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docx
《阿房宫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房宫赋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
1、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
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
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
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
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
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2、杜牧主张: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
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
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
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
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
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
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
“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
在。
”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
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
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
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
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
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
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
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
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
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
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
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
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
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
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眼前。
5、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
《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其体始于战国时赵国人荀卿
的《赋篇》,至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的文体。
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
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但很快被六朝的“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
至唐宋时又发展为“律赋”,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
在晚唐
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
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
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
“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西汉时文人将屈原、宋玉等所运用的、作为长江流域文化代表之一的《离骚》式诗体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发展而形成的。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心雕龙·诠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之能享。
赋在其后不同时代的发展中,从古赋到徘赋到律赋到文赋,形式上不管怎么变革,却始终沿着散文化的轨道行进,并没有回到诗的故乡。
说“赋者古诗之流”,只有在说明赋还保留着某些骚体诗的外部形式特点时才算是正确的,若是用以说明赋是诗的一个支派,那就是大谬特谬了。
诗,总是喜欢借助跨度极大的跳跃,行踪飘忽飞腾,在广阔的立体空间里上天入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时刻为感情寻找着形象。
赋,则不然,它与一般的散文并无二致,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开其叙述、描写、议论
时,逻辑严密,顺序衔接,脉络连贯,+分注重文章的说服力量。
而说服力量的达到,往往具体表现为对文章气势的追求。
“以赋视诗,较若纷至沓来,气猛气恶”。
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揭示出赋和诗在对气势要求上的这种不同点,可谓一矢中的。
——竹亦青《〈阿房宫赋〉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
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
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全部工程秦灭亡时犹未完成。
阿房者,一说:
“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四阿旁广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
秦亡后,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台基。
这个历史教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表现的讽喻意义。
(二)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
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
“赋者,铺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
它铺陈文采,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重视辞藻和押韵,以铺陈、对比、对偶、夸张等传统技法为主,文章显得整齐和谐,清新流畅而又具有磅礴的气势。
“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
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
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
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
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
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1.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要求反复研读三遍。
具体进程是: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重点词语: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
“回”,注释为曲折。
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
“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
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
“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