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备课笔记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9281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2.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备课笔记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解剖备课笔记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解剖备课笔记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解剖备课笔记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解剖备课笔记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剖备课笔记3.docx

《解剖备课笔记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备课笔记3.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剖备课笔记3.docx

解剖备课笔记3

男性生殖系统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授课目的1.掌握内容:

睾丸、男性尿道

2.熟悉内容:

附属腺3.了解生殖管道、外生殖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睾丸的结构和功能。

2.男性尿道的分部、走行、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

难点:

1、睾丸的结构2、男性尿道的解剖特点

教学过程及内容提要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知识点、课程导入

男性生殖系统

一、组成:

二、内生殖器:

(一)睾丸1.位置、形态:

居阴囊内、左右各一,呈扁椭圆形、表面光滑,分两端、两缘、两面。

2.结构:

3.功能:

 

(二)附睾

1.位置、形态:

2.分部:

3.功能:

(三)输精管

1.起始、行程:

2.分部:

四部分3.男性结扎:

4.精索:

内容物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神经丛、淋巴管等。

(四)射精管:

输精管壶腹与精囊腺的排泄管汇合而成。

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五)前列腺:

1.位置:

2.形态、分部:

3.分叶:

4.构成:

☆前列腺肥大:

老年期由于腺组织退化萎缩,结缔组织增生所致。

(六)精囊腺:

居膀胱底后方及输精管壶腹的外侧,排泄管与输精管壶腹的末端汇合成射精管。

(七)尿道球腺:

 

三、外生殖器:

(一)阴囊:

1.构成:

皮肤和肉膜。

2.被膜(阴囊深面):

由外→内,有四层。

睾丸鞘膜腔:

由睾丸鞘膜脏、壁两层在睾丸后缘互相移行而成,内有少量浆液。

☆睾丸鞘膜腔积液:

 

(二)阴茎1.构成:

2.包皮系带:

3.阴茎包皮:

 

(三)男性尿道

2.分部:

前列腺部

后尿道

膜部

海绵体部前尿道

3.形态:

三个狭窄、三个扩大、两个弯曲

注意上述结构存在的临床意义

女性生殖系统:

卵巢、输卵管和子宫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授课目的

掌握:

女性生殖器的组成\卵巢的组织结构\输卵管和子宫的形态分部\子宫的固定装置

熟悉:

卵巢、输卵管、子宫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卵巢的结构、输卵管的分部、子宫的分部

难点:

卵泡的生长与排卵,排卵周期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内容提要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女性生殖系统

一、组成:

二、内生殖器:

(一)卵巢

1.位置:

2.形态:

呈扁卵圆形、略呈灰红色,分两面、两缘、两端。

表面光滑(幼女)→凹凸不平(性成熟)→开始缩小(35~40岁)→逐渐萎缩(50岁左右)

 

(二)输卵管

1.位置、形态2.分部:

四部分3.女性结扎:

(☆)

(三)子宫

1.形态:

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长7~8cm、宽约4cm、厚约2~3cm,分为底、体、颈三部分。

2.位置:

居骨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正常成年女性的呈前倾前屈位。

3.固定装置:

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韧带有:

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

女性生殖系统:

阴道、乳房与会阴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授课目的

掌握:

阴道的位置形态、阴道后穹发

熟悉:

女性外生死器\乳房的位置、形态、组织结构

了解:

会阴、狭义会阴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阴道穹经及穿刺引流处

难点:

乳房小叶、会阴的构造

教具及参考资料

教案、备课笔记,教材女性生殖系统模型系统解剖学第七版

教学过程及内容提要

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阴道

1.位置:

居盆腔的中央,前与膀胱底和尿道相邻,后邻近直肠。

2.形态:

分两端、两壁。

前壁:

较短后壁:

较长上端:

较宽阔下端:

较狭窄

 

 

(五)乳房1、乳房的位置与形态2、乳房的内部构造

(六)会阴

1、广义会阴2、狭义会阴

脉管系统:

概述+心

(1)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授课目的掌握内容:

概述、心的位置和外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脉管系统的组成2.体循环和肺循环3.心的位置和外形

难点:

1.体循环和肺循环2.心的外形

教具及参考资料

多媒体,教材,《组织学和胚胎学》高英茂,《系统解剖学》柏树令

教学过程及内容提要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知识点、课程导入

脉管系统组成:

心脏(heart)

心血管系统动脉

血管静脉

毛细血管

淋巴管道

淋巴系统淋巴器官(中枢性、周围性)

淋巴组织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概述

(一)组成心脏+血管

(二)血液循环:

1.定义:

2.分类:

二、心脏

(一)位置

:

居胸腔前下部、中纵隔内,约2/3在正中矢状面的左侧、1/3在右侧。

上方—出入心脏的大血管,下方—膈,两侧—纵隔胸膜、肺

后方—左支气管、食管、左迷走N、胸主A、T5-8

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腺所覆盖,只有左肺心切迹内侧的部分与胸骨体下部左半部及左侧第4、5肋软骨相邻。

(二)外形:

呈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形、大小与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分:

一尖、一底、两面、三缘、三条沟

 

心脏(心腔、心壁与心传导系、血管、心包)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授课目的

1.掌握内容:

心的体表投影

2.熟悉内容:

心腔结构、心壁结构与传导系统

3.了解内容:

心的血管、心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心的体表投影2.心腔结构

难点:

1.心腔结构2.心壁结构与传导系统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上节课知识点、课程导入(三)心腔结构:

1.右心房:

三个入口、一个出口、卵圆窝

 

2.右心室:

流入道—流出道—

3.左心房:

左心耳、四个入口、一个出口

4.左心室:

流入道流出道

 

(四)构造:

心壁:

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

房间隔:

最薄处—卵圆窝(☆)为房间隔缺损的好发处

室间隔前2/3—肌部后1/3—膜部(☆)为室间隔缺损的好发处

 

(五)传导系统:

1.定义:

2.组成:

3.传导途径: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Purkinje纤维

 

(六)血管:

左冠状A

1、营养心脏的动脉:

右冠状A2.营养心脏的静脉:

心大、中、小静脉

 

(七)心包

一)定义:

包裹在心脏及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

二)分部:

1,纤维心包2,浆膜心包脏层、壁层

三)心包腔:

1.定义:

2.结构特点:

(八)体表投影:

 

血管(动脉)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授课目的1.掌握内容:

体循环的动脉

2.熟悉内容:

肺循环的血管

3.了解内容:

血管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循环的动脉

难点:

1.肺循环的血管2.体循环的动脉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上节课知识点、课程导入

一、肺循环的血管:

(一)肺循环的动脉:

1.主干:

肺动脉干

(二)肺循环的静脉:

肺静脉

二、体循环的动脉:

(一)概述:

1.器官内、外动脉的概念:

2.器官外动脉的分布规律:

⑴对称性、节段性分布;

⑵与血管、神经伴行;⑶多在身体的隐蔽处及关节的屈处;

⑷从动脉干发出后,以最短的距离分布于所要分布的器官;

⑸与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相一致。

(二)主干:

主动脉

1.起始、行程:

2.分部:

3.主动脉弓上的一级分支:

4.重要结构:

主动脉小球

(三)头颈部的动脉:

一)主干:

颈总动脉1.起始、行程:

2.颈动脉鞘:

由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三者共同构成。

3.分支:

4.重要结构:

二)颈外动脉:

1.起始、行程:

2.主要分支:

三)颈内动脉:

由颈总动脉发出升至颅底、再经颈A管入颅腔,分布于脑和视器。

(四)锁骨下动脉:

1.起始、行程:

2.体表投影:

胸锁关节至锁骨下缘中点画一弓形线。

3.分支:

(1)椎A:

(2)胸廓内A(3)甲状颈干甲状腺下A(4)肋颈干:

(五)腋动脉:

1.起始、行程:

锁骨下A第1肋外缘→腋A→大圆肌下缘→肱A

2.分支:

(六)肱动脉:

1.起始、行程:

2.分支:

肱深A;3.临床应用:

测血压。

4.腋、肱A的体表投影:

(七)桡、尺动脉:

一)桡动脉:

1.起始、行程:

2.分支:

※临床应用:

摸脉搏

二)尺动脉:

1.起始、行程:

2.分支:

(八)掌浅、深弓:

一)掌浅弓:

二、腹主动脉:

1.起始、行程:

2.分支:

壁支+脏支

注意:

肾动脉在入肾前发出肾上腺下动脉,右侧肾动脉较左侧肾动脉长,故右肾手术处理肾蒂时较容易。

(1)腹腔干

胃左动脉:

左支

肝固有动脉右支—胆囊动脉

胃右动脉

肝总动脉胃网膜右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

胰十二指肠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

胰支

脾支

脾动脉胃短动脉

胃后动脉(出现率约60~80%、分布于胃体后上部)

胃网膜左动脉

 

(2)肠系膜上动脉(L1):

(3)肠系膜下动脉:

一、髂总动脉:

起始、行程:

(一)髂内动脉:

1.脏支:

(1)脐动脉:

(2)膀胱下动脉:

(3)直肠下动脉:

(4)子宫动脉:

(5)阴部内动脉:

2.壁支:

闭孔动脉:

臀下动脉:

髂腰动脉:

骶外侧动脉:

 

(二)髂外动脉:

沿腰大肌内侧下行,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部,移行为股动脉

二、股动脉:

1.起始、行程:

2.主要分支:

三、腘动脉:

在收肌腱裂孔处续于股动脉,在腘窝深处下行至小腿骨间膜上方分为胫前、后动脉,分支分布于膝关节及附近的肌。

 

四、胫后动脉:

五、胫前动脉:

六、足背动脉:

 

血管(静脉)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授课目的

掌握:

体循环的静脉静脉与动脉的区别临床穿刺常用静脉的名称与位置

熟悉:

全身主要静脉的组成、收集范围、主要属支

重点:

上、下腔静脉的主要属支肝门静脉收集血液的范围临床穿刺常用静脉的名称与位置

难点:

四会静脉的收集范围与血流去路肝门静脉的侧支循环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上节课知识点、课程导入

 

第二节静脉

一、体循环静脉的特点:

1.有浅、深之分:

2.静脉间有丰富的吻合,可在某些部位形成静脉网或静脉丛。

3.管腔内有半月形向心开放的静脉瓣。

4.壁薄、弹性小、腔较同级的动脉的大、血液容量大、血流缓慢、压力较低。

5.几种特殊结构:

二、组成:

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心静脉系

三、上腔静脉系:

(一)组成:

由收集头、颈、上肢、胸壁和部分胸腔脏器血液回流的静脉组成。

(二)主干:

上腔静脉

头臂静脉1.位置:

2.构成:

3.接纳范围:

(三)头颈部静脉:

1.颈内静脉:

为颈部最大的静脉干。

⑴起始、行程:

⑵主要属支:

面静脉:

☆危险三角

2.颈外静脉:

为颈部最大的浅静脉。

(四)锁骨下静脉:

(五)上肢的静脉:

1.深静脉:

2.浅静脉:

⑴头静脉⑵肘正中静脉⑶贵要静脉

一、胸部的静脉:

奇静脉

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椎静脉丛

二、下腔静脉系:

(一)主干:

下腔静脉为人体最大的静脉干,注入右心房。

收集下肢、盆部、腹部的血液。

(二)下肢的静脉:

1.深静脉:

2.浅静脉:

 

(三)盆部的静脉:

1.主干:

髂总静脉

2.主要属支:

(1)髂内静脉:

(2)髂外静脉:

(四)腹部的静脉:

1.主干:

下腔静脉。

2.主要属支:

(1)壁支:

(2)脏支:

成对的器官和肝的血液直接注入下腔静脉;不成对的器官(肝除外)先汇合成肝门静脉,入肝后再汇入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

为一短而粗的主干,长约6~8cm、直径约1.25cm,在胰头的后方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

.肝门静脉系的特点:

.侧枝循环:

 

 

淋巴系统

授课时数2

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授课目的

1.熟悉内容:

淋巴器官淋巴系统的组成

胸导管和右淋巴管浅表淋巴结的名称与位置

2.了解内容:

淋巴管道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淋巴导管、淋巴结

难点:

全身主要淋巴结群的构成、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上节课知识点、课程导入

淋巴系统

一、组成:

淋巴管道:

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

中枢淋巴器官:

胸腺

淋巴器官

周围淋巴器官:

淋巴结、脾、腭扁桃体等

淋巴组织

二、淋巴的产生:

伴随着组织液的生成、回流产生而产生。

三、淋巴系统功能:

四、淋巴管道:

(一)组成:

(二)毛细淋巴管:

为淋巴管道的起始部段,以膨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

(三)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

(四)淋巴干:

全身有9条。

(五)淋巴导管:

1.胸导管

(1)组成:

(2)起始、行程:

乳糜池:

 

(3)收集范围:

下半身及左上半身的淋巴。

(占全身的3/4)

2.右淋巴导管

(1)组成:

(2)收集范围:

右上半身的淋巴。

(占全身的1/4)

五、淋巴器官:

(一)组成:

主要由淋巴结、脾、扁桃体等组成。

(二)淋巴结:

1.形态:

2.功能:

人体各部的淋巴引流

一、头部的淋巴:

 

二、颈部的淋巴:

1.颈前淋巴结:

2.颈外侧浅淋巴结:

3.颈外侧深淋巴结:

三、上肢的淋巴:

1.肘淋巴结(滑车淋巴结):

居肘窝及肱骨内上髁附近,其输出管注入腋淋巴结。

2.腋淋巴结:

居腋血管及其分支周围。

分5群:

四、胸部的淋巴:

(一)胸壁的淋巴引流:

(二)胸腔脏器的淋巴引流:

五、下肢的淋巴引流:

1.腘淋巴结:

2.腹股沟浅淋巴结:

3.腹股沟深淋巴结:

六、盆部的淋巴引流:

七、腹部的淋巴引流:

一、位置:

居左季肋区,正常情况下、肋弓下缘不能触及。

二、形态:

实质性器官、色暗红色、质脆、易破裂。

分两面、两缘、两端:

胸腺

一、位置:

二、形态

 

第八章:

感觉器第一节:

视器

二、授课时数2

三、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四、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五、授课目的

1.掌握眼球内容物2.熟悉眼球壁3.了解眼副器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眼球内容物2.眼球壁

教学难点:

1.眼球壁2.眼副器

感觉器官眼

一、组成:

二、眼球:

(二)眼球壁:

一)外膜(纤维膜):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有维持眼球形态及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的作用。

分:

1.角膜:

占1/6,无血管、富含感觉神经末梢,具有屈光作用。

2.巩膜(sclera):

占5/6,白色、不透明。

二)中膜(血管膜/葡萄膜):

可分为:

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瞳孔括约肌——副交感神经支配

瞳孔开大肌——交感神经支配

睫状突(肌)

 

三)内膜(视网膜):

1.分部:

视部

睫状体部

虹膜部

2.视网膜的结构:

视cell

内层—神经层双极cell

节cell

外层—色素上皮层

视杆cell

视cell

视锥cell

3.视神经盘(opticdisc)/视神经乳头/盲点:

4.黄斑(maculalutea)、中央凹(foveac(三)眼内容物:

1.眼房与房水:

房水(aqueoushumor)

①产生:

②性状:

③位置:

④循环途径:

⑤病变:

青光眼

⑥作用:

2.晶状体(lens):

(1)位置:

(2)性状:

呈双凸透镜、后面较前面隆凸、无色透明、有弹性、无血管、神经。

有睫状小带。

3.玻璃体

1.位置:

2.性状:

3.作用:

4.屈光装置:

三、眼副器:

(一)眼睑(eyelids)1.位置:

2.功能:

3.结构:

上、下睑内、外眦、睑缘

 

(二)结膜(conjunctiva)1.性状、位置:

2.结构:

(三)泪器1.泪腺:

2.泪道:

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四)眼球外肌

四、血管:

 

第八章:

感觉器第二节前庭蜗器

二、授课时数2

三、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四、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五、授课目的1.掌握外耳2.熟悉中耳3.了解内耳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外耳2.中耳

教学难点:

1.声波的传导2.膜迷路和骨迷路

感觉器第二节耳

一、耳的组成:

二、外耳

(一)耳廓:

(二)外耳道

1.形态、结构:

外1/3—软骨部、内2/3—骨部。

2.特点:

外耳道皮下组织极少,故外耳道发生疖肿时因张力大而疼痛剧烈。

(三)鼓膜1.位置:

外耳道与鼓室之间,呈倾斜位。

2.结构:

鼓膜脐松弛部紧张部

三、中耳

(一)鼓室:

为颞骨岩部含气的小腔,1.鼓室壁:

(6个壁)2.听小骨:

3.听小骨肌:

 

(二)咽鼓管:

连通于咽与鼓室,

(三)乳突小房和乳突窦:

四、内耳

(一)骨迷路:

是骨密质构成的骨性管道,内含有外淋巴液。

1.骨半规管:

为三个C形的互相垂直排列的小管,分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

 

2.前庭:

位于骨迷路的中部,为一不规则的腔隙,内藏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

3.耳蜗:

形似蜗牛壳,位于前庭的前方

(二)膜迷路:

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内含有内淋巴液。

1.椭圆囊、球囊:

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2.膜半规管:

膜壶腹,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3.蜗管:

基底膜上有螺旋器又称柯蒂氏器(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附:

声波的传导

附:

声波的传导:

1.空气传导: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的波动→前庭膜→蜗管内淋巴→Corti器→蜗神经→脑、产生听觉。

2.骨传导:

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的途径称骨传导。

声波→颅骨(包括骨迷路)→耳蜗内的淋巴液→Corti器产生神经冲动→蜗神经→脑、产生听觉。

第九章神经系统概述+脊髓

二、授课时数2

三、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四、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五、授课目的

1.掌握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2.熟悉神经系统组成和功能

第一节概述

一、区分: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四、常用术语:

(一)灰质(graymatter)与白质(whitematter):

1.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

在新鲜时呈灰色。

皮质(cortex):

在大、小脑表面形成的灰质层。

2.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

因大多数神经纤维有髓鞘而呈白色。

髓质(medulla):

大、小脑深部的白质。

(二)神经核(nucleus)与神经节(ganglion):

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居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核,居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节。

(三)纤维束(fasciculus)与神经(nerve):

1.纤维束: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成束。

2.神经: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条索状结构。

(四)网状结构(reticularformation):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灰质团块散在其中。

在低等动物中较发达。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spinalcord)

(一)位置:

(二)外形:

一、脊髓节段与相应的椎骨序数关系:

二、内部结构:

(一)灰质:

1.前角(柱)

 

2.后角(柱)(posteriorhorn):

主要由中间神经元组成,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3.侧角(柱)(lateralhorn):

(二)白质:

主要由大量纤维束组成。

1.上行(感觉)纤维束:

(1)薄束、楔束:

(2)脊髓小脑后束:

(4)脊髓丘脑束:

居外侧索的前半及前索白质中。

纤维起于后角缘层及后角固有核,其大部分经白质对侧,前束—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度觉

2.下行(运动)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2)红核脊髓束: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脑)

二、授课时数2

三、授课类型新授理论课

四、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多媒体演示

五、授课目的

1.掌握脑脊液循环

2.熟悉脑干、小脑、间脑、端脑的位置

3.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脑脊液循环

2.脑干、小脑、间脑、端脑的位置

教学难点:

1.脑干、小脑、间脑、端脑的位置

2.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脑

一、概述:

二、脑干(brainstem)

(一)组成:

延髓、脑桥、中脑

(二)位置:

下在枕骨大孔处接脊髓、上连间脑、背面连小脑

(三)外形:

1.腹侧面:

2.背侧面:

3.第四脑室

 

沟通:

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向下通延髓中央管,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可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四)内部结构:

一)灰质:

居表层,包括脑神经核及非脑神经核。

1.脑神经核:

共10对脑神经,功能相同的脑神经核排列成细胞柱。

2.非脑神经核:

参与组成各种神经传导通路或反射通路

 

三)白质:

居深层,由大量纤维束组成。

1.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

(2)脊髓丘系(丘脑束):

(3)三叉丘系(丘脑束):

(4)外侧丘系:

2.下行纤维束:

四)网状结构:

与觉醒睡眠的周期、脑和脊髓的运动控制及各种内脏活动的调节有关。

三、小脑(cerebellum):

(一)位置:

约占全脑的1/10,居颅后窝、延髓、脑桥的后方,借小脑下脚与脑干相连。

(二)外形:

(三)分叶:

上面以原裂(首裂)为界分为前、后叶,后面以后外侧裂为界分为绒球小结叶、后

(三)功能:

古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旧小脑——调节肌张力

新小脑——协调骨骼肌运动、完成精细动作

注意:

损伤后的表现

三、间脑(diencephalon):

(一)位置:

居中脑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掩盖。

 

(三)背侧丘脑(丘脑dorsalthalamus):

1.位置、形态:

2.内部结构:

灰质团块被内部“Y”形的内髓板(白质板)分为三部分:

3.功能:

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三)下丘脑(hypothalamus):

1.位置:

居背侧丘脑的下方,构成第三脑室的下壁和侧壁的下部。

2.组成:

视交叉、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