爱注视()。
B
(A)灰色(B)正常的人脸
(C)静止不动的物体(D)扭曲的人脸
40、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C
(A)饮食(B)睡眠(C)游戏(D)学习
41、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B
(A)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
(B)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C)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D)以逻辑思维为主,在以展过程完成从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
42、()是指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进而认识事物的不变性。
C
(A)辩证思维(B)思维的可逆性
(C)补偿关系的认知(D)守恒
43、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
B
(A)交友范围扩大(B)交友范围缩小
(C)知心朋友是异性(D)团伙人数最多
二、多选题:
132、青春期的情绪变化特点有()。
CD
(A)容易抑郁(B)容易焦虑
(C)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D)青春期躁动
133、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期丧失的内容包括()。
ABCD
(A)心身健康(B)经济基础
(C)社会角色(D)生活价值
105、幼儿期语法结构的发展表现为()。
AC
(A)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B)从疑问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C)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D)从词数多的长句发展到词数少的短句
106、有关老年心理变化的主要观点有()。
AB
(A)老年丧期观(B)毕生发展观
(C)认知发展观(D)道德发展观
94、言语发展的后天学习理论派别有()。
CD
(A)环境决定论(B)相互作用论
(C)强化说(D)社会学习说
95、幼儿友谊多半建立在()的基础上。
ABC
(A)地理位置接近(B)喜爱共同的活动
(C)拥有有趣的玩具(D)志向相似
96、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特征。
ABC
(A)获得守恒概念
(B)思维具有可逆性
(C)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D)可以提出问题的假设
97、青春期记忆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ABC
(A)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B)能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C)短时记忆容量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D)能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但机械记忆的效果较差
94、皮亚杰认为,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的形式进行的。
BC
(A)整合(B)同化(C)顺应(D)平衡
95、幼儿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为()。
BD
(A)从独白语向对话语发展
(B)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C)从连贯语向情境语发展
(D)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96、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有()。
AC
(A)复述(B)大脑风暴法
(C)组织(D)谐音记忆法
97、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有()BC
(A)最初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
(B)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容产生不同的兴趣
(C)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D)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