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酸碱盐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精品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0867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 酸碱盐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精品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3 酸碱盐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精品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3 酸碱盐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精品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3 酸碱盐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精品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3 酸碱盐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精品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 酸碱盐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精品解析版.docx

《03 酸碱盐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精品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 酸碱盐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精品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 酸碱盐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精品解析版.docx

03酸碱盐浙江省中考科学真题解析分类汇编精品解析版

浙江中考真题分类汇编——酸碱盐

一.选择题

1.(2018宁波14)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人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人7.3%的稀盐酸,假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盐酸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36.5

20×10%x×7.3%

解得x=25g,所以Q点对应的盐酸的质量应为25g,所以A和C选项错误;20g氢氧化钠溶液与25g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没有气体或沉淀,所以反应后溶液总质量不变,为20g+25g=45g,B选项正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盐酸过量后pH<7,D选项错误。

2.(2018温州14)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下列容器与所盛溶液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用铁制容器盛盐酸B.用铜制容器盛盐酸

C.用铁制容器盛硝酸银溶液D.用铜制容器盛硝酸银溶液

【答案】B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只有排在氢前的金属才可以和稀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进行分析。

由于铁在氢前,因此铁可以和盐酸反应,故A选项错误;由于铜在氢后,因此铜不能和盐酸反应,故B符合题意;由于铁在银前,因此金属铁可以和硝酸银溶液反应,故C选项错误;由于铜在银前,因此铜可以和硝酸银溶液反应,故D选项错误。

3.(2018衢州15)小柯为比较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如图乙),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

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①Mg2+②Mg2+和Fe2+③Mg2+和Cu2+④Mg2+、Fe2+和Cu2+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Fe>Cu,铁可以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

故溶液中一定有镁离子(Mg2+)和生成的亚铁离子(Fe2+),②正确;另外,若铁将硫酸铜完全反应完,溶液中就没有铜离子(Cu2+),若铁没有将硫酸铜完全反应完,溶液中就有铜离子(Cu2+),④正确。

故选:

C。

二.填空题

4.(2018衢州18)在通常状态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

(1)如图甲所示,A、B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欧试液湿润过的棉花,实验前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

实验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A试管的棉花上,观察到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水呈碱性。

再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氨气分子在运动。

(2)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

2N2+6H2O,把图乙中第三个方框补充完整。

【答案】

(1)试管B中白色棉花变红;

(2)

【解析】

(1)氨分子做做无规则的运动,故可以看到B试管中的白色棉花也变为红色;

(2)由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子守恒可知,生成物中缺少1个氮分子和1个水分子,故填

5.(2018绍兴25)小敏研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因素。

(1)图甲中A,B仪器可以组装一套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利用该装置时A中_______管接C。

(2)他选用2克完全相同的锌片分别和同体积5%、15%的稀盐酸进行实验,获得表格数据。

由此推断实验是通过_______来体现反应快慢的。

(3)小敏分析数据得到如下结论:

锌与盐酸反应快慢与盐酸浓度有关。

盐酸浓度越大反应越快。

其他同学认为结论不可靠,他们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小敏发现锌与盐酸反应时,一开始产生氢气速度并没有随盐酸浓度的减少而减慢,查阅资料得知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变化。

由此作出猜想:

锌与盐酸反应快慢还与_______有关。

【答案】

(1)b;

(2)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多少;(3)没有换用不同浓度盐酸多次实验等;(4)温度

【解析】

(1)测量气体体积,需要把水压入量筒中,所以应该是管口较低的b管接C;

(2)由图乙可知,2分钟内产生氢气的体积不同,所以推断实验是通过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多少来体现反应快慢的。

(3)小敏只做了两组实验,不能排除实验中的偶然性,若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应换用不同浓度盐酸多次实验。

(4)一开始产生氢气速度并没有随盐酸浓度的减少而减慢,锌与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由此猜想锌与盐酸反应快慢还与温度有关。

6.(2018衢州28)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

(注:

BaCl2溶液呈中性)

 

(1)小柯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

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  。

(3)进一步探究:

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

请在丙图中画出“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象。

【答案】

(1)不正确,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都能让无色酚酞变红色;

(2)部分变质;(3)如下图。

【解析】

(1)因为碱性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所以不能由此推断氢氧化钠已部分变质;

(2)如果氢氧化钠没有变质,滴加BaCl2溶液时就不会有沉淀产生,因为NaOH与BaCl2不反应;如果氢氧化钠已全部变质,则滴加BaCl2溶液后的上层清液就不会使无色酚酞变红色,因为NaOH变质后的Na2CO3与BaCl2溶液完全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反应式如下:

Na2CO3+BaCl2=BaCO3↓+2NaCl。

由此可知,此样品的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

(3)在样品中滴加稀盐酸,会先后发生两个反应:

①NaOH+HCl=NaCl+H2O,②Na2CO3+2HCl=2NaCl+H2O+CO2↑,所以开始反应时无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后才有气体生成,直至Na2CO3全部反应,故反应的图像如图所示。

7.(2018嘉兴25)兴趣小组某同学在做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当观察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出现时,发现试管内溶液未显蓝色,与所学知识不符。

组内同学即展开讨论,认为溶液未显蓝色是因为铜离子的浓度太小,于是对铜离子浓度太小的原因进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

硝酸银溶液浓度不够大。

猜想二:

铜丝中含有比铜活泼的金属。

猜想三:

【实验验证】

(1)验证猜想一:

你的方案是。

(2)验证猜想二:

取上述相同的铜丝,选择一种酸或盐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请你在矩形框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标出所选物质。

 

(3)验证猜想三:

进一步实验……

【答案】

(1)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时间太短(合理即可);

(2)其它条件不变,用浓度更大的AgNO3溶液,重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3)如下图(合理即可)。

【解析】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时间太短,或反应速率太慢,都可能导致反应一定时间后,溶液中的铜离子浓度太低;猜想一是硝酸银溶液浓度不够大,则方案可以是用浓度更大的AgNO3溶液,重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上述相同的铜丝,分别和硫酸或硫酸铜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如果有气泡产生或硫酸铜的溶液颜色变浅或变色,可证明铜丝中有比铜活泼的金属,反之没有。

8.(2018嘉兴32)大理石是含杂质的碳酸钙,因具有美丽花纹而被广泛用于建筑物外墙、内壁的贴面和地面铺设。

某同学想测出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和分析。

(1)取一定量的大理石样品置于图甲的发生装置中,用分液漏斗向下滴加盐酸(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杂质不参加反应),产生的气体用含有碱性物质的吸收装置充分吸收。

分液漏斗中所加液体不选用硫酸,理由是。

(2)反应前,测得图甲中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和吸收装置的总质量都为m克。

实验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乙,曲线a、b分别表示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和吸收装置的总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

请根据曲线b计算出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_________。

(3)请综合分析曲线a、b,计算出实验中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

(4)计算后,该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了反思。

他认为分液漏斗中选用的盐酸浓度偏大,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包裏在大理石表面,使酸溶液不能与大理石接触,从而使反应中止;

(2)5g;(3)18.25%;(4)盐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被吸收装置吸收,导致二氧化碳测量值偏大,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解析】

(1)如果用硫酸,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包裏在大理石表面,使酸溶液不能与大理石接触,从而使反应中止;

(2)反应后,吸收装置增加的质量就是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44

xy2.2g

100/x=44/2.2gx=5g,所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5g

73/y=44/2.2gy=3.65g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加入盐酸的总质量为17.8g+2.2g=20g,实验中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3.65g÷20g×100%=18.25%;(4)盐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会挥出的氯化氢气体被吸收装置吸收,导致二氧化碳测量值偏大,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9.(2018湖州31)从古代到现代,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请回答:

(1)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湿法炼铜的记载,将铁置于硫酸铜溶液中得到铜单质,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现代社会,玻璃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材料,SiO2是生产玻璃的原料之一。

SiO2属于  (选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未来,人类在生产材料时会更注重环境保护,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应用于“绿色”化学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人类每年因能源消费而向大气排放约200亿吨的CO2,若这些CO2按化学方程式“CO2+3H2

CH3OH+H2O”进行反应,理论上可以转化为  亿吨甲醇[CH3O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1)置换反应;

(2)氧元素;(3)145.5。

【解析】解:

(1)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铁置于硫酸铜溶液中得到铜单质和硫酸亚铁,属于置换反应;

(2)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SiO2属于氧化物;

(3)设200亿吨的CO2生成甲醇的质量为x,

CO2+3H2

CH3OH+H2O

4432

200亿吨x

解得x≈145.5亿吨,理论上可以转化为145.5亿吨甲醇。

三.解答题

10.(2018绍兴31)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

如下实验:

(电子秤示数单位为克)

(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

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_______性。

(2)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_______克。

(3)计算甲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