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和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1430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和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和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和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和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调研报告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和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和思考.docx

《调研报告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和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和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研报告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和思考.docx

调研报告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和思考

调研报告: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困惑和思考

近年来,我市按照美丽中国的安排部署,深入推进“四化两型”,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

近期,我们对全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作了一个深入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绩与特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部分,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通过办点示范和整体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1.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始终把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三年行动,农村环境有新的改善。

一是农村垃圾清理逐步规范。

全市配备农村保洁员9000余人,86%以上的村实现清扫保洁,92%的乡镇配置了垃圾转运设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8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1.82%,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分类、转运、处置逐步规范。

二是养殖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全面完成“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达标率达76%。

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制度正式实施,小二型以上水库全面禁止投肥养鱼。

三是农村工业污染有效遏制。

环保“三同时”制度得到贯彻执行,取缔关停158家“十五小”“新五小”企业。

零陵、东安扎实推进锰矿整治工作,加快治理矿区环境,还百姓蓝天碧水青山,湘江上游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2.产业经营渐成规模。

全市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位,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后劲。

一是产业特色逐渐凸显。

突出把产业培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因地制宜培育形成优质稻、蔬菜、异蛇、苗木、水果、生猪、乡村旅游、竹木加工等九大特色支柱产业。

全市共培育专业乡镇49个,专业村1685个,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

二是规模经营初见成效。

各地依托产业基地和人文自然特色,充分挖掘产业潜力,精心打造了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油茶等一大批产业基地,全市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91个,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逐步提高。

“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6万亩。

三是休闲农业方兴未艾。

全市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349家,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突破4亿元。

国家农科园休闲旅游蓬勃发展,园内正在兴建的集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森林植物园备受青睐,成为中心城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依托“三千文化”旅游资源,建成一批以“农家乐”餐饮、瑶族民俗与原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休闲旅游示范村。

香草源利用原生态的乡村风光、美丽的神话传说,借助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节目带热瑶寨旅游,仅2016年春节期间就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

3.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各县区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村投入的机遇,深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积极整合农村一事一议、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项目资金,近三年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8.7亿元,新建乡村公路近2万公里,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63万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新建高标准农田36.26万亩。

二是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农村电商加快发展,以阿里村淘服务站为主体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全市完成243个基层农技站建设,以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组织为民办实事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全市农村基本实现农村联网公路、劳动就业、卫生服务、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全覆盖,大部分行政村建成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开通了代交水电费等个性化服务。

4.美丽品牌变响了。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整合资源、集中投资、重点培育,努力打造出了一批乡村旅游型、古村保护型、移民搬迁型、特色产业型、优质生态型、扶贫示范型等具有地方特色、富有乡村韵味、生态宜居、多姿多彩的美丽新农村,并以点带面,带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梯次推进、提升水平。

目前,全市涌现了一批全国、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学习榜样和示范。

“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6%,3个县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

28个村被省政府授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1个,24个特色文化村跻身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困难与挑战

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多种原因,总体推进步伐还不快,一些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规划建设不力。

一是规划有滞后。

以合村改革前数据为例,道县共有542个行政村,目前已制定村庄规划的仅有63个,占总数的11.1%,绝大多数建制村未编制村庄规划,基本属于“野蛮生长”型,缺乏有组织的引导规范,无序建房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二是特色不鲜明。

大部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也存在规划残缺滞后,各级政府与村级组织往往重视道路、新房的建设,而没有考虑到新农村建设的多元性,没有认真思考村庄布局、自然环境、文化积淀等因素,新农村建设各地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各村不同的特色。

三是实施不到位。

由于有的规划起点高、标准高,不太符合实际,在实践中无法操作;有的虽然符合实际,但要损害到部分村民的眼前利益,操作起来困难重重,阻力不小。

同时,在村庄规划制定过程中,为避免触碰村民利益,所做规划大都是扩展型,基本上是开新村,导致村庄规划做得很大,违背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约节约的原则,导致实施困难。

2.资金投入机制不活。

美丽乡村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存在村庄分散、村民散居、村容村貌参差不齐、基础设施薄弱等短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然而,一是财政投入机制不活。

虽然从中央到省里,无论是相应配套政策还是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都可谓是历史性的空前加大,但扶贫、移民、交通、水利、住建、林业、环保、卫生、以工代赈、财政、发改等部门项目资金存在分散现象。

且各个部门向上争取的项目资金属于直线条块垂直管理考核,很难有效整合,县级调配资金的权限不大。

同时,由于县财政资金紧张,难以安排更多的奖补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社会资金引入机制不活。

由于旅游开发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社会资本对此兴趣不大。

该市某县某村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但因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巨大,多年来商业资本也是望资兴叹,日至今日仍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今年,该县把该村列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示范村来打造,仅村庄道路硬化和村庄绿化、亮化、美化投入就超过1000万元,但也只是出了个美丽雏形,后期投入和建设任务依然很大。

三是激发建设主体机制不活。

受市场经济冲击,利益观念深入人心,对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群众多数抱“壁上观”的心态,筹工筹劳捐资赞助意愿低小,对政府投资的“等靠要”思想严重,而政府、基层组织对策束手无策。

3.产业支撑不强。

一是重视不够。

部分镇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作用认识不到位,偏重于建房修路等基础建设,忽视了产业发展支撑作用,产业发展投入较少。

二是方向不明。

一些村至今没有产业规划,产业发展基本上没有脉络,随意性很大。

三是层次不高。

一些美丽乡村特色村、示范村乡村旅游业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且产品开发多停留在餐饮、观赏、采摘、体验等层面,品位档次不高,个性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竞争问题较为突出,可持续发展欠缺。

4.村级班子带动不够。

一是班子合力不强。

一些村班子成员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拆台,形不成工作合力;一些村班子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或工作不主动,或缺乏办实事的能力,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创业激情与本领;一些村班子向上争取项目不是为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是为了自己能从项目建设中谋取私利。

二是村务管理规范不够。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财务公开制度形同虚设,上级拨给的转移支付资金、村内部的收支情况等,村里处置土地、山林等收入都没入账,村民和党员几乎不知情。

远教设备、广播等集体资产由其个人使用,群众很少使用。

三是发动群众不力。

现在村级组织一般没有可自主调配的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举步维艰,兴办公益事业也力不从心,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乡镇对干部督导考评欠缺,村班子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一些党员干部不会做、不愿做、不敢做群众工作等原因,很大程度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三、对策与建议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1.打牢科学规划基础。

要秉承先策划、再规划、后建设的理念,突出规划引领,形成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位龙头的规划体系。

一是抓好村庄规划这个龙头。

要结合各行政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文化乡愁、生态环保等,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遵循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功能齐全、彰显个性的原则,结合当代农民需求和乡村居住功能,高标准、高起点地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特色文化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致力打造“秀美、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要坚决保证规划落地,严格推进规划实施,不得随意更改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二是做好示范村这个龙头。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充分利用好“一事一议”等扶持政策,借助部门包村、社会帮扶等多方力量,补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尽快实现村容村貌整洁靓丽,村民生活富裕安康,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村务管理民主有序。

三是建好美丽乡镇这个龙头。

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从美丽乡镇建设抓起,通过美丽乡镇建设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要以品质活力建设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未来发展,着力完善城镇规划编制,扎实推进城镇扩容提质,完善城镇管理,切实提高城镇化水平,努力打造生态环境优良、建设发展有序、公益设施完备、居住舒适便利、生产生活和谐的新型城镇,确保乡镇环境面貌有大的改观。

2.夯实农村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是美丽农村建设最直观的成效、最重要的窗口。

要下大力气,强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使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

一是系统处理农村垃圾。

建立“户分类、组定点、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或区域化处理”农村垃圾生态无害化处理新模式,每个行政村都要建立足够数量的垃圾集中收集点,配备收集车辆;每个乡镇都要建立1个以上的垃圾转运站,普及密闭运输车辆,建立配套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保证农村垃圾集中收运率达100%;每个县区都要建有垃圾处理中心(站),选择符合农村实际和环保要求、成熟可靠的终端处理工艺,有效处理农业生产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村工业垃圾等,禁止露天焚烧垃圾。

同时,要建立农村环境的管理与维护长效机制,按照每1000名村民配备3名管护员的比例组建稳定的村庄保洁管护队伍,明确管护员职责和村民义务。

要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等,彻底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二是规模治理农村污水。

科学制定污水治理方案,分步、有序地实施农村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和改造工程,对毗邻城镇的村庄,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在人口集聚村庄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对人口相对分散的村落,采取“三池净化”式分散处理;对农家乐污水,建立隔油池纳管处理,逐步实现农村污水全收集和全处理。

特别要加强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和农村旅游村等重要地区的污水治理。

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积极淘汰落后养殖产能,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建设,人居氛围内家禽家畜实行圈养,到2020年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加大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力度,到2020年底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三是创新治理农村污染。

大力推广成熟农业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积极推广农药残留速测技术,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水平。

加大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