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创新设计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配套Word版文档第2部分 训练12.docx
《江苏专用创新设计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配套Word版文档第2部分 训练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创新设计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配套Word版文档第2部分 训练1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专用创新设计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配套Word版文档第2部分训练12
训练12 文言文阅读
(一)
(时间:
50分钟 分值:
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周梅圃君家传
[清]姚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
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
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
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
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
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
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
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
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
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
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
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
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
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
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
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
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
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
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
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
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
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
梅圃,乾隆间循吏也。
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
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
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敢任烦剧 剧:
繁重。
B.君力督工修复旧制制:
式样。
C.力争无少逊逊:
谦逊。
D.为相知之家作家传知:
交好。
解析 C项,逊,退步,让步。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梅圃悉心为民的一组是( )(3分)
①民失其利,君修复之 ②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③君素闻,疾之 ④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 ⑥君卒后,家贫甚
A.①④⑥B.②③⑥
C.①③⑤D.②④⑤
解析 说明其刚强耿直,是王亶望所设计的奸计,说明其清廉。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唐延渠“多沙易漫”的特点,深谙治水之道的周梅圃采用深挖水道、改变水道走向、修复暗洞泄洪等方法,有效整治了唐延渠。
B.周梅圃廉洁正直,作者虽未明说百姓因此如何感激、爱戴他,但从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就可见一斑。
C.周梅圃就任浙江粮储道后,因为极力反对“毒民”恶政,成为贪官王亶望的眼中钉;调任杭嘉湖海防道后,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意在以家传的形式彰显传主周梅圃的政绩、人品,同时,期待以后有优秀的史官能将本文收录到正史列传中。
解析 B项,“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是感激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与周梅圃的“廉洁正直”并无因果关联。
答案 B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2)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坑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
(3)世人说(或:
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
【参考译文】
梅圃,长沙人,姓周,名克开,字乾三,梅圃是他的自号。
他凭借举人的身份被派到甘肃,并被任命为陇西知县,(后来)调往宁朔。
他为人明白事理,敢于担当繁重的事务,做事情不辞劳苦。
宁朔属于宁夏府,挨着黄河的有三条水渠:
叫做汉来渠、唐延渠、大清渠,都是引黄河水入渠,用来灌溉百姓的农田。
唐延渠经过的地方多沙而且容易泛滥,周梅圃整治该水渠使它变得狭长而且深邃,又稍微改变它的水流方向,唐延渠的行水得以安全畅通,而且渠道中设有暗洞,用来把过多的水排泄到黄河里,所以旱涝天气都依赖那条水渠。
唐延渠的暗洞坏了,宁夏县的官吏想填了暗洞,而把唐渠的水都引入到汉渠,以利于宁夏的百姓,但(这样一来)宁朔就受害了。
周梅圃全力监工修复原来的式样,使两县都得到好处。
大清渠,是康熙年才开凿的,长三十多里,时间久了,首尾的石门都毁坏了,百姓不能再享受它的好处,周梅圃修复了它,都用时少但功效长远。
周梅圃在宁夏有很多良好的政绩,而以治水的功绩最大,百姓把他主持建造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
不久,周梅圃被提拔为贵州都匀知府。
跟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处理贵州苗族的叛乱案件,对依法断案却处置不当的,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
被调往贵阳,也因为刚强耿直,触犯巡抚宫兆麟,因公事牵累被解除职务。
受到引见,又被任命为山西蒲州知府,被调往太原。
清理积聚的案件,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周梅圃经多次提拔,官至江西吉南道,因为犯了过错被降了官职,后又被提拔为浙江粮储道。
在这个时候,王亶望担任浙江巡抚。
官吏中有人以征收粮食加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
周梅圃早就听闻(这种事),对此深恶痛绝。
周梅圃来到浙江,自己发誓不取丝毫好处,并向巡抚请求铲除积弊,与他约定要同心同德。
巡抚表面说“好”,而实际上十分讨厌周梅圃,只是没有办法使他离开。
相反上奏朝廷赞誉周梅圃有突出的才能,管理粮食储备是平常的政事,容易处理,而当时海塘正处在危急中,请求将周梅圃调去治理海塘。
于是(周梅圃)被调任杭嘉湖海防道。
周梅圃改建海岸石塘,石塘得到大的整治,而周梅圃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王亶望在官场中也最终因为贪婪而自毁。
世人说(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
周梅圃死后,家中十分贫困,天下人称赞清廉的官吏,都会提到周梅圃。
我认为:
周梅圃,是乾隆年间一位守法循理的官吏。
为守法循理的官吏写传,是史官的职责,撰写史传的文法非常严谨。
我不担任史官的职位,为相互交好的朋友写家传,或许会有不切实的言辞。
我称赞周梅圃治理政事的能力,为他作传,选事简单,我认为以后如有好的史官,选取我的文章并将它收录在循吏列传中,我也应该不会感到惭愧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
老苏先生墓志铭
欧阳修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
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
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
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
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
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呜呼!
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
三世皆不显。
职方君三子:
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
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
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
“此不足为吾学也。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
久之,慨然曰:
“可矣!
”由是下笔顷刻千言。
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
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
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
享年五十有八。
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
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
“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
”然则非余谁宜铭?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悫:
笃实。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于蜀之人久矣 闻:
闻名。
B.间而出其所有间:
间或,断断续续。
C.举进士再不中再:
又,还。
D.遂除秘书省校书郎除:
授予官职。
解析 C项,再:
两次。
答案 C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洵“禀厚志悫”的一组是( )(3分)
①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 ②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③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④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 ⑤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⑥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⑤⑥D.②③④
解析 ①是称赞苏洵的品行;⑥是苏洵的政绩。
答案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
B.苏序对苏洵的学习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去责怪他,有人问他原因,苏序也只是笑笑而不回答。
C.自从苏洵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
D.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
解析 B项,“责怪”错。
答案 B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退而叹曰:
“此不足为吾学也。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