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6552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1.奕訢驳斥顽固派反对增设天文算学馆,称:

“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

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

天文、算学如此,其余亦无不如此。

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

”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借以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

B.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西学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D.有力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

【答案】A

【解析】

材料“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表明借以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故A项正确,BC项错误;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改变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是解题的关键。

2.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一变革的三个历史环节的主要事件是

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B.《南京条约》——《资政新编》——《马关条约》

C.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扶清灭洋

D.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开眼看世界开始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进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维新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个过程符合材料中的“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D正确。

A项中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是农民运动,与题意不符,排除。

B项中的《资政新篇》没有实行过,且条约也无法显示主题,排除。

C项中的“扶清灭洋”不符合题意,排除。

3.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西汉刘歆为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出来的,非孔子之经,是“伪经”。

它是王莽新朝之学,故称“新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考证有理有据,观点可信

B.减少了变法改革的阻力

C.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D.成为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古文经是西汉刘歆为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出来的,非孔子之经,是“伪经””,“伪经”表明了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C正确。

《新学伪经考》只是康有为个人的观点,不能说观点可信,A错误。

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是《应招统筹全局折》,D错误。

4.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B

【解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含义是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故B项符合材料信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含义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5.《老子》说“郅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体现出老子

A.认同社会发展进步B.对小农经济生活方式的向往

C.对社会现状的不满D.“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主张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了老子消极避世的心态,这是对社会现状不满的反映,故C项正确;消极避世不是社会发展进步,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出现于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D项错误。

6.董仲舒说: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主张

A.天人感应B.君权神授C.伦理纲常D.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指的是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伦理纲常指的是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故D项错误。

7.1839年以前,清政府禁止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到19世纪50、60年代,不仅外国人,中国自己也不断创办报刊。

1895——1898年,更出现近代报刊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期间公开发行的报纸多达60余种,范围包括上海、汉口、长沙、桂林、重庆、西安等城市。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A.与社会时政紧密相关

B.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性

C.多依靠知识分子推动

D.取决于西方侵略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从1839年以前禁止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到19世纪50、60年代外国人,中国自己也不断创办报刊,再到1895--1898年,出现近代报刊事业的第一个高峰,结合所学可知,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报刊不断发展,体现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时政紧密相关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区域性报刊发展情况,无法推断出近代报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创办报刊的主体,无法推断出多依靠知识分子推动,C项项错误。

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错误,排除。

8.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说:

“理智主宰着一切有灵魂的东西……一切将要存在的、一切过去存在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一切现在存在而且将来也要存在的东西,都为理智所安排。

”对材料中“理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理性主义

B.人文主义

C.宗教思想

D.自然法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理解材料中对“理智”的解释,一言以蔽之,“理智”就是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性原则,故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自然法则,故D正确;A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B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教思想,排除C。

9.亚里士多德在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

“似乎把治权寄托于少数好人(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其中也包含着某些真理,看来这是比较可取的制度。

就多数而论,其中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良的智能。

”据此,亚里士多德

A.认为多数人民主也存在着弊端

B.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有借鉴意义

C.主张贤良政治与民主政治结合

D.认为贤良政治是最可取的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就多数而论,其中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良的智能”可知,这是对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可取之处给于肯定,故排除A而选B;题干中的“似乎把治权寄托于少数好人(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其中也包含着某些真理,看来这是比较可取的制度”一句中的“似乎”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是肯定贤良政治,也没有将之与民主政治结合,故排除CD。

10.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国国王时,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

这一新誓词反映出

A.议会至上原则

B.先王法律被废弃

C.国王统而不治

D.内阁专横局面出现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说明了国王的权利来自议会,反映了议会至上原则,故选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先王法律被废弃,所以B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故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时,是拥有行政权的,并不是“国王统而不治”,在内阁出现后,国王才“国王统而不治”,故可排除C;内阁出现在1721,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而且英国的内阁也不是专横的,故排除D。

11.二月革命是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短短的8天之内瓦解了统治俄国几个世纪的沙皇政权。

促成这一“奇述”的因素主要是

A.列宁的英明领导

B.“一战”激化了各类矛盾

C.四月提纲的提出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在1917年4月才回到国内,他没有直接领导二月革命,故排除A;“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类社会矛盾,俄国已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场革命不可避免,所以二月革命很快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选B;四月提纲的提出是在二月革命后,故排除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是在推翻沙皇统治后,故排除D。

12.1958年,法、德、意等六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经济迅速发展。

英国由起初拒绝加入到后来主动申请加入,被拒后于1960年联合瑞典、挪威等国建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这一过程反映出英国

A.不满法、德主宰欧洲事务

B.激烈反对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C.综合国力已无力影响欧洲

D.面对国际地位衰落的矛盾心态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法、德主宰欧洲事务”的结论,故排除A;依据材料中的“后来主动申请加入”这一信息可知,B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合,故可排除;依据材料中的“1960年联合瑞典、挪威等国建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这一内容可知,英国对欧洲还是有些影响的,所以C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合,故可排除;二战使英国的国际地位严重衰落,面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一开始表现出拒绝,说明英国不甘心国际地位的衰落,后来又要加入,说明英国为了国家利益不得已而为之,整体上反映了英国面对国际地位衰落的矛盾心态,故选D。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

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

……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

知他人以帝国主义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

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

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

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

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对概念。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

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

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

积极目的为何?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

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

”……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

”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

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

他说: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

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

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救国。

”所以,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相同点:

都主张以民族主义组建国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观,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统一为中华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不同点:

梁启超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主张民族间的融合与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

(2)原因:

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影响: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主义;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

(3)认识:

思想要与时俱进;思想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问,联系材料中梁启超的相关观点“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联系材料中孙中山的相关观点“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相比较可知,二者都主张用民族主义建国,都反对大汉族主义,都主张用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也有不同之处梁启超用进化论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则更强调共和精神。

(2)问,从材料中“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以1919年为分界线”联系1919年相关的史实可知这一年巴黎和会召开五四运动爆发;联系相关史实可知,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同时提出了三大政策,进行国共合作。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要结合孙中山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思想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说明思想变化要与时俱进,所以本题可以从“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思想要与时俱进、思想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角度组织答案。

14.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是希望通过“以德服人”的“王道”来实现其“内圣外王”理想的,但其思想并不为战国时君所重,倒是与儒家相异趣的法家大行其道,并且正是推行“以力兼人”之“霸道”而被儒者视若虎狼的秦国统一了天下。

——《儒家经学思潮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从儒学的发展过程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进入理论创造的阶段,它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在这一阶段得到突出和强化……到了宋明时代,儒学已完全演变为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官方哲学……宋明儒学进入理论化和体系化阶段

——《儒学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成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中国文化生态发生质变……儒学被进一步妖魔化,成为封建文化的同义语,成为文化革命的对象,“打倒孔家店”是先进青年中最时兴的口号。

——《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王道”思想和法家“霸道”思想的差异。

(2)指出材料二中,汉代儒学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宋明儒学“理论化和体系化”的具体表现。

(3)简析材料三中,儒学成为文化革命对象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答案】

(1)王道:

以德治国,实行仁政;霸道:

实行法治,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2)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强化皇权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三纲五常”等伦理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宋明时期朱熹等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原因: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先进知识分子为维护民主共和,掀起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

影响: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儒家“王道”思想从材料中是可以直接概括出来的,即“以德服人、以德治国”。

而法家“霸道”思想体现在材料中的“以力兼人”即回答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即可。

(2)在回答汉代儒学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宋明儒学“理论化和体系化”的具体表现一定要分清汉代是要回答“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但是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是不同的。

宋明是要回答“理论和体系”,“理论”就是回答理学,而“体系”则要回答以朱熹的以“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本题一定注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答题范围即可。

(3)儒学之所以成为了文化革命的对象,与儒家思想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以及当时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先进知识分子为维护民主共和,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有关。

对儒学思想的批判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注意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包括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促进了思想解放;对儒家思想的绝对否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的功能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

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王安石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各地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年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

王安石于熙宁四年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当地居民分派。

王安石于熙宁五年(1071年)下令各地清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此为依据收税。

——摘编自XX百科

材料二王安石,两次任宰相,两次被罢免,历来颇具争议,褒贬不一。

宋高宗赵构“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

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他的改革高度赞同。

1944年,美国华莱士说青苗法对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扭转有参考价值。

——百家讲坛资源网: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

(2)请从材料二历史人物对王安石的评价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综合上述材料给予王安石身份评价,你认为恰当的说法应是?

【答案】

(1)措施: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任意4点4分)

思想:

积极开源,增加政府收入。

(各2分共4分)

(2)评价:

①赵构的说法,错误。

理由宋亡是历代政策导致积贫积弱的结果。

王安石变法虽实行了十几年,在富国强兵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与宋亡没有关系,宋高宗的说法罔顾事实,是安于现状不思改革的托辞。

②列宁评价正确。

北宋政策不当出现三冗危机,内忧外患,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

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③华莱士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解决危机的方法之一是需要利用政府的力量干预经济,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

王安石变法就是利用政府力量,解决当时北宋面临的危机,对当时美国解决危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总分5分,判断1分,理由4分。

身份:

王是改革家、政治家。

(各1分,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

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第二小问指导思想,北宋中期处于封建政府积贫积

弱的困局之下,推行变法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之目的。

(2)第一小问看法,对于历史改革的评价必须要回到当时历史背景之下客观公正的去分析,且不可过多苛责前人,阐述时注意到要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第二小问身份,在北宋积贫积弱的背景之下毅然决然推行社会改革必然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故王安石是中国历史有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考点:

王安石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