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12654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docx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docx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

等腰三角形(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建立知识框架结构图,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知识。

复习等腰三角形有关定理的探索与证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能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定理,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及直线垂直等。

·过程方法

通过回顾有关定理的证明,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法。

提高学生用规定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流程

本章知识结构

二。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ABC中,AB=AC,D在BC上,且BD=AD,DC=AC,求∠B的度数。

A

C

BD

思路点拨:

只要把“等边对等角”这一性质用在三个不同的等腰三角形中,然后用方程思想解题,列方程的依据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解:

∵AB=CD(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同理:

∠B=∠BAD,∠CAD=∠CDA

设∠B为X0,则∠C=X0,∠BAD=X0

∴∠ADC=2X0,∠CAD=2X0

在△ADC中,∵∠C+∠CAD+∠ADC=1800

∴X+2X+2X=180

∴X=36

答:

∠B的度数为360

注:

用代数方法解几何计算题常可使我们换翻为简。

练习1:

如图所示,在△ABC中,D是AC上一点,并且AB=AD,DB=DC,

若∠C=290,则∠A=___

3

A

练习2: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B

D

C

 

【例2】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

求证:

AO⊥BC

思路点拨:

要证AO⊥BC,即证AO

C

O

B

A

D

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根据三线合一定理,只要先证AO是顶角的平分线即可。

证明:

延长AO交BC于D

AB=AC(已知)

在△ABO和△ACO中OB=OC(已知)

AO=AO(公共边)

∴△ABO≌△ACO(SSS)

∴∠BAO=∠CAO

即∠BAD=∠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D⊥BC,即AO⊥BC(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评注:

本题用两次全等也可达到目的.。

 

A

练习:

如图所示,点D、E在△ABC的

边BC上,AB=AC,AD=AE

求证:

BD=CE

C

E

D

B

【例3】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思路点拨:

本题为文字题,文字题必须按下列步骤进行: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写出证明过程。

如图,在△ABC中,AB=AC,P是BC边上任一点,过点P作PM⊥AB于M,PN⊥AC于N,作BE⊥AC于E。

A

求证:

PM+PN=BE

证明:

作PQ⊥BE于Q

∵BE⊥AC,PN⊥AC,

∴BE∥PN

∵PQ⊥BE,AC⊥BE

∴PQ∥NE。

∴QE=PN。

∵AB=AC

∴∠ABC=∠C

∵PQ∥AC

∴∠QPB=∠C

∴∠ABC=∠QPB

又∵∠PMB=∠BQP=900BP=PB,

∴△PMB≌△BQP(AAS)

∴PM=BQ

∴PM+PN=BQ+QE=BE

注:

对文字题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画好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按步骤解题。

练习:

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一腰上的高。

【例4】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是AB上一点,过D作DE⊥BC与E,并与CA的延长线相交于F,

F

求证:

AD=AF

思路点拨:

要证AD=AF,需证∠1=∠F,

而∠1=∠2,∠2落在△BDE中,

∠F落在△FEC中,因为DE⊥BC,

所以它们都为直角三角形。

∠F与∠2的余角分别为∠B与∠C,由已知可得∠B=∠C,因而结论成立。

证明:

在△ABC中∵AB=AC

∴∠B=∠C(等边对等角)∵DE⊥BC

∴∠DEB=∠DEC=900(垂直定义)

∴∠2+∠B=900,∠F+∠C=90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2=∠F(等角的余角相等)

∵∠1=∠2∴∠1=∠F(等量代换)

∴AF=AD(等角对等边)

C

注:

要注意“两头凑”的分析方法。

本题还可以“作AG⊥BC与G”,则AG∥FE来证。

练习1:

如图AC=AD,∠C=∠D,

C

求证BC=BD(试不用三角形全等来证)

 

练习2:

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AC、BC上,且DE∥AB,DF⊥DE,交BC的延长线与点F.

求证:

CD=CF

D

F

B

E

C

A

【例5】如图所示,∠ABC,∠ACB的角平分线交于F,过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

求证:

BD+EC=DE

思路点拨:

由DE∥BC,得∠3=∠2

∵∠1=∠2∴∠1=∠3

A

∴DB=DF,同理CE=EF。

从而问题得证。

E

F

3

D

1

C

2

B

证明:

∵DE∥BC(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F平分∠ABC(已知)

∴∠1=∠2(角平分线定义)

∴∠1=∠3

∴DB=DF(等角对等边)

同理EF=CE

∴BD+EC=DF+EF,即BD+EC=DE。

注:

在三角形中一般是角平分线+平行线得等腰三角形。

 

A

练习:

如图,BF平分∠ABC,CF平分∠ACG且DF∥BG.问DB、EC和DE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请证之。

4

 

【例6】图中,已知BC⊥AC,DE⊥AC,点D是AB的中点,∠A=300,DE=1.8,求AB的长。

D

C

A

B

E

思路点拨:

又∠A=300可得在Rt△BAC,Rt△DAE中BC=1/2AB,DE=1/2AD,又点D为AB的中点可得

BD=AD=1/2AB

于是可得DE=1/4AB

解:

∵∠A=300,DE⊥AC,BC⊥AC,(已知)

∴DE=1/2AD,BC=1/2AB(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又∵AD=1/2AB,∴DE=1/2AD=1/4AB,

即AB=4DE=4*1.8=7.2

注:

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300的角就意味着边的2倍关系了,要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条件进行计算。

练习1:

在Rt△ABC中,∠C=900,若∠B=2∠A,则边AB与BC之间有什么关系?

练习2: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等于15°,腰长为2a,求腰上的高。

O

【例7】如图,在△ABC中BD⊥AC于D,∠BAC=2∠DBC.求证:

∠ABC=∠ACB.

 

思路点拨:

由∠BAC=2∠DBC联想到作∠BAC的平分线,想办法证∠BAC的平分线垂直BC,即可得证。

证明:

作∠BAC的平分线AE交BC于E,交BD于O,

则∠BAE=∠CAE=∠DBC.

∵BD⊥AC(已知)

∴∠ODA=90°(垂直定义)

∵∠AOD=∠BOE(对顶角相等),

∴∠OEB=1800-∠BOE-∠DBC=1800-∠AOD-∠CAE=∠ODA,

即∠OEB=900

∴∠ABC+∠BAE=900,∠ACB+∠CAE=90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ABC=∠ACB(等角的余角相等)。

注:

要善于观察,积累辅助线的作法,本题还可用加倍小角来证明:

即在∠ABD内作∠DBF=∠DBC交AC于F,

2

练习:

如图在△ABC中

∠1=∠2,∠ABC=2∠C

求证:

AB+BD=AC。

 

2

【例8】如图,在△ABC中,AD为中线,∠BAD=∠DAC

求证:

AB=AC。

思路点拨:

从现有条件分析,在△ABD与△ACD中,∠1=∠2,AD=AD是公共边,D是BC的中点,即BD=DC具有“两边一对角”对应相等,无法断定全等,因AD是中线,就想到可把中线AD延长一倍,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解此题。

证明:

延长AD到E,使DE=AD,连结BE。

在△ACD和△EBD中AD=DE,

BD=DC,

∠ADC=∠EDB

∴△ACD≌△EBD(SAS)

∴BE=AC,∠BED=∠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BAD=∠DAC(已知)

∴∠BED=∠BAD(等量代换)

∴AB=BE(等角对等边)

∴AB=AC(等量代换)

注:

在三角形中有中线时常延长加倍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另外在等腰三角形中,常作一腰的平行线或作底的平形线,从而构造新的等腰三角形。

E

练习:

如图,在△ABC中,AB=AC,D在AB上,E在AC延长线上且BD=CE,连接DE交BC于F。

求证:

DF=EF。

三、小结:

1、本节课首先回顾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并利用其定理进行了有关计算和证明。

2、在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有:

(1)、作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中线。

(2)、在三角形的中线问题上,我们常将中线延长一倍,这样添辅助线有助于我们解决有关中线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