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届高三化学一轮备考之全国百所名校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化学实验缺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9120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届高三化学一轮备考之全国百所名校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化学实验缺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创新方案届高三化学一轮备考之全国百所名校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化学实验缺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创新方案届高三化学一轮备考之全国百所名校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化学实验缺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创新方案届高三化学一轮备考之全国百所名校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化学实验缺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创新方案届高三化学一轮备考之全国百所名校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化学实验缺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方案届高三化学一轮备考之全国百所名校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化学实验缺答案.docx

《创新方案届高三化学一轮备考之全国百所名校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化学实验缺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方案届高三化学一轮备考之全国百所名校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化学实验缺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方案届高三化学一轮备考之全国百所名校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化学实验缺答案.docx

创新方案届高三化学一轮备考之全国百所名校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1化学实验缺答案

专题11化学实验

1.下列图示实验合理的是

A.图1为证明非金属性强弱:

B.图2为制备少量氧气

C.图3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D.图4为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答案解析】A解析:

A、由强制弱规律可得硫酸酸性强于碳酸,碳酸酸性强于硅酸,再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得到非金属性强弱:

S>C>Si,故A正确;B、过氧化钠能溶于水,无法控制反应,故B错误;C、浓硫酸不能在量筒中稀释,故C错误;D、二氧化氮能跟水反应,收集时不能用排水法,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2.CuSO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有关制备途径及性质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CuSO4在1100℃所得混合气体X中O2可能为0.75mol(X的组成为SO2SO3O2)

B.相对于途径①、②,途径③更好地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

C.途径①所用混酸中H2SO4与HNO3物质的量之比最好为3:

2

D.Y一定是葡萄糖

【答案解析】C解析:

A、假设1molCuSO4在1100℃所得混合气体X中只有SO2和O2,铜和硫得电子为1+2=3mol,失3mol电子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75mol,由于还存在SO3,所以混合气体X中O2不可能为0.75mol,故A错误;B、②中Cu+O2+H2SO4=CuSO4+H2O,应该是相对于途径①、③,途径②更好地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故B错误;D、含醛基的物质都能被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所以Y不一定是葡萄糖,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3、(18分)某小组同学欲探究NH3催化氧化反应,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A、B装置可选药品:

浓氨水、H2O2、蒸馏水、NaOH固体、MnO2

(1)NH3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2)装置B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有(结合化学用语解释)。

(3)甲乙两同学分别按上述装置进行实验。

一段时间后,装置G中溶液都变成蓝色。

①甲观察到装置F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红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乙观察到装置F中只有白烟生成,白烟的成分是(写化学)。

③用离子方程式解释装置G中溶液变成蓝色的原因:

(4)为帮助乙实现在装置F中也观察到红棕色气体,可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甲认为可调节K1和K2控制A、B装置中的产气量,应(填“增加”或“减少”)装置A中的产气量,或(填“增加”或“减少”)装置B中的产气量。

(5)为实现该反应,也可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替换上述装置中虚线框部分,

化合物X为。

NH4HCO3的作用是。

【答案解析】

(1)4NH3+5O2

4NO+6H2O(2分)

(2)在氨水中存在平衡:

NH3+H2O

NH3·H2O

NH4++OH—,加入NaOH固体,OH—浓度增加,平衡向左移动,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均有利于NH3逸出(2分)

(3)①2NO+O2==2NO2(2分)②NH4NO3(2分)

③3Cu+8H++2NO3—=3Cu2++2NO↑+4H2O(2分)

(4)增加(2分)减少(2分)(5)Na2O2(2分)

NH4HCO3分解放出NH3;同时放出的CO2和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2分)

解析:

(1)氨的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化学反应为:

4NH3+5O2

4NO+6H2O

(2)B装置是氨水滴入到氢氧化钠固体上,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氨气在温度高的情况下溶解度小,而且在氨水中存在平衡:

NH3+H2O

NH3·H2O

NH4++OH—,加入NaOH固体,氢氧化钠电离出氢氧根离子,OH-浓度增加,平衡向左移动,均有利于NH3逸出;

(3)①氨气发生了催化氧化的产物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极易和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②乙观察到装置F中只有白烟生成,白烟是由于氨气和硝酸发生反应NH3+HNO3=NH4NO3,生成了白色的NH4NO3固体,其中硝酸来自于二氧化氮与水反应;

③在装置G中,生成的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

3NO2+H2O═2HNO3+NO,生成的硝酸与金属铜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即3Cu+8H++2NO3-=3Cu2++2NO↑+4H2O;

(4)为了氧化氨气,氧气需过量,即增加氧气的量,减少氨气的量,A为制氧气的装置,所有增加装置A中的产气量,减少装置B制取氨气中的产气量;    

(5)为实现2NO+O2═2NO2该反应,须生成氧气,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X是Na2O2,利用放出的CO2和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需480ml0.1mol/L硫酸铜溶液,则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需要7.68g硫酸铜固体

B.配制1mol•L-1NaOH溶液100mL,托盘天平称量4gNaOH固体放入100mL容量瓶中溶解

C.制备Fe(OH)3胶体,可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继续煮沸至红褐色

D.使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将浓硫酸转移至烧杯后须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烧杯

【答案解析】C解析:

实验室没有480mL的容量瓶,故应选择500mL容量瓶配制500ml,0.1mol/L硫酸铜溶液,则需要硫酸铜的质量为0.5L×0.1mol/L×160g/mol=8.0g,A错误;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配制溶液,B错误;量筒是流量式仪器,量筒在制作时就已经扣除了粘在量筒壁上的液体,量取的液体倒出的量就是所读的量程,不能洗涤,如果洗涤并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烧杯,实际量取浓硫酸的体积偏大,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D错误;选C。

5.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待测液润洗滴定用的锥形瓶

B.配制FeCl3溶液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Fe和稀盐酸

C.用稀硝酸洗涤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

D.液溴保存时液面覆盖一层水,装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中

【答案解析】C解析:

A、用待测液润洗滴定用的锥形瓶会导致所取待测液的物质的量偏大,故A错误;B、向溶液中加入少量Fe会发生Fe+2Fe3+=3Fe2+,故B正确;C、由于银溶于稀硝酸,常用稀硝酸洗涤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故C正确;D、液溴腐蚀橡胶塞,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6.所示是用于气体制备、干燥(或除杂质)、性质验证、尾气处理的部分仪器装置(加热及夹持固定装置均已略去,各装置可重复使用也可不用)。

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为验证氯气不能使干燥的红布条褪色,置红布条于B中,按A→C→B→D连接实验装置。

A锥形瓶中试剂选用高锰酸钾晶体,则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是;C的作用是。

D中试剂是。

已知高锰酸钾反应生成+2价的锰离子,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用A-D-B-E组合进行探究氨气与氧化铜的反应,则分液漏斗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B 中现象是。

E装置的作用。

(3)为了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若锥形瓶中盛装足量的Na2O2粉末,分液漏斗中盛装浓氨水,慢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产生的气体通过红热的铂粉,各仪器装置按气流方向从左到右连接顺序是(填字母)→→→D;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解析】

(1)浓盐酸(1分)干燥氯气(1分)碱石灰(1分)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2分)

(2)浓氨水(2分)黑色粉末变红(2分)吸收氨气(2分)

(3)ADB(2分)

4NH3+5O2

4NO+6H2O(2分)

解析:

(1)A是制备氯气的装置,锥形瓶中试剂选用高锰酸钾晶体,则分液漏斗中需要含氯元素的还原性物质,液体是浓盐酸;根据实验目的,为验证氯气不能使干燥的红布条褪色可知C的作用是干燥氯气。

D是最后的装置,作用是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环境,干燥管中所装试剂是碱石灰。

已知高锰酸钾反应生成+2价的锰离子,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2)若用A-D-B-E组合进行探究氨气与氧化铜的反应,则A是制备氨气的装置,分液漏斗中应加入的试剂是浓氨水,B 中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

E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环境。

(3)为了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若锥形瓶中盛装足量的Na2O2粉末,分液漏斗中盛装浓氨水,慢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产生的气体经干燥后,通过红热的铂粉发生反应,仪器的连接顺序是ADBD;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5O2

4NO+6H2O。

7.学研究小组测定某FeCl3样品(含少量FeCl2杂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在实验室中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称取ag样品;

②取适量盐酸和适量蒸馏水使样品溶解,准确配制成250mL溶液;

③准确量取25.00mL所配溶液,置于烧杯中;

④加入适量的氯水,使反应完全;

⑤加入过量氨水,充分搅拌;

⑥过滤,洗涤沉淀,并将其转移至坩埚中;

⑦加热并搅拌沉淀,至沉淀由红褐色全部变为红棕色,冷却后称量;

⑧重复步骤⑦的操作,直至合格为止。

请根据上面的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所给仪器中,实验步骤①②③中必须用到的仪器是E和__(填仪器序号)。

(2)步骤②加入盐酸的目的是___;

(3)实验步骤⑤所得沉淀为;步骤⑥洗涤沉淀的方法是

(4)步骤⑧合格的标准是;

(5)若坩埚的质量是W1g,最终坩埚和固体的总质量是W2g,则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6)指导教师认为步骤①~⑧中有一个步骤是多余的,这个步骤是(填序号)。

【答案解析】(14分)

(1)ABFG(2分)

(2)防止FeCl3和FeCl2水解(2分);

(3)Fe(OH)3(1分)

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滤渣,水自然流完后,重复操作2~3次 (2分)

(4)连续两次称量质量相差小于0.1g(2分)

(5)

(3分)

(6)④(2分)

解析:

(1)称量药品用天平,氯化铁和氯化亚铁的水溶液都呈酸性,所以准确量取25.00mL步骤②中配得的溶液用到酸式滴定管,步骤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用到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故选ABFG;

(2)氯化铁和氯化亚铁都易水解,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防止FeCl3和FeCl2水解

⑶步骤⑤所得沉淀为氢氧化铁,没有氢氧化亚铁,因为FeCl2在步骤④被氯水氧化,洗涤沉淀是除去表面吸附的离子,洗涤方法是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滤渣,水自然流完后,重复操作2~3次

⑷步骤⑧合格的标准是连续两次称量质量相差小于0.1g

⑸若坩埚质量是W1 g,最终坩埚和固体的总质量是W2 g,则氧化铁的质量=(W2-W1)g,

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

A.甲装置可以用于比较Fe3+、I2、Cl2的氧化性强弱

B.乙装置中橡皮管的作用是使水能顺利流下

C.丙装置中,若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溶液直至过量,灯光会由亮变暗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

D.丁装置用于吸收HCl气体能防倒吸

【答案解析】D解析:

甲装置若先看到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然后看到上层溶液呈黄色,则表明I2、Fe3+、Cl2的氧化性逐渐增强,A正确;乙装置中有了橡皮管,则烧瓶中压强与漏斗中的相等,使水能顺利流下,B正确;Ba(OH)2与硫酸刚好反应,则灯光会熄灭,然后硫酸过量,灯光又逐渐变亮,C正确;D、导管直接插入水中,不能防倒吸,D错误。

9.CaCl2溶液中通入NH3和CO2,可以制得纳米级碳酸钙(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下图所示A到E为实验室常见的仪器装置(夹持装置略去),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的NH3,需选用上述仪器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选填字母):

a接,接,接h;

(2)用右图所示装置也可以制取NH3,则圆底烧瓶中的固体可以选用(选填字母编号);

A.碱石灰B.生石灰C.无水氯化钙

D.无水硫酸铜E.烧碱

(3)向浓CaCl2溶液中通入NH3和CO2气体制纳米级碳酸钙时,应先通入的气体是,试写出制纳米级碳酸钙的化学方程式

(4)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所得碳酸钙样品颗粒是否为纳米级

【答案解析】(10分)

(1)degf(2分)

(2)ABE(2分漏选一个扣1分,错选一个无分)

(3)NH3(2分)CaCl2+CO2+2NH3+H2O=CaCO3(胶体)+2NH4Cl(2分)

(4)取少量样品和水混合形成分散系,用一束光照射,若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是纳米级碳酸钙,否则不是(2分)

解析:

⑴根据题给装置结合氨气的制备原理知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取氨气,用碱石灰干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用向下排气法收集,即g口进气,最后用水吸收尾气,因此连接顺序是adegf。

⑵该装置是固液不加热装置,而且氨气易挥发,温度高,挥发快,因此圆底烧瓶中的固体可以选用碱石灰、生石灰、烧碱,因为这三种物质溶于水都放热,而且生成的OH-抑制氨气与水的反应。

⑶氨气极易溶于水,二氧化碳不易溶于水,因此先通入氨气使溶液呈碱性,易于吸收二氧化碳,进而生成碳酸钙。

CaCl2+CO2+2NH3+H2O=CaCO3(胶体)+2NH4Cl

⑷欲判断所得碳酸钙样品颗粒是否为纳米级,即证明其与水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即可,而胶体的验证可通过丁达尔效应验证。

10.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保存硝酸银溶液用棕色细口试剂瓶,而钠保存在盛有煤油的无色广口试剂瓶中

B.用NaOH溶液洗涤并灼烧铂丝后,再进行焰色反应

C.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测定其pH

D.检验某溶液里是否含有Fe2+时,可先滴加新制的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

【答案解析】A解析:

进行焰色反应时,用盐酸洗涤铂丝棒,B错误;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试纸不能湿润,C错误;检验某溶液里是否含有Fe2+时,应该先滴加KSCN溶液,再滴加新制的氯水,防止Fe3+干扰,D错误。

11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下图中所示的实验方法、装置或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C解析:

A项应该是进气管插入溶液,出气管稍露瓶塞,错误;称量氢氧化钠时氢氧化钠不能直接放在纸上,应该放在表面皿上称量,B错误;不能在量筒中稀释硫酸,而且不能向硫酸中加水稀释,D错误。

12.里用硫酸厂烧渣(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及少量FeS、SiO2等)制备聚铁(碱式硫酸铁的聚合物)和绿矾(FeSO4·H2O),过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过程①中FeS和O2、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将过程②中产生的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溶液会褪色的是。

A.品红溶液B.紫色石蕊试液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D.溴水

(3)过程③中,需要加入的物质是(化学式)。

(4)过程④中,蒸发结晶需要使用酒精灯、三角架、泥三角,还需要的仪器有。

(5)过程⑥中,将溶液Z加热到70~80℃,目的是。

【答案解析】

(1)4FeS+6H2SO4+3O2=2Fe2(SO4)3+6H2O+4S

(2)ACD(3)Fe

(4)蒸发皿玻璃棒(5)升高温度,促进铁离子水解

解析:

(1)根据固体W的成分中存在S,推出FeS和O2、H2S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S做还原剂,O2作氧化剂,产物有Fe2(SO4)3、S、H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FeS+6H2SO4+3O2=2Fe2(SO4)3+6H2O+4S。

(2)固体W的成分中存在S,灼烧产生的气体中含SO2,因为SO2的漂白性可使品红褪色,SO2具有还原性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

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不能使其褪色。

(3)溶液X中的铁是Fe3+,绿矾中的铁为Fe2+,故应加入Fe粉,将Fe3+还原为Fe2+。

(4)蒸发结晶需要使用酒精灯、三角架、泥三角、蒸发皿、玻璃棒;

(5)过程⑥中,将溶液Z加热到70~80℃制得胶体,目的是升高温度,促进Fe3+的水解。

13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一定漏气的是()

【答案解析】D解析:

A、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不漏气;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不漏气;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增大,在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不漏气;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

故答案选D

14.某化学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步骤与操作来定性检验茶叶中含有的少量钙、铁、铝三种元素。

已知Ca2+、Al3+、Fe3+完全形成相应氢氧化物沉淀的pH如下表:

Ca(OH)2

Al(OH)3

Fe(OH)3

pH

≥13

≥5.2

≥4.1

(1)步骤①中加入盐酸的作用是

(2)步骤②中调节pH至6~7的目的是

(3)沉淀X所含主要物质的化学式为

(4)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试剂A为;试剂B为铝试剂,加入该试剂后的实验现象是

【答案解析】

B.

(1)使茶叶中的钙、铁、铝元素转化为离子

(2)使Fe3+、Al3+转化为沉淀

(3)Al(OH)3、Fe(OH)3

(4)Ca2++C2O42-=CaC2O4↓

(5)硫氰化钾溶液(KSCN)  生成玫瑰红色物质

解析:

(1)步骤①中加入盐酸的作用是溶解茶叶中的钙、铁、铝的化合物,使其转化为离子

(2)根据氢氧化物沉淀的pH知步骤②中调节pH至6~7的目的是沉淀Fe3+、Al3+,但没有沉淀Ca2+,因此X的成分是Al(OH)3、Fe(OH)3

⑷步骤③是用草酸铵沉淀Ca2+

⑸Al(OH)3、Fe(OH)3被盐酸溶解,溶液2加氢氧化钠调节pH为4.2,显然是沉淀Fe3+,试剂B为铝试剂,是检验上层清液含Al3+,则试剂A是检验Fe3+的,可以是硫氰化钾溶液。

15.净的过氧化钙(CaO2)是白色粉末,难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常温下较为稳定,是一种新型水产养殖增氧剂,常用于鲜活水产品的运输。

已知:

在实验室可用钙盐制取CaO2·8H2O,再经脱水制得CaO2。

其制备过程如下:

(1)“溶解”过程需要的玻璃仪器有,“沉淀”时需控制反应温度在0℃左右,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是。

为检验“水洗”是否合格,可取少量洗涤液于试管中,再滴加(填试剂),无明显现象说明“水洗”合格。

(2)“沉淀”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该制法的副产品为(填化学式);若称取11.1克无水CaCl2,理论上应该量取质量分数30﹪、密度1.1g/cm3的H2O2溶液mL。

(3)测定产品中CaO2的含量的实验步骤是:

第一步,准确称取ag产品于有塞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过量的bgKI晶体,再滴入少量2mol/L的H2SO4溶液,充分反应;

第二步,向上述锥形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第三步,逐滴加入浓度为cmol/L的Na2S2O3溶液至反应完全,消耗Na2S2O3溶液VmL。

【已知:

I2+2S2O32-→2I-+S4O62-(无色)】

①第三步中说明反应恰好完全的现象是

②CaO2的质量分数为(用字母表示);

③某同学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操作都很规范,第三步滴速太慢,这样测得的CaO2的质量分数可能

(填“偏高”、“偏低”、“无影响”、“不能确定”)。

【答案解析】(15分)

(1)烧杯、玻璃棒(1分)将反应容器浸入冰水中(1分)AgNO3溶液(1分)

(2)Ca2++2NH3·H2O+H2O2+6H2O=CaO2·8H2O↓+2NH4+(2分)NH4Cl(2分)10.3(2分)或340/33

(3)①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2分)②36cV/1000a(2分)③偏高(2分)

解析:

(1)“溶解”过程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控制反应温度在0℃左右显然是冰水浴,检验“水洗”是否合格,即检验洗涤液中有没有Cl-,而Cl-可用硝酸银检验。

⑵沉淀是得到CaO2·8H2O,反应为Ca2++2NH3·H2O+H2O2+6H2O=CaO2·8H2O↓+2NH4+,因此副产品是NH4Cl,根据CaCl2~H2O2求得H2O2的质量为3.4g,体积是340/33mL。

⑶测定产品中CaO2的含量的原理是CaO2+2I-+4H+=Ca2++2H2O+I2,I2+2S2O32-→2I-+S4O62-,因此反应终点现象是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根据CaO2~2S2O32-可求得m(CaO2)=36cV/1000g,质量分数为36cV/1000a,第三步滴速太慢,会使得过量的碘化钾被氧气氧化为碘,从而消耗过多的Na2S2O3,测得的CaO2的质量分数偏大。

16列实验操作与预期的实验目的或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或结论

A

向FeCl3溶液中通入Cl2,然后滴加KSCN溶液

验证Cl2的氧化性比Fe3+强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

C

用洁净的Pt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a+,一定无K+

D

直接加热MgCl2·6H2O晶体

获取无水MgCl2固体

【答案解析】B解析:

无论是否通入Cl2,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都会变红色,A错误;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可能含Ag+,B正确;观察钾的焰色需透过蓝色钴玻璃,C错误;直接加热MgCl2·6H2O晶体,因氯化镁的水解而得到的是氢氧化镁,D错误。

17.物质性质与应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铜没有铁活泼,轮船外壳上可以镶嵌铜块防止腐蚀

B.SO2因为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漂白草帽

C.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D.明矾水解产生Al(OH)3胶体,可用于杀菌消毒

【答案解析】C解析:

轮船外壳上可以镶嵌铜块,当发生原电池反应时,铁作负极被氧化而腐蚀,A错误;SO2可用于漂白草帽,利用的是其漂白性,B错误;明矾水解产生Al(OH)3胶体,可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但不能用于杀菌消毒,D错误。

18列各组仪器:

①漏斗②容量瓶③滴定管④分液漏斗⑤天平⑥量筒⑦胶头滴管⑧蒸馏烧瓶。

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③⑦B.②⑥⑦C.①④⑧D.④⑥⑧

【答案解析】C解析:

①漏斗用于组装过滤装置;②容量瓶用于配制溶液;③滴定管用于滴定;④分液漏斗用于分液;⑤天平用于称量物质的质量;⑥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⑦胶头滴管用于取少量液体;⑧蒸馏烧瓶用于组装蒸馏装置。

而过滤、分液、蒸馏是常用的分离方法。

故答案选C

19.小组为了探究Fe3+与I-的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设计了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1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淀粉溶液,震荡,溶液变蓝,说明Fe3+与I-的反应有______________生成(填化学式)。

(2)上述操作1的名称:

______________,所用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__,上层溶液的颜色为________________。

(3)该小组对下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未见红色的原因,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二:

残留的Fe3+与SCN-结合生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