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过渡句的作用 word部编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9611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过渡句的作用 word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过渡句的作用 word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过渡句的作用 word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过渡句的作用 word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过渡句的作用 word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过渡句的作用 word部编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过渡句的作用 word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过渡句的作用 word部编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过渡句的作用 word部编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过渡句的作用word部编版

过渡句的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过渡句,并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2、学会找过渡句。

二、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认识过渡句,并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2、学会找过渡句。

三、教学准备:

ppt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过渡句

过渡,是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

文章的各部分是靠过渡来连缀的。

而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的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

过渡句就是联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不会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有时也独立成一段,内容上这个句子和上下两端都有联系,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

二、过渡句的作用:

1、承上启下

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

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语言的流畅性。

内容上就是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起总起作用。

例如:

《太阳》一文,第4自然段的开头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这个过渡段既理清了文章结构,又让我们知道了文章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太阳。

2、分段

例如:

“华罗庚努力工作,更拼命地学习。

”读到这个过渡句,我们就知道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讲胡罗庚,一是他努力工作,二是他拼命学习。

3、概括段意

如:

《赵州桥》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个过渡句是对上下内容的概括,并且用关联词:

不但…而且…,把上下两段从内容上联系起来,使下文不显得突然。

4、理解思想内容

如:

秋叶有哀伤,有享受,有五味齐全的感觉。

但毕竟走过了生命的全部,还有什么可以遗憾呢?

这个过渡句总结上文的思想和感情,起转折、递进等作用。

5、点明文章中心,升华主题,使感情色彩鲜明。

如:

一提起他,就像一把利剑刺进我记忆的深处,似乎还滴着血泪……

这个过渡句升华文章感情,表达出我对他深深地怀念之情。

三、练习:

找到过渡部分下面画“   ”。

例1 后来它跟大雁学飞行,跟老鹰学打猎,也都是有始无终,没有一件事情能坚持下去。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直到头发白了,它还是没学到什么本领。

从此,它把一头白发传给它的子孙……

例2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

老师讲课,他用心听。

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

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例3 ……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

“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

离它不远的那颗星,叫北极星。

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

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

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例4 ……生活这样窘困,马克思毫不在意,还是坚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那时候,恩格斯在生活上给他很大的帮助。

恩格斯曾经在曼彻斯特一家工厂里做过事。

有一个时期,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

他把挣来的钱分给马克思,10镑、100镑的,连续不断地给马克思汇去。

恩格斯不仅仅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5七律·长征

龙台小学张明兰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诵出磅礴的气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合作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难”,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体会“寒”与“暖”的思想感情,

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1)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了解作者毛泽东。

预学单导学单

 

一、情境开课,了解长征

1.顺水推舟点题。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首七言律诗--《七律·长征》。

齐读课题

2.老师配乐讲述,带生入境

请看:

(课件出示:

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攻克遵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年10月与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成长征。

3.观看长征中的一些数据,体会不易与伟大,再读课题。

经过11个省,

翻越18座大山,

跨过24条大河,

进行380多场战斗,全程二万五千里。

二、直击文本,初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

抽生读文,适时鼓励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朗读的时候要体现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

生合作读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细读颔联,领悟意蕴

(一)“万水千山”。

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红军经历了山山水水,那么诗中选取了哪些山哪些水?

你们能找到吗?

我们先去看——山!

(二)学习颔联。

课件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理解“逶迤、磅礴”。

(1)看,这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是什么样的呢?

诗中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的呢?

(逶迤、磅礴)

(2)观察字的偏旁特点,老师板书,学生书空。

(3)教师带上动作韵味朗读,引导想象:

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五岭,乌蒙?

(4)理解词语后学生简笔画加深理解,抽生板画,其他学生在导学单上画。

2.对比体会无畏。

(1)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用简笔画分别画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

(2)一个如此之大,一个如此之小,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夸张)

(3)这逶迤的五岭连绵千余里呀!

磅礴的乌蒙山多么高呀,写山的大是为了突出什么?

(长征的艰难)

(4)毛主席把这样的山想得这样的小,又是为了赞美什么呢?

(红军的大无畏)

3.读出红军“不怕难”。

“逶迤”“磅礴”重读,“腾细浪”“走泥丸”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000多千米的崇山峻岭。

多少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

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

“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读一(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4.小结呼应首句。

(1)雄伟、险峻的五岭和乌蒙山,红军战士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这都是因为——(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理解“只等闲”。

红军战士面对千难万险,怕不怕?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解释“只等闲”。

(只等闲:

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3)理解首联,颔联诗意后指导朗读。

“不怕”要读得语气坚决,充满信心;“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颔联读出革命家藐视一切困难的胸怀与气魄!

【设计意图】

读出问题,读出感情,读出精神。

这一设计,在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梳理诗句结构的同时,巧妙渗透了长征精神,体现了语文的与时俱进——语文即生活。

(三)学习颈联。

课件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明确2个经典故事

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默读第三联,说说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其实这2句诗是写长征中的两个经典故事,你知道吗?

2.听讲解感受“暖”。

课件出示:

(1)教师介绍:

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敌人本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

当时敌人疯狂地说:

“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

”要知道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高山峭壁,敌人戒备森严。

然而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假装攻打龙街,迷惑敌军,想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愚蠢的敌人果然上当了;我军主力悄悄到绞车渡,活捉敌兵,缴获渡船,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

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2)体会“暖”表达的情感。

现在,你们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1:

表现了红军高兴的心情。

生2:

表现了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

生3:

表现了红军兴高采烈的心情。

(3)读出“暖”之欢快。

面对险要的金沙江,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看片段领悟“寒”。

(1)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2)看了这段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3)诗中哪个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场面?

(寒)

(4)读出“寒”之悲壮。

回想刚才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我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仿佛看见:

前有顽敌,后有追兵,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

4.小结呼应首句。

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这正是——生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对其意境的体会,是本课的难点。

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用讲故事和看视频的方法让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学习尾联。

课件出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

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就是长征征程上接近尾声的一役,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1.聚焦“喜”。

自由读诗句,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

2.理解“喜”。

(1)喜从何来?

(我们翻越了“千里雪”的岷山,胜利在望。

(2)翻越岷山对红军战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

课件出示:

教师深情描述: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3.读出“喜”。

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

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万丈豪情朗读出来吧!

4.小结呼应首句。

红军战士翻越雪山,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这正是——生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唤醒感知,给学生以教育。

课堂中结合时代背景,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再现当时情景,加深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体会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并补充课外资料,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受到了情感和思想的启迪。

四、合作探究

(一)屏显要求

1、快速概括出“长征五图”,你最喜欢哪一幅,把你想到的画面和体会说一说。

2、小组交流收集整理好的有关长征资料。

3、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红军战士?

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你对长征精神的感悟。

(二)教师提示

1、长征五图可以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山,水,再结合诗中的字眼简洁地概括。

选好自己喜欢的那副画,可以想象画面,也可以说体会。

2、学生先认真自学,再小组交流。

(三)交流反馈,感悟收获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那么,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地想办法战胜一切困难。

五、回读全诗,升华感情

(配《七律·长征》音乐)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面对千山万水,面对艰难险阻,却始终保持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终于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在激昂的《七律·长征》音乐声中,用朗读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全部感受吧!

齐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请大家把它背诵下来。

2.拓展延伸。

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设计意图】

课内外有机结合,让学生走上自主阅读之路。

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学生更能加深对长征的了解,进一步感受毛泽东同志及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七律·长征

不怕难只等闲

逶迤尽开颜

磅礴英勇无畏

暖-寒豪迈乐观

预学单

1、整首诗围绕哪句诗写的:

诗眼是。

2、说说下列两句诗的诗意。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全诗生动地概述了,赞颂了

4、你对长征了解多少,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成简短的一两句话写下来。

(推荐:

长征知识、长征小故事、长征意义、长征精神、长征途中红军还遇到哪些困难?

长征中还有哪些著名的战役或故事……)

①                               

  

②                               

 

导学单

一、画一画你心目中理解想象到的五岭、乌蒙。

 

二、合作探究

1、快速地口头概括出“长征五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

2、小组交流收集整理好的有关长征资料。

3、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红军战士?

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你对长征精神的感悟。

三、拓展延伸

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不朽的经典,你还知道哪些毛主席的诗作,请写出题目。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

(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

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

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

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

读的字正腔圆,请坐。

(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

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2、师:

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

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

3、师:

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

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

这是怎样的边关?

(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4、师:

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

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

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

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

(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

师:

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

(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

6、师:

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

(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

(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

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

你读懂了什么?

(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

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

(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师:

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

(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师:

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年对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

我们一起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

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出示:

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师指名说)

师:

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未还)

师: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

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他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着,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

都是因为这战争啊!

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

(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三、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师:

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

(师读并出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他们在盼望谁呢?

(指名说,汉代飞将军李广)

3、出示李广的资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唐)卢纶《塞下曲》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4、师:

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英勇善战,勇猛无比)

师:

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

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说)

5、师:

是啊!

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

师:

要是李将军在,边关——就会有安宁

师:

要是李将军在,将士——就能回家乡

师:

要是李将军在,国家——也会更太平

师:

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师:

同学们,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九死一生,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

(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

壮)

7、师:

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8、师:

(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边关悲

思良将建功业壮

第1课社戏

一、基础知识过关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归省

行辈

絮叨

不惮

怠慢

撺掇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凫水

潺潺

蕴藻

棹着

旺相

漂渺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________

②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________

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________

④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

 ________

3.文学常识填空。

(1)《社戏》的体裁是________。

这篇课文的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等。

(2)社,在绍兴指________。

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________”。

(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

老生指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指________,小旦指________,老旦指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指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指________。

4.《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