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08564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全国版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全国版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全国版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全国版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版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docx

《全国版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版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docx

全国版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

教学资料范本

全国版2019中考语文考前增分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

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

叙事随笔类

(一)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鲁有俭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②,以进孔子。

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③之馈。

子路曰:

“瓦甂④,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

”子曰:

“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⑤,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渔者曰:

“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⑥。

门人曰:

“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

”孔子曰:

“吾闻诸,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注释:

①瓦鬲:

古代陶制的炊器。

三足,形似鼎而无耳。

②土型之器:

瓦器。

③大牢:

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大牢”。

④瓦甂(biān):

古代陶制的扁形盆类器物。

⑤厚:

丰厚,富贵,后一句中的“厚”为醇厚,味浓。

⑥享祭:

祭祀。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3处)(2分)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食之自谓其美谓:

⑵如受大牢之馈馈:

⑶孔子之楚之:

⑷恶有受仁人之馈恶: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⑴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

⑵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4.鲁人送的食物很普通,孔子为什么非常高兴?

楚人进献的只是一条鱼,孔子为什么却拿来祭祀呢?

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

5.学习本文后,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时先大致翻译,再考虑句式,前后两个句子都是分项对举。

2.⑴认为⑵馈赠⑶去,到⑷怎么

3.⑴瓦甂,是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为什么如此高兴呢?

⑵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用它来祭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⑴句是两个判断句(1分)重点词语“何(为什么)”“如此(这样)”(0.5分),句子意思的表述(0.5分);第⑵句重点词语“再(两次)”“受(接爱)”“享祭(祭祀)”(1分),句子意思的表述(1分)。

4.送食人吃到好吃的食物,便会想到别人,有仁爱之心。

孔子为他的仁爱之心所高兴。

献鱼人珍爱食物,不愿随意浪费,与仁人君子是同一类人。

孔子用这鱼来祭祀,也是对仁爱之人的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由“以其食厚而我思”,可知是“有仁爱之心”;由孔子最后的解释“吾闻诸,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可知用鱼来祭祀,也是对仁爱之人的尊重。

5.在生活中我们面对他人的善意和仁爱要懂得珍惜,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短文分析。

孔子得“瓦鬲煮食”后的“喜”和得到鱼后的“祭祀”,可知。

参考译文

鲁国有一位非常节俭的人,用陶制的炊具做了饭,自己吃了以后认为饭的味道很美,便装到了一个盛羹的瓦器里,特意献给孔夫子尝尝。

夫子接受以后,显得很高兴,就像接受了三牲的馈赠一样。

子路问道:

“瓦甂,是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为什么如此高兴呢?

”孔子说:

“善于进谏的人常会想到君王;吃到美味的人会想起父母。

我不是因为馈赠的食物丰厚,是因为他吃到好东西就想到我啊!

”孔子去楚国,有一位捕鱼的人,送来一条鱼,孔子不肯接受。

捕鱼的人说:

“天热集市又远,没有地方去卖啊,想到如果把它丢在荒秽的地方,还不如把它送给君子,因此我才敢来送给您啊。

”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用它来祭祀。

弟子问到:

“捕鱼的人打算把它丢弃,而夫子您却用它来做祭品,为什么呢?

”孔子说:

“我听说,爱惜食物不愿它腐坏,想要把食物施与别人,这与心存仁爱的人是一样的。

如此,哪有受到仁爱之人的馈赠,却不拿去祭祀祖宗神灵呢?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14分)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

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数年矣。

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

取数文钱供口食耳。

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

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

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

方拜谢间,一盗忽擗砞

大恸曰:

“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

”语讫,挥手西行。

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

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阋微草堂笔记》)

注释:

绐dài欺哄。

擗砞:

捶胸顿足。

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划一处)(2分)

姑以绐取数文钱供口食耳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欲归其骨微斯人,吾谁与归B.盗追及徐公何能及君也

C.怪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D.终不反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所感者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姓齐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回答。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一个强盗顿足大哭返家的事情有何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姑以绐取数文钱/供口食耳

【解析】这道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停顿节奏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语句。

先翻译语句“姑且用这种药哄骗几文钱,来供自己糊口罢了”然后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划分停顿,这样断句就比较容易些。

最后,还要注意题目后面括号里“划一处”的要求,确保断句的数量符合要求。

2.D

【解析】这道题考查辨别文言实词解释正误的能力。

完成此题,应先初步了解语句的内容,以便明确加点实词的意思或用法;还要回顾所学知识,明确课内加点实词的意思或用法。

然后再逐项辨别“加点词意思”,从而发现错误。

如,选项A,应分别解释为“回家”、“归依”;选项B,应分别解释为“到”、“比得上”;选项C,应分别解释为“原因”、“所以”;选项D,应解释为“同‘返’,返回。

”。

由此,可确定“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3.

(1)沿途中凡买他这药丸吃的人,即使是危急不治之症,吃了就好。

(2)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的结果呵。

【解析】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完成此题,先通读语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留心其中的主要词语,如

(1)句“者”、“虽”;

(2)句“盖”等。

翻译时,采用直译的方式逐字展开,然后读读语句予以调整、删减、增添等,使之内容明确,语句通顺。

4.孝顺、有毅力、狡诈。

【解析】这道题考查理解与分析人物特点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姓齐的儿子所做的事情“欲归其骨”,并且“殁数年”才得以实现。

另外,“诈为卖药者以往”的做法不可忽略。

因此,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概括,这样才能全面。

有的同学因平时概括人物特点多是优点,因此没有关注存在的缺点。

这一点值得注意。

5.运用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表现姓齐的儿子有孝心。

【解析】这道题考查理解写作手法的能力。

文章主要写“姓齐的儿子”,而“一个强盗顿足大哭返家”是发生在了解事情原委之后,由此可辨别出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这样,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姓齐的儿子”及其特点,即可领会“有何作用”。

【译文】

我十一、二岁时,听堂叔灿若公说:

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

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

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层赭石色,看上去像是药丸。

然后,他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

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

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

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

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

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

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他的财物,还赠了他一些银钱。

他急忙拜谢。

忽然,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

“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哇,诸位保重。

我也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

”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

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告别,他连头也没回。

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的结果呵。

讽谏劝喻类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16分)

贿赂失人心

北郭①氏之老卒僮仆争政,室坏不修且压,乃召工谋之。

请粟,曰:

“未间,女姑自食。

”役人告饥,莅事者弗白而求贿,弗与,卒不白。

于是众工皆惫恚②,执斧凿而坐。

会天大雨霖步廊之柱折两庑既圮③次及于其堂。

乃用④其人之言,出粟具饔饩⑤以集工曰:

“惟所欲而与,弗靳⑥。

”工人至,视其室不可支,则皆辞。

其一曰:

“向也吾饥,请粟而弗得,令吾饱矣。

”其二曰:

“子之饔餲⑦矣,弗可食矣。

”其三曰:

“子之室腐矣,吾无所用其力矣。

”则相率而逝,室遂不葺⑧以圮。

郁离子曰:

“北郭氏之先,以信义得人力,致富甲天下,至其后世,一室不保,何其忽也!

家政不修权归下隶,贿赂公行,以失人心,非不幸矣。

(选自《郁离子》)

注释:

①北郭:

姓氏。

②惫恚(bèihui):

疲惫,怨恨。

③圮(pǐ):

倒塌。

④用:

这里是采纳的意思。

⑤饔饩(yōngxì):

饔,熟食。

饩,赠送。

⑥靳:

吝惜。

⑦餲(ài):

食物经久而变味。

⑧葺(qi):

修理房屋。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3处)(3分)

会天大雨霖步廊之柱折两庑既圮次及于其堂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⑴未间,女姑自食女:

⑵执斧凿而坐执:

③向也吾饥向:

④出粟具饔饩以集工曰具: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4分)

⑴役人告饥,莅事者弗白而求贿,弗与,卒不白。

⑵工人至,视其室不可支,则皆辞。

4.用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北郭氏的房屋修葺的结果是: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2分)

5.这则寓言故事意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3分)

参考答案:

1.会天大雨霖∕步廊之柱折∕两庑既圮∕次及于其堂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解答此种题型,先大致翻译,然后注意句子意思的完整性。

一般要有一个独立的谓语,四个句子分别叙述了四件事,谓语分别是“雨霖”“折”“圮”“及”。

2.⑴女通“汝”,你们②拿着③原先,以前④准备

3.⑴工匠们也都诉说家里没有吃的了,管事的不愿替他们去禀告,反而向他们索取贿赂,他们不给,管事的就始终没有向主人禀告。

⑵工匠们到了工地,看那房屋快要倒塌了,便都推辞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⑴句是两个判断句(1分)重点词语“莅事者(管事的人)”“弗(不)”“白(禀告)”“与(给)”(1分),句子意思的表述(1分);第⑵句重点词语“至(到)”“其室(那座房子)”“支(支拄,这里指倒塌)”(1分),句子意思的表述(1分)。

4.室遂不葺以圮家政不修权归下隶,贿赂公行,以失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要结合原文回答。

“室遂不葺以圮”意思是“房屋因不能及时修整而倒塌了”。

可知是故事的结果。

由结尾”非不幸矣”,可知上句“家政不修权归下隶,贿赂公行,以失人心”房屋倒塌的真正原因。

5.一个家族、一个政权的主事者如果不精明,不能选贤用能,廉洁自律,那么就必然毁于一旦。

【解析】本题考查寓言故事的启示。

要结合故事和结尾的寓意来回答。

参考译文

一个姓北郭的人家的老差役和童仆争执家政,房屋坏了,不修将要倒塌了,主家才召集工匠商量修房的事。

工匠们请求先发给点粮食,主家说:

“没有时间给你们发粮食,你们暂且吃自己的粮食吧。

”工匠们也都诉说家里没有吃的了,管事的不愿替他们去禀告,反而向他们索取贿赂,他们不给,管事的就始终没有向主人禀告。

在这时工匠们都疲惫不堪,十分怨恨主家,便拿着斧凿坐着不干活。

正赶上接连几天下起大雨,走廊的柱子折断了,两侧的小屋子已经倒塌了。

眼看着就要危及到正房,这时主家才采纳了他们的要求,先发放粮食,又准备了熟食赠送工匠们,并召集他们说:

“你们的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决不吝惜。

”工匠们到了工地,看那房屋快要倒塌了,便都推辞起来。

第一个工匠说:

“先前,我们饥饿,请求给点粮食却得不到,如今我们能吃饱了。

”第二个工匠说:

“你们的饭已变味了,不能吃了。

”第三个工匠又说:

“你们的房梁、檩木都糟烂了,我们无法修复它了。

”于是就争相离去,房屋因不能及时修整而倒塌了。

郁离子说:

“北郭家的祖先,曾凭信义得到大家的支持,发家致富,闻名天下。

可是,到了他的后代,一座房屋都保不住,相差有多远啊!

这是因为家政无人操持、治理,权力落入下属,再加上公开索要贿赂,而大失人心,这不正是他的不幸么。

(四)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

颜率②请借救于齐。

至齐,谓齐王曰:

“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

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

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颜率复诣齐。

曰:

“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齐王曰:

“寡人将寄径于梁。

”颜率曰:

“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

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

“寡人将寄径于楚。

”对曰:

“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

鼎入楚,必不出。

”王曰:

“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

“臣窃为大王忧之。

”齐王曰:

“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颜率曰:

“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九鼎:

夏朝时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一鼎象征一州。

②颜率:

人名,周国谋士。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限一处)(2分)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颜率复诣齐及郡下,诣太守

B周君患之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疾定所从出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齐王乃止止有剩骨

3.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颜率两次到齐国的目的各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颜率是个怎样的人。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解析】这道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停顿节奏的能力。

这道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停顿节奏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语句。

先翻译语句“秦发动军队兵临周索要九鼎”然后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划分停顿,这样断句就比较容易些。

另外,“断句”还要注意句中的语气词,如“而”,表转折,一般在其前面停顿。

最后,还要注意题目后面括号里“限一处”的要求,确保断句的数量符合要求。

2.D

【解析】这道题考查辨别文言实词解释正误的能力。

完成此题,应先初步了解语句的内容,以便明确加点实词的意思或用法;还要回顾所学知识,明确课内加点实词的意思或用法。

然后再逐项辨别“加点词语释义”,从而发现错误。

如,选项A,应解释为“到……去”;选项B,应解释为“担心,害怕”;选项C,应解释为“快,赶快”;选项D,应解释为“停止”/“只”。

3.

(1)齐王非常高兴,发兵援救周,秦军撤退。

(2)我究竟从那条路才能让九鼎运到齐国呢?

【解析】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完成此题,先通读语句,初步把握内容,特别要留心其中的主要词语,如

(1)句“悦”、“罢”;

(2)句“终”、“从”、“致”、“之”等。

翻译时,采用直译的方式逐字展开,然后读读语句予以调整、删减、增添等,使之内容明确,语句通顺。

另外,要注意

(2)句是反问句,要注意添加疑问词,能够表现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4.第一次:

请求齐国出兵击退秦国的进犯。

第二次:

回绝齐国索要九鼎的要求。

解析】这道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

完成此题,可阅读短文,明确“颜率两次到齐国”的语句,并且进一步明确“颜率两次到齐国”的背景。

如,第一次是“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

颜率请借救于齐”;第二次是“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颜率复诣齐。

”。

另外,再结合颜率对话的内容,则可明确“两次到齐国的目的”。

回答时,要分条回答,做到语言简洁,内容明确。

5.机智、勇敢、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解析】这道题考查分析人物特点的能力。

阅读短文,首先要明确颜率所做的事情,如“颜率两次到齐国”;所说的话,如“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

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愿大王图之”;事情的结果,如“而秦兵罢”。

这样,结合具体内容,才能概括出颜率鲜明的特点。

总之,完成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明确人物的言、行、事等。

【译文】

秦发动军队兵临周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感到担忧。

颜率请求到齐国借兵援救。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

“秦王暴虐无道,想发动军队兵临周索要九鼎。

(我们君臣商量),(与其把九鼎)给秦国,不如将九鼎送给贵国。

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

”齐王非常高兴,发兵援救周,秦军撤退。

齐(向周)索要九鼎,周君又为此感到担忧。

颜率又去齐国,(对齐王)说:

“东依靠贵国的义举(君臣得以平安),愿意献上九鼎,不知贵国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

”齐王说:

“我准备向梁借道。

”颜率说:

“不可以(借道梁),梁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国宝,时间已经很久了。

九鼎如果进入梁,一定无法运出。

”齐王说:

“人准备向楚国借道。

”(颜率)回答说:

“不可以(借道楚)。

楚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国宝,时间已经很久了。

九鼎(如果)进入楚,一定无法运出”。

齐王说:

“我究竟从那条路才能让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

“我私下替大王为此事担忧。

”齐王说:

“您屡次来我齐国,还是不想(把九鼎)给我罢了!

”颜率说:

“不敢欺骗贵国,请(大王)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周的君臣听候命令迁运九鼎。

”齐王于是打消了获取九鼎的念头。

写景游记类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云阳洞北小刚记

赵垣

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

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

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

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①,蔷薇盛开,人语不传。

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

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

垒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盘山。

其峰盖庆忌塔②之址也。

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

遂徇崖而下临水坐。

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

同游人相顾错愕。

始知陆士云所记小语小隐,疾语疾应,哗然呼啸,答响满野,惊疑景况,语极真也。

随山东折,即港之阳。

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④墓。

其庙在港南小流水桥上。

(选自《晚清文选》,有删改)

【注】①解箨(tuò):

脱壳。

②庆忌塔:

塔名。

③奁(lián):

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④金祝:

宋朝抗金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

金兵攻打杭州时,两人和军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

(标两处)(2分)

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北山愚公者

B得小港得道者多助

C下视悬崖百尺下见小潭

D垒石其上其真无马耶

3.翻译下面语句。

(4分)

(1)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山东折,即港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踪。

(2分)

云阳洞口→→→金祝墓。

5.文中写“同游人相顾错愕”有何作用?

请简要回答。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

【解析】这道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停顿节奏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语句。

先翻译语句“村的旁边有一座山,山上有座石峰如下覆的铜钟。

”然后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划分停顿,这样断句就比较容易些。

另外,短语中间不可停顿,如“村之侧”。

最后,还要注意题目后面括号里“断两处”,确保断句的数量符合要求。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