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1256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docx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docx

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某某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成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实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了继续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参考其他省市的经验,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

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从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和拓展与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认识高度,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生成长需要,重在协助和指导,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同龄青少年共性的辅导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

——注重学校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教育和辅导;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内在的成长力量,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帮助的积极性。

3、在贯彻上述原则时,要特别强调几个“结合”,即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与班主任及全体教职人员积极参与相结合;常规性主导性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一般性、辅助性途径相结合;矫治与预防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4、基于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班级制度的特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特别重视班级社会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把营造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班级环境作为学校辅导工作的重点。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开发学生成长发展的潜能,协助学生克服学习、交往和职业准备等方面的困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

协助学生客观、积极地认识自己,建立健全的自我形象;协助学生发展积极的人际态度和交往能力;协助学生发展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协助学生对个人的职业兴趣和性向有初步认识,为升学就业预作准备;协助学生发展独立性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

培养全体教职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和爱生态度,积极主动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协助学生健康成长;开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各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深入性和实效性;建立和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制度、师资资源及各种专业设施;开展包括上课、个别与团体辅导等形式多样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助、互助的能力和态度,增强学生主动求助的意识。

4、按照教育部“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城市中小学,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建立和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明确其职能和任务,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并保证其中专职师资占有一定比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素质、专业态度、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可以探索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协作,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

——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和区别,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

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

同时,根据《纲要》精神,对此项工作统一规范称为“心理健康教育”。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涵盖学生的知识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主要方面。

可以大致归类为学习发展、个人和社会性发展、以及职业发展三个方面。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正确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调整考试心态,克服考试焦虑,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习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2、个人和社会性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协助学生认识情绪,提高情商,学会表达情绪,善于调控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协助学生增强挫折承受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帮助学生逐渐提升实践能力和独立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动脑动手,增强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与人交往的积极态度与技能,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克服交往障碍;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支配闲暇,积极参加健康的运动和娱乐;引导学生探寻人生意义,确立生活理想,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发育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接纳身心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掌握性生理、性心理的基本知识,养成正确的性别身份感和性别角色意识,了解与遵从性道德,学习与异性同学正常地的交往,防范性骚扰,排解青春期烦恼,对性有科学的态度,对爱情有初步认识。

3、职业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面向未来的自我发展意识,认识职业和事业在人生中的意义,培养学生工作、创业的志向;协助学生初步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让学生逐渐深入地认识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了解大学的不同专业;提高学生自主抉择能力,为升学和就业决策作准备。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不同地区、学校、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辅导需要出发,特别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另外,同一类教育内容,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中应有不同的程度和侧重点,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确定具体教育内容。

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实施中要特别注意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要特别突出情感体验和态度及行为习惯的养成;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性内容的学习可以逐步加强,但也要注意认知和情感体验及行为训练的结合。

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要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确定教育形式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可以在两个层面(学校与班级)上,通过正式(显性)与非正式(隐性)两种渠道开展。

(1)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辅导活动课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学习积极、健全的生活、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锻炼个人的心理素质。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由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任教的心理健康教育团体教育(辅导)课,其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实施。

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出发,可统筹使用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青春期教育等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部分课时,也可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安排。

小学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初中、高中每学期不少于15课时。

课时的具体安排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方案,排入课表。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注意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把心理学概念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作为主要课程目标,避免单纯的讲读、记忆式的教学方式,学习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不要搞全班一刀切的考试。

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编写“心理辅导活动课课程标准”。

学校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列入学校的教研计划,加强教研和集体备课。

教研活动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2)开展个别与团体辅导

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又叫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是辅导教师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面对面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个人问题给予协助和指导,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与矫治的专业化帮助形式。

个别和团体辅导是面向少数有特别需要的学生提供的较为专门帮助服务。

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主要的日常工作之一。

学校辅导室应根据需要和学校教学时间安排的特点,保证每天有固定时间接待来访学生。

个别和团体辅导应该遵循专业规范来实施,学校应该根据通行的学生辅导规范,制定本校的具体操作规范和制度,如接待和会谈制度,保密制度,多元利益冲突时的解决原则等。

发展、成长性的团体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

学校辅导机构应该把较多时间和精力用于这类团体辅导。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或者另外的群体特点,组织不同的团体,创造性地设计每个团体的辅导内容和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带有共性的心理困难。

(3)转介

转介是将有特别辅导需要,而本校又无法提供这种辅导的学生,负责地转移到另一合适的服务提供者名下的过程。

转介是学校专兼职辅导人员的职业责任之一。

凡基于辅导员的专业判断,确认一位学生的辅导需要为必需,且本校不能提供该项辅导服务时,转介是必须的。

学校辅导人员不能视之为可为可不为的事。

最常见的转介是学生的心理困扰或精神征状超出了本校辅导人员的能力范围;其次的情况是基于道德的判断,为了学生的最大利益,本校辅导人员不适合担任该学生的辅导工作。

学校辅导室应该跟当地其他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精神医疗机构、教育辅导服务机构等建立业务联系,以保证有可靠和稳定的转介资源。

学校辅导室应该建立相应的转介制度和操作规范,对于转介出去的学生应该有相应的跟进,以保证学生能得到周全的服务。

(4)在学校、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跟学校教育的其他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的途径之一,就是在学校、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建设亲切、安全、人性化的校园物质环境,健康向上、友爱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宽松、民主、注重个性发展的校园心理环境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

学校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良环境,使学生在学校良好的软、硬环境中身心得到陶冶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