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关爱留守儿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0364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实践报告关爱留守儿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实践报告关爱留守儿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实践报告关爱留守儿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实践报告关爱留守儿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实践报告关爱留守儿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实践报告关爱留守儿童.docx

《社会实践报告关爱留守儿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实践报告关爱留守儿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实践报告关爱留守儿童.docx

社会实践报告关爱留守儿童

附件一:

社会实践(调查)信息反馈表

学生姓名:

张威专业班级:

机制1班学号:

1003010136

籍贯:

湖北枣阳调查时间:

2012/7/11地点:

武汉工程大学

被调查人地址

(单位或村、家庭)

主要调查事项

被调查人

盖章或签字

被调查人

联系电话

七方镇留守儿童家庭

家庭感情,学校表现,社会关系

白旭

 

七方镇留守儿童家庭

家庭感情,学校表现,社会关系

包涛

七方镇留守儿童家庭

家庭感情,学校表现,社会关系

曹欢欢

七方镇留守儿童家庭

家庭感情,学校表现,社会关系

陈景龙

七方镇留守儿童家庭

家庭感情,学校表现,社会关系

陈佩

七方镇留守儿童家庭

家庭感情,学校表现,社会关系

侯章伟

 

调查人签名:

张威

2012年7月11日

 

武汉工程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

专业:

机制

班级:

1班

姓名:

张威

学号:

1003010136

 

2012年7月11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背景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

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

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

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调查

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众所周知,然而具体薄弱在哪里,好象鲜有提起。

我于2012年7月参加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到枣阳市七方镇助教。

七方镇小学学校占地15000余平方来。

现有小学班9个。

初中班8个,学前班1个,在校学生达1300余人.是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这里的孩子大多数天真可爱,朴实却活跃,但他们的见识实在是太狭窄了,初中的孩子的知识面不及城市里小学生的知识面。

并且孩子们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害怕交流与表现。

面对严峻的教育问题,除了教学,我们也对当地留守儿童的家庭及经济情况做了各种问卷调查,走访了留守孩子的家,收集各种资料,虽然我所在的学校或许具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特点,虽然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或许并未能看到更多隐藏于简单表面之下的事实,但我相信,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更多的人对农村教育更为细致的考察一定能切实提高我们农村的教育水平,并解决好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调查数据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5%

父母只有过年才回家的80%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95%

非常想父母的65%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37%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5%

害怕陌生人的25%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1%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5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三、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心理上的寂寞与生理上的缺失,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

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

首先,监护的“盲区”。

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一部分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其主要特点:

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其主要特点:

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

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

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主要特点:

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

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

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

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有的甚至早恋。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调查显示: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

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建议和解决方法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如今国家已经开始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

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可以进行: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

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

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

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

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

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幼儿的姓名:

﹍﹍﹍﹍性别:

﹍﹍﹍﹍年龄:

﹍﹍﹍﹍家庭住址:

﹍﹍﹍﹍﹍﹍﹍

1、孩子是由谁抚养的?

(   )

A、祖父母B、外祖父母C、母亲D、父亲E、父母F、其他亲戚

2、孩子多久能与父母见一次面?

(   ) 

A、不定 B、一年C、半年  D、3个月

3、父母有必要外出打工吗?

( )

A、很有必要 B、打工挣学费C、能多挣点钱D、不去也可以

4、孩子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应该()

A、和父母在一起B、要什么有什么C、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5、幼儿对父母亲的满意度(   )

A、很满意  B、有感情不很满意 C、相处很少很想念 D、不常在一起不太想念

6、幼儿认为最开心的事()

A、看电视B、和父母在见面C、一个人在家D、和朋友玩

7、孩子有心事向谁诉说()

A、向家人B、向父母C、向老师D、对自己说E、没人可说

8、孩子的学习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影响吗?

()

A、不受影响B、很受影响C、有一点影响D、不知道

9、孩子的性格形成会因为留守而受影响吗?

()

A、不受影响B、很受影响C、有一点影响D、不知道

10、孩子生活中最缺什么?

()

A、爱B、管束C、自由D、其他

11、父母和孩子交流有困难吗?

()

A、没有困难B、有一点困难C、无法交流

12、父母外出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还是有弊?

()

A、非常有利B、非常不利C、利大于弊D、弊大于利E、不清楚

13、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犯错误,作为抚养者,会怎么做()

A、孩子不是我们生的,等父母回来再说C、以告诉老师或父母进行威胁D、严格要求,另其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E、其他(书面说明)

14、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你是怎么样对孩子的()

A、让孩子吃饱、穿暖,到年底还给其父母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就行了

B、不打不成器C、严格要求,认真教育

封底:

评语:

 

等级或分数:

 

指导老师签名:

2012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