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鉴赏导教案.docx
《诗歌语言鉴赏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语言鉴赏导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语言鉴赏导教案
教学课题
诗歌语言鉴赏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景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景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主备人
课时安排
4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修改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关键词语(诗眼)的品味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2010年江苏《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要求是: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和作者,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其中鉴赏诗歌语言考察点有如下几种:
品味关键词语(诗眼、炼字)、鉴赏重点句子、分析语言特色。
关于诗眼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
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
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
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也就是: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二.例题引路
例1、(07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
“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
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
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
“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
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
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
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例2(06江西):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为什么?
答:
步骤一:
本诗的诗眼是“交情”。
步骤二:
一、二句写溪水一去不复回,小舟也将远去,暗示人要离去,寄寓一种离情别绪。
三、四句借“山溪渡”来抒发与友人之间的交情,“交情”深厚,恒久不变,经得起“风波”的考验。
三、答题规律
答题模式:
含义+(手法)+作用
答题要点:
首先,找出诗眼,尤其要注意诗句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再解释诗眼的本意;如果题干已经给出就不需要了。
然后,分析(与翻译类似)体现诗眼句子的含义(注意手法),需要结合全篇分析,.
最后,结合意境特点,分析诗眼在此处的作用(结合感情)。
教师重要强调:
1、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2、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2、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四、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
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②煮白石:
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
(3分)
答案:
“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
(1分)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
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1分)。
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1分)(未答到最后一点,但前面各点的分析较具体,也可以给3分)
2、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①筇:
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4、
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南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
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答案:
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2分);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2分);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对关键词语(炼字)的品味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这些字孤立起来,应该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答题规律与题眼相似。
二、高考例题
1、(09年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分)
【答案】
(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2008年高考安徽卷)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赏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
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有时也饶有韵致。
二、答题规律
答题模式:
含义+(手法)+表达作用手法包括: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1)释含义,明技巧:
结合表达技巧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点情境: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3)说情感,话作用: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对结构,效果评价
三、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中的“排”字用得十分精妙传神,试作分析。
【答案】(步骤1)“排”是闯进之意。
(步骤2)两山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把苍翠的山色“送”来,生动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步骤3)该字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华子岗(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答案】(步骤1)“侵”在诗中指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
(步骤2)“侵”实际上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夕辉亦随诗人下山的生动情景,“拂”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
(步骤3)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雕。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1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2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案:
“雪”隐喻了白发(1分)。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
隐含着诗人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
(1)“凉”。
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了天气之凉,更烘托出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2)“缺”。
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的失落、遗憾的心情。
三、四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