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药事简讯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0978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药事简讯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医院药事简讯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医院药事简讯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医院药事简讯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医院药事简讯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药事简讯1.docx

《医院药事简讯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药事简讯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药事简讯1.docx

医院药事简讯1

回民医院药事简讯

 

一、药学服务

二、合理用药

三、临床常用药须知

四、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药学服务

老年人选用降压药的原则和用药注意事项

 

        理想的降血压药物,应符合下列条件:

(1)降压效果好,副作用轻,血压降低的谷/峰比值要大于50%;

(2)能防止或逆转患者生命重要器官的损害;(3)对血脂、血糖、尿酸的代谢无不良影响,能改善胰岛素的抵抗,不引起低血钾;(4)药物作用时间长(半衰期长),每天只需服药一次。

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故使用降血压药物需因人而异,并在选择药物上多加注意。

  1、宜以降压作用温和、持久、效果好且副作用轻的药作为基础

用药。

对血压降低的要求不宜过猛、过速,一般要先用小剂量,然后

视血压情况,逐渐适当增加剂量,或联合两种以上降压药同用,务使

血压降到较安全水平(<140/80),糖尿病者还应适当低于此值。

 2、目前老年人高血压病的治疗,多主张联合用药。

据统计,单

一种药对血压的有效控制率为45~55%,而联合二种药应用则为

75~80%。

联合用药既可减少单味药物使用的剂量,且可协同有效地

干扰多种升压机制,延长作用时间和相互抵消或减少某些不良的副作

用,更好地保护心、脑、肾等脏器。

 3、降压药物应坚持长期服用。

即使服后降压效果满意且血压

相对稳定,也只能相应调整剂量,不能轻易或突然停药。

否则,

易发生撤药综合征,血压可迅速反弹甚或更高,还可导致焦虑、

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4、老年人由于调节血压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低,血压易有较

大幅度的波动,也易并发心脑血管事件,故对降压疗效的评定,不宜

凭一时或一次的血压水平而定,而应系统地多次测定观察,即使血压

有所波动也应保持在相对较安全的范围内。

  5、老年人服降压药应个体化,结合患者病情组合用药。

前多倾向以钙拮抗剂(CC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为首选,如服用后降压效果

仍不够理想,可适当增加小剂量的利尿剂。

  6、对心跳快、有交感神经兴奋的易激动的高血压患者,或

合并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脏早搏者,可在首选药用基础上,加

服?

茁-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等)。

但此类药对高脂血症、高

血糖者不宜选用,且对心跳过慢,有气喘病、心脏房室传导阻滞

者忌用。

7、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

?

双氢克尿塞和任何一种降压药合

用,都有较好的协同降血压效果。

但本药较大剂量长期应用对糖

尿病、高脂血症和肾功能不全者是不宜的,也可招致低血钾。

 8、降血压药应尽可能不要在夜间服用。

当然对有晨间高血压者

可视情另作别论。

二、合理用药

应用缓控释制剂有讲究

  前一段时间,64岁的周师傅,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缓释片治疗。

原本医生处方剂量为:

1日2次,1次40毫克,可是周师傅却自行改为1日3次,每次40毫克使用。

结果周师傅出现心动过速、心慌等症状,马上来医院就诊。

医生告诉他,这种缓释片应该1日用2次,增加次数,等于增加剂量,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

  临床应用缓释制剂是有讲究的,基层医疗人员应叮嘱患者正确服用缓释制剂,以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注意1:

不要盲目增加给药次数

  缓释片的特点就是可以让药物慢慢释放,从而达到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给药次数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服药方便,尤其是适用于容易忘记服药的老年人。

如果随意增加给药次数,不仅不会增加疗效,相反只会增加不良反应。

  注意2:

缓释片不能掰开使用

  有人喜欢将口服药物掰开后服药,认为这样便于服用。

而对于缓释片来说,是不能够掰开使用的。

因为这类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特殊的材料,药片被掰开后,控制膜或控释骨架被破坏,药物会迅速释放出来,就达不到缓释长效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导致药物中毒发生。

  注意3:

不要超量服用缓释片

  缓释片是一种特殊的药物剂型,药片内所含的药物成分被分为速释和缓释两个部分,超剂量使用缓释片,比普通药物剂型超剂量造成的危害更大,产生的毒性反应更明显,而且危害时间更长。

  注意4:

选择缓释片要有的放矢

缓释片的特点就是服用次数少,服用更加方便,但是这种剂型生产成本高,价格也比较贵。

是否选择缓释片剂,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

如果是老年人,服用药物比较多,应尽量选择缓释片;如果是年轻人,服用药物比较少,也可以选用价格便宜的普通剂型,在取得相同疗效的情况下,选择要做到有的放矢。

注意5:

跟普通剂型相比,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有什么不同?

两者间又有哪些异同?

普通剂型:

一般需要每日服3次,以使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达到相对稳定,但仍易出现浓度的高低波动,影响疗效。

缓释药物:

其先将药物制成小的颗粒,分成数份,少数没有包衣的作为速释部分,其他分别用特殊材料包上厚薄不一的包衣作为缓释部分;取上述颗粒以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制剂。

口服后,按包衣的厚薄不同,而在不同的时间依次释放药物,持续发挥药效。

控释药物:

此剂型是对药物释放要求相对较高的制剂,多见于心血管制剂,通过控释衣膜来定量匀速地向外释放药物,使血药浓度保持恒定。

一般先制成药品芯,然后在芯外包上一定厚度的半透膜,采用激光技术在膜上打一些小孔,当药物在体内与体液接触后,水从半透膜进入药芯,使药物溶解,当药片内部的渗透压高于外部时,药物便由小孔缓缓外流,达到持续释药的目的。

如氨茶碱控释片,在开始服药2小时内释放15%的药物,以后每小时释放3%,在24小时内稳定发挥药效。

缓释、控释制剂的区别在于:

前者释药量先多后少,以一级速率递减;后者是按零级速率恒速释药的,定时定量释放,因此后者的疗效更稳定。

控释和缓释药物日服2次以下,可避免因服药间隔时间不当带来的药物副作用。

由于它们发挥作用都与包膜有关,因此应温开水吞服,严禁嚼碎或分割后服

甲状腺素片宜在睡前服用

  甲状腺素片主要用于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治疗,也可用于成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单纯性甲状腺肿和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临床常用甲状腺素片多为人工合成的左旋甲状腺素片,维持治疗剂量为50~200μg,每日1次口服。

  何时服用甲状腺素片为宜?

对此,以往建议是在晨起时服用,以利于甲状腺素的吸收和利用,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体重和血脂水平。

但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将甲状腺素片放在睡前服用要比清晨更为适宜些。

  荷兰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晨起相比,睡前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可以更显著地增加患者甲状腺素水平。

研究数据显示,睡前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可使促甲状腺素水平平均下降1.25Miu/L,而血清游离甲状腺素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则分别增加0.9pmol/L和0.1nmol/L。

 观察表明,睡前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的疗效更好,小剂量用药即可收到良好疗效。

所以,目前学者多主张患者将甲状腺素片放在临睡前服用,以使用药更为安全与可靠。

三、临床常用药须知

阿司匹林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早在18世纪,阿司匹林(aspirin,acetylsalicylicacid,ASA)就作为镇痛消炎药应用于临床,到20世纪70年代才发现它能通过抑制血小板内血栓素A2(TXA2)的合成而起到抗凝作用,遂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等血栓栓塞性疾病,其抗栓治疗的疗效已为大量国际性多中心临床试验所肯定。

阿司匹林对于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冠心病中高危人群)和二级预防(冠心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外周血管病)均具有明显的疗效和极高的性价比,成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经典的基石。

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建议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应该规律服用抗血栓药物阿司匹林[1]。

随着脑卒中成为神经内科第一大疾病,奠定了阿司匹林在神经内科治疗药物中NO.1的地位。

本文结合一例脑梗死患者病例,从临床药师角度分析阿司匹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用于脑梗死的用药分析

用药方案分析:

阿司匹林剂量的选择:

患者于2014年9月7日晨7时发病,入院救治时为8时左右,尚处于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当日头颅MRI+MRA示:

右侧基底节区及顶枕叶梗塞灶(新鲜)证实诊断)。

有研究资料表明,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聚集(PAG)[2],不能抑制血小板释放。

小剂量ASA对血管内皮细胞中环氧化酶(cycloxygenase,COX)活性无影响,大剂量才显抑制作用,从而使前列腺素G2(PGG2)、前列腺素H2(PGH2)合成前列腺素12(PG12)减少,呈现抗凝“双重”性。

阿司匹林50,100,200,300mg/d对PA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00mg组与50mg组比较,对PAG的抑制无显著差异;200mg/d、300mg/d的ASA对PAG的抑制均明显优于100mg/d,但200mg/d与300mg/d组相比无显著差异[3]。

2003年颁布的欧洲指南推荐,在缺血性卒中发病48小时内应该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

对于急性事件,至少需要160mg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血小板的功能[4]。

患者当时神志清楚,消化道功能正常,选择口服阿司匹林200mg属合理用药。

阿司匹林用药频次:

阿司匹林口服后在胃肠道吸收,体内分解产生水杨酸,后者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不可逆性预防血栓的形成,导致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合成减少,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阿司匹林30~40min达血浆高峰浓度,60min内达明显的血小板抑制,尽管循环半衰期仅有20min,但在24~48h的用药间期均可测得其抗血栓作用,反映了血小板COX-1失活及TXA2产生抑制的持久性。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和剂量间期为24~48h[5]。

单剂口服100mg阿司匹林,几乎可完全抑制正常人TXA2的合成,这种抑制是快速的,甚至发生在药物出现在体循环之前,且引发的抑制作用在血小板整个生命期间不可能修复,血小板在血循环中的生存期约为7d,且血小板成熟后自身没有合成蛋白的的能力,其环氧化酶失活后在其生存期内是得不到补偿的,停用单一剂量的阿司匹林后至少需要5d才会有50%的血小板恢复功能,如服用阿司匹林100mg末次剂量后7d血小板功能才可恢复正常。

研究发现,大约只需20%不被阿司匹林抑制的血小板就足以维持正常的凝血过程。

每天血小板池约有10%血小板新生,因此,抗凝就需要抑制不断新生的血小板,只需每天服药一次就能起到抗血栓的疗效,所以阿司匹林的服药频次为Qd。

阿司匹林疗程制定:

脑梗死的患者大多存在心血管疾病的诸多高危因素,如该患者高血压病史12年,未规律控制;体重指数26.5,属肥胖体型;吸烟史15年,40支/d,嗜酒15年,平均5两/d,父亲健在,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所以阿司匹林的服用将是一个长期的疗程。

尽管不断有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问世,在心脑血管事件二级防治中,阿司匹林依然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抗血小板药物,它凭借低廉的价格和确切的预防作用,成为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长期应用的推荐剂量为75-150mg/d,100mg/d最为常用[6]。

该患者用阿司匹林200mg,Qd,po,配合其他药物治疗9日后已度过脑梗死急性期,恢复良好:

血压由190/110mmHg稳定于130~140/90~100mmHg,示齿时左侧鼻唇沟略浅;左侧上下肢肌力Ⅳ级,恢复为四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感觉对称;左巴氏征由(+)恢复为左巴氏征(±),其余病理征未引出。

此时将患者阿司匹林的用量减为100mg,Qd,po,作为二级预防用药长期服用。

阿司匹林用药的药学监护

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反应,它通过失活环氧化酶,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内源性的前列腺素具有减少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此外,由于它在体内分解产生水杨酸,而水杨酸对胃粘膜有直接刺激作用。

故阿司匹林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