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塘一小导游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5903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莲塘一小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莲塘一小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莲塘一小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莲塘一小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莲塘一小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莲塘一小导游词.docx

《莲塘一小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莲塘一小导游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莲塘一小导游词.docx

莲塘一小导游词

莲塘一小导游词

【篇一:

南昌县莲塘一小办学特色与亮点汇报材料】

南昌县莲塘一小

办学特色与亮点汇报材料

构建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品质,争创现代品牌学校,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积极探寻,不断挖掘学校课程资源。

我校现有教职工190人,在校生4910人,67个教学班,4栋教学楼,师资雄厚,100%的教师取得中师以上学历,85%以上教师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60%以上的教师取得了本科学历,现有小学特高级教师10人,小学高级教师119人,小学一级教师59人。

学校在加强德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队伍建设、改善育人环境、完善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推进了素质教育,提高了办学水平。

一、正确把握办学方向,努力打造学校特色

〔一〕办学理念明确

学校坚持以“爱每一个孩子”为办学理念,以“尚爱,笃学,厚德,励志”为校训,立足标准,突出特色,形成了“标准+特色”、“合格+特长”的办学模式。

〔二〕管理水平提高

学校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建立了一支“务实高效、开拓创新”,具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多年来,学校班子坚持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模范引领,充分表达“制度育人、情感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风貌。

〔三〕办学特色突出

学校注重和谐发展,努力打造办学特色:

〔1〕大力实施“优质教育”,稳步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2〕德育课程一体化,坚持文化育人、制度育人、活动育人相结合,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素养;

〔3〕科研培训一体化,学校搭建多种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加大投入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二、大力实施“优质教育”,稳步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优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

这是社会的渴望,人民的要求。

学校注重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为突破口,顺民心,合民意,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工程建设力度,以实现学校的全面现代化。

〔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在新形势下,教育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进一步加强和改良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新时期学校的当务之急。

学校要求教师多一份社会责任心,讲师德,树形象,积极投身到“做人民满意教师,创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活动中,在师德行风建设中,要求教师遵守法律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自觉抵抗各种不良倾向的侵蚀,做到令行禁止,树立教师应有的形象。

〔二〕促进专业特长发展。

振兴学校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促进教师专业特长的发展。

〔1〕抓内涵发展,要求教师审视自己的内在素质,关注自己的职业角色,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使自己在道德、情感、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进展。

〔2〕抓特长发展,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扬长,不断优化特长发展的生态环境,取得新成绩,作出新奉献,从而促进特长的更优发展。

〔3〕抓全面发展,学校要求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

近年来,涌现出省级骨干教育姚昉、市级骨干教师罗艳霞、县级名师叶华、县学科带头人晏凌云等35位在誉满教育界的优秀教师。

〔三〕培养教育科研水平。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学校一贯注重教科研工作确立“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方略,把推进新课程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成长作为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努力创建校本教研特色。

在长期办学的经验总结基础上,学校成功开发了《自律三字经》《家长教子歌》等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科研上,紧紧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全面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中心,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支柱的三维课程体系。

近年来,成功完成了省、市、县级科研课题多项,其中尤以《书香童年》课题的影响

面最为广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走上了一条“教学——科研——教学”的成功之路。

〔四〕实施现代优质教学。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关注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模式。

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前瞻性、先导性,拓展教学思路,实现了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五个转变”,表达了以学生为本、培养特长和提升能力“三个特点”。

开展了以改革学习方式为重点的课堂探究活动,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

强调教学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能力。

在课堂教改中,倡导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学习方法,强调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被动评判走向主动参与,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改良和自我完善,进而加快学习进度,拓宽学习范围,提高学习成绩。

〔五〕关注学生学习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本质就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

为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在学生身上倾注全力外,还要研究教学策略,给学生以最正确的指导,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以一个“引导者”、“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的姿态融合在课堂上,参与到学生中。

注重教学创新。

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为基础目标,通过引入英语、电脑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通过课程整

合、教材重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学校为学生改善一流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整体学习质量显著提高,学习态度和习惯也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

学校每学期举行学生竞赛系列活动〔讲故事、朗读、阅读、演讲、数学竞赛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挥洒的舞台。

三、德育课程一体化,提高学校育人实效

〔一〕完善育人制度,加强标准管理。

为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我校力求使德育管理常态化,德育工作始终做到专时专用,升旗仪式、晨检、班队会等时间绝不移作他用。

1、抓培训提高。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

着重抓好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学校建立和形成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实施,全体教职工人人参与德育工作的良好格局。

2、抓建章立制。

为使德育工作进一步标准化、科学化,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规章制度,以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过程管理。

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教师值日制度》等,结合新颁发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标准》,学校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开展中队黑板报评比,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每月一次的主题队会,每学年一次

【篇二:

莲塘一小一年级教师关于学校制度讨论的反馈意见】

莲塘一小一年级教师关于学校制度讨论的反馈意见

一、关于校园健步走:

1、各班语、数老师的课程分布,每天第三节课分别占40%-60%,注定有的老师满勤才能到达40%,万一有什么事就达不到要求,所以建议每天设两个时间段进行健步走活动。

2、建议把一学期满勤的奖励基金100元改为每月满勤的奖励基金100元,以调动每位老师锻炼积极性。

二、关于绩效工资中教师获奖的奖金:

建议由学校出资奖励,而不应该从老师的绩效工资中抽扣,教师的绩效工资本来就不多。

三、关于请假制度:

1、建议事假、病假要分开对待,人吃五谷杂粮,哪个不会生病,请病假的代课金不应该由老师个人出。

2、一线教师上的课越多,请假时出的代课金就越多,而其他教师不上课或课少,就无此烦恼,不公平。

四、关于工作量:

数学老师工作量不足,是标准定高了。

五、关于考勤制度:

学校考勤制度趋于严格,建议适当提高考勤奖,并设满勤奖。

【篇三:

常用导游词】

广州中山纪念堂

孙中山的名字并不是叫“中山”,他是姓“孙”名“文”,号“逸仙”,他的雅号才是“中山”。

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年青的时候在香港学医,之后在广州和澳门治病救人。

在这期间,他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开始投身革命。

他成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先后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1911年,孙中山做了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领导辛亥革命把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给推翻了。

孙中山在广州曾经三次建立政权:

第一次是1917年,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一个“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誓师北伐;第二次是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就在现在中山纪念堂这个地方;第三次是在1923年,孙中山驱逐了陈炯明之后,在广州又重建了大元帅府。

1924年,为中国革命费尽心血的孙中山病倒了,他患的是肝癌,但是他仍然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奔波劳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就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

孙中山先生出生和逝世都是在12号。

由于孙中山生前喜欢种树,政府便把每年的3月12日这天定为“中国植树节”。

在孙中山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6年,当时的广东国民政府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拨款100万两白银在广州兴建中山纪念堂,堂址就选在越秀山南麓的总统府旧址。

这个总统府,在清朝原是抚标箭道,后来改为督练公所。

辛亥革命之后被军阀龙济光占据了。

1921年,孙中山在这里当上非常大总统,这里就成了总统府。

在1922年,叛军陈炯明的军队用大炮把总统府给夷平了。

当时孙中山和家人都是跳墙逃走才避过大难的。

后来,广州人民和一些爱国华侨听说要建中山纪念堂,都纷纷慷慨捐资。

纪念堂的设计者是我国著名的设计师吕彦直。

吕彦直是山东人,他在国内的建筑界很有名望,南京的中山陵也是他设计的。

很可惜,他英年早逝,35岁就死了,未能亲眼看到纪念堂落成。

纪念堂在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历时3年。

解放后,政府多次拨巨款对纪念堂进行装修。

现在,纪念堂的设备都很先进,有中央空调、高级舞台音响、灯控系统、消防监控中心,还有贵宾接待大厅,真是一年比一年漂亮。

纪念堂前面的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西广场各有一根旗杆和一个云鹤华表,它们是以纪念堂的南北中轴线为轴心分别对称的。

这个广场内种着木棉、白兰、桂花、合笑等共70多种花草树木,它们开花的季节各不相同,所以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

这几棵就是木棉树,也叫英雄树。

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

在广场的北门,有一棵已有300年历史的木棉树,是广州的“木棉花王”。

堂前矗立着孙中山纪念铜像。

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有这个底座而没有铜像。

在1945年春天,中山大学把校内的孙中山铜像借给纪念堂安放在这里。

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了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放在这里,原来的铜像才送还给中山大学。

尹积昌所造的孙中山铜像一共有4个,其中3个在广东。

除了这一个之外,一个在黄埔军校,一个在中山医科大学,另一个在南京的中山陵。

这个铜像的造型是有讲究的——孙中山的左手用三只手指

叉腰,代表着“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右手用五只手指拄着拐杖,代表着五权宪法。

铜像寓意深刻,可见创作者的心思是非常细密的。

底座上面刻着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上面写有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建党程序的具体内容。

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开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它的堂顶是八角形的,铺着宝蓝色的琉璃瓦,分为高低4层。

大堂正面悬挂着孙中山手写的金字牌匾——“天下为公”;大堂四周的基座和阶梯都是花岗石,既庄重又典雅。

从整个建筑来看,富有很浓的民族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不愧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之作。

纪念堂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很多人都以为纪念堂是全木结构,其实,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

地面到堂顶高58米,南北各宽71米。

观众席分楼上楼下两层,有8座楼梯,11个进出口,共有5000个座位。

那么各位可能很惊讶,这么大的大堂,怎么会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顶盖呢?

原来这里共有8根柱子,但都藏在周围的内墙里,支撑着顶盖的8个角。

这顶盖分3层,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中层开了玻璃天窗,下层是装饰用的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

大家看一下,我们现在没有开灯,但整个纪念堂都十分光亮。

光线就是通过玻璃天窗射入堂内,使整个会堂不用亮灯也光线充足。

由于柱子都藏在墙里,观众无论坐在哪个位置,观看舞台的视线都不会受阻;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即使你坐在最远的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舞台的音响,这些都是纪念堂设计巧妙之处。

堂内舞台宽19米,深15米。

这块便是著名的“总理遗嘱”,是由汪精卫所写。

遗嘱之中有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名言。

兴建这个中山纪念堂,加上越秀山顶的那个孙中山纪念碑,各项费用总造价超过300万银元。

也许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银元的价值了解不多,但是在当时,一个银元就可以买到40斤大米,而我们现在买40斤大米大约需要60块钱人民币,换算一下,一个银元等于60元人民币,那300万银元就是1.8亿元人民币。

可见,这在当时也是很高的造价。

新荔枝湾涌

荔枝湾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千百年来有名的消夏游乐地,素有小秦淮之称,地处广州西隅,旧属南海县恩洲堡伴塘乡,与花埭、芳村一水之隔。

湾水出口处,可通石门与白鹅潭,有江中的大坦沙横亘其中,亦是天然的水上游乐区。

荔枝湾原没有新旧之分,新荔枝湾区域的划分,是由现在的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右侧桥脚〔多宝路西头〕起,至西郊泳场东边的一带地方。

至于旧荔枝湾的范围,大致是东起“荔湾东约”〔现在的荔湾路中段〕,西至现在的荔湾湖公园西河边的“红荔湾头第一村”以及“何仙姑庙”旧址一带,现在的荔湾南约和荔湾北约都是这条湾水流经的地方。

此外旧荔枝湾过去还有一条支流斜向西北与彩虹桥小河接通,在未辟为荔湾湖公园之前,还有刻着“红荔湾头第一村”的石牌坊竖在涌边。

新荔枝湾在本世纪20年代初期,只有少数接客过渡和游河的小艇〔俗称舢板〕,稍大的称“四柱大厅”。

自从“西郊泳场”和“海角红楼”相继出现以后,游艇顿增,而且有新型游艇〔画舫〕逐渐代替了旧的游艇〔舢板〕。

这些新型的艇身,涂以天蓝色的漆油,上设帐篷,两旁挂着帘幕,中间陈设精雅,有的艇各自定有名号,如“流云”、“素月”、“清波”、“灌锦”;此外有些艇还在篷头支柱上挂着一副小对联。

在那时“海角红楼”海面这一带是游河的终点,也是游艇最集中的地方。

这一带不但有游艇,而且有专供豪商权贵游宴

的紫洞艇和酒菜艇〔如“老九记”等〕;有“艇仔粥”艇〔如“生记”、“小神仙”等〕;有叫卖海虾、海鲜和生果、香烟、饼食的小艇z有出租留声机或卖唱的小艇。

每当夏天,专门叫卖荔枝和西瓜的艇则更多了。

新荔枝湾最繁盛期是在陈济棠主粤时。

当时的游客大致有两类:

一是画航的游客。

游客中有一般的市民、知识界和慕名而来的海外人士等。

二是紫洞艇的游客,多是豪商、权贵。

他们主要目的不是游河,而是利用紫洞艇作为饮宴、赌博、玩赏歌妓,或利用这里作为有关钻营官爵承包税捐等交易场所。

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占领广州时,由于出河口的珠江河道被日寇所封锁,一度游客大减。

直到陈耀祖当敌伪广东省长之后,游河出口处重新开放,又逐渐兴旺起来。

追究荔枝湾的故址,甚至可以远溯到公元前206年的赵佗在广州自立为南越王的时候。

据考证,荔枝湾的故址就是在陆贾城之西,可知早在公元前二百年间,就有荔枝湾了。

相传汉朝时,旧荔枝湾已开始种荔枝。

公元905年,唐朝末期,在广州有一个割据岭南的南汉皇刘隐,传至末代国主刘长〔公元958年即位,年号大宝〕所经营的“昌华苑”就建在荔枝湾这块地方。

每年夏季、蝉唱荔枝熟时节,南汉王刘长便和妃嫔、内臣在荔枝湾大摆“红云宴”,饱啖红荔、寻欢作乐。

相传“红云实”之际,偶有骤雨,妃嫔宫娥急避,珠珥金钗失落不少。

后人因而在荔枝树下、莲塘里不时获得首饰。

而在元代,皇帝忽必烈〔元世祖〕和铁穆耳〔元成宗〕喜欢饮用柠檬汁制成的“舍里别”檬古语,即解渴水,简称渴水〕,于是下令在广州荔枝湾建起了一个御果园,园内精工栽种800多棵柠檬树——“广州园官进渴水,天风下热宜檬子。

百花酝作甘露浆,南国烹成赤龙髓。

明代时,荔枝湾已成为平民百姓可以涉足的胜地。

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渔唱”就是指渔民清早出江捕鱼,黄昏归舟,渔歌互答的诗情画意。

清代时,荔枝湾仍保持江南水乡的特色,张维屏“千树离支四围水,江南无此好江乡”〔离支,即荔枝〕就是荔湾风光的生动写照,荔基莲塘的景观更是民歌常咏的题材。

清末有《羊城竹枝词》说:

‘不养春蚕不织麻,荔枝湾外采莲娃。

莲蓬易断丝难断,愿缚郎心好转家。

荔枝湾外夕阳沉,荔枝湾下野水深,郎过伴塔莫折藕,藕丝寸寸是浓心。

晚清时期广州豪商大户潘仕成所经营的海山仙馆的地点就是在荔枝湾之西,即今之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对岸的一大片地方。

那时,海山仙馆还植有不少荔枝树,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子贞〕曾写了一副对联留赠与潘仕成,联云:

“无奈荔枝何,前度来迟令太早;又乘药舸去,主人长醉客常醒”。

此外,海山仙馆也有一副涉及荔枝湾的楹联:

“海上有三山,风景依然,玉萧何处?

岭南第一景,黄梅时节,红荔湾头。

自从海山仙馆被抄入官,经过地方官的拍卖,原来的海山仙馆分割为彭姓所有的“彭园”〔主人彭光湛,园址在今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后边〕。

对岸那段馆址为陈姓所有,后改为“荔香园”〔主人陈花村是汪精卫老婆陈壁君陈氏家族的一员〕。

两国隔河相望,在附近还有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伯办的“荔湾俱乐部”〔在今荔湾涌边一马路的东段路口偏南地方〕。

二三十年代,新荔枝湾一带仍盛产荔枝。

游客付款数角,即可上树采摘、饱啖荔枝。

那时,夏季到荔枝湾的游客还有一种叫“游河”的消遣。

特别是抗战胜利后,人们乘坐游艇、舢板,沿荔枝涌出珠江,到海角红楼。

沿途经荔夹岸,荷香数里,波光潋滟,令人陶醉。

时节,游艇如鲫,海鲜虾艇、鱼生粥艇,烟酒果艇,来往穿梭。

荔枝、西瓜、海鲜、香烟和艇仔粥的叫卖声、管弦声、咸水歌声、嬉笑声交织一起,构成一组别有情趣的南国城郊水乡风情画。

后来,由于城里的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的河溪两面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也就变成了假设干条村了〔如荔溪东约、南约、北约等;又如伴塘首约至五约等〕。

在行政区划中,区名亦有与“荔”字结缘的。

1950年6月,即有荔湾区的建制〔当时的荔湾区仅是令荔湾区的一小部分。

1952年,广州各区调整时,并入西区〕。

1960年夏广州调整行政区域时,荔枝湾所在的西区便更名为荔湾区。

当你驱车在如今广州的荔湾路、中山八路、黄沙大道〔北段〕、多宝路〔西段〕。

龙津两路兜一圈时,你可相信这些车如流水的闹市,昔日是“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水乡?

荔溪古道、荔溪东〔南、中〕约、荔湾涌、荔湾路、荔湾湖公园和荔湾区等地名,能否帮你窥见其昔日风貌?

广州概况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华南区域性中心城市。

广州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

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分,四季如春,繁花似锦。

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

由于气候温和,土壤湿润,阳光充足,广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自古就以“花城”著称。

在国内城市中,这一别称和美誉也是广州独有的。

但凡来广州旅游的人都一定会充分感受、亲身体验到处处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花的节日,广州不愧为花的城市!

广州市辖10个区和2个县级市。

10个区是:

越秀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芳村区、番禺区、花都区,其中番禺、花都于2000年6月撤市设区;两个县级市是:

增城市和从化市。

广州市陆地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350平方公里。

2000年6月,番禺、花都2个县级市撤市设区后,广州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目前,广州已经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

到2002年3月底,广州行政区域内人口〔含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已突破千万大关,其中市区人口已经超过了600万人,市区平均每天流动总人口达300多万人。

从这意义上,可以说广州是名副其实的不设防的城市。

广州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有许多著名中外的农副土特产品,经专家们鉴定确认的多达100种。

广州是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

广州的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热带、亚热带果树的生长,一年四季都有水果上市。

广州的水果共有500多个品种,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萝享有“岭南四大佳果”美誉,早已名闻中外,也是广州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四个品种。

其它如杨桃、龙眼、黄皮、柑、橙等也久负盛名。

在今天,提起广州,人们会很容易、很自然与现代、时髦、繁华、富裕、美丽联系起来。

其实,广州还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王朝任命任嚣为南海尉并建城〔俗称“任嚣城”〕开始,广州已有2216年的建城历史。

而世界历史名城中,除古罗马、雅典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巴黎、伦敦、莫斯科等均比广州年轻。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民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特建“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建立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位于今天广州仓边路、越华路、中山路、北京路一带的老城区内。

秦王朝任命任嚣为南海尉并建城,俗称“任嚣城”,有人考证后认为“任嚣城”就在今越秀区仓边路一带。

秦末汉初,赵佗继任南海尉,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建赵佗城。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领大军,出师岭南,废除南越国,再置南海郡,郡治仍设在番禺〔即今广州〕。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于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在交州东部分设广州。

广州之名由此开始,至今已有1770多年的历史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广州有几个美丽的别名,我现在就考一下你们,看能不能说全。

对,大家说得都对,广州又称花城、羊城、穗城。

花城,前面已向大家简单介绍过了,不过大家知道和记住花城,更多的是通过已故中国四大散文家秦牧的那篇著名散文《花城》,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被收进中学语文教科书,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因此而记住广州是一座以花而得名的城市。

那么,广州为什么又称“羊城”、“穗城”呢?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楚庭因连年灾害,田地荒芜,农业失收,百姓饥荒。

有一天,天空出现五朵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红橙黄绿紫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仙羊,仙羊各口衔一棵一茎六穗的稻子,徐徐降落在这座城市。

仙人把稻子赠予百姓,把五只羊留下,祝愿这里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

从此,广州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也开始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之称。

后来广州的百姓还在惠福西路修建“五仙观”来纪念这五位造福广州的仙人。

你们假设不信,可到五仙观的东侧看看,至今那里还有一块巨大的红砂岩脚印状的凹穴,那就是“仙人拇迹”。

你们还不信,可再到越秀山麓,那里存立有一座“古之楚庭”的石牌坊,它告诉人们,广州最古老的名字叫“楚庭”。

喜欢动脑筋、善于思考的人可能会想:

在这个神话传说中,仙人们为什么骑的是羊而不是别的什么动物?

为什么五位仙人衣是五色,羊亦五色?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神秘?

不错,在这个神话传说背后,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也就是说,仙人骑着羊而来,仙人五数、衣五色、羊亦五色都不是偶然的。

先说为什么是羊,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基本领实,畜牧学家已经证明,广东的羊来自北方,这就说明五羊神话是一则史前拓殖神话,中原人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就开始南迁并给岭南人带来了北方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证明了广州很早就是一个移民城市。

也许有人还会问,移居羊城的先民,也可以把狗、猪呀什么的带来呀,为什么单单是把羊带来呢?

这可能是由于路途遥远、猪的行动缓慢、成批驱赶不便,再加上在古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