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实验题考试重难点手册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1426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实验题考试重难点手册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题考试重难点手册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题考试重难点手册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题考试重难点手册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九年级物理实验题考试重难点手册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实验题考试重难点手册 1.docx

《九年级物理实验题考试重难点手册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实验题考试重难点手册 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实验题考试重难点手册 1.docx

九年级物理实验题考试重难点手册1

九年级物理期中考试实验题重难点手册

1、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典型实验题)

1、(平行班、实验班掌握)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

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左低右调、右低左调、左高左调、右高右调)。

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在

水平位置达到平衡状态。

这样做的好处是:

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大小(便于测量力臂大小)。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

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有说服力?

没有;为什么?

只做一次实验,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

“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

”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时,发现拉力与拉力臂乘积和钩码重力与重力臂乘积不相等。

其原因是:

杠杆自身有重力,对杠杆平衡条件产生影响。

 

2、(平行班、实验班掌握)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a),杠杆在支架上,要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自重的力臂为0cm.

 

(2)如图

(b),在右边用弹簧测力计沿着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大小.若左边钩码离支点20cm,右边挂钩离支点15cm,每个钩码重为0.5N,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应为2N.

(3)如图(c),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与图(b)相比,弹簧测力计示数将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在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一定时,动力臂变小,动力变大。

(4)本实验一般要做三次,得到三组数据进行分析。

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实验中的偶然性,找到实验中普遍的规律性。

3、(平行班、实验班掌握)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GB

GA

(1)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选填“左”或“右”)移动,测量时将杠杆调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力臂。

(2)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表格中漏填的数据为1N。

测量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20

2

10

2

15

1.5

20

3

5

15

(3)有的同学按现有方案得出如下结论:

“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B(填字母)。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4)用绳子拴住一根粗细不同的大树某处,静止后大树水平平衡,如图丙所示。

现将大树从拴绳处沿竖直方向切成A、B两段,根据图丙可判断GA>GB(选填“>”、“=”或“<”)。

(原因:

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支点到A段重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1小于支点到B段重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2,大树在水平位置平衡,故F1大于F2,即GA>GB)

4、(平行班、实验班掌握)另一小组的同学获得的数据如右表所示: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你认为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选填“正确的”或“错误的”)。

理由是1、实验次数太少,数据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规律,

2、单位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

5、(实验班掌握)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以杠杆中点为支点.

(1)在调节杠杆平衡时,小明发现杠杆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录数据.根据这一次实验数据,小明立即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小明这种做法的不足是:

仅凭一次实验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3)如图乙所示,小明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第一种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其读数为F1;第二种弹簧测力计倾斜拉,其读数为F2.第一(一/二)种实验方案更方便,理由是:

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大小。

两次弹簧测力计读数F1<(<=>)F2。

(4)杠杆不处于水平位置能否平衡?

小海和小红意见不同.小海认为能平衡,于是他每次让杠杆倾斜时静止,这样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杠杆平衡条件.小海认为杠杆平衡不一定是水平的,这种说法对吗?

  对  (对/错),小红仔细研究后发现自己的在水平位置实验的方案比小海好,请你说出小红的理由:

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大小。

(5)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

“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

”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可能是:

  杠杆的自重影响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  。

(6)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

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这个位置A,它就是刻度尺的重心 ;步骤二:

如图所示,将质量为

的物体挂在刻度尺左边某一位置,向右(左/右)移动刻度尺,直到刻度尺能够在支座上重新保持水平平衡。

物体悬挂点到支座的距离

和刻度尺的A点到支座的距离

;步骤三: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刻度尺的质量

ML1/L2(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表示)。

2、滑轮组机械斜率实验

1、(平行班、实验班掌握)小明准备了若干重力不同的动滑轮,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完成“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以后,下表是六次实验的数据记录:

实验次数

钩码重G/N

动滑轮G′/N

拉力F/N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

0.5

0.4

0.35

47.6%

2

0.5

0.4

0.38

43.9%

3

1

0.6

0.62

53.8%

4

1

0.8

0.71

46.9%

5

2

0.6

0.98

68.0%

6

2

0.8

1.06

62.9%

请你对表中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回答下列问题:

⑴本实验中影响滑轮组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如何拉动弹簧测力计?

钩码重力G、动滑轮重力G′、竖直向上匀速拉动

⑵1、2两次实验中动滑轮重相同,提起的钩码重也相同,测出的滑轮机械效率却不同,原因不可能是__D___

A.滑轮和轮与轴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B.测拉力时没有使测力计匀速上升

C.测拉力时拉力的方向没有竖直向上

D.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不同(滑轮组机械效率与h、s无关)

⑶请你就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提出自己的建议(要求写两点):

①__增大所提升物体重力___②减小动滑轮重力

(4)如果静止时测量拉力大小和匀速拉动时相比较,拉力偏小,(因为匀速拉动时,绳与滑轮槽之间有摩擦力作用)如果静止时测量机械效率和匀速拉动时相比较,机械效率偏大

(说明:

额外功少了一项,克服摩擦力做功,所以总功会减小,由第一空分析也可以知道,F变小,则W总=Fs变小,机械效率增大)

(5)分析实验3、4可以得出结论:

使用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动滑轮的重力越大,滑轮组机械效率越低。

(6)分析实验3、5可以得出结论:

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所提升物体重力越大,滑轮组机械效率越高。

(7)本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哪一个测量工具可以不用?

刻度尺(因为根据公式η=W有用/W总×100%=Gh/Fs×100%=G/nF×100%)

2、(平行班、实验班掌握)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的高度h/cm

测力计

示数F/N

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cm

机械效率

η

1

6

3

2.5

9

80﹪

2

6

5

2.5

15

80﹪

3

6

2.5

24

分析表格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表中有两个数据的记录漏填了,其中h3=8cm;η3=80%。

(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

(3)当用此滑轮组提起12N重的物体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

数据=数字+单位要有这种意识!

三、动能实验

1、(平行班、实验班掌握)图示是探究动能大

小与哪些因素有

关的实验。

【常规实验题】

钢球

h2

(1)实验中你通过观察木块被撞击后在水平面移动的距离知道动能的大小;

(2)实验中为了使铜球与钢球滚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应该让铜球和钢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释放;

(3)图乙和丙探究的问题是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4)甲、乙实验结论:

物体速度一定,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乙、丙实验结论:

物体质量一定,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综合结论:

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所具有的动能越大。

2、(平行班、实验班掌握)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小球A、B分别拉到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θ的位置,然后都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动到竖直位置时,将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C发生碰撞,木块都会在水平面上滑行一定距离后停止.图中的摆长L都相同,θ1<θ2,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mB(mA<mB).

 

(1)如图甲、乙所示,同时释放A、B,观察到它们并排摆动且始终相对静止,同时到达竖直位置.说明两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速度大小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2)如图甲、乙所示,观察到B球能将木块C撞得更远,可得出结论:

物体速度一定,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如图乙、丙所示,是为了探究:

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可得出的结论:

物体质量一定,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实验班掌握)鼓楼区考题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方案如下:

①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某位置由静止滑下(如图甲),与放在A处木块相碰,测出它在水平面上推动木块移动距离s1(图中未画出);

②给小车车厢里添加适当的钩码,并使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如图乙),与放在A处木块相碰,测出它在水平面上推动木块移动距离s2(图中未画出);

③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如图丙),与放在水平面上B处木块相碰,测出它在水平面上推动木块移动距离s3(图中未画出).

对于上述探究方案,请你作答:

(1)该实验是通过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木块被小车推动的距离)来比

较小车动能大小。

(2)若想探究动能与质量关系,应选用甲、乙两图对比,让小车从同一高度下滑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候速度相同;

(3)若想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应选用甲、丙两图对比,理由是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但在水平面运动受到阻力作用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