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三年级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4954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三年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美术三年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美术三年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美术三年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美术三年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三年级教案.docx

《小学美术三年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三年级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美术三年级教案.docx

小学美术三年级教案

小学美术三年级教案

  篇一: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美术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

主要内容包括:

点、线、面的游戏、橡皮泥塑、绘画、手工制作、纸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一课魔幻的颜色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有两个原色调处的第三个颜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

  教学准备:

  学生:

颜色、纸、笔等

  教师:

塑料杯、颜色、实物投影等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间色并指导色彩的出处。

  2、理解三原色及间色的概念。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听老师讲故事,加入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怎样?

并请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

活动二:

  1、说说你知道的颜色有哪些?

  2、你知道这些颜色都是怎样来的吗?

  3、给学生介绍三个小伙伴:

红黄蓝

  4、老师讲两个有红和黄色的瓶子的颜色分别到入一个空瓶子中。

看产生了什么变化?

  5、出示课题:

魔幻的颜色

  活动三:

  1、请学生也来变变看。

用红和蓝、蓝和黄交朋友。

看看变成什么颜色?

  2、产生的这些颜色在生活中那里存在?

  3、在倒颜色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颜色倒的多与少会影响所产生的颜色的深浅。

  4、请学生再做练习。

  活动四:

小结:

橙=红+黄绿=蓝+黄紫=蓝+红

  活动五:

  1、考一考:

请学生来做小老师考考大家。

  2、总结出原色与间色的概念。

  活动六:

  1、调—调、画—画创造一幅美丽的画。

  染一染、吹一吹、印一印感受魔幻的色彩。

  请学生用以上任何一种形式来完成一幅画。

  2、作品展示

  活动七:

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来进行交流。

教师小结。

  第二课万花筒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

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学生:

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胶水、绘图笔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玩一玩

  传着看看、玩玩万花筒,教师提示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找一找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这样?

  分组将各自在万花筒中看到的图案简单的画一下。

  活动二:

展示各组的作业,并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放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只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活

  动三: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绿色的圆形,然后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在万花筒中这个圆形会变成什么样的图样,在学生绘画、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活动四:

大家一起来画一下自己心中的万花筒中的图案,并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作业展示,评价。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边,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

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

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三课大人国与小人国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准备:

  学生:

玩具、纸、笔等

  教师:

电脑图片、动画资料、实物投影、玩具等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大与小。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请学生观看《格列佛游记》电影片断。

  2、讨论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

你都看过那些这方面的书?

  3、出示课题:

大人国与小人国

  活动二:

  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有时显得非常小?

(小组讨论)

  2、教师举例:

雕塑《汤匙桥》《衣夹》等(电脑展示)

  3、请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

(微缩景观等)

  活动三:

  请学生思考:

  1、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时来到大任过还是小人国?

  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4、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小?

  活动四: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活动五:

交流作品初稿。

提出修改意见。

  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第四课前前后后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2.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

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课件。

  学生:

剪刀、胶水、彩色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课件展示小朋友站上课队、气球升空、兵马俑、林间小路等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影视资料。

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

这些图片中的景象都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

(近大远小)

  可别小瞧前前后后,其中还有不少的奥秘,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看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

  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活动二:

  讨论:

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找一找语文、数学等课本、课外读物的插图上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的,有哪些画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升国旗时前面的旗台和升旗手,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添画两队升旗的队伍,并请大家讨论、分析一下绘画顺序:

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先画前面的)

  活动三:

  小组讨论,选定一个主题,以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评价与总结:

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出示几件粘贴作品,请同学们比较:

哪件运用了近大远小的规律,用了的和没有用的有什么不同效果。

如果画面中的物品大小都一样,又没有前后遮挡关系,这样的画面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把这些作品发到各小组,请学生们仔细看看:

在剪制各物品时哪里的应该大些,哪里的应该小些。

粘贴的时候先粘前面的还是先粘后面的?

  总结: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就会产生在后面的感觉。

  只有先贴后面的,再贴前面的才能正确的表现出前后遮挡以及近大远小的规律。

小组讨论,从“风景、”“静物”“场景”中任选一个主题,小组集体进行剪贴创作。

提示:

除了大小以外,还要考虑到不同颜色带给我们的远近感觉。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指导。

请学生随手将剪下来的纸屑放进自备的塑料袋中,这样课后收拾比较方便。

  活动四:

  “前前后后”粘贴作品展,请同学们以参观画展的形式进行互相评价,评价标准是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

  第五课天然的斑纹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式表现12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2.能否总结出作业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与同学共享。

  教学准备:

  教师:

表现不同肌理的课件,一只布袋子、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

  学生:

提前搜集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

水粉色、毛笔、调色盘等。

纸。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学生将手伸到教师带来的布袋子中随便摸一件东西,并凭触觉说说它表面的花纹是怎样的,请大家猜猜这是什么,然后拿出来看猜得对不对。

  说说自己凭什么这样猜的,你平时注意到物品的这些细节了没有?

  放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注意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活动二:

  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他们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比如说:

“树皮给我们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是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

?

”还可以有一些对比,譬如:

棉布比丝绸粗糙,但又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树叶要滋润、细腻?

?

  活动三:

  布置练习作业:

各组同学交换自己带来的各种物品,感受一下肌理,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23个用彩色笔或油画棒画一下。

  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活动四:

  教师为学生表演一个魔术:

在一张白纸上用油画棒用力涂色,白纸上除下了一些有肌

  篇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课

  课题:

魔幻的颜色

  课时:

1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教具学具:

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教师做试验(原色调出间色)

  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

  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

  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

  二、发展阶段

  让学生认识三原色。

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

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

  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

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

  学生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三、收拾与整理

  四、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

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

  【三年级第一课教学参考资料】

  蒙德里安与《红、黄、蓝的构成》

  蒙德时安Mondrian.Piet:

[荷兰](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的阿麦斯特一个教会学校校长家庭,14岁开始学画,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养料。

直到1911年,他在荷兰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后,次年就赶赴巴黎,开始按立体主义方法作画。

最初使用最单纯的红,黄,蓝和绿等颜色来描绘风景。

在以后的

  年代里,他以抽象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现风景,1914年回到和来创立风格派,提倡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抽象符号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现对象。

他认为:

“唯有纯造型才能完成最后的抽象。

在造型的艺术中,真实性只能通过形式和色彩,有动势的运动的均势才能表现出来,纯手段才是提供达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法。

”这一思想使他通过直角,通过把色彩简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为一种非全等的,对立的均衡。

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型,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现,这类对力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画中,曲线已经消失,垂直与水平结构居主导地位;19196年以后通过垂直与水平线结构的动势平衡,以及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现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红,黄,蓝的构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nandMrs,ArmandP,Bartos收藏。

  第2课

  课题:

万花筒

  课时:

1课时

  课堂类型:

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具学具:

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

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

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发展阶段

  我们要创作一个:

“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

(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

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3、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

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三年级上第二课教学参考资料】

  万花筒:

  一种光学装置。

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显示出变幻无穷的图案。

由布鲁斯特于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

简单的万花筒包含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

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

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

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稠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

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3课

  课题:

大人国与小人国

  课时:

2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

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小人国)的?

  请学生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

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得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

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二、发展阶段

  学生思考:

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

继续启发学生思考:

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者小?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三、小结:

表扬优秀作业

  四、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第4课

  课题:

前前后后

  课时:

1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

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讨论:

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

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

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第5课

  课题:

天然的斑纹

  课时:

1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

  2、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

  教具学具:

收集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

水彩工具,蜡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教学

  1、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可以这样说:

树皮给我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

还可以做一些对比,譬如:

棉布比丝绸粗糙,但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叶要滋润,细腻?

?

  2、发展阶段

  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

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

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意。

也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纹。

  以上拓印的方法不难,但要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却也不是很容易的,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尝试,并且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成功的原因,谈谈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谈谈解决的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拓印的方法。

学生可以自主决定用什么方法,表现什么样的肌理。

建议用两课时,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

表现不同的肌理。

  3、收拾与整理

  由于这节课会用到多种材料,教室里会显得凌乱一些,所以,下课前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收拾物品。

  二、课后拓展

  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尝试:

有些纹理,例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文的方法来印。

将水粉色涂在玻璃等光滑并不吸水的物体的表面,将纸覆上去,得到偶然的肌理效果;将墨汁或颜料滴在水面上,稍稍化开后,用宣纸吸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年级上第五课教学参考资料】

  肌理:

与形态,色彩一起组成造型三要素。

肌理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组成和构造而使人得到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

质地,手感,触感,织法,性质,纹理等说法,都可包括在肌理之中。

能够实际触摸的称为“触觉肌理”;只能看不能触摸出差别的称为“视觉骨理”,如从照片或印刷品上感受到的肌理即是。

  第6课

  课题:

校园里的花

  课时:

2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各种植物枝叶生长的结构,叶片,花瓣的形状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变化。

  2、能运用不同大小的点,流畅富有变化的单线条来写生各种植物,并将点与线结合添加上背景使画面的构图更完整。

  3、通过写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否通过观察了解写生植物枝叶生长的结构,叶片、花瓣的形状特征。

  篇三: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体

  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