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1228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重庆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2012年新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综合练习(八年级上)

十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集》)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才通人__________

(2)悉如外人___________

(3)咸来问讯__________(4)欣然规往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5、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为什么作者要寄托在这篇文章里?

 

十一爱莲说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元公集》)

1、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本文以花喻人,菊、牡丹、莲分别代表怎样的人?

作者把菊、牡丹与莲花放在一起来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文中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文字《牡丹之歌》,联系本文的内容回答后面问题。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啊牡丹啊牡丹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啊牡丹啊牡丹你把美丽带给人间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1)《牡丹之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颂了牡丹的外表美,赞美它作为一种植物所具有的形体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则由表及里,从物态到人品,赞美了牡丹的奉献精神。

可见,这首《牡丹之歌》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试探究歌词中写到的牡丹与课文中所写的牡丹有何不同。

 

十二核舟记

核舟记

魏学洢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虞初新志》)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2)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

(3)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4)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神情与苏黄不属

 

3、文中哪些语句说明苏轼与黄鲁直的关系很好?

 

4、通过对文中三个人物的描写,你觉得佛印与苏、黄有何不同之处?

5、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

 

十三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盗窃乱贼而不作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试举例说明。

 

5、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子?

简单地描述一下。

50字左右。

 

十四三峡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江水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隐天蔽日____________

(2)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

(3)素湍绿潭____________(4)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文章在总写了三峡全景后,又按季节分类来写。

通常人们都是按季节的一般顺序即春夏秋冬这样的顺序来写,可是本文却不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而是首先写夏季,再合写春冬,最后写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为什么把春冬二季合为一体来写?

 

4、文章以准确精炼的文字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地理形势和景色特点,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文章采用了多种表现方法。

请你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正面描写:

(2)侧面烘托:

(3)生动写实:

(4)形象夸张:

5、如果把“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虽然简洁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会很深刻,请你用描写的方法把这句话进行深加工,并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收获。

 

十五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1、解释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__________

(2)四时俱备____________

(3)晓雾将歇__________(4)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文中哪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判断对错。

(1)本文是谢中书给陶弘景写的一封书信。

()

(2)文章以感慨开端,又以感慨收束,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也表达了希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意。

()

(3)文章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之感。

()

5、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与想象,70字左右。

 

十六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

1、翻译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用课文原句或词语填空。

表明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表明寻找张怀民原因的是___________,能概括作者夜游感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二字生动传神,下列诗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

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B.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3、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4、对文章的分析,说的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漏出作者再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有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仙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5.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观潮

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澳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武林旧事》)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既而儿醒倏尔黄烟四起

C.卿今者才略,非复吾下阿蒙人物略不相睹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