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2976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docx

《浅析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docx

浅析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

浅析多元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及其现实影响

  【论文关键词】多元文化整合社会和谐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当代中国文化矛盾的多样性。

当代中国文化矛盾表现在:

横向文化构成上的碎片化和纵向文化结构上的断裂。

多层次的文化矛盾增加了文化自身的整合的难度,不仅不能为日益分化的社会阶层和团体提供文化共识和提升文化认同,相反对社会的整合起着负功能的作用,因此,多元文化从冲突共生到动态整合的良性机制的生成不仅能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文化动力,而且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中国文化同样也面临着转型和重塑的历史任务。

西方文化的冲击,消解了一元专制文化体系,破坏了传统文化生态的有机结构,同时由于社会结构的分化,各种群体文化也悄然兴起,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格局。

当代中国建构和谐社会的理想诉求对于新文化的重塑和建构有着迫切的要求。

  一、当代中国多元文化格局的构成分析

  

(一)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根基,它是由多方面组成的,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等特点,而其中的精华又汇入中华文化的大流,它既呈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辉煌,又能产生民族的凝聚力。

比如传统的儒家文化,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基本上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安排并协调着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家国之间的和谐与冲突。

比如妈祖文化在东南沿海几乎成为华人获取身份和文化认同标签。

以传统文化为主的本土文化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受到来自西方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尤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引入,无论是作为正统的官方文化,还是作为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实践的民间传统,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13渐式微。

  

(二)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相对于本土文化,在地域上不同源内容上不同质,二者既冲突又互补。

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同中国本土文化在核心内容、精神气质等各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西方文化披着先进技术的绚烂外衣受到了渴望富国强民的非西方国家的顶礼膜拜。

西方的现代化方案成了非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样板。

今天的中国大中城市乃至偏远乡村,无不是西方文化之踪迹所在,它们甚至存在每一个成长中的年轻人的梦想里。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外来文化有可能取代本土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这一点有许多社会学数据可以证实。

  (三)意识形态文化

  意识形态文化亦称政治文化,它体现国家意志(或统治阶级意志),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并以英雄浪漫主义面目示人,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煽动性,其具体的活动带有明显的仪式性特征,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精英文化。

在中国它不仅是最基本的文化生态语境,也是多元文化格局的权威中心。

在“文革”十年意识形态文化泛滥时,几乎凌驾于甚至是吞噬其它文化成为人们视野中的唯一者,成为文化舞台上的主角。

意识形态文化都存在核心的领导者和发起者。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积习,以及处于后发展阶段的特定现实,意识形态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转型的权威核心。

因此,新中国历任领导者都注重意识形态文化,虽然近年来由于大众文化的崛起,人们对消费的热情远远大于对政治的热情,以至意识形态文化在多元文化格局的权威有所弱化,但它仍具有对中国社会构成的最大影响力,在社会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意识形态文化来实现社会动员依然相当有效,事实上,作为一种惯习,很多人寄希望于意识形态文化来实现文化整合机制的重建。

  (四)各种亚文化

  亚文化又称新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亚文化是小规模团体直接互动的结果,它是直接作用和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在中国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人们日益的宽容和开放,因阶级、阶层、民族、宗教、居住环境等社会和自然原因而形成的亚文化获得了较之以往更大的活动自由和开展空间。

因此研究亚文化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中国文化的整合机制缺失的结构性表现

  

(一)横向文化构成上的碎片化

  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意识形态文化和各种亚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共生与冲突的主要图景。

由四大文化构成的不均衡文化格局所引发的文化矛盾即文化虽然具多样性却缺少统一性,表现在文化格局上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在横向构成上变现碎片化。

  1.碰撞——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是任何文化都必须面对的常态矛盾。

受N~’I-来文化冲击的本土文化有两种可能结果:

一是彻底灭亡,二是获得更大的生命力。

人类历史上很多土着文化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而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或典籍里觅得其踪迹。

因此很好的认识和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关系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五四时期,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都存在严重的偏颇。

激进派视传统文化为敝履,把文化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因而主张彻底毁弃中国传统文化并以西学相代替,忽略了创造新文化所必需的承传基础。

东方文化派虽然重传统的承传,但它夸大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危机和中国文化的优点,反对破除旧传统,试图以儒家精神为本位来接收西方文化,未能将社会政治剧变与人文传统的延续有效区分,其落伍性与现代化要求不符。

激进与保守两派的文化大战彰显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

在近现代史上,偶有保守派占上锋的时候,但就总体而言激进派一直是主流,影响着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

今天,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远远多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熟练的掌握和操纵西方文化符号成为选拔社会精英的手段。

整个文化实践层面完全是西方化的,因此很多文化保守人士大声疾呼保卫传统文化。

不过仅仅限于左右之争并不能解决当前的文化矛盾,建构能够超越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新文化,重塑文化的整合机制才是当前文化发展的要务。

  2.对抗——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矛盾

  在中国,对主流文化的界定还没有共识。

有人认为,主流文化就是具有领导权的文化,又有人认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构成主流文化。

笔者认为主流文化是一种认同,社会成员希望藉此获得一种认同感,例如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对社会道德的认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等等。

主流文化是一定可以传承的遗产,因此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的,它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维护人们的道德意识。

在此意义上,笔者认为,中国的主流文化由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文化及西方文化中,被实践检验和大部分人认可的那些部分构成的混合体。

而非主流文化则是有各种勃兴的亚文化和地下文化构成,它是对主流文化进行抵制而产生的,是主流文化压抑的后果,反映了社会边缘群体对主流社会的不满。

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处于文化的中心和边缘,必然意味着二者在关系上的对抗和冲突,任何处于亚文化之下的个体时刻能感觉到来自主流文化的钳制。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结构内部的矛盾。

当然,文化是不断变迁的,主流文化在同非主流文化的冲突中会变得更加宽容开放,曾经的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成功收编,变成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二)纵向文化结构上的断裂化

  社会学者孙立平在分析中国社会分层时使用了“断裂”一词。

它同样适合描述中国文化分层的现状。

中国社会结构的断裂恰恰印证了其文化结构的断裂。

理想状态下的文化结构同理想状态下的社会结构一样,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完美组合,应该实现动态的平衡,应该是人际互动的结果和前提。

但是文化分层就如社会分层一样呈现断裂状态。

对应中国的社会分层,当代中国文化分为三层:

上层的精英文化,中层的大众文化,底层的草根文化。

三种文化实践各踞一方,缺乏交流和融合。

当代中国文化的结构性矛盾恰恰表现在三层文化之间的疏离与断裂,这也是造成中国文化多元分散而非多元融合的原因。

  1.精英文化的世俗化及道德与审美批判功能的弱化导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及草根文化的疏离

  精英文化是代表正统的、由主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那一部分精英所创造并欣赏的文化。

精英文化作为一种旨在进行道德批判和审美批判的文化类型,对社会起着教化、引导、规范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功能。

但是,由于中国的文化精英缺乏独立性,要么为政治精英的政治理念摇旗呐喊,要么为商业精英的超额利润着书立说。

文化精英的公信度降低,比如最近中国主流的经济学家受到民间的普遍质疑。

自由知识分子的缺失导致所谓的精英文化仅成为知识精英的符号游戏和自我陶醉,要么孤芳自赏,要么附庸权贵,无法承担精英文化批判社会现实、主导文化发展的功能。

从而,造成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及草根文化的疏离。

  2.大众文化的自娱自乐和消费取向切断了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原始联系

  在中国,大众文化是出现于长期的思想禁锢与意识形态一体化驯化被松动与瓦解之时,是从80年代开始社会的世俗化与商业化文化伴生物。

在理论上,大众文化具有消解一元的意识形态与一元的文化专制主义、推进政治与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进程的积极历史意义。

但是,建立在中产阶级的趣味与消费之上的大众文化掩盖了正在发生阶级急剧分化中的社会利益合法化并遮蔽中国两极分化的现实的“文化霸权”实践。

它是以非意识形态的方式行使的意识形态霸权。

沉溺于消费主义的中国大众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对于公共领域的重大问题视而不见,沉浸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忙于塑造身体、布置小家庭、享受日常生活。

作为中层的大众文化并没有起到桥梁的作用,相反加剧了中国文化的断裂。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作为新兴中产阶级的特权文化,在今天的中国,很多农民和城镇弱势群体仍处在大众文化之外。

  3.被贴上落后的标签的底层的草根文化缺少发展的空间

  “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roots。

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充满着乡土气息。

中国的底层文化表达着弱势群体的苦乐与辛酸,自古以来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给养和素材。

但是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规模入侵,在中国的大都市里青年人不假思索地投身其中,并以此为时尚加以炫耀。

同时,底层草根文化成了所谓的落后文化被加以忽视甚至被扭曲和丑化。

青年是消费的主力军,在消费决定品位、市场决定生存的当代社会,草根文化的生存空间变得日益狭窄。

  三、文化整合机制的缺失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影响

  

(一)文化整合机制的缺乏加剧社会隔离和社会阶层的固化

  一方面,多元冲突的文化格局成为中国当代断裂的社会结构的外在表征,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各阶层没有实现在文化上的宽容与共享,相反以文化的方式加固了阶层的封闭和内固。

各阶层在文化资源的占有文化实践方式、文化的实践的空间和时间特性、文化消费方面的差异加大和强化了其在经济方面的差异从而再生产了社会的阶层结构。

  

(二)文化冲突引发大规模失范行为和加剧社会冲突

  社会冲突论者将冲突分为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由于文化和价值观而引起的冲突是非现实性冲突,冲突的双方情感唤起和卷入程度高,冲突持续时间长且更具有暴力性,冲突的双方不可调和,甚至出现零和博弈,破坏社会秩序,加剧社会冲突。

比如通过文化进行抵制的青年亚文化,比如工人阶级社区的街角文化,充斥着性、暴力和吸毒等失范行为。

  (三)文化整合机制的缺乏加大政府维持社会秩序的压力

  19世纪保守主义者在反思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秩序和进步,相反社会出现了动荡和失序时认为,法国大革命对于传统文化和宗教的破坏,破坏了社会的整合机制,直接导致了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的动荡不安。

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危机,不得不采用高压政策,因而和民主和秩序的革命预期相反的是,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则是更加的独裁和动荡。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分化,文化多元,不同的利益主体和文化主体很难形成文化上的共识,政府在维持社会秩序构建核心价值观,维系阶层融合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与美国相比,其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复合体,由于文化的高度整合,没有政权的介入,很容易达成社会共识,因而给人一种文化多元、政治民主、个人自由的假象,事实上是文化的整合分担了政府维持秩序的压力。

而中国情况则恰恰相反,由于文化多元却整合不够,只有借助政权的力量才能达成社会共识,文化不整合加大了政府维持社会秩序的压力。

  当前中国文化矛盾和冲突,文化的多元和对立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构和谐社会都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发展战略。

作为一种长远规划和系统工程,其最终的着眼点便是在经济增长、政治文明,社会进步的前提之下实现文化的飞跃,进而以新文化带动新一轮次的发展,形成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亨廷顿认为未来的社会冲突重要表现为文明的冲突,代表中国文明的最高成就——中国文化,如若不及早克服自身存在的矛盾,便无法在文明的冲突中壮大和独善其身,可见,克服文化矛盾,实现文化整合系民族存亡之大计。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2:

15—25.

  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

三联书店,1999418-420.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

三联书店1992:

147—150.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82—185.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3—35.

  张翼.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3-18.

  陶东风.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J].河北学刊,2004(5):

86—92.

  尹鸿.大众文化时代的批判意识[J],文艺理论研究,199(3):

76-79.

  苏国勋.从社会学视角看“文明冲突论”[J].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l_29.

  [10]苏国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上下)[J].国外社会科学,2003(3):

1-12;(4):

2-13.

  [11]陈曼娜.钟敬文对文化分层理论的研究[N]光明日报,2002—04—09.

  [12]孙立平.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

[J].战略与管理2002

(2):

9—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