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化生100个易错考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0875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化生100个易错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物化生100个易错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物化生100个易错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物化生100个易错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物化生100个易错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化生100个易错考点.docx

《高中物化生100个易错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化生100个易错考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化生100个易错考点.docx

高中物化生100个易错考点

高中【物化生】100个易错考点

物理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

 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

 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

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

 建议同学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

 

(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

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

 即:

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

其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总是负的。

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可能两个都不做功。

(静摩擦力情形)可能两个都做负功。

(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也可能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

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

(如子弹打固定的木块)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

(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 3.对弹簧中的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

 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

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最大速度的情形。

4.对“细绳、轻杆”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受力分析时,细绳与轻杆是两个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细绳受力永远是沿着绳子指向它的收缩方向,而轻杆出现的情况很复杂,可以沿杆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杆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关于小球做圆周运动的情形比较

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

 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

 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6.对物理图像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物理图像可以说是物理考试必考的内容。

可能从图像中读取相关信息,可以用图像来快捷解题。

随着试题进一步创新,现在除常规的速度(或速率)-时间、位移(或路程)-时间等图像外,又出现了各种物理量之间图像。

 认识图像的最好方法就是两步:

 一定要认清坐标轴的意义;一定要将图像所描述的情形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7.对牛顿第二定律F=ma的认识

第一:

这是一个矢量式,也就意味着a的方向永远与产生它的那个力的方向一致。

(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个分力) 第二:

F与a是关于“m”一一对应的,千万不能张冠李戴,这在解题中经常出错。

主要表现在求解连接体加速度情形。

 第三:

将“F=ma”变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a△t这在“力、电、磁”综合题的“微元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连续考到)。

 第四: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一个必须掌握的重点实验,特别要注意:

 注意实验方法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注意实验装置和改进后的装置(光电门),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盘与小车质量的关系等;注意数据处理时,对纸带匀加速运动的判断,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会从“a-F”“a-1/m”图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正确的误差原因分析。

8.对“机车启动的两种情形”的认识

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与恒定牵引力启动,是动力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

这里要注意两点:

 

(1)以恒定功率启动,机车总是做的变加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以恒定牵引力启动,机车先做的匀加速运动,当达到额定功率时,再做变加速运动。

最终最大速度即“收尾速度”就是vm=P额/f。

 

(2)要认清这两种情况下的速度-时间图像。

曲线的“渐近线”对应的最大速度 还要说明的,当物体变力作用下做变加运动时,有一个重要情形就是:

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时,速度有一个最值。

即有一个“收尾速度”,这在电学中经常出现。

 如:

“串”在绝缘杆子上的带电小球在电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下作变加速运动,就会出现这一情形,在电磁感应中,这一现象就更为典型了,即导体棒在重力与随速度变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会有一个平衡时刻,这一时刻就是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极值的时刻。

 凡有“力、电、磁”综合题目都会有这样的情形。

9.对物理的“变化量”、“增量”等的认识

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遇到一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最典型的是动能定理的表达(所有外力做的功总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这时就会出现两个物理量前后时刻相减问题,同学们往往会随意性地将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而出现严重错误。

 其实物理学规定,任何一个物理量(无论是标量还是矢量)的变化量、增量还是改变量都是将后来的减去前面的。

(矢量满足矢量三角形法则,标量可以直接用数值相减)结果正的就是正的,负的就是负的。

而不是错误地将“增量”理解增加的量。

显然,减少量与损失量(如能量)就是后来的减去前面的值。

10.两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追遇”问题

两物体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追击类问题,在高考中很常见,但考生在这类问题则经常失分。

 常见的“追遇类”无非分为这样的几种组合:

 一个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去追击另一个可能也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

显然,两个变速运动特别是其中一个做减速运动的情形比较复杂。

虽然,“追遇”存在临界条件即距离等值的或速度等值关系,但一定要考虑到做减速运动的物体在“追遇”前停止的情形。

 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除利用数学方法外,往往通过相对运动(即以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和作“V-t”图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决,从而既赢得考试时间也拓展了思维。

 值得说明的是,最难的传送带问题也可列为“追遇类”。

还有在处理物体在做圆周运动追击问题时,用相对运动方法最好。

 如,两处于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某一时刻相距最近,当问到何时它们第一次相距最远时,最好的方法就将一个高轨道的卫星认为静止,则低轨道卫星就以它们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运动。

第一次相距最远时间就等于低轨道卫星以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做半个周运动的时间。

11.万有引力中公式的使用最会出现的错误

万有引力部分是高考必考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公式繁杂,主要以比例的形式出现。

其实,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与特点,就会迎刃而解的。

最主要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公式的选择。

 最好的方法是,首先将相关公式一一列来,即:

mg=GMm/R2=mv2/R=mω2R=m4π2/T2,再由此对照题目的要求正确的选择公式。

其中要注意的是:

 

(1)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就认为是其重力(不考虑地球自转)。

(2)卫星的轨道高度要考虑到地球的半径。

(3)地球的同步卫星一定有固定轨道平面(与赤道共面且距离地面高度为3.6×107m)、固定周期(24小时)。

(4)要注意卫星变轨问题。

要知道,所有绕地球运行的卫星,随着轨道高度的增加,只有其运行的周期随之增加,其它的如速度、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等都减小。

 12.有关“小船过河”的两种情形

“小船过河”类问题是一个典型的运动学问题,一般过河有两种情形:

 即最短时间(船头对准对岸行驶)与最短位移问题(船头斜向上游,合速度与岸边垂直)。

 这里特别的是,过河位移最短情形中有一种船速小于水速情况,这时船头航向不可能与岸边垂直,须要利用速度矢量三角形进行讨论。

另外,还有在岸边以恒定速度拉小船情形,要注意速度的正确分解。

13.有关“功与功率”的易错点

功与功率,贯穿着力学、电磁学始终。

特别是变力做功,慎用力的平均值处理,往往利用动能定理。

 某一个力做功的功率,要正确认清P=F×v的含意,这个公式可能是即时功率也可能是平均功率,这完全取决于速度。

但不管怎样,公式只是适用力的方向与速度一致情形。

 如果力与速度垂直则该力做功的功率一定为零(如单摆在最低点小球重力的功率,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斜面支持力的功率都等于零),如果力与速度成一角度,那么就要进一步进行修正。

 在计算电路中功率问题时,要注意电路中的总功率、输出功率与电源内阻上的发热功率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的情形(即外电路的电阻小于等效内阻情形)。

还有必要掌握会利用图像来描述各功率变化规律。

 14.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运用”的注意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

题目中能否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最显著的标志是“光滑”二字。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有多种,要认真区别开来。

如果用E表示总的机械能,用EK表示动能,EP表示势能,在字母前面加上“△”表示各种能量的增量,则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除一般表达式外,还有如下几种:

 E1=E2;EP1+EK1=EP2+EK2;△E=0;△E1+△E2=0;△EP=-△EK;△EP+△EK=0等。

 需要注意的,凡能利用机械能守恒解决的问题,动能定理一定也能解决,而且动能定理不需要设定零势能,更表现其简明、快捷的优越性。

15.关于各种“转弯”情形

在实际生活中,人沿圆形跑道转弯、骑自行车转弯、汽车转弯、火车转弯还有飞机转弯等等各种“转弯”情形都不尽相同。

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必须有力提供它们“转弯”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显然,不同“转弯”情形所提供向心力的不一定是相同的:

(1)人沿圆形轨道转弯所需的向心力由人的身体倾斜使自身重力产生分力以及地面对脚的静摩擦力提供;

(2)人骑自行车转弯情形与人转弯情形相似;(3)汽车转弯情形靠的是地面对轮胎提供的静摩擦力得以实现的;(4)火车转弯则主要靠的是内、外轨道的高度差产生的合力(火车自身重力与轨道支持力,注意不是火车重力的分力)来实施转弯的;(5)飞机在空中转弯,则完全靠改变机翼方向,在飞机上下表面产生压力差来提供向心力而实施转弯的。

 

16.要认清和掌握电场、电势等基本概念

首先可以将“电场”与“重力场”相类比(还可以将磁场一同来类比,更容易区别与掌握),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相似,都与路径无关,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一定减少,同样电场力做正功那么电势能一定减少,反之亦然。

由此便可以容易认清引入电势的概念。

 电势具有相对意义,理论上可以任意选取零势能点。

注意以下几点:

电势与场强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电场强度是矢量,空间同时有几个点电荷,则某点的场强由这几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矢量叠加;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由该点的电势与电荷的电荷量(包括电性)的乘积决定,负电荷在电势越高的点具有的电势能反而越小;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有多种运动形式,若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则电势能不变。

 另外,还要注意库仑扭秤与万有定律中卡文迪许扭秤装置进行比较。

17.要熟悉电场线和等势面与电场特性关系

在熟悉静电场线和等势面的分布特征与电场特性的关系,特别注意下面几点:

(1)电场线总是垂直于等势面;

(2)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同时,一定要清楚在匀强电场(非匀强电场公式不成立)中,可以用U=Ed公式来进行定量计算,其中d是沿场强方向两点间距离。

 另外还要注意两个等量异种电荷的中垂线与两个同种电荷的中垂线的电场分布及电势分布的特点。

18.认清匀强电场与电势差的关系

在由电荷电势能变化和电场力做功判断电场中电势、电势差和场强方向的问题中:

 先由电势能的变化和电场力做功判断电荷移动的各点间的电势差,再由电势差的比较判断各点电势高低,从而确定一个等势面,最后由电场线总是垂直于等势面确定电场线的方向。

 由此可见,电场力做功与电荷电势能的变化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意在计算时,要注意物理量的正负号。

19.认清带电粒子的运动情形

带电粒子在极板间的偏转可分解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

我们处理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平行板间距离的变化时,若电压不变,则极板间场强发生变化,加速度发生变化,这时不能盲目地套用公式,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可以凭着悟性与感觉:

 当加速电场的电压增大,加速出来的粒子速度就会增大,当进入偏转电场后,就很快“飞”出电场而来不及偏转,加上如果偏转电场强越小,即进入偏转电场后的侧移显然就越小,反之则变大。

20.对平行板电容器的物理量进行分析

这里特别提出两种典型情况:

一是电容器一直与电源保持连接着,则说明改变两极板之间的距离,电容器上的电压始终不变,抓住这一特点,那么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二是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则说明电容器的电量始终不变,那么改变极板间的距离,首先不变的场强,(这可以用公式来推导,E=U/d=Q/Cd,又C=εs/4πkd,代入,即得出E与极板间的距离无关。

还可以从电量不变角度来快速判断,因为极板上的电荷量不变则说明电荷的疏密程度不变即电场强度显然也不变。

化学

1.对氧化物分类的认识

错误地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CrO3是酸性氧化物。

2.认为胶体带有电荷。

胶体是电中性的,只有胶体粒子即胶粒带有电荷,而且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

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3.认为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过程就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

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只有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破坏了其中的离子键,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熔化或破碎过程破坏了其中的化学键,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形成了化学键,这些均是物理变化。

4.认为同种元素的单质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相互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5.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L·mol-1

两者是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就是1mol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占有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L,在非标准状况下可能是22.4L,也可能不是22.4L

6.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忽视物质的状态或使用条件。

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于气体体系,既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对于固体或液体不适用。

气体摩尔体积在应用于气体计算时,要注意在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L·mol-1

7.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错误地应用溶剂的体积。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因此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应用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8.在进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忽视溶液体积的单位。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要用到溶液的密度,通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溶液密度的单位是g·cm-3,在进行换算时,易忽视体积单位的不一致。

9.认为SO2、CO2、NH3、Cl2等属于电解质

由于SO2、CO2、NH3、Cl2等溶于水时,所得溶液能够导电,因此错误地认为SO2、CO2、NH3、Cl2等属于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范畴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否则不能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作为判断其是否是电解质的依据。

如SO2、CO2、NH3等溶于水时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的缘故。

10.认为其溶液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为强电解质。

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性的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程度的大小有关。

11.对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理解

错误地认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越多,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越多,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

氧化性的强弱是指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电子即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的数目无关。

同样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12.认为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一定不发生反应。

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Na2SO3+H2SO4===Na2SO4+SO2↑+H2O,此反应中H2SO4表现强酸性。

13.认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电子,但是不一定含有中子,如1

(1)H原子中就不含有中子

14.认为元素的种类数与原子的种类数相等。

(1)同一种元素可能由于质量数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核素(原子),因此原子的种类数要大于元素的种类数。

(2)但是也有的元素只有一种核素,如Na、F等。

15.认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主族元素有H,属于非金属元素。

16.认为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

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两种作用,离子键是这两种作用综合的(平衡)结果。

17.认为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1)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能称为共价化合物;

(2)离子化合物中也可以含有共价键,如Na2O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aOH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18.认为增大压强一定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1)对于只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体系,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不变。

(2)对于恒温恒容条件的气态物质之间的反应,若向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体系的压强增大,但是由于各物质的浓度没有改变,故反应速率不变。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是引起气态物质的浓度的改变才能影响反应速率。

19.认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就会增大。

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只有改变温度使平衡正向移动时,平衡常数才会增大,改变浓度和压强使平衡正向移动时,平衡常数不变。

20.认为放热反应或熵增反应就一定能自发进行。

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是ΔG=ΔH-TΔS,仅从焓变或熵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不准确的。

21.羟基就是氢氧根

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

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

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

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

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22.Fe3+离子是黄色的

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黄色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就是黄色的呢?

不是。

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

因此浓的FeCl3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黄色,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OH)3导致的。

真正Fe3+离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黄色的。

将Fe3+溶液加入过量的酸来抑制水解,黄色将褪去。

23.AgOH遇水分解

发现不少同学都这么说,其实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为“—”就认为是遇水分解,其实不是的。

而是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就能分解,所以在复分解时得到AgOH后就马上分解,因而AgOH常温下不存在,和水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在低温下进行这个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的。

24.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

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

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

因此H3PO3是二元酸。

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25.酸式盐溶液呈酸性吗?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

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

当其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时,呈酸性;当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时,则成碱性。

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了大量的H+,而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

而弱酸的酸式盐,则要比较它电离出H+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了。

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如NaHCO3,NaHS,Na2HPO4),则溶液呈碱性;反过来,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的能力较强(如NaH2PO4,NaHSO3),则溶液呈酸性。

26.H2SO4有强氧化性辨析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

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

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

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27.盐酸是氯化氢的俗称

看上去,两者的化学式都相同,可能会产生误会,盐酸就是氯化氢的俗称。

其实盐酸是混合物,是氯化氢和水的混合物;而氯化氢是纯净物,两者根本不同的。

氯化氢溶于水叫做氢氯酸,氢氯酸的俗称就是盐酸了。

28.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

从常见的强碱NaOH、KOH、Ca(OH)2和常见的弱碱Fe(OH)3、Cu(OH)2来看,似乎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

其实碱的碱性强弱和溶解度无关,其中,易溶于水的碱可别忘了氨水,氨水也是一弱碱。

难溶于水的也不一定是弱碱,学过高一元素周期率这一节的都知道,镁和热水反应后滴酚酞变红的,证明Mg(OH)2不是弱碱,而是中强碱,但Mg(OH)2是难溶的。

还有AgOH,看Ag的金属活动性这么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