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81441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

(共7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乡人曰乡为身死而不受背井离乡

B.又何间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挑拨离间

C.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鄙陋无知

D.何以战不敢出一言以复拭目以待

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鲁庄公说:

“衣食这类用来保佑人平安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理解:

从此句可见鲁庄公的草率,他没有做充分的战前准备,回答不得要领,谈的是给予官僚贵族的恩惠。

【乙】既克,公问其故。

翻译: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理解:

直到战争结束,鲁庄公还弄不清取胜的原因,这又一次说明了鲁庄公的鄙陋。

13.结合选文和下面这则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说说曹刿和商鞅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

(3分)

【链接材料】

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④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⑤也,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⑥,黥⑦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

①[令既具](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

②[布]公布;颁布。

③[国都市南门]秦国都城市场的南门。

④[卫鞅]即商鞅,卫国人,在秦国实施变法。

⑤[君嗣]国君的继承人。

⑥[虔(qián)]人名,姓嬴,他和下文的公孙贾都是秦孝公太子嬴驷的老师。

⑦[黥(qíng)]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答:

【分析】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

“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

   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

就又宣布命令说:

“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

”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

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那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

“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法令颁布施行十年,秦国的百姓十分高兴,没有人拾取别人遗失在路边东西,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庭富裕人口兴盛。

秦国的人民勇于为国家作战,不再热衷于私下斗殴,乡镇的治理十分和谐。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乡:

同乡/乡:

同“向”,从前/乡:

故乡;

B.间:

参与/间:

中间/间:

间隔;

C.鄙:

目光短浅/鄙:

目光短浅/鄙:

目光短浅;

D.以:

凭借/以:

用来/以:

文言连词,与“而”相同。

故选:

C。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理解正误的判断能力。

【甲】理解有误,这句话可见鲁庄公不懂得作战要取信于民、鼓舞民志,单纯地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左右大臣的身上。

【乙】翻译与理解正确。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比较能力。

阅读《曹刿论战》全文,可知曹刿的高明之处在于:

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而链接材料中的事件,可以看出商鞅立木、处罚太子的目的就在取得百姓的信任,从而接纳他的改革。

据此可见曹刿与商鞅都重视取信于民,明白它对于作战、治国的重要性。

答案:

(1)C

(2)乙

(3)示例:

曹刿和商鞅都非常重视取信于民。

曹刿认为鲁庄公可以迎战的原因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说明他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

商鞅在未颁布变法的条令之前,重赏徙木之人,“以明不欺”,实行新法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些都说明他意识到取信于民对于推行新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点评】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共8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惩一儆百

B.固不可彻固若金汤根深蒂固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毛之地轻于鸿毛

D.且焉置土石本末倒置置之度外

11.结合上下文内容,对下面语句的进一步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理解:

寒来暑往季节交替,愚公一家开始折返回家。

这句话写出了移山进程之快,表现出愚公一家干劲十足。

【乙】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理解:

这是智叟讥笑、阻止愚公移山的语句。

智叟认为愚公不可能完成移山任务,他不理解愚公的坚定执着。

【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理解:

愚公认为自己的子孙繁衍不断,但山不会加大增高,移山任务终将完成。

这体现了愚公超越一般人的见识。

12.愚公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谈谈这种精神是如何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4分)

【链接材料一】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链接材料二】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

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在太行之巅修建了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解决当地干旱缺水的问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修建红旗渠这一水利工程。

太行山绵延陡峭,在山腰修建沟渠本就十分困难,加上每延伸8000米才允许垂直高度降低1米的施工要求,使得修建过程难上加难。

修渠民工从峭壁高耸的山顶,腰系大绳,下到山腰,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在坚硬的石英岩构成的悬崖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

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落后等困难。

修渠民工凭着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最终削平了1250座山头,开凿了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最终完成了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答:

  

(三)(8分)

10.D(2分)

11.甲(2分)

12.答案示例一:

宋濂面对读书难、从师难、请教难等诸多困难,借书抄书天寒不怠计日以还,百里从师色恭礼至,最终学有所获,体现了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林县人民面临施工困难、粮食不足、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建成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也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的体现。

答案示例二:

宋濂面对读书难、从师难、请教难等诸多困难,借书抄书天寒不怠计日以还,百里从师色恭礼至,最终学有所获;林县人民面临施工困难、粮食不足、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建成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他们都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的体现。

(共4分。

宋濂表现1分,体现的精神1分,修渠民工表现1分,体现的精神1分。

分别写两则材料的示例,最后总说精神,可正常给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共7分)

曹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